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應實施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剖析論文

時間:2022-12-18 02:23:00

導語: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應實施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剖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應實施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剖析論文

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以文化為主體教育追求文化多元性和高品味。注重文化的選擇、批判和創(chuàng)新,是大學高層次的教育理想,它有助于克服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和人才觀,使教育和文化相互借鑒、溝通,形成新的教育理論和發(fā)展恩路,從而提高教育的文化品格,保證高等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思想;高教管理

教育理想是指教育信仰,也即是一種教育價值取向。在大學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多種教育理想.如人文主義的教育理想、科學研究的教育理想、實用主義的教育理想、專家型的教育理想。它們在不同時期和國度里都曾經居主導地位。知識經濟時代,使我們重新認識大學。在工業(yè)經濟時代的市場.對大學的理解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地方,相應的教育理想有實用主義的教育理想、專家型的教育理想。而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的最高層次的教育理想則是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大學追求文化多元性、文化的高品味,注重文化選擇、批判、創(chuàng)新的教育。同時,以文化作為輻射源向其它方面輻射,以提高社會的經濟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社會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

1.對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的闡釋

教育本身是一種文化,現(xiàn)在提出學校以文化為主體作為教育理想似乎是廢話。其實不然,學校的教育活動都是一種文化活動,但文化高品味卻從來沒有作為一種教育理想去追求過。從前學校追求的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專業(yè)教育等都是比較狹窄的文化,而不是一般文化的含義。

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其涵義在于對文化的理解上,是在最廣泛的文化概念基礎上考慮教育問題,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也包括外顯形式的客觀文化和內隱形式的主觀文化,從社會文化整體的層面上研究教育規(guī)律、形成價值取向和目標。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必然是把學校教育定位在文化上,這種文化為體、經濟為用的教育理想就被稱為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

2.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的作用

教育不僅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身發(fā)展的需要,因此人們認為,社會和人都是教育的主體。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延續(xù)和發(fā)展,但它是通過培養(yǎng)社會所要求的人來實現(xiàn)的。因此,人們認為大學教育是以人為本,也可認為以社會需要為本,同時這兩種主體觀是統(tǒng)一的。事實上,也會經常有矛盾,沖突的時候,當處理不好二者的統(tǒng)一關系,就會造成教育上的偏離,降低教育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處理教育上的各種主體觀的矛盾統(tǒng)一關系呢?那就是應該以文化為主體,就能保證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體觀的實現(xiàn),也能使教育很好地滿足社會需要。因此,當代教育發(fā)展,應該提出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將是更有意義的事。

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的教育,這一提法往往忽略了社會需要,因而會造成教育對社會的不適應性,減少社會對教育的支持,不利于教育發(fā)展。而把教育看作是以滿足社會需要為主體,往往會忽視對人的全面培養(yǎng)、素質的提高,因而降低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將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因為文化是和人密切相關的,文化即人化和化人,人的本質是文化,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包括以人為本的教育。同樣,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也包括了以社會為主體的教育,因為文化是人和社會的中介,人走向社會依靠文化,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群體、人與社會的溝通都要靠文化。文化實際是社會深層次要素,是社會的基石。以文化為本的教育必然也能滿足社會需要。

由于文化內涵十分深刻,涵蓋內容非常廣泛.教育中的許多思想、觀念被包容在里邊,比如高校有四大職能: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化,每一種職能都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職能。這樣,高校的四種特定的文化職能就可以概括為文化職能。

對文化的研究,使我們對教育更有深刻的認識。把研究教育的注意力、思考方式轉移到對文化的理解上來,因此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和文化的關系,研究教育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即教育文化。這樣就可以形成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有利于教育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的解決。

3.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的意義

第一,使得學校教育具有長遠的價值取向。文化不像經濟那樣更直接,而是體現(xiàn)著一種精神,具有長遠的、持久的價值取向,正是這種精神力量和久遠的價值取向能夠鼓舞人們去努力奮斗,有更高的追求,更大的理想,更多的是從戰(zhàn)略上去思考,從而能夠克服急功近利的狹隘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我國教育專家認為,真正會對教育產生長期危害的則是教育目標的過份功利化傾向。實際上,我國教育在質量上是很下功夫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精雕細刻、認真負責,很少有馬虎懈怠現(xiàn)象,但為什么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的創(chuàng)造力不強,這是因為把人才培養(yǎng)局限在知識教學方面,是教育目標功利化造成的誤區(qū)所致。所謂教育目標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標僅僅看作是培養(yǎng)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成是造就有文化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人,進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學校教育功利化傾向與教育價值取向不長遠有直接關系。因此,通過以文化為主體的現(xiàn)象.克服教育教學中的短期行為,樹立長遠的教育價值取向,必須在人才培養(yǎng)、為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效益和效果。

第二,具有寬闊的文化胸襟。教育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處于文化之中,但教育往往缺乏文化的自覺性和多元性、選擇和批判性。樹立起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就會更多的以文化視角去思考問題。

事實上,回顧教育的歷史和現(xiàn)狀,雖然教育和文化關系最密切,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身處文化之中而不自覺,教育本身對文化認識的就不夠,因為教育存在幾千年,而文化概念的提出僅有一百多年歷史,且定義150多個,至今還在不斷更新。可見教育對文化認識不夠,因而不能主動地適應文化規(guī)律,而缺乏自覺性。而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有助于這種文化自覺性,也正是有了文化自覺性才能提出這種理想,并能把這種理想作為一種最高的形式.處于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

文化作為一種最為復雜、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一個概念堂而皇之地進人教育殿堂,使得教育活動不再被局限于各個專業(yè)領域之中,不再是被分割為許多分支,而是一種整體統(tǒng)領著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文化視野將會變得無比寬闊。教育中有博大的文化胸襟,對人才培養(yǎng)、教育自身發(fā)展都將有難以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第三,在教育中能夠形成文化力,具有很強的輻射功能和穿透力。文化力量和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相比,在短時間內不會表現(xiàn)出多么強大和優(yōu)勢,但長時間來看,則會顯示出其強大力量,表現(xiàn)出輻射能力和穿透力。教育的特長在于利用文化力,而不是經濟力盆或政治力量。教育正需要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鼓舞著教育活動去提高人的文化力量。

文化力也即是文化釋放的能量,人的文化力包括智力因素、精神力量、文化網絡和傳統(tǒng)文化。其中精神力量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價值觀、求實創(chuàng)新、奉獻精神等。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提高文化力。而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正是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力的一種支持力量,也能幫助探索出培養(yǎng)和提高人的文化力的方法。

第四,便于運用文化學方法去研究教育規(guī)律與教育方法。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生態(tài)學、科學技術等都能提供研究教育的方法,并能形成相應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論和模式,形成相應的教育思維方式。同樣,文化學方法比起上述其它那些方法,更具抽象概括性,從而能夠統(tǒng)帥、更新原有的許多概念、思想和方法,使得傳統(tǒng)教育思維和方法作出重大轉移,也將形成新的教育邏輯和思考方式,使得教育問題的研究和文化學研究結合起來,相互借鑒、溝通,形成新的教育理論與發(fā)展思路。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將使文化學更快地和教育結合起來。

第五,在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支持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將會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文化品味,增強人才的文化素質,不僅能夠使學校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勢頭,也為社會發(fā)展注人更多的文化活力,能更好、更快地提高社會文化素質,從而也就提高了社會的政治、經濟家質,提高了綜合實力。

4.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的實現(xiàn)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第一的教育思想。因為人是文化的載體,培育質量高、數(shù)量多的人才是以文化為主體的最大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這一教育理想的最高層次和境界。

人是萬物的尺度,培育出人才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而培養(yǎng)人才也不能停留在技能、智育的訓練上,而是全面的,特別是人格塑造。從文化角度看人才培養(yǎng),就是在教育中突出由知識內化為人格,讓知識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和熱情,使思維方式、心理要家得到品質上的改替,從而使精神得到升華,文化品味得以提升,較好地實現(xiàn)用知識文化、社會文化去化人的這一過程,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提升,并能進行外化為一定的文化產品,形成受教育者的文化呼與吸的運動,從而使學生具有文化自覺性,主動地和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其次,學校應始終強化學術氛圍。學校教育不能是平庸的、毫無學術價值的活動,也應最大限度的減少功利主義活動,需要更多地體現(xiàn)出學術價值,突出學術研究。大學的學習過程往往應和研究、學術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研究往往是最好的學習。學生參與研究活動,通過學術氛圍燕陶學生,使學生尊重學術、感悟學術,樹立起濃重的學術意識,這是學校教育具有文化高品味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

其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應充分利用學校的文化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格,包括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必須依靠高質量的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教師們專心致志的從事科學研究,用自己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率先垂范去影響、帶動學生的科學與人文思想和精神,有好的譯程內容和教材,開設出高質量的課,形成良好的教學實踐。這樣繁重的任務需要教師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這就需要有政策保證和良好的校風。可見,這是艱苦的工作,絕不是任何人都能勝任,在什么情況下都可以作得到的,這需要有文化為主體的教育理想的精神鼓舞。

其四,學校在進行專業(yè)教育的同時,應開展文化整體教育。培養(yǎng)文化高品味的人才,靠某一專業(yè)領域的教師是難以完成的,必須從文化整體上和各個學科課程的聯(lián)系上形成整體,進行跨學科的教育,使學生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也有橫向的、跨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形成知識整體和寬闊的文化視野,從而具有文化選擇、適應能力,增強文化自覺性,以后能主動地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公務員之家

其五,培養(yǎng)學生從事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能夠在校期間參加學校各種高品味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加強對學生的多元文化教育,既要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思維方式,吸收傳統(tǒng)智憊,也應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吸收各國的文化的精華,進行各種不同文化的比較、融合、溝通、對話,接受多種文化,樹立多元文化的意識,對各種文化的兼容并蓄,學會多元化方法,多視角看問題。

最后,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參與世界文化大交流。學校教育要為世界文化大交流服務,為構筑民族文化的堅固長城貢獻力量。隨著知識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各國民族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東西方文化碰撞、矛盾、沖突和融合,需要相互了解,承認文化差異,在關注文化多樣性、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開放性同時,繼承和發(fā)展本民族文化,都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