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中的鋼琴教學論文

時間:2022-11-04 03:16:26

導語:民族化中的鋼琴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化中的鋼琴教學論文

一、鋼琴演奏的民族化在鋼琴教學民族化中的重要地位。

鋼琴教學民族化中鋼琴演奏民族化的第一個層面,是鋼琴演奏民族化在鋼琴教學民族化中的重要地位。鋼琴演奏民族化是鋼琴教學民族化與整個鋼琴藝術民族化的中心與體現,沒有鋼琴演奏的民族化,便沒有鋼琴教學與整個鋼琴藝術的民族化。鋼琴教學是為鋼琴演奏服務的,而鋼琴曲創作也是為鋼琴演奏服務的。如果說,鋼琴曲是鋼琴音樂的“設計圖紙”的話,那么鋼琴演奏就是鋼琴音樂的具體“施工建造”過程。沒有民族化的鋼琴演奏,再好的民族化的鋼琴作品,也只能是“紙上談音”,而根本成不了民族化的鋼琴音樂。這一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鋼琴曲創作作為“一度創作”,只為鋼琴演奏提供一個基礎與依據,而鋼琴演奏才是鋼琴藝術的“最高任務”與“最終目的”。“‘鋼琴演奏專業工程系統’是整個鋼琴演奏系統中的核心系統,也是出發點與歸宿。所有與鋼琴演奏系統相關的知識和能力、技術與技巧,都要最后落實到這一專業系統中,并通過這一專業系統得以表現與展示。”[1]鋼琴演奏是一項藝術創造工程,民族化的鋼琴作品的一切藝術要素(包括思想內容的題材、形象、事件與藝術形式的體裁、結構、語言、手法、風格等),都要以鋼琴演奏所蘊含的民族化為基礎從而展現出來。這正如波蘭當代著名音樂評論家卓菲婭•麗莎所說:“屬于音樂的特殊性的,還有作品與聽眾之間的中間環節,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歷史發展規律,具有自己的美學價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從于社會的要求,同時也改變著作品本身的面貌。構成音樂特殊性的這個因素同戲劇藝術和舞蹈藝術是共同的。”[2]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鋼琴藝術的民族化,幾乎毫無例外,全都是憑借其民族化的鋼琴演奏得以具體表現和展示的:波蘭的“鋼琴詩人”肖邦演奏的鋼琴曲《瑪祖卡》,表現出對被沙俄侵略軍占領的故國波蘭的深深懷念之情,其民族情感十分強烈;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演奏的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彰顯出濃郁的匈牙利民族風情;德彪西演奏的鋼琴曲《月光》(《貝加瑪斯卡組曲》的第三首),具有鮮明的法蘭西民族風格;俄羅斯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演奏的《鋼琴協奏曲》與《鋼琴前奏曲》,都充溢著濃厚的俄羅斯民族韻味。同樣,中國鋼琴家劉詩昆演奏的鋼琴協奏曲《戰臺風》,青年鋼琴大師郎朗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李云迪演奏的鋼琴獨奏曲《彩云追月》,也都凸顯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如此等等,不勝枚舉。由此可見,以鋼琴演奏為中心的鋼琴教學,要實現民族化,就必須以鋼琴演奏的民族化為依托和支撐。換言之,鋼琴演奏的民族化,在鋼琴教學的民族化中,占有重要的中心位置與首要位置,這是勿庸質疑的。

二、鋼琴演奏民族化在鋼琴教學民族化中的主要環節。

鋼琴教學民族化中鋼琴演奏民族化的第二個層面,是鋼琴演奏民族化在鋼琴教學民族化中的主要環節。也就是說,鋼琴教學的民族化,要具體體現在鋼琴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首先,是教學曲目的選定,必須突出中國民族化的鋼琴曲目的比例,在整個鋼琴教學曲目中,應占51%以上,達到“拉股”程度,以此作為鋼琴教學民族化的靠保證。例如《牧童短笛》、《戰臺風》等鋼琴精品與經典作品,都應成為鋼琴教學的必選曲目。其次,要強化鋼琴演奏技術技巧民族化的訓練,例如民族化的指法、觸鍵法;民族化的音色——對民族樂器(琵琶、竹笛、古琴等)音色的模仿;民族化的裝飾音演奏;民族化的踏板運用;民族器樂演奏特點的吸收與借鑒;民間歌曲演唱特點的吸收與借鑒等等。充分顯出中虛實結合、疾徐有致、剛柔相濟的民族化風格特色。再次,必須深層次的理解以及落實民族化所具有的內涵,這里的“民族化”所說的是藝術家、作家以創造性的思維來以藝術所具有的形式以及一定的方法來體現出現實的生活,從而有效的展現出我國民族的思想情感,使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文藝作品想要實現民族化,那么就必須對本民族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習慣以及感情等方面有著充分的了解,從而與民族的傳統兩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創作出經典的作品。[3]

三、鋼琴演奏民族化在鋼琴教學民族化中的必要舉措。

鋼琴教學民族化中鋼琴演奏民族化的第三個層面,是鋼琴演奏民族化在鋼琴教學民族化中的必要舉措。這是一個保證系統,也是一個配套工程,是與教學環節相匹配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必要舉措:其一是吸引學生對鋼琴演奏民族化的興趣。興趣是行動的發動機,是最好的老師。要選擇有藝術魅力和吸引力的民族化鋼琴音樂的錄音,通過欣賞引起學生的興趣。其二是教師民族化的鋼琴演奏的示范,可以起到引領作用。

作者:崔雪花單位:哈爾濱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