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職課程銜接分析

時間:2022-04-28 11:42:45

導語:中高職課程銜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高職課程銜接分析

一、影響中、高職教學銜接的主要問題

(一)高職生源多元化

目前高職選拔學生的基本模式是以學制結構銜接和入學考試銜接為主。從理論上講,中高職的學制結構銜接的“3+2”和五年一貫制模式覆蓋了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兩個教育階段,通過整體設計及統籌安排,可以解決中、高職銜接的問題,提高教育效益。但實際操作中發現,由于沒有選拔和淘汰機制,學生直接進入高職學習后,學習動力不足,留退比例高。學習成績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都首選普通中學,因此,高職學生的數量、質量均不甚理想。近年來,浙江省允許部分高職院校組織3+X(語、數、外+專業)考試,高考前單獨錄取。這種獨立結構模式,使高職院校中的示范性專業獲益,有比較好的生源。以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針織技術與針織服裝專業招生情況為例。

(二)文化基礎課脫節、專業理論課重復

目前的中高職教育在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和要求上存在一定的脫節,反映出中高職課程結構設計的不同原則。[1]中職教育強調技能,不注重文化基礎課,高職教育按照高等教育要求,文化基礎課要求較高,因此中職升為高職的學生文化基課方面均有較大壓力。另一方面,我國教材建設相對滯后,中高職教材往往采用一部分高教和中專的專業課教材。[1]中職教育有較明確的職業定向,中職畢業生一般只能按專業對口的要求報考高職。目前中、高職間溝通不充分,不可避免地產生專業理論課重復現象。這不僅造成了中高職教育資源與學習時間的浪費,而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專業課程基礎狹窄,專業課程分散、獨立,相互關聯度小

基于中職畢業生的基礎,在專業基礎方面,只涉及本專業領域,深度和廣度不夠,這樣就不利于學生適應本專業從現在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的需要。在專業課程方面,由于課程分散、獨立,相互關聯度小,造成課程學時多、重復多、內容缺乏吸引力,直接造成教學資源浪費大,教學效果欠佳的后果。

(四)專業技能(實習)課程倒掛

中職教學已有20多年的積累,特別是一些重點、示范性學校,經過自身多年的努力和政府的重點扶植,初步實現了專業的現代化建設,無論設備、師資、管理都較強,為專業技能(實習)課的開設創造了條件。相反,一些新辦的高職院校設備缺乏,“雙師型”師資不足,影響了專業技能(實習)課程開設的數量和質量,呈現出有些實訓項目與中職差不多,中職畢業生在高職學習中的專業技能得不到顯著提高,一些高職的有些技能課程甚至出現“倒掛”現象。[1]

(五)教學管理機制相對滯后

由于高職普遍實行學年制管理,而生源的文化基礎及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差異大,因此中職畢業生文化基礎課跟不上,而專業理論尤其專業技能學習輕松。普高畢業生則反之,文化基礎課輕松,專業理論與實踐學習困難。層次不同的學生放在一起組織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中高職教學順利對接的措施

中、高職培養人才都要以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職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而中高職在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上,又要有明顯的級差。高職教育不僅要求所培養的學生職業素質、職業能力、技術應用能力要比中職更勝一籌,而且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涉及面及綜合能力及和素質都應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因此中高職應該明確培養目標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銜接。以紡織類專業為例,中職教育強調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專業理論知識適用,一專多能;能較熟練掌握手搖橫機、套口機、電腦橫機等常用針織設備的操作技能,較熟練掌握針織服裝的制版、縮放技術;能運用服裝CAD技術;能解決服裝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簡單的工藝流水線編排并付諸實踐等具體技能;主要培養初級技能操作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則強調培養具有針織技術與服裝的設計、開發、貿易、管理能力、具有國際文化與產業意識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針織技術與服裝的專門人才,即有一定深度的專業理論素養、知識面更寬,具備從事針織技術與針織服裝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和實踐精神。由此可見中、高職教育的不同之處。

(一)堅持高職課程設置原則

筆者認為高職課程設置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把握好以下原則:1.實用性原則職業教育目標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還要掌握生產、生活的技術與技能。高職教育同樣要傳承職業教育的特性,并將之發揚光大。專業教學計劃中開設的實用課程,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職業能力,而且要為今后的學習提供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基礎。2.寬基礎原則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當生產形式逐漸轉為技術密集型的時候,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變為有寬泛的知識基礎和復合技能,有較好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學習新技術及創新創業的能力。高職的專業設置必須是中職專業設置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寬,高職教育的課程編制首先要寬基礎。所謂寬基礎,就是開設一類專業群的專業基礎知識,使學生專業基礎更寬厚,使其以后可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愛好,主攻喜歡的專業方向。不僅如此,高職教育還要根據中職教育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特點,開設英語、數學等文化基礎課和人文素養課,使學生學有后勁。3.綜合化原則當前國際服裝教學與研究越來越“注重對新材料、新技術和新項目的開發;注重對服裝企業戰略經營的研究;注重全球信息資源的收集和整合;注重對服裝文化的研究及國際服裝文化交流與合作”[2];注重對國內外服裝市場的研究和開發;注重對各級品牌的追求等,因此,要將獨立的、分散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形成新型課程模式;強化有特色和實用的主干課程,淘汰陳舊落后的課程,減少課程數量,提高教學質量。4.模塊化原則高等職教的課程開發和組織,一定要兼顧不同生源的素質。生源情況復雜、綜合素質差異明顯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因此,如果按常規教學,大家都學一樣的課程,勢必造成按“短板”組織教學,效果較差。各類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基礎、特長和興趣愛好,選擇模塊,這樣就會形成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這是按“長板”組織教學,教學效果比較好。

(二)建立靈活有效的教學管理機制

要遵循個性化教育理念,尋找一種靈活有效的教學管理機制,鑒于目前高職院校生源的多元化,在教學管理上,可積極探索以學分制為基礎的彈性教學管理制度實現不同生源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總體水平,這是加快形成中高職柔性銜接的有效機制。首先要把教學計劃模塊化,同時規定必選、限選和任選。在設計教學計劃模塊化方面,全日制教育的教學基礎課模塊規定中職畢業生需修文化基礎補習課程。把專業基礎課設計成A類和B類,前者的難度大、覆蓋面廣,要求普高畢業生選學A類,中職畢業生選學B類。把專業課(含實驗實習類課程)設計成a、b、c、d、e、f等若干個模塊,供學生選擇,其中,中職學生已學的某些專業模塊課程可不再學,另選其他課程取得應有學分。把相應的各類考證也設計成限選學分,規定選修某組專業課,必須取得某類證書方可畢業。另外,再根據學校情況因地制宜地設計一些諸如文學、美術、音樂欣賞、營銷心理學等欣賞類、提高類、拓寬知識面的任選課。培養計劃規定學生除了選學必修課、限選課,還要選學一定量的任意選修課。如有可能,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選學本校乃至附近兄弟院校的專業課程,如法學、經濟學等課程。實行學分制,除了要有足夠多的課程或課程模塊可選外,還需建立一整套的教學規章制度予以保障,如導師制、彈性學制、成績評價與管理系統等。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還涉及師生的教與學觀念,涉及學校教學資源的合理的配置和利用等。

(三)加強服務中職意識并逐步形成機制

高職院校在提升服務于經濟社會能力的同時,要加強服務中職學校的意識,并逐步形成機制。加強中、高職教師的相互對接和交流,如高職院校開展對中職師資的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中職教師的職業能力和教學業務水平;高職院校教師到中職學校的對口專業幫助承擔課程教學任務和教學環節,或舉辦講座、實行中高職課程教學聯動;參與中職學校對口專業的教學、教研活動,加強中、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銜接上的探討和研究;高職院校的名師、教授收中職教師為徒,進行重點指導和培養,提高中職學校專業教學團隊的整體水平,等。通過這種服務,實現中高職教育間的互動,加強中高職專業教學的銜接,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滿足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又為高職院校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源。

(四)加強高職院校教學基本建設

為提高中高職教學銜接的適應能力,高職院校必須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創造更加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1.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第一,提高專業教師的生師比;第二,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3]建設;第三,加大引進和培養學科、專業帶頭人,聘請國內外企業專家任兼職教師;第四,積極選派專業教師和學生到國外先進企業學習和合作,努力提升專業水準。2.加大力度建設一批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更新教學手段以紡織專業為例,建設針織產品生產的動漫教學課件、建設電腦橫機虛擬裝配實驗室、建設電腦橫機數字化實訓室、完成基于互聯網的電腦橫機設備維護培訓教材建設,等等。3.加強課程建設,提升教學實踐環節加強課程建設,盡快消除中高職在專業教學和專業技能培養上的重復或倒掛現象。努力實行“教師和師傅合一,學生與工人合一,教室與工廠合一,小教室與大課堂合一,教學與科研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4]。以典型產品任務帶動教學任務,開設更多具有知識技能含量的項目化課程。積極推行“廠中校”和“校中廠”,以及“校企工作室”培養方式的實踐,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專業文化建設創造豐富、優雅的育人環境,培育執著、有為的從業精神。專業文化建設要注重個性化,如針織專業就要培育“一絲不茍”的專業意識和從業作風。要大力營造文化育人的環境氛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總之,只要妥善解決中高職課程銜接,就能在較大程度上實現中高職銜接向縱深發展。只有創造一種教學資源豐富、文化氣氛濃厚的育人環境,才能增強高職院校對中職生源的吸引力,使進入高職的不同生源的學生都學有所獲,健康成長。

作者:陳取江1陳雅芬2金濤3劉立華4陳國芬4工作單位:1.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寧波大學人事處3.寧波大學教學督導委員會4.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時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