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研究

時間:2022-04-29 03:29:16

導語: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研究

[摘要]基于三位一體導師制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旨在提升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實效,需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以平臺建設為基礎,構建協同運行機制。通過多元協同制定培養方案、組建科技創新訓練營、實行師生協同研究、校企聯合培養等舉措,“四年一條龍”不間斷培養的科研團隊模式得以構建。構筑科學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三位一體導師制;校企協同;創新創業能力

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我們仍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擴大教育功能,推出多樣化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完善管理方式,理順高校與社會的關系,以適應新工科建設的需要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的高素質交叉復合型人才[1]。為此,高校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1.在專業第一志愿錄取率不高、班級人數較多、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的情況下,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和創新創業積極性,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效運行機制;2.在促進產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實現人才的協同培養;3.如何引入過程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為人才培養建立系統保障[2]。蘇州科技大學化學生物與材料工程學院從協同育人的視角出發,緊緊抓住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質特征,以三位一體導師制為抓手,全方位利用校內外資源,并使之轉化為現實條件,通過產學研協同,提高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質量。

一、基于三位一體導師制的校企協同機制

(一)基本構想。本文提出的“三位一體導師制”具有以下內涵:1.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配備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雙導師),實施學校、企業(實習單位)、學生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2.實施教、學、做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3.遵循學習、創新、創業三位一體遞進的學生發展模式;4.教師承擔學業輔導、科研訓練、創業指導三位一體的工作任務;5.建立學校、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考評、反饋與保障體系。據此,我們改變了現有單一的學科制教學和專業式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多元協同機制;采取指導教師協同、師生協同、學生協同等方式,通過產學研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究與應用結合等途徑,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形成了一種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見圖1)。在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下,我們抓住產學研協同培養這一系統工程的關鍵要素,形成了包含體系(System)、內容(Content)和制度(Institution)(簡稱“SCI”)的網絡化協同育人系統(見圖2),以有效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二)協同內容。創新性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科研創新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根據這一培養要求,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與企業共同研究確定課程體系,使之與社會(行業企業)需求相適應;保證課程內容體現學科前沿性和交叉性;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對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進行科學設計,以提高育人實效;與企業合作創建實踐平臺,通過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3]。同時,我們以校企科技合作為切入點,以平臺建設為基礎,構建了實習基地的長效運行機制。近5年來,通過校企合作,我們建設了11個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1個江蘇省新材料學科綜合訓練中心、1個校級實踐教育中心,以及40余個包括實踐教育基地、就業創業基地、科技創新基地、校企聯合實驗室在內的實踐平臺。學校和企業互派人員參加培訓,實習基地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商討基地建設規劃,不斷提高基地建設成效。實習基地建設促進了校企全面密切合作并完成10余項省市級科技項目,支持了本科人才培養,促進了具有較高理論水平與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企業工程師作為學生校外導師,定期來校講座、授課,并指導學生畢業設計(論文)。(三)實施綜合指導和全程指導。我們實施了學業輔導、科研訓練、創業指導三位一體的綜合指導模式,保障學生“四年一條龍”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一二年級學生主要在“科技創新訓練營”進行科研訓練;三四年級學生主要參加產學研合作項目。學生以老帶新,導師全程指導,培養過程采用“教師—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低年級本科生”不間斷的科研團隊模式。同時,我們通過“科研人才班”“科技創新訓練營”等新型教學組織形式,采用緊密互動教學、團隊式學習和創新性訓練等教學方法,構建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育人平臺,以多種方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性應用型人才。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我們還讓學生全過程介入科研與產業實踐,通過學科競賽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訓、以賽促管,加強科研創新和就業創業指導[4]。(四)加強制度建設,構建科學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我們通過師生互選制度,為學生配備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實施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在教師評優評獎環節,我們注重考核教師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及取得的成效;在職稱評審環節,我們兼顧導師的相關工作并作出評價。為了加強教學與科研的密切結合和產學研合作,我們重視案例教學,促進高水平科研向教學滲透,資助師生參加創新實踐、創業競賽,并加大獎勵力度。為了優化學生素質評價指標,我們變知識的“一維評價”為素質與能力的“多維評價”[5],建立了學生創新創業教學質量全過程跟蹤調控機制(見圖3),使評價活動全程化、評價手段信息化。

二、科研反哺教學成效明顯

近幾年來,我們建立的以省、市兩級人才為代表,由50余位優秀師資參與的導師制,對科研反哺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參與者的努力下,科研成果轉化為開放實驗項目的數量達到12項。學院通過“科研人才班”“科技創新訓練營”等,依托教師的科研課題和科研實驗室,建立了優秀學生培養園。進入培養園的學生,將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選修實驗,并自主設計研究性實驗,也可以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和社會應用實踐,組建團隊完成“本科生創新工程”科研項目。他們可以通過申請發明專利、撰寫學術論文、參與科技創新競賽等方式,培養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所獲得的教研成果豐碩,包括:蘇州市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蘇州科技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主持完成中國建設教育協會等機構的教研項目9項;參編《地方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研究與實踐》專著1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表教研論文8篇。

三、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得到社會認可

經過努力,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學生能力得到社會認可。2014—2018年,學生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6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4項;承擔校級高水平畢業設計(論文)培育項目7項。通過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學科競賽中,參賽學生成績顯著: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銀獎、銅獎各1項;在中國大學生高分子材料創新創業大賽中獲二等獎1項;在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中獲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在江蘇省“挑戰杯”競賽中獲金獎2項、銀獎4項;在江蘇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在“鄭和杯”中德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獲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此外,學生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26篇、SCI論文10余篇。在校本科生申請發明專利5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49項,其中孟凡一同學申請發明專利20余項,是學生中的“發明大王”。學生積極創業或就業,升學和就業率達到95%以上。畢業生勤懇務實,實踐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2016年底,學校開展了畢業生社會評價調查,向200多家用人單位發放了調查問卷。調查顯示,用人單位認為我校畢業生在單位發揮了重要作用(選擇“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占54.2%,選擇“比較重要”的占31.0%),對我校畢業生各方面素質的滿意度評分為5.61分(總分7分),其中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評價較高。2015年4月18日,《光明日報》以《出彩人生來自實踐———蘇州科技學院(蘇州科技大學原名)培育應用型人才紀實》為題,報道了學校培育應用型人才的舉措與成果,詳細介紹了學院開展科研育人的情況:“化生材料學院大二學生王思遠已經在王桃云科研團隊待了近一年,‘科研人才’班30%的入選率讓他格外珍惜這次機會。一年里,他把業余時間都花在了實驗室里?!?015年10月,中央電視臺《超越》欄目專題報道了我校應用化學專業2015屆畢業生周夢超同學的事跡。該同學在校期間曾獲“創青春”江蘇省大學生創業比賽銅獎,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生干部、校三好學生,2014年在校期間就開始創業,2015年創辦蘇州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并任總經理,2016年入選“陽澄湖領軍人才”,2017年其所創辦的公司銷售額近3000萬元。

四、結論

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社會需求,本校從協同育人的新視角出發,針對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質特征,以三位一體導師制為抓手,緊緊抓住產學研協同培養這一系統工程的關鍵要素,圍繞“SCI”網絡化協同育人系統,有效提升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學校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建設優秀師資隊伍等舉措,采用“四年一條龍”不間斷培養的科研團隊模式,以及“科研人才班”“科技創新訓練營”等新型教學組織形式與緊密互動式教學、團隊式學習和創新性訓練等教學方法,構建了產學研用結合的育人平臺,以期培養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英,李雙奎.我國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中國高??萍?,2016(6):70-72.

[2]楊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協同機制及其實現途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3(1):68-71.

[3]叢家慧,王志堅,張彥富,等.校企協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探索———以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怂箍?+2班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科教導刊,2018(26):57-58.

[4]陳興文,王曉華,王慶春,等.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6):76-78.

[5]羅恩韜,張少波,唐雅媛.新工科背景下產學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8(19):236,238.

作者:董延茂 葉常青 王彥林 周興 朱玉剛 單位:1.蘇州科技大學化學生物與材料工程學院 2.蘇州龍興線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