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風險投資規劃范文
時間:2023-11-20 17:29: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高風險投資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華僑銀行(中國)理財經理 羅苑
方式1:定期存款這樣“拆”
拆分的存款方式,簡單來說,把一筆大金額的定期存款,分散成幾筆小金額的存款,比如10萬元的存款,可拆分成5個2萬元的存款。使用不同的存期,但一般不超過半年。這樣的存款方法可以幫助投資者靈活調動資金,需要提前終止存款時,可以只終止某一種存款,而其他則不受影響。
另外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處在升息周期中,需判斷升息的步伐,若接近升息周期的尾巴,投資者應選擇較長的投資期限,提前鎖定較高的存款利率,避免之后可能出現的降息。
方式2:目前偏向投資平衡型基金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為了讓自己的資產增值,投資者應根據家庭資產的比例,適當投資中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對于有一定投資經驗但手中資金不多的投資者,投資門檻較低的公募基金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在基金的選擇上,仍然需要結合個人的投資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在目前的情況下,平衡型基金更受青睞,由于其部分投資于債券,在證券市場出現回調時可相應進行調整。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對黃金、基金的投資。
但在總體資產的配置中,還是遵循“三三四”法則,即30%的家庭總資產投資于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如偏股型基金、股票等),30%的資產用于中等風險的投資,另外40%的家庭資產則投資于債券或儲蓄等,且需要確保資金的流動性。
2.現階段降低高風險投資產品的配置比例
興業銀行理財經理 劉靜
方式1:今年股市不可過分樂觀
在流動性收縮的前提下,震蕩很可能是今年的主基調,大牛市的走勢很難形成,操作難度加大。股指期貨推出后,未來政策救市的力度將極大削弱。
方式2:今年要購房的可推遲到下半年
在政府的購房優惠政策退出之后,政府又出臺了抑制房市投機、投資的多項政策,如提高購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開發商購地的首付比例,加大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等。這一系列的政策必然使得多數購房者持幣觀望,也必然使得中國的高房價出現回落,有剛性需求的投資者可以把購房計劃推遲到下半年。
方式3:今年黃金是“慢牛”走勢
2010年,黃金的“慢牛”走勢仍然是主要特征,對于黃金的投資,普通人群投資實物黃金最適合,而杠桿黃金交易則適合風險承受力較強并且有杠桿交易經驗的投資者。
3.投資關注“低碳”主題
中意人壽理財師 劉惠娟
我的個人理財規劃的主體思路如下:調整股市投資方向,重點關注“低碳”主題,以季度為階段,設定預期回報率;維持定投基金的投入比例;加大黃金尤其是白銀的投資,實現資產保值增值。
2010年投資者手中的財富到底該投向哪些金融理財產品?投資的風險是否與自身的年齡和財富相匹配?我的建議如下:
篇2
由于今年盈利狀況不錯,李俊打算明年擴大公司規模,再招一名助手,并將辦公地點搬出現租用的民宅,搬到CBD某寫字樓,預計年用工費及房租支出約為15萬元。
李俊認為北京房價太高,暫時不想買房。此外,出于公司業務的需要,他想買輛馬自達6,這款車的價錢在20萬元左右。而曉白卻想盡快安定下來,她希望今年年底買房,明年結婚。她看中了朝陽公園附近一套二室兩廳的新房,總價約150萬元。
財務診斷分析
李俊正處于家庭初建期,事業處于起步階段,經濟能力尚可,尚未結婚,收入大于支出,可承擔較大的風險。下面,我們將從收入、支出、資產、負債和保險保障等方面,對李俊家庭的財務狀況做出分析和診斷。
收支狀況
任何家庭理財計劃都要從儲蓄開始,沒有資金,任何投資都將無從談起。而收支節余資金正是投資資金的重要來源。運用“開源節流”的思想,增加收入,理性消費,減少不合理的開支,都將增加家庭可用于投資的資金。尤其是在家庭消費方面,做好預算,運過記賬等方式進行家庭財務管理都是有效的手段。在日常支出方面,曉白屬于典型的月光族,婚后,一定要學會合理安排家庭支出,改掉月月光的壞習慣。
從該家庭且前的月度收支情況來看,家庭的月總收入為30000元。其中,李俊的月收入25000元,占83.33%;曉白的月收入5000元,占16.67%。家庭收入構成中,夫妻的收入相差較大,李俊是家庭主要的收入來源。目前家庭的月總支出為9000元。其中,日常生活支出為8000元,占88.89%;贍養父母支出1000元,占11.11%。目前家庭年度節余資金252000元,占家庭年總收入的70%。這一比率稱為儲蓄比例,反映了家庭控制開支和能夠增加凈資產的能力。李俊家庭的儲蓄比例為70%,對于這些節余資金,是可以通過合理的投資來實現未來家庭各項財務且標的積累。
對于李俊這樣的家庭來說,由于每月凈流入的現金流較大,因此必須要考慮流入資金是用于投資理財還是用于企業的流動資金。這就需要李俊不要把公司資金和家庭資金混為一體,要在公司和家庭之間建立適當的防火墻,在規避公司經營風險的同時可以放心的用流人家庭體系的資金進行投資理財。所以說是否進行投資理財不是在比較理財與公司贏利能力孰高的基礎上做出的,而是是否建立了獨立的企業核算體系。單就家庭收入而然,由于要實現各種家庭理財目標,進行投資理財就是必須要做的了。
資產負債狀況
目前李俊家庭總資產為500000元,總負債為0元。根據家庭資產負債的構成來看,家庭總負債占家庭總資產的比率為0%,低于50%的臨界水平,在安全的水平內。家庭的凈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為100%,高于50%的安全水平。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家庭也有能力償還所有債務。
伴隨著創業不斷的成功,流入家庭的累積資產會越來越多。有人做過統計,當家庭累積資產量與公司運營資本量達到某一臨界值時。如果不考慮加大對公司的注資擴大公司規模的話。每年由于乏于管理而導致的家庭累積資產增值損失甚至會大于每年公司創造利潤給家庭帶來的收入。所以李俊每年應該對家庭資產做一次盤點,計算投資收益。如果收益與企業帶來的利潤相當的話,就要適時地將關注的重轉移到家庭理財或者擴大企業投資規模這兩個問題上來了。
投資組合
投資組合是指總財富中股票、基金、債券、定期儲蓄、投資性房地產等在內的投資資產的構成情況。
對于家庭理財來說,通常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家庭資產保值增值,并實現包括購房,支付子女大學教育費用或退休后生活需要等各種家庭財務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任何投資者都希望自己的投資能獲得最太的回報,但較高的收益往往伴隨著較高的風險。而通過構建恰當的投資組合,可以分散或減少風險,從而實現一定風險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
要構建恰當的投資組合,首先要了解李俊的風險偏好。經過測試,李俊屬于溫和成長型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屬于中高,期待中高收益。
以下是適合溫和成長型投資者,并與李俊所處的生命周期相匹配的典型投資組
其中,低風險金融投資產品包括,儲蓄、國債、人民幣理財產品等;中等風險金融投資產品包括,信托、開放式基金、外匯理財產品等:高風險、高收益金融投資產品包括,股票、個人外匯買賣、期貨、房地產、黃金及收藏品等。
李俊目前的投資組合構成情況如下:
對比目前的投資組合和典型的投資組合,我們發現目前的投資組合中。低風險投資產品所占比例過高;中等風險投資產品所占比例過低;高風險投資產品所占比例過低。
創業者應該對理財的概念有一個清醒地認識,投資只是理財的一個方面,理財還包括風險保障、養老、子女教育、稅收規劃、遺產規劃。而后者對于一個自己創業的人來講就要加重要了。
創業者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就是企業理財。在企業財務管理的范疇內,如何使直接影響企業發展的稀缺資源――資金,達到最有效的配置,這是企業家們的必修功課。一個企業理財活動的能力太小。直接關系到企業的興衰。對大企業來說是如此;對創業者更是如此。由于李俊做的是外貿生意,就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進出口時的匯率風險,那么,他可以選擇在公司的開戶銀行做遠期結售匯、外匯掉期或者期權交易來規避匯率風險,達到對企業現金流的準確把握。
保險狀況
目前,家庭年保費支出為0元,占家庭年總收入的比例是0%,低于5%-15%的合理水平。目前只有曉白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家庭保障嚴重不足。
對于自己創業的人來講。由于企業收入的波動性相對較大,而且風險不可預測,購買保險產品是轉嫁風險的最好途徑。此外,通過保險產品,創業者還可以有效地解決遺產問題及當投資人發生身故時企業股權的收購問題等等。
在購買保險產品時,李俊除給自己買基本的社會保險外,應再補充一定額度的商業保險。很多創業者往往會忽視基本社會保障的作用,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社會基本保障是國家強制性的保障項
目,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甚至帶有政策補貼性質。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它比任何的商業保險要來得物有所值。
準備應急基金
應急基金是為了應付如暫時失業和其他一些意外情況而以高流動性的活期儲蓄等形式準備的資金。它應是家庭儲蓄的第一個目標。由于李俊和女友的工作一方穩定而另一方較不穩定,所以應準備能滿足3-6個月生活開支的現金作為應急基金,建議留夠30000元。為了盡可能獲得較高收益,李俊可以將銀行存款中的30000元以購買貨幣市場基金的形式留存。貨幣市場基金實施T+1交易,免手續費,收益免稅,存取方便,是最佳的選擇。
理安排日常支出
月光族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們永遠都不知道錢花到哪里去了,建議從現在開始曉白每天對自己的支出情況做一個流水賬,每周進行一次回顧。從中可以發現自己的支出結構,找出哪些需求是剛性的、哪些需求是彈性的。從調整彈性支出入手,合理安排。
從北京市的消費情況來說,婚后兩人的年日常支出控制在6萬元以內比較合理。
購買保險增加自身保障
整個保額的計算大概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日常生活費:一旦李俊和女友其中一人出現不幸意外,就會對家庭的經濟狀況產生影響,一般建議以20年的基本支出為好,總計120萬元;
(2)父母贍養費:約40萬元;
(3)子女教育金:保守估計約50萬元。
因此總保額約為210萬元,資金缺口為160萬元。按照兩人收入的不同,建議李俊的保額占80%,曉白占20%。保險產品以終身壽險+定期壽險+重疾+住院補貼+意外傷害為主,采用儲蓄型產品和消費型產品相結合的模式來購買。
結婚費用早打算
目前在京滬穗三地,一個普通的婚禮花費大約在10萬元。這部分費用建議直接從目前的金融資產中支出,因為這筆錢1年后就要用,建議投資于低風險的金融產品,如貨幣市場基金或超短債基金,沒有任何手續費,流動性好,沒有本金風險。
量力而行購買住房
從兩人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朝青地區150萬元的二室二斤顯然超過了其承受能力。其實買房大可不必一步到位,按照現在的狀況,買一套價值80萬元以內的房子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也可以考慮購買二手房,或者等3年后再考慮購買150萬左右的房子。
準備子女教育金
雖然目前兩人還沒有養小孩的計劃,但由于女人的最佳生育年齡為30歲之前,可以假設5年后兩人要一個小孩,子女教育金大約要在8年后才開始支付(8年后小孩3歲上幼兒園)。這部分資金由于使用時間距離現在較長,可以采用積極的投資策略,購買一些偏股型開放式基金。
積極投資獲取退休基金
假設李俊55歲退休,通脹率保持在3%不變:退休后作一些保守的投資,年收益率和通脹保持一致,也為3%:保持生活質量基本不變,退休后生活支出為退休前的65%,月生活費為4000元。那么在李俊退休的時候,必須要準備225萬元,才能保證退休后生活無憂。李俊離退休還有27年時間,建議這部分投資采用積極型投資策略,以股票型金融產品為主。按照年收益率8%計算,為了籌集足夠的退休金,月投入應該在1900元左右。
買車巧避稅
從現金的貢獻來看,買車是一種消費。但是考慮到李俊有自己的公司,會有業務上的需求,因此建議在經濟情況允許的時候以公司的名義購買,計入公司成本,這樣可以合理避稅。
擴大公司規模細思量
篇3
20歲女性:未雨綢繆,投資自己
20歲出頭的單身女性應該是剛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離開了青澀的學生時代,社會中種種物質上的誘惑往往讓這些女性朋友招架不住,紛紛中招,“月光族”多見于這個階段。此時,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有計劃地定期投資,將是理財的重點。
不做“月光女神”
很多年輕人認為這個時期沒有“本金”,何談投資、理財?其實這是不對的。年輕本身就是資本,而且越早投資收益越高,應該充分發揮貨幣的時間效應。基金是最適合這類女性朋友的投資方式之一,“本金”少的女性,可以采用定期定額的方式購買基金,每個月只需幾百元,不僅能夠獲得專業證券理財所帶來的高于銀行和國債利息的分紅,而且可以有效回避股市較大的風險。
由于年輕女孩子的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以將資金選擇股票型或是配置型基金,以追求較高的收益率。定期定額計劃又稱為單位平均成本法,指投資者每隔一個固定時間(通常是一個月),投資固定金額于固定基金上,不在乎時間,也不必在意市場價格的起伏。當基金凈值隨市場行情揚升時,固定金額購得的基金單位數會減少,反之同一金額購入的單位數則會較多,借此分散購入基金時點,攤平市場高低起伏。當投資者需要資金時,則可贖回整筆或部分資金。
學會記賬
理財不是一蹴而就,要把理財當成習慣去養成。女孩子尤其要學會記賬。利用每天幾分鐘的時間記下一天的花費,這樣一個月下來,記賬單的顯示保證讓你嚇一跳!原來20元的雜志、50元的電影、30元的潤唇膏……這些看似不多的花費加在一起是那么多。如果再把這些乘以12,估計這個數字足以讓絕大多數女孩子目瞪口呆。
所以,指定一套“用錢”計劃很重要,這會讓你體會到掌握自己人生和經濟的喜悅。理財師建議,可以做一張月支出表,把其中的開支分為3大類,包括固定支出、節制支出和完全節制支出。從節制支出和完全節制支出的部分減少花費,把這些錢重新分配,慢慢地就能了解應該怎么花錢卻不影響生活品質,而不是每個月都成“月光”。
積累無形財富
美麗的女人投資外貌,聰明的女人投資內在。充實自我理財觀念、開拓視野,將消費用在刀口上。“利用知識生財”是新時代女性最高竿的理財方式。初入職場,實際工作和所學知識脫節,想要得到老板的賞識,盡快提高自己的收入,成為復合型人才,就要投資于無形財富。考一個專業的技能認證,報一個口語班,多買些專業書籍,對于自我價值的提升大有裨益。用不了多久,這些無形財富就會變成有形財富而回報于你。
30歲女性:量入為出,穩中求勝
30歲的女性,成就與財富已經累積到了一定水平,最重要的是,她們擁有了自己的家。這個階段女性最大的開銷多以置產、購車為主,有寶寶的女性更要準備子女的教育基金,以免日后被龐大的教育費用壓得喘不過氣。所以,理財的策略也要改改,不僅要讓現在的日子過得更好,也要讓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
家庭開銷
新婚家庭的開銷較大,要購買房屋、汽車、家用電器等等。新時代女性也扛起了家庭經濟的大梁。此時,女性朋友的投資經驗經過幾年的積累日益成熟,建議在大膽嘗試投資中高收益產品的同時,適當增加一些保本型的投資,例如人民幣理財產品,貨幣型、保本型基金等等。同時,要兼顧資金流動性,以便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大筆支出。這個時期,建議高風險高收益產品的比例下降到60%,如果計劃短期內購房購車,則需盡量減少風險投資。
孩子教育
家庭中一旦有新成員加入,就要重新審視家庭財務構成了。除了原有的支出之外,寶寶的養育、教育費用更是一筆龐大的支出。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大中城市里,一個普通家庭的小孩從幼兒園至大學的教育費用約為20萬元,如果還要送子女出國留學的話,費用更高,再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這將是一筆驚人的數字。理財師建議,在小孩一兩歲時,便可開始利用定期定額的方式來籌措子女的教育經費。子女教育基金的投資期一般在15年以上,每月投資具有成長價值的基金并長期持有,相信可用來輕松面對子女龐大的教育費用。另外,也可以考慮為子女購買兒童教育健康險,這種保險集投資、儲蓄和保障為一體,不僅可以為寶寶積攢一筆豐厚的教育金,更可以在保障期內得到十幾種大病的保障。
成熟包裝
30歲的女人,脫離了女孩的稚氣,開始成熟、優雅起來。在消費上也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收入、身份和工作需要等多方面去考慮,尤其是必不可少的護膚品和服裝的選擇。五一、十一、春節等節日里購買護膚品無疑是最好的,各大品牌都會推出禮盒套裝和優惠促銷活動,在買到適合自己的高檔護膚品的同時還能節省不少錢。而服裝可以在季節的中末期購買,這時候品牌廠商會有折扣優惠,在款式和選擇的余地上也比換季后購買更加多樣化。
40歲以上女性:控制風險,享受生活
40歲,孩子大了,可以少操一些心了,這個階段的女性無論從職業成就還是收入水平來講都達到了人生的最高點,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享受生活了。與前幾個階段不同的是,“風險”管理成為此時第一要務,應該開始審視自已未來退休生活籌措的資金是否足夠,想清楚在退休后期望什么樣的生活水準與生活計劃,所安排的醫療相關保險是否合適。
退休計劃
由于已入中齡,未來工作時間有限,因此該年齡段女性在投資的選擇上需逐漸降低風險,投資心態應更為謹慎,建議逐步加重固定收益型工具的比重。中高齡人士可以采取定期定額及單筆投資雙軌進行的方式,來積累退休基金,投資標的可選擇平衡型基金或債券基金。前者屬于進可攻、退可守的穩健基金,后者屬于本金有保障的保本基金。股票的投資在這個階段要逐漸減少,因為在這個時候重新來過的機會已經變得很小了。
保險規劃
篇4
2008年12月31日,童裝品牌巴布豆宣布,公司獲得由富鑫國際主投、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跟投的810萬美元投資。雙方的牽手基于對中國童裝市場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富鑫國際的劉坤靈先生認為,中國現在的新生兒出生率一年在1000到2000萬左右,“如果這時候有一些卡通品牌、或者一系列的企業形象品牌做起來,就會像滾雪球一樣,品牌所產生的效應不可估量。”巴布豆創始人兼董事長林啟東則認為,截至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產生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卡通品牌,因此,在拿到風投以后,林啟東希望巴布豆能夠代表中國成為兒童卡通品牌的一個代名詞,“這也是巴布豆的使命。”
相同的共識促使雙方走到一起,那么時隔多半年的時間,雙方合作進展如何?
三年前,上海巴布豆公司來了一位烏克蘭人,直言要做巴布豆在烏克蘭的商。這讓林啟東很納悶,巴布豆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外商,她又是如何知道巴布豆的呢?經過一番交流,林啟東這才知道,原來對方是巴布豆的一個忠實顧客,此前一直是做女鞋的批發生意,幾年前來北京出差看到了巴布豆品牌,便被那只頑皮的小狗卡通形象所吸引,于是給自己的兒子買了很多巴布豆的服裝和鞋子回去,在周圍朋友的大加贊賞中萌生了做巴布豆的想法。
“在烏克蘭,別說巴布豆的卡通形象,我們連廣告都沒有做過,他們卻這么快就喜歡上了巴布豆,這說明顧客重視的還是品牌的品質。”
也許正是這一特質,讓富鑫國際和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看中了巴布豆的發展前景,于是810萬的美金在兩年接觸后進到了巴布豆的賬戶上,這筆錢要怎么用,林啟東早有打算。
沒有電視卡通,沒有漫畫
賦予品牌生命搭建經營平臺
林啟東直言,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幾個卡通品牌形象都來自比較發達的國家,像美國的米奇、史奴比以及小熊維尼,其次就是日本的Hello Kitty和機器貓,而在中國,中國的兒童數已基本達到了3億8000萬,市場那么大,卻到今天為止還沒有產生一個能代表中國的卡通品牌,“所以我在接觸風投的時候就告訴他們,巴布豆的童裝只是讓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媒介,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巴布豆這個品牌能夠代表中國成為兒童的卡通品牌的代名詞。”
但如何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林啟東說,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看出一個端倪,那就是“應該賦予一個品牌生命。”在林啟東看來,目前全世界卡通形象做的最成功的就是日本的Hello Kitty,“你有沒有注意Hello Kitty是沒有嘴巴的?”在得到記者的否定之后,林啟東很興奮地說自己最早看到Hello Kitty時便注意到了這個細節,“一只貓竟然沒有嘴巴,這表示什么?說明它是一只可以接受你跟它傾訴的小貓。”正因為這樣,日本的女生,甚至包括臺灣、香港、新加坡,很多華人女生都非常喜歡Hello Kitty,“因為它不僅形象可愛,她們還可以把它當成是自己成長的伙伴,具備了這樣的特質,Hello Kitty才能夠在長達35、6年的時間里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如今,巴布豆也在追求這樣的一個形象,“我們賦予巴布豆的卡通一個豐富的形象和色彩,通過這些表達出巴布豆健康、愛音樂、愛讀書,熱心的形象,這樣就具備了一個基本的故事背景。”接下來就是如何把相關的商品做到盡善盡美,當然,設計是關鍵。
據林啟東介紹,現在很多企業都像美國迪士尼一樣,卡通形象設計由總公司的幾名設計師主要負責,設計好后就授權給相關的業者去進行經營,你如何去演繹這個卡通形象的故事則不去負責了。
與之不同,HelloKitty同樣是把所有的項目都授權出去,但業者只負責銷售它的東西,設計則一定是要由日本的設計團隊來完成的,并且會賦予這個形象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沒有電視卡通形象以及漫畫的情況下,這一點可以說是最能吸引消費者眼球的。
“未來,我們會成立一個聯合設計中心。”林啟東透露,盡管現在巴布豆的設計也是由總部來完成,但為了力求呈現一個完整的元素 ,聯合設計中心會在設計上進行中心思想地整合,林啟東給記者舉例,2010年春夏,巴布豆計劃突出海洋世界的主題,那么聯合設計中心就會圍繞這個主題在服裝、鞋帽、文具等相關的產品上,去很完整的表現它的生動性,肯定比廠商自己去做層次要高。
“其實這也是從Hollekitty的生產模式中學習過來的。” 林啟東很坦白地說,“憑借這樣一個優勢,希望能夠加速整合這些授權廠商,能夠通過我們內部自己練功,然后提升整個運營和設計的品質,同時還能夠提升市場經營能力。”
自營、,比例并不重要
加速擴張進入二三線城市才是關鍵
據林啟東介紹,巴布豆有80%的業務是通過商去經營,余下的20%才是自營項目,但在拿到風投之后,林啟東則希望目前的這種經營比例可以調整為30%的自營,70%的。“但最重要的不是自營比例,而是加速去擴張在國內的據點。”因為林啟東相信,“要做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品牌,就必須到二三線城市去擴展。”所以,目前巴布豆的短期目標就是今年下半年可以再開出100家店,對此林啟東很有信心,他預計,到10月底之前這個任務就可以完成。
但要想順利地進入二三線城市,對于巴布豆來講,價格無疑成為一道門檻。據記者調查,在目前國內童裝市場,除了國外品牌,巴布豆價位可以說已經位列中高檔行列,這樣的價位對于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來說,是否可以接受?
“以我們現在巴布豆的價格,讓二三線城市接受是比較困難的。”林啟東很快打消了記者的顧慮,他認為,現在絕不能小視二三線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不久前林啟東專程去走訪了一些二三線城市,“我被那里的城市發展速度給‘震’住了,在我的印象中,那里都是一些比較落后的地區,但短短幾年的時間,無論是城市的市容,還是城市的消費能力,都已經不是我當年的想象了。”此行走訪讓林啟東更加堅定了擴展二三線城市的信心。
而像今年大環境整體不太好的情況下,據林啟東透露,截至到今天為止,國內有近二十幾個城市已向巴布豆下了訂單,其中不乏二三線城市,“這對于我來講是一個很大地鼓舞,”所以林啟東認為,在二三線城市發展一定要在價格上替消費者考慮,于是決定,“在每個城市通過加盟的方式開出我們的巴布豆專賣店或者專柜。”
而為了有別于一線和二三線城市市場的區別,巴布豆將采取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服裝的設計風格也是完全不同,比如一線城市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更加強調時尚性,價位依然走的是中高檔。對于二三線城市,則會更加注重它的適用性,“我們會根據媽媽們的需求,去完成她所想要的訴求。”
在市場擴充的步伐上,拿到風投后的巴布豆也在同時提高著自己的運營能力,“我們除了ERP以外,甚至還要引進所有的單店管理的POS系統。”林啟東說這些對于巴布豆來講以前是從沒有做過的。
如今,巴布豆的年銷售額均在兩億元人民幣左右,2009年,巴布豆的年增長率更是達到了60%,林啟東計劃,在未來的三年時間里,巴布豆將再開800家店。這樣驚人的擴張速度自然也是得到富鑫國際和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認可的。
兩年接觸,達成共識
未來三年再開800家店
“如果把事情講在前面,對后面的工作絕對是有幫助的。”林啟東說,與富鑫國際的接觸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當初巴布豆要引進風投資金,目標只有一個,“讓巴布豆變成中國普及性最高的一個卡通品牌。”林啟東希望,能夠在未來三年的時間里,在國內再開出800家店,
“你想想看,這是一個非常不對等的比例。從創立巴布豆到現在,15年來,我只開了300多家店,而未來的三年就要開800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勢必要在管理、研發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只有有了這筆資金我才有機會完成我的夢想。” 林啟東很直接地把這個目的告訴對方,“我要讓對方知道,你所投入的巴布豆,不止是在童裝的未來,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童裝市場上還沒有產生一個能夠占到市場份額5%以上的一個品牌,而巴布豆可以做得到。”
林啟東的直接反而更加促成了這個合作的達成,“因為一開始,我們就把雙方所要的都看的很清楚。”
因此,當富鑫國際進入之后,雙方很快就進入了磨合期。據林啟東透露,他們現在經常會就發展狀況進行溝通,“甚至每兩個月就要開一次董事會。”
曾經有業內的企業家痛訴,風投進入企業后就會失去話語權、控制權、股權等等,但林啟東說:“未來我希望可以帶著巴布豆去進軍國際市場,如果要達成這個目的,我已經不需要去在意那些了。”
劉坤靈,作為臺灣第二大風險投資公司――富鑫國際的合伙人,在投資領域可謂是有著獨到的眼光,但,與他擅長投資的半導體、通訊、消費電子領域不同,此次投資巴布豆讓富鑫國際首次涉足傳統行業,而對于劉坤靈,這是離他平時所投行業最遠的一個行業……
選擇巴布豆的風投原則
“坦白說,過去服裝產業不是我們的重點,但我們對于這個模式很熟悉,有點象Dell。這種輕公司的模式一方面可以讓公司保持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能對現有產業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我們覺得這是未來企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劉坤靈表示,而事實上,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大的制造工廠會主動找上門來,這也是為企業整合優秀生產商提供了契機。
“我們從2006年8月開始接觸巴布豆,一直到2008年12月才正式確定投資。”劉坤靈介紹說,“因為是第一次涉足服裝行業,我們對這個項目非常謹慎。2006年開始談融資的時候,當時整個經濟大環境非常好,我們雙方對市場都很樂觀,預期也非常樂觀。但是進入2008年,尤其是9月份以后,金融危機爆發,整個經濟環境出現大逆轉。這需要我們更加冷靜、客觀地評估這家公司乃至整個產業的價值。”
“我們必須要保持警覺,避免像PPG、ITAT等公司出現的供應鏈等方面的問題。”對于進入服裝行業,劉坤靈還是保持了謹慎。
把風投項目給了巴布豆,因為它符合劉坤靈的風投原則:“巴布豆是一個行業的領導者”。經過十多年國內市場的耕耘,巴布豆已經在中國設立了300多家專柜和專賣店,覆蓋了內地主要省市地區的百貨商場。而在未來三年,巴布豆的目標是再開800家店,計劃把品牌打造出一個完整的兒童品牌,除了服裝服飾外,可以通過對毛絨玩具、文具等商品授權,在各領域開花,并且能拓展海外版圖,像日本的Hello Kitty,美國的Disney 一樣,巴布豆將來也能代表中國在海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而現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巴布豆正需要風險投資助它一臂之力,品牌的發展潛力將獲得“專業的保護”。
巴布豆同時符合劉坤靈的的第二個風投原則:“選擇一個好的企業家”。
“我不希望企業家坐想上市”,劉坤靈說,“我希望企業家不只是有一時的激情,而是需要有永久的熱情,你必須有自信,必須找到你的優勢根源,必須要知道天天都在變。你會有很多死亡谷要經歷,必須有過人的膽識和見解,做好、做強和做大,形成共贏的局面。要有創業家精神,要有非常高的人格的發展,要非常甘愿做、喜歡做,要有透視荒謬,并保持微笑的能力。
細細想來,巴布豆董事長林啟東恰恰符合這些條件,因而,雙方一拍即合。
當然,僅僅依靠兩個風投原則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和巴布豆談投資前,富鑫國際同時做了許多市場調研工作。資料顯示,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于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
“傳統行業的發展的確有很大的一個空間,存在著滿足中國種種內需的機會。“劉坤靈認為,金融危機并不會對童裝行業產生太大影響。在中國國內,多年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每個家庭只能生一個小孩子,因此即使是在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孩子的吃穿是不會受到影響的。富鑫國際顯然心動不已,巴布豆再一次出現在他們的視線當中。這一次,吸引劉坤靈的是巴布豆的卡通形象。“卡通可以創造劇情,甚至可以創造社會的價值和形象,巴布豆的卡通形象在服裝上已經做的很不錯了,現在又將卡通形象授權給了鞋、帽、襪以及書包等相關產品上.這樣的話可以讓品牌具有更高的高度。
風投的惟一目標:上市
“1997年做風險投資的時候,很多業界的人會問我,這個或那個案子該不該投。風險投資商必須要有自己的思維,要能夠非常獨立地判斷及作業,跟風一定會有很大的問題。我常常講的,醉過方知酒濃,有些人投資之后死掉了,才知道投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富鑫國際過去投了200家公司,三分之一上市,有14家被并購,有4家死掉了,做風險投資死掉的公司還蠻多的。所以,風險投資是一門藝術,不是精打細算出來的。”但劉坤靈也欣慰地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已經開始意識到融資其實是件專業性很強的事情。”
“對于企業來說,不是拿了風險投資的錢就夠了,而是要能充分利用風險投資的關系和資源。”此次巴布豆的融資將有一部分被用來永久買斷巴布豆除日本和韓國外所有永久性的商標權與著作權。這樣,上海巴布豆兒童用品有限公司對這個品牌的利用將會更加多元化和自主化。同時,富鑫國際也派出高級管理人員協助巴布豆內部管理更加科學化,專業化,這包括引進高端營銷人員、建立公司ERP系統,品牌建設及渠道拓展。劉坤靈認為,很多家族企業缺乏規范的財務體制和系統的現代化企業管理經驗,這使得他們在與國際投資人對話時無法站在同一個認知點上。實際上,風險投資機構對企業的幫助,不僅是資金,還有公司治理的經驗,以及市場及渠道推廣的經驗及資源。“風險投資可以幫助所司更加快速地成長,所以說,很多時候‘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顯得珍貴。”
篇5
【關鍵詞】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生命周期風險偏好收入水平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工薪階層依舊是社會經濟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這部分人群的證券投資策略分析具有很強的運用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工薪階層的經濟特點分析
工薪階層是指以獲得工作單位相對固定的勞動報酬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經濟群體。他們有著比較相似的經濟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對工薪階層來說,收入主要有兩個來源——工作收入和理財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階層的理財觀念比較傳統,加之我國整體理財的條件不夠成熟,理財收入相當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階層的經濟來源中仍占有較大的比重,也是他們理財的重要基礎,更是工薪階層在進行證券投資時所要考慮的現實條件。
(二)投資理念相對趨同。目前的工薪階層大多對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有諸多近憂遠慮。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來教育、父母養老送終、健康身體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較多的不確定因素,這樣的生活狀況決定了他們對資金的變現能力、貨幣的流動性等方面有較多要求,投資的基本目標比較一致。
(三)消費方式相對多元化。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工薪階層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滿足的前提下,開始更多地關注能實現提升生活質量、改善消費品位的相關項目。他們不僅對旅游、健身、美容、娛樂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對教育、房產、汽車、人際關系的維系有較大的差異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經濟收入用于實現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證券投資策略組合方面也會有不同的要求。
(四)家庭整體承受風險能力相對有限。在現行的社會保障機制作用下,考慮到工薪階層受工作年限與經濟條件的制約,工薪階層在各方面的風險系數依舊比較大。但結合我國目前證券投資市場的發展狀況來分析,可知工薪階層在進行證券投資時很難保證有確定的高收益,所以他們在真正面臨風險時往往會顯得手足無措,應對不暇。從這種角度上來看,在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策略分析中還要加入更多的社會與制度的影響因素作為變量分析。
(五)適宜進行證券投資的工薪階層行業相對集中。雖然工薪階層本身是一個覆蓋面相當廣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階層都可以進行證券投資。根據我國歷年的行業收入水平排名情況來看,金融業、電信業、汽車業、石油業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有較高的收入,可以考慮進行適度的證券投資。同時,公務員、教師、醫生、外企職員、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等職業都可以考慮參與證券投資活動。本文中將主要以工薪階層的這些有證券投資愿望與能力的人員為分析對象。
二、證券投資策略的基本產品分析
證券投資是指投資者將資金投放于有價證券上以獲取一定收益的行為。證券投資的主要形式為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基金投資等等。證券投資策略即指投資者在進行證券投資前應當掌握的行動方針和謀略,在對總體策略定位的基礎上,還可以詳細確定市場策略、行業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組合策略等。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對多種不同風險與收益狀況的證券投資工具進行有機組合。可見對各種證券投資的產品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比較是制定合適的證券投資策略的必然要求。
從概念上看,廣義的證券包括商品證券(如提貨單、購物券等)、貨幣證券(如支票、商業票據等)以及資本證券(如股票、債券、基金等)。狹義的證券僅指資本證券,它們是代表對一定資本所有權和收益權的投資憑證。在本文中涉及的證券投資工具主要根據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風險投資工具,其最主要的特點是高風險高回報。在我國目前股票市場還不夠成熟與規范的情況下,選擇股票為主要證券投資工具的投資者需要以足夠的時間與專業知識為保證,還要有較充裕的資金和較強的心理承受力。考慮到目前我國股票市場整體行情有復蘇跡象,并且股票的可選空間較大,投資機會較多,在證券投資策略中可以適當調整績優股的比重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債券品種比較豐富,一般都有收益與風險適中的特點。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國債、企業債券與地方債券及某些根據特殊需要發行的債券。相對而言,工薪階層比較了解與愿意購買的主要債券產品是國債和有一定收益保證的企業債券。尤其是前者,因為其相對存款而言具有免稅與收益較高的優勢,相對股票而言又具有較好信用保證與較強社會信譽等特點,往往是深受工薪階層歡迎的證券投資品種,也有“金邊債券”之稱。基金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投資產品。根據不同標準可以進行多種分類,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較高,一般在8%左右,適合1年期以上的投資;債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別在2%和2.4%左右,收益穩定,本金較安全,可以確定比較自由的投資期,但考慮到其相應費用與持有期時間有關,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適當延長投資時間;貨幣基金是短期低風險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幅度不大,是銀行儲蓄的良好“替代品”,適合短期投資,也可以作為一種過渡型投資品種。
三、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策略分析
工薪階層在激烈的投資過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較大的投資風險,并達到較高的預期收益,所以正確選擇和運用適宜自身情況的證券投資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設計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策略時,要顧及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費情況、投資理念、生活區域、職業特點、行業前景、年齡階段、家庭構成、性格類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從工薪階層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階段、風險偏好、收入水平幾方面簡單地制定其對應的證券投資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類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費理論中,強調人們會在人生相當長的時間范圍內計劃生活的消費支出,并達到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消費情況最優配置。由于人們的收入在滿足消費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儲蓄與投資,所以該理論在為工薪階層制定證券投資策略時有較強的借鑒意義。生命周期消費理論提出年輕人家庭收入較少,消費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經濟收入水平,在此階段多以負債消費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資金,也主要用于未來投資資本的原始積累,可以不要過多地考慮證券投資策略。當然,為了鼓勵年輕人進行必要的資金貯備,可以建議他們采取定期定額方式購買貨幣型基金,或采取相對保守的投資策略,相信一定時期的累積可以為下一個生命周期的證券投資提供比較充足的資金和更為豐富的投資經驗。隨著人們進入中年階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長,收入會多于消費,經濟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趨于穩定。保證提供子女教育的經費和贍養父母的資金是現階段工薪階層主要需考慮的問題,著手準備投資保值與增值計劃成為必然的投資選擇。此階段的工薪者可以考慮每月將剩余收入的20%投向較有風險的投資或股票,40%購買各項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較為穩定型基金,20%購買新型證券投資產品或選擇其他理財或投資工具,10%作為保險資金,另10%作為緊急備用金或儲蓄費用。由于他們有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應該以進取型投資風格為主,力求投資品種多樣化,投資思路開闊化。等到工薪者進入老年階段,他們收入水平相對消費需要又會略顯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階段的投資與理財的補充收入,仍有制定證券投資策略的必要。鑒于老年工薪者幾乎沒有提高經濟收入的發展空間,風險承受能力也越來越低,生活需求相對簡單,對養老資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慮較多,所以證券投資策略應該以投資收益穩妥、有底線保證為首選目標,盡量少選擇風險性、激進性投資工具,以避免養老費用的損失。一般每月可以將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購買國債,20%購買貨幣型基金,10%進行儲蓄。這種組合既能對老年工薪者的資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緩解通貨膨脹或其他經濟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也能有效降低風險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減輕他們的心理與經濟壓力。總體而言,不論身處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意識,不要低估長期投資的升值能力,要盡早形成證券投資的意識并選擇自己比較熟悉與感興趣的產品。
(二)以不同家庭階段分類分析
根據家庭所處的階段,一般可以劃分為單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兩人)、家庭建設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進入非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細分期(子女開始獨立生活)等類型。為了簡單起見,也有理財專家將其劃分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為在本文中已經有對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策略分析,在此還是主要側重于前一種分類標準下的具體分析。1、單身打拼期的工薪階層,往往因為對于創建事業與組建家庭的考慮比較多,主要資金大多形成對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資,所以在證券投資方面的考慮還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階段。當然,如果有其他外來資本,又有較多時間與精力學習證券投資方面的新知識,也不排除“借雞生蛋”的獲益。鑒于這種情況尚不是主流趨勢,在本文中不必過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階層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參與證券投資,在資金方面相比單身打拼期的工薪階層有所增加,投資觀念也逐漸形成,對于培育下一代、開展家庭建設、完善家庭設備等方面的考慮還有較大的彈性,所以可以設定比較靈活、主動的證券投資策略,在風險較高、收益也較大的證券投資品種要多加關注,適當增加其在證券投資中的比重以實現增值型投資目標,同時也要增加適當低風險或無風險的投資品種達到保證基本收入的目標。在對日常生活水平不會造成較大影響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員中一方的資金大膽嘗試多種證券投資手段,并放松心態,強化投資的積極與進步意識。3、處于家庭建設期的工薪階層無論在經濟還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顯緊張,但因為年齡或工作經驗等原因,投資理念更趨理性與成熟,所以在開源節流的途徑選擇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發展自身的同時,要對小孩養育與培育的費用有充分的估計,同時在證券投資工具的選擇上要集中于比較擅長與熟悉的幾種工具上,不必過于分散。當然,相對而言,如果已經有了證券投資的心得,還可以適當的融資投入比較有把握的證券產品上。4、處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業發展進入上升期,工作比較繁忙,投資的跟蹤時間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家庭規模比較確定,在經濟收入與支出方面都比較清晰,對未來安排與生活定位比較明了,投資的目標比較明確。此階段家庭的主要開支是小孩的后續教育經費、夫妻雙方的事業發展經費、日常的醫療保健經費等項目。所以應該以溫和進取型投資風格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費支出后,先將比較固定的存款轉換成較有保障的國債或基金,以保證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剩余的零散資金投入貨幣市場基金及保險。在投資產品期限與種類的選擇上,可以與小孩受教育的階段性費用支出相對應,形成一個中長期(2年以上)的證券投資策略,目標年收益率要在通貨膨脹率的兩倍以上,并形成長期理財習慣。5、當工薪階層進入家庭細分期時,如果不要額外負擔子女們在經濟方面的要求,又沒有更多消費支出方面的增加項目,可以在證券投資的長期策略基礎上,增加部分短期與中期投資品種,以提高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動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資機會。當然,在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階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隨時應對子女們在事業與家庭發展等方面的追加資本投入需求,所以還是要準備部分流動性較強的證券投資產品提高資金的變現能力。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工薪階層在不同家庭階段,都要先保證實現家庭經濟基本功能,再顧及證券投資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風險偏好分類分析
證券投資中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形勢風險、行業風險、財務風險、管理風險、通貨膨脹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等。一般而言,風險偏好類型的確定主要取決于投資者的年齡、收入、性別、經歷和個性等具體因素。比如,年齡較小的人不怕失敗,所以多為風險趨向型投資者,隨著年齡的增加,對于風險的態度逐漸表現為中立型甚至規避型;收入越高的人們能承受的風險往往比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對于風險大多有回避的傾向。通常認為男性趨于冒險、女性趨于保守,但也有人認為隨著現代經濟生活中男女承擔社會角色的互換及女性在理財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風險愛好型;一般人生經歷比較豐富的個體屬風險趨向型,而經歷比較簡單順利的個體屬于風險規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會影響他們在不同情況下的風險選擇。總體而言,工薪階層中大部分人員屬于風險規避型和風險中立型,對證券投資風險的整體承受能力相當有限。只有在對工薪階層的風險狀態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選擇各自適合的證券投資策略。一般而言,對于風險趨向型的工薪投資者可以增加證券投資新品種的比重,因為往往新產品在高風險的后面也隱含高收益。對于風險中立型的工薪階層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風險型的不同投資工具中設置不同比例以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當然也可以將資金主要投入風險中等的債券和混合型基金上,這樣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較集中的品種,從而獲取更高收益。而風險規避型的投資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購買國庫券、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為主的簡單投資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各種年度報道與評比結果,選擇有較好社會與經濟效益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銀行等各種金融機構,進行集合型證券投資。相對而言,由于貨幣市場基金與其他低風險理財產品相比較,在收益率相當的情況下,在投資門檻和流動性方面具備明顯優勢,可以滿足偏好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對資金的高流動性和對收益的穩定性的綜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貨幣市場基金將繼續成為這部分人群的首選理財工具。當然,隨著人們對基金市場的熟悉,指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為低風險的證券投資產品。由于工薪者處于不同境遇時,也可能改變風險偏好,所以要在對自己的投資意愿有足夠了解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證券投資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類分析
雖然同為工薪階層,但收入水平還是有較大差異。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資水平為標準,據統計資料顯示,當年在職人員的平均月工資水平為1503元。以此為標準,比平均線低20%,但高于當地最低工資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認為是低收入群體。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階層可歸為高收入群體。低收入者一般會采用比較傳統與保守的方法進行證券投資,比如購買國庫券是他們選擇的主要證券投資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階層一般投資觀念傳統,家庭理財要求絕對穩健。建議每月做好支出計劃,除正常開支外,可將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進行重點證券投資產品的投資理財,切忌廣而全,頻繁交易。對于風險較大的股票市場,考慮到工薪階層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專業知識也相對匱乏,可以不做重點考慮。保險、基金和國債等投資產品仍是該收入水平工薪階層的主要選擇。至于高收入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策略中,可以考慮將大部分資金用于進攻型投資,更大地發揮“錢生錢”的功能。考慮到風險因素,“攻”的資金中又可以分為“穩攻”和“強攻”兩部分。對于穩攻部分,有一定投資理財概念的人可以選擇購買一些市場波動度較小、預期報酬較穩健的證券產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藍籌股等,力求年收益率達到5%-10%的水平;強攻部分則為某些高風險高收益發證券產品組合。可以考慮在專業理財規劃師的指點下,將部分資金投入各類預期收益率較高的股票上。在證券投資中,既要有對單個股票和債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資組合的理念,以適度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總體而言,在為工薪階層制定證券投資策略時,要更多地關注他們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對不同價格與風險類型產品的需求彈性,從而在保障他們現有資產與生活水平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實現未來資產價值與質量的提升。
也就是說,工薪階層不論是屬于上述哪種類型或階段,在進行證券投資時,都要具體狀況具體對待,并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進行抉擇。當然,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策略也有共通之處。一旦工薪者決定了要進行證券投資,就應努力作到以下四點來保證策略生效。(一)制定具體可行的各期目標。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計劃,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與經濟實力,確定在不同年齡與時期的投資目標,并在達到預期收益水平時要適時收手,重新選擇下一個目標。
(二)遵照投資理財的基本規律。總體上工薪階層進行證券投資策略時要本著“終身快樂”的原則,也就是要盡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樂,規避明天的風險,追逐未來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則。在具體選擇投資品種時,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原則。(三)確定詳細周全的步驟。作為普通的工薪階層,最好要制訂具體的投資步驟,逐步有效的拓寬投資渠道,增加各層次的投資品種,最終實現自己的投資理想。(四)制定穩中求變的策略。投資策略的適應性與創新性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重要因素。投資策略有很多,關鍵是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并在投資實踐中不斷反思與修正。工薪階層如果能真正理解與掌握以上四點,在找到適合自己的證券投資策略基礎上,加強對策略的落實與調整,在投資理財的道路上必然有較好的收益。
參考文獻:
[1]柏丹.低風險公務員不妨嘗試高風險理財[N]北京現代商報,2004.11.1
[2]理財專家講解家庭理財誤區面面觀2006.3.20.
[3]家庭月收入一萬如何低風險理財,2006.2.23.
[4]理財從貨幣市場基金開始,2006.3.20.
[5]李艷,佘若雯.探尋職業外財富延展女性修煉攻守兼備投資功力[J]大眾理財顧問.2006(3).
[6]工薪階層如何才能獲得更多“外快”[EB/OL],2005.4.5
[7]朱桂芳.工薪族理財:收入狀況決定風險控制級別[N].南方日報.2005.6.27
[8]彭振武.中國家庭的投資理財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1
篇6
當前,大多數企業在開展管理工作時,主要把財務管理當作企業運營管理的重點內容,并且財務管理在企業今后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企業財務管理質量將會直接影響著企業資源的應用和配置形式,對企業發展戰略性目標的構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各個企業也隨著發展起來,并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中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但是,根據當前情況來看,大多數企業在運營發展的過程中,運營狀況并不樂觀,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財務管理問題。因為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沒有對財務管理工作高度重視,或者管理意識不強,從而給企業的運營以及今后發展帶來了制約。因此,本文就重點從企業財務管理的視角,對當前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究,并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從而對促進我國企業穩定發展起到現實性的作用。下面,本文將進一步對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進行闡述和探究。
1.財務管理的目標及構成
1.1財務管理的目標
通常情況下,企業把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當作財務管理的整體標準,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不單單為了追求更多股東效益,同時也追求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1.1有關利益主體效益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對資本范疇起到了拓展的效果,將原始資本框架進行了轉變。在新資本框架中,物質資本和知識資本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改變,也就是說,物質資本的地位降低,知識資本的地位升高。這一改變,將企業要素支持人的企業地位進行了改變,進而使得企業知識經濟不再由企業股東掌管,而是歸屬于有關效益整體,其中包含了股東、債權人、企業職工以及客戶等[1]。他們給企業投放了更多的經濟資本,對企業的發展奉獻了一份力量。
1.1.2社會職責
企業影響落實自身具備的社會職責,例如維護社會效益、保護生態均衡等,也就是給社會群眾構建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 同?r也給企業運營目標的落實提供條件。在工業經濟社會中,因為受到物質短缺以及應用方面的實際排他性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目標框架中社會目標和運用目標之間總是展現出一種此消彼長的現象[2]。而在知識經濟時代,資源和物質資源兩者間出現的主要差異就是具備知識共享性以及可轉移性,它讓企業和社會之間的關聯性更加深化,并且企業對知識的需求和應用也受到社會對知識構建和發展的影響,這就要求企業給予社會職責高度注重。
1.2財務管理的構成
1.2.1投資管理
首先,實現技術創新投資。技術創新主要包含了產品創新、工藝創新以及資源創新等多項內容。所以,技術創作是企業運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進行技術創新投資時,應該加大研發環節中的財務管理力度,而研發和開發直接影響著企業的今后生存和發展。因為在研發的過程中,資金投放力度往往相對較高,并且在投資的過程中,還會受到諸多不明確因素的制約,使得投資工作具備較強的風險系數。因此,為了保證投資過程的安全,加大對投資過程中財務管理力度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加強無形資產的投資,對大多數企業來說,無形資產投資是企業獲得知識產權以及專項技術的主要方式。其主要是通過對企業內部科研活動進行投資的形式,把科研成果當作專有技術或者申請專項權限,從而實現效益的獲取。針對某一個成果管理工作來說,不但需要對其技術手段進行探究,同時還要站在投資管理的角度進行研究。應該做好企業科研投放工作,加大對現有成果的管理力度。并且在進行技術管理時,需要做好保密工作,避免被競爭對手盜取知識產權,導致企業競爭水平受到損害[3]。
1.2.2融資管理
通常情況下,融資管理主要包含兩項內容,第一項是吸引風險投資。風險投資資金作為企業自身持有的權益資金,具備較強的風險性和收益性等特點。風險投資和企業之間構建一個共同體,二者之間相互制約和影響。風險投資主要注重效益的獲取,是當前企業投資的主要方式,但是該種投資方式會產生較高的風險,如果企業因為受到自身技術以及經濟特點的約束,要想在正規的市場中獲得一定的融資,是存在一定難度的。所以,企業要想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融資,就要掌握一定的風險投資要素,做好價值宣傳工作,吸引更多風險投資,同時把其投放到盈利前景更好的項目中,進而給企業提供給增值的機會[4]。第二項是人力資本融資。在知識經濟環境的影響下,應該把人力資本列入企業資本的范圍中,企業在進行融資時,融資方式也應該具備抽象性、行為性等特點。對此,應將人力資源當作企業財務融資的重要內容。
1.2.3收益分配管理
在進行企業收益分配的過程中,可以運用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有機融合的方式,對一般員工實施績效薪酬或者項目提獎。而針對一般員工來說,由此形成的資金支出往往不會過多,但是依然可以起到績效目的;針對企業管理工作人員以及核心技術人才來說,可以運用年新機制以及直接受權股份有機融合的方式,在薪酬框架中縮減年薪和持股占比,提升股票期權的占比,從而促進企業穩定增長。
1.2.4風險控制
要想實現企業風險的合理把控,可以采用投資組合的方式實現對風險的分散,從而減少各個運營環節中風險損失,促進企業穩定發展。高技術項目在落實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風險,必將會給企業接收水平帶來影響,這時需要停止研發,并且根據風險發生等級,采取合理的備用措施,縮短中段時間,保證科研進度。如果風險沒有超出評估基準太高,這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進行挽救。
2.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常見問題
2.1缺乏財務管理意識
首先,沒有對企業知識資本有全面的了解。大多數企業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時,對知識資產中高增值性、無形性以及高風險性認識不高。作為企業人力資本來說,其價值主要展現在企業職工隱形知識方面,但是因為企業沒有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沒有構建企業價值存量,并且企業在知識產權和市場資本管理等方面也沒有進行全面的了解,從而導致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出現問題。其次,項目風險意識不強。針對每一個項目來說,只要在得到投產的情況下才算成功。但是由于項目具備一定的動態性質,如果項目出現失敗情況,就會造成企業市場競爭優勢以及客戶量的流失。并且,因為我國市場競爭逐漸加劇,使得應用開發項目具備較高的風險性。
2.2投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多數企業主要運用吸收內源融資的方式來開展投融資工作,這也是企業實現自力更生、封閉發展的主要途徑,雖然這種方式可以給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但是這種投融資方式更適合運用在剛創建的企業中。大部分企業正處于發展狀態,要想實現自有資金的積累,則需要一定的時間。假設單單依靠這種投融資方式,企業發展規模效率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并且還不能滿足當前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需求。此外,針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普遍還存在投融資渠道單一、投融資力度受到限制等問題。身為機械施工企業,隨著企業的飛速發展,導致其對?Y金需求量逐漸增多,如果資金周轉出現問題,必將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財務風險。所以,企業應該給予投融資管理高度重視,尤其是當前我國一些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再加上投融資渠道比較狹窄,使得企業財務管理普遍出現問題。
2.3收益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企業主要運用年薪以及項目提成的薪資機制把企業獲得的效益分配給企業職工,企業職工參與了企業效益的分享,企業主要是結合收益情況來實現對資金的配置。但是,近幾年來,企業專業人員數量的逐漸減少,使得收益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人員應該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和綜合性。同時企業還要注重他們之間的成長和發展,但是,由于大多數企業采用的激勵機制缺少對專業性人員的管理,導致他們無法準確了解企業發展方向和自身在企業中的發展前途。第二,創新是專業性人員具備的主要特性。當前,我國一些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知識產權在中生產比例中占比較少,即使有一些產品已經獲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在最終產品生產時,沒有生成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專業人員工作缺少挑戰性,同時也沒有制定相關的激勵資產。第三,績效和考核掛鉤程度不明顯,績效無法得到真實體現,并且獎勵具備隨意性。站在機制角度來說,雖然企業對知識型職工薪資和獎金進行了明確,但是績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企業職工通過采用比較的方式了解到,同等職位的薪資和獎金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進而打消了企業職工工作積極性。
2.4財務風險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缺少對知識資產的管理。人力資本投資后,企業更注重將這些資金轉變成人力資本持有人的專有資本,如果某一個具備專用性人員離職,將會給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一方面增加了企業人力資源重新配置成本,另一方面給使得企業客戶出現流失現象,甚至出現企業機密泄漏現象,加劇了企業的運營風險。其次,沒有對市場資本有全面的了解。當前,大多數企業因素不具備“以客戶當作導向”的管理意識,沒有對客戶要求有全面了解。如果企業僅憑自身工作經驗對客戶需求進行憑空想象,則是不能給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并且在進行項目落實時,還要對市場需要以及改變情況進行評估,適當修整企業產品框架,憑借項目優勢,運用現代化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和品質,從而迎合市場需求和發展變化。最后,沒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大多數企業在開展項目核算工作時,一味地根據部門需求開展,沒有按照項目實際情況落實核算工作。并且,企業在項目落實階段中,沒有和財務部門進行良好溝通,導致項目負責人無法對項目財務情況有所了解。企業管理層級沒有得到精準的財務信息,導致企業運營管理工作過于形式化。
3.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法
3.1提高財務管理意識,明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
第一,營造良好的工作軟環境。企業為了吸引更多的專業性人才,會采用誘人的薪資待遇以及物質獎勵等方式,但是企業領導從中發現,物質激勵主要為外在形式,如果沒有滿足企業職工的需求,就會導致人才流失的現象。結合西方國家著名學者赫茨伯格調查發現,軟環境對企業人才的招聘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給自身聘請更多的專業性人才,開始構建合理的軟環境。第二,建立培訓機制。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要對企業職工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同時還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企業可以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或者企校結合的方式,給企業培訓一些所需的專業性人才。第三,制定高效的激勵政策。制定高效的激勵政策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激勵政策的規劃將直接影響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當前,企業采用的管理機制應該主要把以人為本當作核心,管理工作人員可以精準的對企業財務以及物力情況進行預測和管控,但是針對當前企業職工來說,其工作潛力至今還沒有得到全面的激發。因此,構建完善的激勵政策,加大人力資源管理,將企業職工工作潛力進行充分挖掘,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進而落實企業戰略目標。
3.2強化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建設
企業在建立內部控制機制時,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構建集權型內部控制體系;第二,構建分權型內部控制機制。企業由于受到自身規模的影響,運用集權型內部控制管理體系,這給企業財務活動的監管和控制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統籌管理的狀況下,構建完善的運營機制以及激勵制度,對處理企業運營混亂以及資金流失等現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3加強投資管理和融資方式的改進
首先,實現企業內部投融資創新。企業可以通過對內部機制進行創新的方式,落實企業職工持股規劃。企業職工持股規劃實質就是委托專業機構對企業職工持有的股票進行集中管理,根據股份份額實現紅利配置。委托機構可以和銀行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在銀行中設立獨立的賬戶,并將企業股票存入到該賬戶中,之后企業或者委托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向銀行部門遞交貸款申請,來購買企業股票,企業職工用企業配置分紅來歸還銀行本金和利息。此外,加強企業投資管理中問題處理,不但要實現企業內部管理方式的創新,同時還要得到外界有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完善企業發展法律機制,構建相應的擔保機構,讓企業獲取更多的資金籌集,推動其更好發展。
3.4調整收益分配策略
首先,企業應該把薪酬和企業職工績效進行掛鉤,讓企業職工明確自身獲得薪酬,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從而調動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因為無法對企業職工工作情況進行監管和計量,企業可以運用績效評估的方式,把平衡計分卡當作考核工作,并且企業采用隨機發放平均獎金的形式,讓每一筆獎金都“實至名歸”,把獎金和企業戰略目標進行融合,實現導向效果。其次,企業還可以采用股票期權激勵方式,讓管理工作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直接參與到企業運營工作中,進而激發其工作熱情。所謂股票期權就是企業賦予管理工作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獲取企業股票的權利。企業管理工作人員以及核心技術人員將自身利益和企業戰略目標進行融合,減少其短期性行為,讓其在各種決策以及技術創新的背景中快速成長。
3.5建立財務風險控制機制
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具備多樣性和繁瑣性等特性,如果僅依靠于風險控制以及動員企業全體員工是遠遠不夠的,企業需要通過建立財務風險控制制度的方式來對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進行防范和控制,企業只有把財務風險落實到管理工作中,才能將企業財務控制的關注力度進行突顯,同時實現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的規范化。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構建財務風險控制機構的方式,安排專業的人員開展風險探究、評估、檢測和監管工作,這樣可以快速的找出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并對其進行處理,從而保證企業財務管理安全。
篇7
關鍵詞] :知識經濟;知識產業經濟;創新
一、知識經濟、知識產業與知識產業經濟
1.知識經濟
何謂知識經濟,目前還沒有一個普遍而權威的定義,1996年,OECD研究了其成員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原因并發表了《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報告,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知識經濟,并明確定義為: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至此,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理論,開始為世界經濟學界所普遍接受和認可。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知識及其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為主導的新型經濟。在知識經濟環境里,信息和知識成為價值增值的最主要因素。知識經濟又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經濟,人力資源已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財富。知識經濟的興起可以說是一場無聲的革命,對政府、企業甚至個人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在這種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靠知識的積累和創新的新形勢下,企業必須不斷的對發展戰略、經營模式、管理手段進行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知識經濟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和挑戰。知識經濟與其他經濟形態相比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于資源、資本等的數量、規模和質量,而是直接依賴于知識的生產、傳播和利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90年代后,知識與經濟的滲透更加明顯。一方面,知識在傳統產業中的比重逐漸加大,知識在管理科學中的滲透促進了傳統生產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一大批以知識為基礎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微電子光電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纖和衛星通信及全球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的飛速進步,以信息獲取、儲存、傳輸、處理、演示技術及裝備的普遍應用以及以信息服務為內容的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共同構成發展最迅猛、規模最宏大的新興產業。全球GDP中,有1/3以上的產值與信息業有關。由上述可知,知識與經濟的相互滲透是知識經濟形成的必要條件。
2.知識產業
目前對知識產業的界定通常是從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出發來界定的,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是知識作為生產的投入要素已經從“幕后” 走到了“臺前”,在新的“知識經濟形態” 中,其作用已超過了傳統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和資本。傳統的三次產業是從便于統計的角度,對全社會的經濟活動加以分類,以利于對經濟生活進行測度與評估;而知識產業則是從產業特征的角度,表明了這一產業內部的各個行業所具有的“知識性” 的特點。知識經濟是對傳統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的“革命”,那么,知識產業的界定就需要從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即從要素作用與地位變化這一角度出發來重新進行。所謂知識產業,就是以知識技術為主要內容,基于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的行業或事業的集合,它涵蓋了知識從投入到產出再到消費的全過程。這一概念把知識產業作為產業的一個獨立分支,改變了傳統產業的內部結構。這里需要明確的是,知識產業并不是完全獨立于工業、農業之外的,知識產業與工業、農業具有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發展關系。作為新的產業形式,知識產業已在工業、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推動工農業乃至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演進升級;反之,工農業又是知識產業產生、發展的基礎和物質依托。在從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的這一過渡時期,二者的協調發展將推動工業化向工業化和知識化并重以致知識化階段演進。
3.知識產業經濟論
產業經濟是指介于國家宏觀經濟和企業微觀經濟之間的經濟,產業可以是廣義的三次產業,也可以是狹義的石油、化工等行業意義的產業。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給產業經濟的內容帶來了與工業經濟完全不同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知識的經濟化,使知識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占據越來越高的比例;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經濟的知識化,使得商品經濟的知識含量、知識附加值構成了商品的關鍵價值部分,出現了知識化的商品產業群。知識和經濟的互動最終將促使知識經濟一體化,導致知識產業化,形成知識經濟一體化的結晶――知識產業。同樣地,隨著知識經濟對產業經濟的影響和作用,產業經濟將會反過來作用和影響知識經濟。伴隨著知識經濟和知識產業的逐步深入發展,將會出現知識的產業化和產業的知識化、科技化創新升級的交替作用和相互滲透。以科技創新為基礎,在知識經濟的產業化基礎上,最終將會形成介于宏觀――知識經濟和微觀――知識產業二者之間的中觀經濟,這就是知識產業經濟。概括說來,知識產業經濟是在知識經濟得到深入發展和產業經濟進行知識化創新升級的基礎上由二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中觀經濟。
二、我國知識產業經濟發展現狀與問題所在
1.我國知識產業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知識產業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以計算機、信息通信、生物工程和宇航產業等為核心的知識產業群。國家也加大了人才培養力度。建立了一批知識服務機構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我國許多大學和一些民營企業建立了經濟管理學院或知識服務研究機構,產學研的路日益寬廣;跨學科跨行業跨身份的科技顧問團體、科學研究學會紛紛成立。越來越多有才有識的勞動者投入到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上;全國各地建立了多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些科技園區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輻射和帶動作用。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尚有不少差距。從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對知識經濟的指標界定來看,我們在知識的生產、投入、激勵、存量、流通等指標上差距很大。我們知道,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依托是智力資源,但必須有相應的資金和自然資源作基礎,也就是說必須建筑在工業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從目前衡量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指標來看,一般要達到人均3000-5000美元左右,我國目前才剛過1000美元,與這一指標相去甚遠。另外,我國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無論是從業人員的比重,還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都非常低。尤其是交通、通訊、金融、保險、教育、信息、咨詢服務業等的落后和短缺,對我國今天的市場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
2.知識經濟產業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產業結構嚴重失衡
產業結構的均衡或失衡是通過產品結構、產業技術結構、產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地區結構的均衡或失衡發展來加以實現的。產品結構是產業結構更為具體的表現形式,是產業結構的微觀體現。我國當前產品結構的主要矛盾是產品供求結構的嚴重失衡。以房地產為例,就總體而一言,房地產市場的供給遠低于市場需求;就房地產內部而言,豪華商品住房供過于求,而一般商品住房的供給嚴重不足。產品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原因是產業技術結構的不合理和低水平化。我國整個產業發展基本上是在低技術水平上擴張的,大都沒有達到產業技術結構升級換代的層次。以煤炭行業為例,煤炭仍以采掘為重點,深加工技術落后,難以使煤炭附加值提高,致使以初級煤炭產品出口居多。產業技術的低水平也使得產業組織結構處于失衡狀況。由于產業技術水平低,比較優勢不明顯,產業進入壁壘低,因此形成重復建設,同類企業分散化、小型化,產業結構同構化,難以形成在專業化基礎上的規模經濟。產業結構發展失衡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產業地區結構的趨同化。各地區在地方保護主義庇護下,盲目重復布點建設,企業間爭材料、爭能源、爭市場,造成產品結構的大體雷同。
(2)生產要素市場尤其是人力資本市場的發展滯后
產業結構的成長,實際上是各產業按照“高收入彈性”和“生產率上升性”逐步擴張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流動是前提條件。知識經濟和知識產業的發展要求人這一首要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而目前我國還不能算真正建立了生產要素市場,一方面是高校擴張帶來的人才結構性過剩,另一方面是職業教育的不斷萎縮,技能人才的匱乏。人才培養環節與需求環節脫鉤,造成人這一生產要素流動不暢。
(3)產業結構低技術含量使中國難以獲取國際比較利益
面對知識經濟,20世紀80年代初期那種過度依靠初級技術、以適用技術為主的技術結構缺陷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隨著對外開放,鋼鐵、紡織等產品成本、價格、質量、檔次以及生產率不得不接受國際市場的檢驗。在這種情況下,產業技術構成的落后已經明顯成為產業競爭力不強的基本原因。一方面國民經濟進出口依存度已經相當高,另一方面幾乎所有重要產業的主體技術都明顯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一方面依靠高關稅壁壘保護國內產業的政策在與國際經濟社會接軌的過程中已難以長期維持,另一方面出口產業“賠本換匯”的競爭方式已經引起發達國家越來越強的“反傾銷”政策的抵制。上述矛盾已構成對國民經濟進一步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威脅。
(4)科技創新的水平不高,科技競爭力不強
科技競爭力是國家增加值創造力的基礎和動力源泉,科技競爭力的強弱又取決于科技創新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國原創性研究成果還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論文在具有較高創新含量的SCI收錄中的收錄篇數、論文的引用率等都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專利發明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而我國專利結構中,發明專利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在國外獲得的專利更少。不僅如此,長期以來,由于科技與經濟相分離,我國的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來,從整體上來看,技術創新還沒有完全成為企業行為,政府代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還明顯存在,表現在我國企業建設技術中心或開發中高等技術開發機構比例不高。據統計,大中型企業研發人員只占職工總數的3%、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一直在1.2%左右徘徊,而世界500強工業企業在5%-10%之間,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經費投入比重達到10%-20% 。
三、完善中國知識經濟產業的對策和建議
1.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成與敗取決于技術創新。企業是微觀經濟的基礎,主導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各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產業間的關聯程度,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升級。首先,必須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科技的飛速發展,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只有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進行技術創新,才能盡可能地降低研發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其次,盡快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機制。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企業在市場交易中的地位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經濟行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行為主要由市場調節,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因此,在深化企業改革的過程中,企業必然要把建立技術創新機制作為自己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使自己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2.積極支持知識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資金投入是影響一個國家高科技發展和整體科技進步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知識經濟賴以支撐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都需要獲得基本的資金支持。依據國內外的經驗,只有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巨大潛力,盡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知識經濟發展的投融資體制,拓寬融資渠道,引導資本流向高新技術項目,才能緩解技術創新資金不足的狀況,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1)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基金,支持技術創新。從風險投資者對高風險、高回報的偏好和高新技術企業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來看,風險投資天生就是為高新技術發展而設置的。結合我國國情,發展風險投資基金既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引導,又要著眼于培養風險管理人才,同時加強風險投資的法制建設,為其合法經營和正常運作提供法律保障。(2)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投融資管理體制,使銀行貸款向有助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項目和領域傾斜。在貸款對象上,關注項目本身的技術創新程度和產業發展前景,重點滿足能夠帶動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的產業和產品的資金需要,滿足主導產業發展的資金需要;優先支持為實現傳統產業高技術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產業升級目標所需要的資金;在貸款期限和利率把握上可以適當變通,例如允許技術創新項目在初創時期或項目建設期少付或緩付利息,到項目進入成熟期需要發展時再按約定上浮利率等;通過科學的評估和評審,跟蹤項目發展過程,確保有限的資金為效益好的高技術項目所使用。
3.積極提供的動力和智力支持
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的關鍵因素,知識經濟替代工業經濟,知識和信息成為經濟增長中比資本木和勞動更為重要的內生變量,極大地改變了勞動力的結構,腦力勞動者的比例不斷提高。因此,只有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與積累,重視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才能加快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經濟的核心要素是知識,知識的生產和傳播離不開教育,教育是培育創新精神和人才的搖籃,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持續動力和基礎。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樹立創新教育觀念、積極積累人力資本應是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的首要任務。
4.創造良好的知識經濟發展環境
在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發展知識經濟、加快科技創新不僅要依靠市場的力量,還需要政府的參與和引導,從宏觀和戰略的高度予以政策性引導和調整,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服務環境。(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升級創造制度環境。首先要進一步推進所有制結構的改革與調整。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國有大中型企業固然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但高新技術領域的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中最富有活力、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群體,具有較高的現代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因此,在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和改革政策上應該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從多方面支持民營科技企業進行創新,迅速成長。其次,由于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產權不清,對產權所有者就難以形成創新和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激勵機制。明晰產權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政府應合理界定國有產權,打破國有資產人人所有又人人都沒有的怪圈。另外,應適當擴大第三產業對非國有經濟的開放度,提高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促進民間投資的增長,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服務化程度的提高。(2)制定長遠規劃,實施有效扶持,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3)建立并不斷完善鼓勵科技創新的法制環境,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國際經驗一再表明,高科技發展戰略只有上升為國家法律,才能為其發展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4)轉變政府職能,創造高效便捷的科技創新服務環境。政府應從原來進行具體安排和審批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一方面著力于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以市場機制引導技術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另一方面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鑄就社會的安全網和減振器。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賈中建.依靠知識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J].環渤海經濟望,2004,4:9-11.
[2]陳大輝.論知識經濟的兩面性[J].天津科技大學學報,2004,3:75-77.
[3]李學英.知識產業結構初探[J].理論與探索,2001,6:11-14.
[4]肖雪,陳海寧.中國知識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芻議[J].科技進步與決策,2006,2:48-49.
篇8
[關鍵詞]個人理財業務 法律風險 成因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居民個人財富急劇累積,個人理財意識也逐步增強。居民個人的理財服務需求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面對這樣強大的市場,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等都已開展相關理財業務,而各家商業銀行更是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紛紛進入這塊領域,推出各自的個人理財品牌。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然而,巨大的市場潛力給商業銀行帶來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必然伴隨一定的風險,而其中法律風險是制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認清法律風險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法律界定
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起步較晚,在實際操作中出現諸多不規范的現象,有些銀行甚至以個人理財業務之名行高息攬儲之實。有鑒于此,2005年11月1日我國正式施行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辦法和指引秉著“規范與發展并重,創新與完善并舉”的監管原則,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了系統的界定和規范。此外,2006年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了《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對商業銀行代居民個人進行境外理財的活動給予了規范。至此,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了比較清晰的規范依據和保障。
(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內涵和分類。根據《辦法》,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的服務活動。按照管理運作方式的不同,個人理財業務可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前者指商業銀行向客戶提供財務分析與規劃、投資建議、個人投資產品推介等專業化服務,客戶根據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管理和運用資金,并承擔由此產生的收益和風險。后者指商業銀行在向客戶提供理財顧問服務的基礎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風險與收益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的方式承擔。而按照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計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后者又可進一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
(二)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的嚴格限定。在《辦法》出臺之前,關于是否允許商業銀行提供保證收益理財計劃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很多人擔心商業銀行會利用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把它作為一種高息攬儲和規模擴張的工具,變相突破國家利率管制,進行不公平競爭。《辦法》對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給予了承認,但為防止利用保證收益理財計劃變相高息攬儲,《辦法》明確規定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或相關產品中高于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應當是對客戶有附加條件的保證收益;商業銀行不得承諾或變相承諾除保證收益以外的任何可獲得利益;商業銀行使用保證收益理財計劃附加條件所產生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此外,銀監會對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實行嚴格的審批制。
(三)綜合理財服務的準入起點。為保證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指引》規定商業銀行應綜合分析所銷售的投資產品可能對客戶產生的影響,確定不同投資產品或理財計劃的銷售起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的起點金額,人民幣應在5萬元以上,外幣應在5千美元(或等值外幣)以上;其他理財計劃和投資產品的銷售起點金額應不低于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的起點金額,并依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認識和承受能力確定。由此可知,《指引》提高了理財業務準入的門檻,這將使很大一部分中小投資者退出該市場,而擁有大量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將會成為購買個人理財產品的主力軍。由此,個人理財產品結構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法律風險
商業銀行經營面臨多重風險,而其中法律風險造成的損失很可能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把法律風險單獨列為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之一。對于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的防范,我國《辦法》和《指引》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將其列為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管理內容之一。如《辦法》三十六條規定“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應進行嚴格的合規性審查,準確界定個人理財業務所包含的各種法律關系,明確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問題,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切實防范法律風險。”
具體來說,我國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如下的法律風險:
1 未按規定進行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風險。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辦法》和《指引》分別規定了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時必須履行相應的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義務,否則將可能會遭到客戶的索賠請求并受到銀監會的處罰。如商業銀行利用理財顧問服務向客戶推介投資產品時,理財計劃的宣傳和介紹材料應包含對產品風險的揭示,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客戶揭示相關風險,說明最不利的投資情形和投資結果;按照要求對客戶進行風險提示,如個人理財顧問服務中風險提示應設計客戶確認欄和簽字欄,由客戶抄錄確認欄的語句進而簽名;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風險提示的內容至少包括語句“本理財計劃有投資風險,您只能獲得合同明確承諾的收益,您應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風險提示內容至少包括語句“本理財計劃是高風險投資產品,您的本金可能會因市場變動而蒙受重大損失,您應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
2 宣傳和銷售中的法律風險。我國對商業銀行宣傳和銷售理財計劃或產品的活動提出了一定要求,商業銀行必須予以遵守,否則將承擔相應的后果和責任。如商業銀行不得銷售未經批準的理財計劃或產品,也不得將一般儲蓄存款產品單獨當作理財計劃銷售或者將理財計劃與本行儲蓄存款進行強制性搭配銷售;理財業務人員和一般產品的銷售和服務人員的工作范圍應有明確的界限;對于市場風險較大的投資產品,特別是與衍生交易相關的投資產品,商業銀行不得主動向無相關交易經驗或經評估不宜購買該產品的客戶推介或銷售。
3 證據保留的法律風險。《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商業銀行未保存有關客戶評估記錄和相關資料的, 不能證明理財計劃或產品的銷售符合客戶利益原則,給客戶造成經濟損失的,應按法律規定或合同的約定承擔責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旦出現訴訟情形,商業銀行應當承擔舉證的責任來證明自身理財計劃或產品銷售的正確性。因此,商業銀行應妥善保存完備的個人理財業務服務記錄,為以后可能產生的訴訟提供全面有力的證據。此外,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應當與客戶簽訂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或根據業務需要簽署客戶授權委托書和其他必須的法律文件,并妥善保管相關合同和各類授權文件,使合同文本能夠齊全。
4 金融分業格局下的法律風險。雖然我國現行法律對混業經營已顯現出認可的趨向,但實際上仍然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政策,商業銀行不得開展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由此,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往往也只能將客戶的資金投向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融資工具。然而,成熟的理財產品無一不和資本市場相連,隨著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商業銀行為了能夠獲得比較優勢,必然會積極為客戶的資金尋找更多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資渠道,這會導致商業銀行在現行分業格局下面臨一定的法律風險和政策風險。
5 代客境外理財違反投資所在地法律法規的風險。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受境內居民個人的委托可以以客戶的資金在境外進行規定的金融產品投資的經營活動。這要求商業銀行在開展境外理財業務時不僅應該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國家外匯管理及行業規定,而且還必須知曉且嚴格依照投資所在地的法律法規來開展投資活動,否則將會面臨違反投資所在地規范的法律風險。
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的成因分析
個人理財業務作為我國商業銀行的一項新業務,其法律風險的產生必然會有一定的端由,只有認清成因,追根溯源,才能真正找到解決此問題的良策。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針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有規定雖然出臺的比較及時,但隨著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勢必將涌現許多新的問題需要法律法規來加以明確。且僅就我國目前的規定來看,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有些問題仍處于法律規制的空白狀態。例如我國現將個人理財業務的法律性質界定為委托關系,但這種界定十分牽強,模糊和回避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屬于信托范疇的實質,這種法律界定和現實業務運作的沖突必將難免法律風險的發生。再有,我國雖然對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給予了認可,但商業銀行一旦破產,在破產清算中個人理財產品將處于何種清償順序,《辦法》和《指引》都沒有予以提及。另外,個人理財業務在商業銀行獲得資格的情況下可以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實際中復雜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一般也都會涉及該類交易,而金融衍生品往往具備“理財”的內涵,因為它也承擔類似規避風險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由此導致的情形是個人理財業務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現監管法規上的“交集”,商業銀行對在判斷適用何種法規及相應程序上存在困難。
(二)金融分業體制滯后于金融業務創新的整體趨勢。國外個人理財業務的繁榮是以其本國金融混業的現實背景作為支撐的。由于西方國家放寬金融管制、實行混業經營,他們在個人理財業務中推出的理財產品可謂花樣繁多,無論是證券交易、外匯交易、黃金交易還是保險業務、基金業務,只要客戶有需求,銀行統統可以代為,可以說西方國家商業銀行實現了個人理財業務投資領域多元化和服務全能化,體現出“理財”的真正要旨。相比之下,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基本原則,這種分業經營的格局使金融機構之間缺乏足夠的競爭和效率,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拓展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許多與資本市場相結合的理財品種無法開辦,最終導致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理財品種和服務手段的創新受到制約和束縛。
(三)銀行法律風險內部控制機制不夠完善。銀行內部控制機制的完善對法律風險的防范可以說是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我國個人理財業務興起較晚,商業銀行對個人理財業務可以說是在摸索中前進,所以其相應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機制尚沒有得到系統完善的建立。例如商業銀行制定的業務制度、管理規章、操作依據等不夠完備、存在疏漏,有些甚至與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相沖突和矛盾;銀行法律部門的工作職責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地位和功能往往被定位于事后風險化解上,事前防范風險的作用被忽視; 銀行高層領導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比較淡薄,對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一旦發生將造成的嚴重后果沒有給予重視;業務人員的法律素質低下,為了穩住客戶,有些業務人員往往明知道應該辦理哪些法律手續,卻為了行客戶“方便”而使銀行承擔法律手續不健全的危險等等。
四、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的防控對策
關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的防控,我們認為可以從其外部法制環境和銀行內部控制機制建設兩個方面予以解決: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改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外部法制環境
完善個人理財業務的相關法律規定、填補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控制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對于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關系的定位問題,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明確;在注重對個人理財業務監管的基礎上重視商業銀行與客戶之間關系的調整,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另一方面,面對商業銀行競相開展個人理財產品的創新和積極拓寬投資渠道的現實發展趨勢,我國應加緊立法,掃清“灰色區域”,進而構建出個人理財業務完整的外部法制框架。
(二)加強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內控機制建設
內控機制的完善與否對于商業銀行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倘若商業銀行不自我約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將失去應有之意,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法律風險防范更是無從談起。
1 制定和完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內部規章制度。商業銀行應當針對個人理財業務的法律風險點制定詳細的規章和制度,尤其是對容易出現風險的環節重點防范。并且,針對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實際還要不斷完善業務規章、健全操作程序。當然,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銀行內部的業務制度、管理規章等首先應當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并且結合國家法律的調整對已有的業務制度、管理規章等進行必要的修改。
2 提高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首先從銀行高層管理者就要樹立把法律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態度,將依法經營、依法管理放在第一位,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確保個人理財業務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對個人理財業務人員定期法律培訓,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機制和懲戒機制來加以保障,使其樹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
3 重視銀行法律部門“事前防范”職能的發揮。應正視法律部門在銀行經營中的重要性,將法律部門的工作重心由風險的“事后救濟”向“事前防范”過渡,使法律部門的工作與業務部門的經營緊密結合,從而為管理者的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為個人理財業務部門的經營管理活動提供支持和保障。具體到法律部門應著力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防范工作:首先,訂立個人理財業務合同、文書范本。合同和文書范本可以使業務操作規范進行,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提高工作效率。商業銀行要建立個人理財業務的合同文本管理制度,其法律部門應在遵守國家法律和本行規章的前提下,通過梳理和研究個人理財業務的常用合同,訂立、完善并推廣使用標準的合同文本,同時適應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來進行調整和修訂。其次,加大審查力度。法律部門應嚴格根據已有的法律事務審查制度,認真完成行內個人理財業務的法律事務審查工作。法律部門在審查中如果發現風險點,應及時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為個人理財業務部門提供內容具體、操作性強的法律指導意見。第三,建立個人理財業務法律檔案。建立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防范檔案庫,積累業務開展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為今后類似問題的解決提供范例,同時也可以從中梳理出一些今后需要個人理財業務人員加強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煒 個人金融業務與法律風險控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賀坤 關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幾個問題[J] 北京:中國金融,2005,(24)
[3]賴小民 法律工作與銀行經營風險控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篇9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貿易摩擦;技術出口;貿易結構
一、技術出口將是我國沖破貿易摩擦重圍的重要路徑
后危機時代是指隨著危機的逐漸緩和而進入相對平穩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機并沒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決,而使世界經濟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緩和,原本預期的中國企業面臨的國際貿易保護壓力卻并沒有減輕,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據商務部透露,2010年前8月,我國共遭遇來自17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救濟調查案48起,總涉案金額64.8億美元。2010年以來,美國已對我國產品發起337調查13起,較2009年全年增加62.5%,且案件數量還在不斷上升。除了上述措施外,還有其他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貿易摩擦不僅來自歐美,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這表明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論文。
對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經濟面臨再調整,國際金融秩序也正在改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資本流動速度放緩,各國經濟將面臨一段較長的低增長期,各國更加注重內外均衡發展,通過結構調整尋求新的競爭優勢。而我國經濟得到恢復并保持著較高的增速,對外貿易持續大量順差。2009年我國貿易順差為1960.7億美元,2010年1—5月貿易順差為353.9億美元。因此,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很容易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目標。
二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我國部分產業與發展中國家產業同質性趨強,競爭面擴大。我國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正受到來自這些國家的挑戰,有些產業競爭力相對在遞減,在這些產品出口上,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和貿易摩擦正在上升。不僅如此,金融危機過后,發達國家提出要重振制造業,一些國家還表示要通過擴大出口來減少國內貿易赤字,這使得我國的中高端產品面對發達國家的直接競爭,最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9月16日,歐盟委員會再次對我國數據卡發起反補貼調查,涉及金額約41億美元。
三是我國外貿出口增長仍未從根本上擺脫數量增加、規模擴張和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出口的質量、結構和效益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主要體現在:出口產品層次較低;自主品牌產品出口較少;出口價格不高,貿易條件有惡化的趨勢。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方式主要還是依靠價格競爭和數量型擴張,并嚴重影響著中國貿易結構的優化。中國具有比較優勢出口產業主要是:紡織、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位于產業鏈條最低端。雖然近年來中國出口額中,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較大比重,但仍然是低附加值環節,高新技術產品主要源自加工貿易。
四是我國的貿易結構不平衡、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三部分不能夠同步發展,對外貿易仍然主要倚重貨物貿易。雖然近幾年我國服務貿易得到快速發展,在2005—2009年間,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571億美元增長到2868億美元,增長了約1.8倍,年均增長16.2%。我國服務出口的世界排名從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但是,我國服務貿易總體仍落后于貨物貿易,服務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出口額的比重維持在9%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國技術貿易發展更是落后,尤其是技術出口占我國對外貿易比重非常低,以許可貿易方式技術出口為例,2009年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僅有4億美元,占當年服務貿易出口額的0.3%;與其他國家相比,2007年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美國為286.1億美元,日本為232.2億美元,英國為151.3億美元,而中國僅有3.4億美元,數據是根據商務部服務貿易司網站公布數據整理。與上述國家技術出口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與我國貿易大國的身份極不相符。
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遇到的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未來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路徑。“十二五”外貿規劃的核心是調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那么就應該更重視質的增長、進一步弱化數量指標。大力發展包括技術貿易在內的服務貿易,積極促進技術尤其是許可貿易方式技術出口,提高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的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占我國出口貿易的比重,使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出現質的轉變,沖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產品的重圍。
二、技術出口的產業、貿易和收益效應:以發達國家為例
1.技術出口的產業效應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出現了產業結構重心逐漸向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等所謂“第四產業”偏移的現象。與此相適應,發達國家的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被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替代,制造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額不斷增大,呈現出產業結構高技術化、融合化、國際化和服務化的特征。以美國為例,美國制造業產值不斷下降,其占GDP比重由二戰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業比重從最高時的35%降至2005年的10%左右。由于其跨國公司將技術及其生產環節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產,出現了“虛擬制造現象”,如耐克公司除最關鍵的氣墊系統外全部由外部提供,阿迪達斯公司已將95%的制造環節轉移至其他國家,通用電氣明確提出要由制造公司轉變為多元化的服務業公司。據美商務部統計,約有2500家美國公司將生產和技術轉移海外。在這場變革中,發達國家尤其是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并伴隨著技術轉讓推動著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轉變。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日本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伴隨著大量的技術轉讓,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1990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505億美元,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1.6%。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呈現出多樣性,例如,擴大對外貿易、建立國際生產和銷售網、獲得或者利用東道國廉價的資源和生產要素、向第三國出口和向日本返銷等。其中建立國際生產銷售網成為新的重要的投資目的。日本為了適應其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和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產業和技術轉移到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國內集中進行高附加值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研發,最終實現有利于日本的國際分工體系[1]。
2.技術出口對貿易結構的改善
20世紀70—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開始進行貿易結構的調整,普遍重視技術轉讓和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發達國家貿易結構調整的基本特點:一是技術出口速度加快,二是技術出口中高技術出口,包括高技術產品和高技術服務出口比例不斷提高。早在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結構就開始向技術出口方向發展。到了80年代中期,隨著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發達國家均加快了技術出口步伐。例如,1975年,美國的技術出口額430億美元,法國19.6億美元,德國30.8億美元,英國49.3億美元,日本22.4億美元;到1985年分別為,美國655億美元,法國50.9億美元,德國50.4億美元,英國96.8億美元,日本98.2億美元;而到了1993年,美國已達到2039.8億美元,法國165億美元,德國156億美元,日本360億美元。其中,1975—1985年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技術出口額平均增長73.1%,而1985—1993年間,其技術出口額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6.5%[2],直到現在,發達國家的技術出口仍占世界技術出口額的80%以上。
3.技術出口企業的收益效應
轉讓技術會給技術轉讓一方帶來許多利益:其一,會帶來可觀的回報收入,甚至是高于轉讓方本身的正常收益率。其二,使轉讓方企業能夠保持自身的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力。其三,通過技術轉讓擴展該企業的業務開展到不夠完善的國家和市場,由于多樣化和全部的效應可以降低整體風險。其四,通過向不發達國家或地區技術轉讓,可以使轉讓方能夠取得或保持一個較高的業務增值率。其五,轉讓方能夠利用接受方國家的資本市場,從而使所獲得資金來源的成本更低些,渠道更加多樣化。
我們用著名的“戈登增長模式”,即股票評估模式來解釋技術轉讓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公司的股票價值(P)等于該股票的預期股息收益(D1)與投資人所要求達到的收益率(k)和股息增值率(g)之差的比值,完整的公式為:P=D1/(k-g)。以上所有關于技術轉讓能夠帶來以下五個好處:其一,有助于增加P的價值,即轉讓方企業的股票價值,進而增加了股票持有人的財富價值。例如在轉讓方企業取得較好的收益后,將能夠支付更多的股息,而且本身業務也得到更快速的增長。這些都會有助于取得更高的股票價值。其二,技術轉讓實質上是一種防御作用,可以阻止D1和g在企業經營中下降,進而可以阻止該公司股票價值P的下降。其三,即降低風險或多樣化使得投資人降低所要求達到的收益率k,這也將導致公司股票價值P的升高。其四,即通過增加g值而增加P值。其五,通過降低k值來增加P值(由于資金來源的多樣化),或者通過增加股票預期股息收益D1值,來增加公司股票價值P(由于較低的融資成本)。因此,當一個企業發現技術轉讓將利大于弊,或是收益大于成本時會積極地利用其掌握的技術參與到向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技術轉讓中去[3]。
三、我國技術出口發展特點
我國技術出口是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通過貿易、投資或者經濟技術合作方式轉移技術的行為。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權實施許可、專有技術轉讓、商標使用許可授權、計算機軟件許可,以及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等。主要貿易方式有:許可貿易、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加工貿易、國際直接投資以及高新技術產品和設備出口等。其中,許可貿易是技術貿易最基本形式,主要圍繞著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經營。與技術引進不同,我國技術出口起步較晚,可以說是從改革開放后才開始發展。從1980—2010年30年間,我國技術出口經歷了從探索階段到較快發展階段。
1.我國技術出口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85年)是探索階段,其特點主要是:無計劃、自發地進行。出口主要以新技術、新工藝等軟件技術為主;以工業發達國家為主要出口國;國家沒有明確的歸口管理部門、管理法規及相應鼓勵、扶植政策;技術出口額很小,成交金額每年約1000萬美元。
第二階段(1986—1995年)是初步發展階段,其主要特點是:確定了歸口管理部門、技術出口政策、審批權限和程序。這一階段開始了有組織、有管理的技術出口工作,出口金額和品種逐年增加,以技術出口帶動成套設備出口的項目增加,出口國別地區擴大到了發展中國家。
第三階段(1996年—現在)是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我國技術出口貿易發展很快,特別是1999年開始實施的科技興貿戰略,使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得到發展起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逐漸成為外貿出口新的生力軍。這期間,技術咨詢和許可貿易等也得到一定發展。據商務部統計,1997年我國出口獲得的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只有5500萬美元,技術咨詢費3.46億美元,到2009年,這兩項金額分別是4億美元和186億美元,是1997年的7.27倍和53.76倍。
2.當前我國技術出口的主要特點
(1)我國技術出口發展時間短,貿易格局不合理。近些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發展迅速成為技術出口的主力,咨詢服務有較快增長,在技術出口中的比重持續上升。相比之下,我國許可貿易方式的專有權利使用費和許可費雖有增長,但在技術出口和整個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卻變化不大。例如,自1997—2009年13年間,我國專有權利使用費和許可費占全部服務貿易比重有6年是0.2%、有6年是0.3%,還有1年是0.4%,基本沒有改善。數據是根據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公布統計數據計算而得。2009年,我國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4億美元,占全部服務貿易出口額的0.3%;進口111億美元,占服務貿易進口額的7%,逆差107億美元,成為我國僅次于運輸服務的第二大服務貿易逆差行業。
(2)總的來說,我國技術出口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外資企業,尤其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外資企業出口額遠高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例如,2010年上半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資企業的出口金額為1814.6億美元,占總額的83.5%;國有企業的出口額為152.5億美元,占總額為7.0%。外資企業的出口額遠高于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之和,是技術出口的主要主體(如表1所示)。
(3)我國技術出口市場比較集中,主要依賴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中國香港仍為我國技術許可和服務許可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其次為美國和歐盟,三者合計約占我國專有權利使用和許可服務出口總額的70%以上。美國、歐盟和日本是專有權利使用和許可服務逆差的主要來源地;咨詢服務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這三個國家或地區,合計占咨詢服務出口總額的70%以上。歐盟和日本仍為我國咨詢服務的前兩大進口來源地,而中國香港超過美國,成為第三大進口來源地。三者合計約占我國咨詢服務進口總額的1/3。我國與中國香港地區、美國的咨詢服務貿易均呈順差狀態,而咨詢服務貿易逆差主要來自歐盟、日本和韓國。
(4)進料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裝配貿易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方式主要依靠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幾種方式。2010年上半年,按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金額為1725.0億美元,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79.3%,一般貿易金額為321.9億美元,占比為14.8。其中,進料加工貿易和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金額為1517.4億美元和207.6億美元,分別占同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69.8%和9.5%。可見,加工貿易是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四、發展技術出口的政策性建議
1.技術出口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數據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技術出口發展很弱,主要表現在:專有權許可費占比過小,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占比過大;技術出口主體仍以外資企業為主,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等技術出口規模較小;技術出口市場比較單一,忽視了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拓,沒有發揮我國成熟產業和技術對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影響技術出口的來源。一直以來,我國科技水平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但是生產水平卻相對滯后,原因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比較低。據湯姆森路透最新預測,“中國將是明年世界上公布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8%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50%左右的水平,這說明我國的科技資源存在著巨大的閑置和浪費。其次,技術創新不足,許多技術發明真正價值不高,影響出口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再次,貿易慣性,過度依賴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方式。盡管我國技術出口總額中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在迅速增加,但大多只是專業化于其中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這種局面嚴重制約貿易結構的優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技術出口貿易的認識不足。長期以來,我們對技術貿易缺乏全面完整的統計制度和有效地手段,使得對技術出口缺少全面和及時的了解。我們也出臺一些鼓勵成熟技術和含有技術的機械設備出口的優惠政策,但優惠政策宣傳不到位,對企業不能起到很好的政策鼓勵和引導作用。對技術貿易人才培養缺乏長遠的戰略目標和科學的專業培養方式。此外,人們對技術轉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普遍認識不足。上述問題嚴重影響我國技術出口貿易的發展,不利于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結構優化。
2.政策性建議
(1)積極培育和完善技術出口促進和服務體系。確定一批具有技術研發優勢,或者產業基礎優勢,或者市場開拓優勢的重點扶持企業,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提高我國企業總體技術出口實力。同時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商務信息平臺、境外知識產權咨詢服務中心等建設,及時全面地做好技術貿易統計工作,進一步提高國家對技術出口企業的服務水平。
(2)完善稅收扶持政策。繼續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同時要加強對技術出口現行優惠政策的宣傳,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效應。根據技術發展趨勢和國際市場的預測,適時推出新的適用的稅收鼓勵政策,簡化管理程序。對技術出口所必須的進口貨物,可以考慮給予延期出境或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
(3)資金信貸的扶持和金融創新。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沒有資金信貸的參與,沒有融資的支持,就沒有高新技術持續研發與迅速的產業化,也就無法形成新的增長點,無法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具有高風險性,許多中小企業為此望而卻步。因此,我國可以有條件、分步驟地發展高科技風險投資,實現高科技與金融資本的融合。金融支持應當在銀行信貸、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等方面有所突破,建立適合高新技術產業成長各個階段特點的投融資體系。目前,中國的風險投資業只占GDP的0.025%,與美國的風險投資業占GDP的1%相比,發展空間巨大。我國應當大力鼓勵、支持發展風險投資業,實現風險資本與高科技的融合,把社會游資引導到高新技術產業中來。
(4)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技術創新和技術轉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既包括對國內創新成果的保護,也包括對我國技術及其產品在國外的保護。技術貿易是以知識產權為主要交易內容的貿易活動,目前絕大部分知識產權的內容,如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已經成為國際技術貿易的主要標的。因此,知識產權與技術貿易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可以促進技術貿易的發展。隨著世界范圍內科技成果向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趨勢發展,知識產權制度成為現代國際社會經濟與科技合作的基本條件之一。不僅是在國際技術貿易領域,在國際貨物貿易、國際服務貿易及其他領域都需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我國應借助已經加入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尤其是WTO《知識產權協議》作用,為技術的跨國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5)培養和引進技術人才。企業在技術出口和“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普遍感到國際化商務人才缺乏,現有的畢業生中許多外語不過硬,業務也不精,更缺乏競爭意識,無法勝任此類工作。根據對部分企業經理人的調查,國際化商務人才不僅需要掌握一般的商務知識,尤其需要能透徹了解并嫻熟地運用國際貿易、企業財務、國際商法、國際運輸、國際金融、國際稅務、國際旅游、國際展覽和電子商務等,而且還要有很高的外語溝通能力和很強的競爭與團隊意識。我國在技術貿易發展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說到底就是這方面人才的差距。無論是遠期目標還是近期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人才,而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需要自己培養人才,同時也要大量引進國外人才。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請進來與派出去的方式,大力引進海外智力,促進高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進而培養出更多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國際技術貿易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38-150.
[2]張祥.知識經濟與國際經濟貿易[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9.130-135.
[3]Tamir,A.,Mary,A.V.G.TechnologyTransferinInternationalBusines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67-74.
[4]王晉斌.對中國經濟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的思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1).
[5]孫楠.美對華337調查緣何集體爆發?[N].國際商報,2010-08-18.
[3]孫治宇,影響中國出口貿易的主導因素分析[],經濟評論(武漢),2010,(3).
篇10
經濟增長變軌
近年來,就中國經濟形勢既有震蕩下行說,也有筑底反彈說,各種對策建議也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我們對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軌跡進行的分析顯示,經濟運行已經呈現出一些基礎性變化,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步入新的軌道。
經濟增速進入較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區間
數據分析顯示,2002~2007年中國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上升通道,時間長達24個季度。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帶來國際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動,中國GDP增長在2008~2011年間也經歷了較大波動,從2007年四季度的14.2%快速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6.6%,隨后因大規模刺激政策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之后開始繼續下降到2012年一季度的8%以下,這16個季度基本的經濟增長趨勢是在劇烈波動中的增速下行。但從2012年一季度至2014年三季度,GDP增速已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7%~8%的區間之內,中國經濟增速的軌道已發生明顯轉換,從連續上升、大幅波動進入較為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區間(見圖1)。
經濟增長波動趨穩
投資增速波動趨穩。2011年至2014年三季度,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23.8%下滑至16.1%,導致經濟增速明顯回落。從行業來看,投資增速出現明顯下降的是采礦業、建筑業、房地產業、電力、金屬冶煉等落后產能以及住宿、餐飲等受反腐政策影響較深的行業,而對教育、衛生、科研、環保和基建等涉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行業投資增長相對平穩。由于房地產、電力和采礦等行業一直是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投入減速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拉低了經濟增速,但換來的卻是投資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的升級。從趨勢上來看,2012年來11個季度雖然制造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仍然處在震蕩調整之中,但振幅呈現下降趨勢,而基建投資整體上呈現回升上行趨勢,整個投資增速波動趨穩。
消費保持平穩增長。2011年和2012年,消費一度超越投資成為對GDP增長貢獻最大的因素,但2012年后期消費增長出現拐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同比增長由15%下降到2014年的13%以下,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額增速下降超過5%。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來的消費增速下滑是以一系列厲行節約、打擊奢靡消費的政策導向為背景的,公款消費和奢侈消費被明顯擠出,而居民消費并未受到影響。社會消費增長更多地依賴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拉動,消費行為更趨理性,消費市場更加健康。
進出口波動幅度收斂。2011至2013年,出口對中國GDP增速的貢獻率均為負值,這主要是受外部經濟形勢影響所致。進入2014年,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嚴峻,中國外貿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但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進出口增速變化軌跡來看,進出口波動幅度明顯收斂,尤其是從最近11個季度扣除季節性因素以后的趨勢上來看,進口與出口都呈現趨穩態勢。
經濟增長減速的原因
在環境壓力、資源稟賦、國際環境等約束下,未來中國經濟增速難以再回到9%以上。
能源資源約束。2013年,中國能源消費占到全球的22%,鐵礦石進口量占到全球進口量的63%。如果經濟增速繼續保持9%以上,則中國能源消費將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鐵礦石進口占到全球進口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這可能引發一系列國際政治經濟問題,能源與其他資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約束空前加大。
環境約束。當前,僅中到重度污染的耕地就在5000萬畝左右,土壤總超標率達到16.1%。黃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七大水系全部中到重度污染,僅有11%的人飲用符合衛生標準的水。2013年74個新標準監測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僅為4.1%。如果經濟增速持續超過9%,粗放型增長模式將難以改變,環境也將無法承受。
結構調整約束。中國第二產業產能幾乎全部過剩,而且大多處于低端水平,面臨深刻而緊迫的結構調整要求。經濟增速超過9%,鋼鐵、水泥、玻璃、煤化工等“兩高一資”行業的低端過剩產能將無法淘汰,產業結構無法升級,提質增效升級目標也將無法實現,經濟增長質量難以保證。
人力資本約束。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以農民工為主的普通勞動力工資呈現持續上漲之勢,大部分行業勞動力成本在2005年以后增長加快,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速,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而隨著農村有效剩余勞動力持續下降,勞動力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轉折性變化,人口紅利不斷減弱消失,對經濟增長形成制約。
經濟增速不會大幅下降
從現實市場潛力分析,中國國內市場遠未飽和,城市基礎設施補課、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建設、制造業固定資產更新等方面的投資需求還很旺盛;在居民收入提高和政策鼓勵下,消費對拉動經濟的影響繼續提升;在新一輪改革開放全面啟動,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的大背景下,經濟增速也將獲得一系列基礎性支撐,短期也不可能跌落到6%以下。原因如下:
經濟增長動力支撐。中國人均收入仍較低,不僅與發達經濟體相差甚遠,也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中國人均GDP為0.67萬美元,同期美國為5.3萬美元,歐元區為3.82萬美元,日本為3.77萬美元,世界平均水平為1.03萬美元。中國在大宗消費、住房、教育、旅游、醫療保健等消費水平和消費支出方面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差距。因而經濟增長的空間還很大,以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完善經濟結構為核心的發展愿望和動力十分強勁。
城鎮化支撐。中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當前城鎮人口比重在54%左右,距美歐日等城鎮化水平超過80%的國家還有很大距離,中國未來6年內要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人均基建投資水平大大落后于美歐等發達國家,投資仍將會保持較高速增長,這些因素都決定了中國經濟仍將會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較高增長速度。
潛在增長率支撐。根據匯豐銀行估算,2015年到2020年間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年均為8.5%,勞動力人口的減少、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潛在增長率影響不大(0.3~0.5個百分點),并且中國勞動力的人均資本存量還很低,只有美國和日本的五分之一,韓國的四分之一,投資空間很大,而且戶籍制度改革、國企改革、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等舉措將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依然處于較高水平,中國經濟增長將得到有效支撐。
保證就業要求。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就業形勢一直十分復雜嚴峻,特別是在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背景下更是如此。根據經濟增長與就業的一般經濟規律,如果經濟增速下降到6%以下,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將上升到5%甚至更高,基于社會經濟穩定的考慮,保就業也要求經濟增長速度不能回落到6%以下。
財政金融政策回旋空間大。從政策目標和調控手段來看,一是宏觀調控目標采用彈性區間方式,避免了過去為實現絕對計劃目標頻繁采取短期調控措施;二是當前銀行法定存款準備率處于歷史較高位,有進一步調整的寬松空間;三是中國財政赤字、債務余額占GDP比例分別遠低國際安全警戒線水平,積極財政政策空間較大;四是稅收、財政支出的結構性調整與變化趨勢,將繼續提升對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對經濟恢復和發展起到前所未有的促進作用;五是價格水平較低,特別是PPI水平長期負增長,政策寬松取向具備基礎性條件。
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
2012年以來,面對持續的經濟下行壓力與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中國加強宏觀調控,推進簡政放權、大力推動市場化改革,進一步釋放供給端微觀主體的活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基礎性良好變化。具體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就業水平不降反增。近幾年來,特別是2012年以來,雖然GDP增速放緩,但城鎮登記失業率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基本穩定在4.05%~4.1%區間內,就業對增長放緩容忍度提高(見圖2)。2014年1~9月份,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比2013年同期多增了十萬人以上。截至2014年8月,中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37億人,比2013年增長8.5%。究其原因,現階段中國經濟正由制造業主導逐步向服務業轉型,而服務業的勞動密集程度明顯高于制造業。而且隨著結構調整加強,中國就業彈性逐漸增加。2007年以來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120~140萬人的新增就業,并且這一規模以每年約4.5萬人的速度增長。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大約為每GDP百分點150萬人,新增1000萬就業只需6.7%的經濟增速。
企業盈利未出現大面積虧損,微觀經濟基礎更加堅實。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步伐加快、企業抗風險能力增強,企業虧損面并沒有隨著經濟增速和工業增加值增速的下滑而出現明顯擴大,企業盈利趨于穩定。2009年,GDP同比增長9.2%,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工業企業虧損面達17%以上。但2012年以來,隨著GDP、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的回落,工業企業虧損面反而呈現下降之勢。2012年GDP同比增長7.7%,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工業企業虧損面下降為12.02%,2013年GDP同比增長7.7%,全部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下滑至7.6%,而工業企業虧損面進一步下降至11.87%(見圖3)。2014年以來,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穩定,月份累計增速基本維持在10%左右,同樣未隨經濟增速放緩而下降。
經濟效率有所提高。近年來,受益于各級政府采取各種循環經濟措施,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構進一步改善,經濟效率明顯提高。2009至2013年5年間中國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2014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為2009年以來最大降幅,節能減排取得突出成效。經濟社會運行的物流成本有所下降,物流運行的效率有所提升。2014年上半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6.9%,比2013年下降1.1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進入經濟變軌期,中國工業占比開始持續下降,服務業占比不斷提升。2013年,GDP中的服務業占比已經超過了工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2%。與此同時,工業結構調整升級取得突破。工業領域能耗高、產能過剩嚴重的黑色金屬、建材、有色金屬、化工等重點調控行業增速快速回落。
宏觀調控不斷創新與完善。2013年首次提出的“區間管理”創新型調控方式,對經濟增長率、就業、物價等實施上下限目標管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定向調控思路:抓住重點領域、薄弱地帶和關鍵環節,更多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的力量,精準發力,定向施策。
具體來說,宏觀調控一是不再一味采取短期性政策和措施追求短期經濟增長效應,而是更著眼于長遠經濟增長,對經濟增長短期波動容忍度提高;二是更加關注和著力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三是加強預期管理,宏觀調控目標采用彈性區間方式,促進社會各方形成較為合理的增長預期;四是更加借助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力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五是極大弱化甚至取消對地方政府GDP的考核,引導各地追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升全民幸福指數。
經濟增長面臨的潛在風險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違約、企業債務杠桿率風險、房地產信貸風險、影子銀行失控等問題,被認為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甚至可能會成為引發經濟進一步下行的主要動因。這些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會在某個時點或者一定時期表現得比較突出,但不會改變中國中期(3~5年)經濟平穩運行格局。
地方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引發系統性債務風險可能性不大。近年來地方政府債務增長較快,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萬億元,占GDP比例26.7%,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達到17.9萬億元,占GDP比例達到30%以上。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長速度也不容忽視,如承諾的社會福利越來越多,維護區域穩定、承擔社會道義責任的壓力越來越大等。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地方政府債務償還能力削弱,2014年和2015年是地方政府債務集中還款期,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趨于上升,部分地區的政府性債務已經嚴重超過了財政承受能力。
但是,目前中國政府總體債務規模占GDP的比重并沒有超過60%的國際警戒線水平,同時,地方政府資產規模遠大于其負債總額。地方政府舉債也大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這些投入可以使政府獲得多方面的“投資回報”。此外,地方政府規范性發債的法規和機制正在逐步建立,各相關部門有強大意愿和動力去化解債務風險。綜合以上因素,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引發系統性債務風險的可能性不大。
從企業債務狀況來看,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總額從2007年的24萬億元上升到2014年6月末的超過70萬億元,約占到GDP的125%。企業債務持續走高,財務成本不斷增加,企業投資能力受到削弱,對長期可持續盈利能力帶來很大負面影響。企業債務違約時有發生,企業債務規模及償債能力引發了市場極大擔憂。
但同時也應看到,企業資產也在較快增長,并且其增長率超過了負債增長速度。企業資產負債率、杠桿率并沒有隨著企業債務占GDP比重的上升而上升,近年來反而呈現下降之勢(見圖4),企業資產和負債增長速度均超過同期GDP增速,其中凈資產增長速度較高(超過10%)且長期保持平穩。如果再考慮到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企業直接融資增長等因素,簡單地以債務余額占GDP的比例考量企業債務風險并不科學,企業債務占GDP比例上升較快并不意味著企業債務風險也等量上升。
在隨著監管機構加大風險管控,企業杠桿率約束加強,債務結構不斷優化,盈利模式加快轉型帶來預期效應,企業資產、凈資產增長速度快于負債增速等因素的積極影響下,企業大規模債務違約、系統性債務風險估計不會發生。
房地產市場特殊性使其出現系統性“崩盤”的可能性很小。從中國房地產市場特點和信貸結構來看,一方面,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有著較強的剛性需求,難以出現全國性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多年來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還較為旺盛,并且城鎮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城鎮化引致的住房需求也將保持穩定增長。另一方面,個人購房貸款占比大、質量高,不僅歷史違約率很低,即使是一些房價下跌幅度很大的地區也不多見住房按揭貸款斷供的案例。事實上,目前銀行業住房按揭貸款質量很高,不良率不到1%。
影子銀行監管正在加強。2012年IMF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提到中國的“影子銀行”急速膨脹,并對其風險提出警示。部分影子銀行資金投向了產能過剩、貴金屬投機等高風險或非實體經濟領域,存在一定的資產泡沫。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對影子銀行的內控管理存在不足,也為影子銀行良性發展埋下隱患,進而影響到經濟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但在客觀上,不能忽視具有中國特色的影子銀行對于經濟和金融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監管機構正在完善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制度和監管手段,將影子銀行的發展引導到良性規范的路徑上,以繼續發揮它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同時,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還不大(約20~30萬億元人民幣),期限錯配較少、杠桿率較低,涉及資金基本投向實體經濟,因此尚不足以引發系統性風險。
中國經濟增長展望
經濟增長進入變軌期后,經濟下行的慣性壓力與發展潛力并存且不斷積累,經濟發展策略預計將進一步調整與優化。未來3~5年內,盡管努力擴大需求、保持適度經濟增速仍會作為宏觀經濟策略的基本取向,但策略重點將進一步明確,不斷優化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結構,帶動供給結構優化升級,同時挖掘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縱深,加快核心領域市場化改革,確保經濟平穩過渡并為中長期經濟發展蓄力。
投資仍將發揮關鍵作用
首先,投資增速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在當前外需難有大的提升、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仍然偏弱情況下,經濟要維持7%左右的增速,適度的投資增速必不可少。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中國城鎮化遠未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技術改造、與民生和消費相關的服務業等領域固定資產投資仍有較大空間,投資結構也會進一步優化。未來三至五年內,維持適度的投資強度不僅是保持經濟穩定的現實要求,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增效的重要舉措,投資增速不會出現“懸崖式”下滑。
其次,政府投資與市場投資的關系將進一步理順。政府投資將不斷退出市場日益成熟的競爭性領域,集中投向那些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基礎領域和民生領域;政府職能會進一步轉變,下放審批權,對投資的主導作用將進一步降低;針對一些行業的限制將進一步放開,吸引并引導民間投資,與政府部門投資形成互補;同時,借助利率、稅收、并購重組政策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引領企業投資方向,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
再次,投資鼓勵的重點將進一步明確。一是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的投資將進一步增強,充分發揮“科技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二是更加重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投資,鼓勵企業從發達國家引進一流生產技術,吸收先進的服務和管理經驗,引導企業優化內部投資結構,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引導產業生產力科學布局和產能有序轉移,減少低水平建設投資。三是財稅、金融政策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投資的扶持力度將進一步增強,直接融資、風險投資、戰略投資會得到重點發展。四是圍繞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在土地綜合整治、城鎮棚戶區和舊廠房改造、安置房、新城區、產業園區以及各類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投資配置格局將更趨合理。
消費穩增長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在政策引導與制度約束下,畸形消費、公款消費、浪費性消費將繼續呈現明顯收縮之勢。教育消費將得到大力發展,促進人力資本提升。預計教育政策傾向從擴充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附帶的收費服務,轉到重點面向有收入人群提供職業教育、文化和技能培訓,引導主動消費,確保消費的質量和體驗。宏觀政策對養老消費的引導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將加快建立社區醫療、陪伴、護理、家政、送餐等養老服務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創新保險、投資、資金計劃等與養老相關的金融服務安排。與此同時,居民醫療消費將得到引導、提高。通過完善醫療保險體制,進一步擴大醫保覆蓋范圍,創新醫療保險模式,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加快醫院與醫務人員隊伍建設,促進醫療供給、服務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此外,電商、物流、信息服務等新興消費市場將進一步加強培育與引導。加強對電商等虛擬經濟商戶、物流和信息服務等配套商戶的科學管理,積極培育信息消費市場,將信息消費上升到戰略高度。
更廣泛地參與國際市場
廣泛參與國際市場這一戰略取向的核心是依托國際市場調整、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具體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力推優勢能力輸出,例如港口、公路、鐵路尤其是高鐵、隧道、水電等基本建設能力;二是借助雙邊經濟合作、經濟援助等多種途徑,支持過剩產能輸出;三是引導大型企業加速技術改造,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裝備,進一步開放資本投資品市場;四是全面推廣負面清單管理,更大限度地開放商品與服務市場;五是積極參與并全力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六是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持更加積極的態度。
區域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集中體現為不同地區發展的水平差異與區域發展協同性差,但如果處理得當完全可以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依托。在區域發展戰略方面,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將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并在此基礎上,從點到面,逐步實現“一弓雙箭”的戰略布局。二是今后一段時期,東部地區將重點進行產業和技術升級,率先實現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甚至創新驅動的轉變。中西部地區將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原有的產能和產業結構,并按照市場主導、追求效率的原則接納東部地區多余出來的投資,延續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三是加快上海、廣東自由貿易區建設升級步伐,加快“京津冀一體化”、“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規劃、實施,拓展和深化區域發展戰略縱深。
加快核心領域改革
在經濟變軌特殊時期,在適時適度地出臺一些穩增長的需求管理措施,保證經濟增速不突破區間管理下限的同時,強力推進改革是對經濟成功變軌的最好刺激。由此,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提質增效。從目前趨勢來看,一方面,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辦法將加快調整,GDP不再是唯一關注點,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民生保障、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考核權重將會加大,對改革落實情況的考核會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簡政放權作為推動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預計將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從而帶動財稅體制改革和國企改革。中國核心領域市場化改革將加快推進步伐,不斷增強市場在增長動力轉換中的機制性與決定性作用;市場準入與市場監管制度改革力度將加大,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將逐步建立;資源、能源等要素領域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將不斷完善。農村將穩步推進,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將加快步伐;金融改革步伐將加快,金融市場體系將逐步完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將更加緊密;科技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不斷健全。戶籍制度改革將促進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完善。
依法治國助推經濟機制轉換
- 上一篇:大型晚會活動方案策劃
- 下一篇:對縣農業農村局工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