訓練形式創新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5 03:06:00

導語:訓練形式創新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訓練形式創新能力培養論文

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再創造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中,初步培養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啟發、多引導,給學生以創新機會,引導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多角度、多方位的訓練,使他們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目的。

一、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有序地訓練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只有典型的例題和扼要的說明,少有詳細解說,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簡單地“教教材”而是認真鉆研教材,將教材深層次地提示出來。結合教材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推理訓練,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思路,發展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形成。如教學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我在教學時先設計一組復習題:

條件:某車間甲、乙兩組人數比是3:4

問題:(1)全車間人數共分成幾份?每份占車間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2)甲組人數是乙組人數的幾分之幾?

(3)乙組人數是甲組人數的幾倍?

(4)甲組人數是乙組人數的幾分之幾?

(5)兩組各占全車間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由于這些知識已滲透在平時教學中,通過復習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比和分數、百分數的互相轉化,為學生認識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征,掌握多角度思維分析作鋪墊。

復習后地示例題:農業專業組計劃在24000平方米地里播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播種平方米數的比是3: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平方米?,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討論:

(1)專業組計劃在這塊地播種幾種作物?

(2)“3:2”說明兩種作物各有幾份?

(3)從題里可知把24000平方米平均分成幾份?兩種作物各占24000平方米的幾分之幾?

通過啟發引導討論分析,學生就很容易掌握這類題的解題方法:

3+2=5

24000×3/5=14400(平方米)

24000×2/5=9600(平方米)

解答生啟發學生總結解題方法,再出示兩道簡單題作鞏固。在鞏固解題的基礎上,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參照復習題,兩種作物的比是“3:2”可以轉化成什么?也就是說將例題轉化成以前學的什么類型的題?誰能說說自己的思路?學生經過啟導思考,集體討論交流,解題材思路擴展開去,使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得升華,學生能很快地想出其他解題的方法:

(1)歸一法24000÷(3+2)×2=9600(平方米)

24000÷(3+2)×3=14400(平方米)

(2)分數法24000÷(1+⅔)=14400(平方米)

14400×⅔=9600(平方米)

(3)和倍法24000÷(1+1½)=9600(平方米)

9600×1½=14400(平方米)

(4)百分數24000÷(1+150%)=9600(平方米)

9600×150%=14400(平方米)

通過挖掘教材的因素,使學生對解題方法理解深刻,記憶牢固,學得靈活,同時又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不斷擴展和深化,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分析思考訓練,探求同的解題途徑,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就得發展,智力得到開發。

二、擴大訓練的領域,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近年來,我在數學教學中,嘗試通過“問題擴散”、“條件擴散”的訓練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流暢性和靈活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目的。

1、問題擴散:

如“六年級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是女生人數的百分之幾?”根據這題把問題擴散為:

(1)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百分之幾?

(2)男生人數占全級人數的百分之幾?

(3)女生人數占全級人數的百分之幾?

(4)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百分之幾?

(5)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少百分之幾?

通過這一組問題的訓練,學生不僅能從不同角度,不同的方位理解百分數的知識,而且能提高多角度思路分析的靈活性。

2、條件擴散:

如:甲車每小時行6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是甲車的¾,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根據“乙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是甲車的¾”條件擴散為:

a)車乙比甲車每小時少行¼

b)甲車比乙車每小時多⅓

c)甲車是乙車每小時行的1⅓倍

d)甲車與乙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比是4:3

e)乙車與甲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比是3:4

f)乙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是甲車的75%

通過對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的擴散訓練,讓學生在各種變化的環境下,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數量關系,培養認真審題,認真分析,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也可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思維訓練形式,讓學生對已有知識多角度,多方位的訓練,把知識融會貫通,既能鍛煉學生思維流暢性,又能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從訓練中掌握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來考慮問題的方法,進一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