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高等醫學教育模式創新
時間:2022-11-05 10:45:38
導語:“互聯網+”下高等醫學教育模式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強國提出構建“互聯網+”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教育服務和教育治理新模式。醫學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醫學智慧校園必須針對傳統教學面臨的問題,在構建學習、實踐實訓方面提供最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關鍵詞:智慧校園;模式;醫學教育
黨的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2018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2018年1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規劃(2018年-2022年)》提出構建“互聯網+”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教育服務和教育治理新模式。這些都為“互聯網+”下高等醫學教育的模式創新提供了方法和路徑。
1傳統醫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1)從課程體系設置上看,醫學各專業學生始終按照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醫學專業課、見習、實習的線性順序進行。(2)從教學模式上看,大多數教學仍采取黑板+PPT+教材的傳統方式,以老師講解、學生背記為主。(3)從考試評價上看,絕大多數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強行記憶上,以一張試卷評價考核學習,學生的能力經常被忽視。
2互聯網與高等醫學教育的可能結合點
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化、人工智能化、共享經濟化和虛擬現實化”都能夠實現高等醫學教育模式創新。具體來說:(1)互聯網+課程。將傳統醫學教育課程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使課程理念、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發生全方位系統變革,實現線下傳統課程到線上信息化資源的變身。(2)互聯網+教學。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互聯網方式,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變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輔助、服務學生學習,從單向“滿堂灌”向注重互動的“翻轉課堂”轉變。(3)互聯網+學習。互聯網環境下,學生不再受校園、課堂和書本的局限,只要連接網絡,就能隨時隨地開展學習,真正實現了時空上的互聯網+學習。而且遠程培訓的興起,也使師生終身學習變成了現實,這對醫學專業生尤為重要。(4)互聯網+評價。互聯網應用于教育評價特別是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教育評價,將帶來兩方面的變化:一是評價依據的豐富,另一方面變化是評價應用的便捷。“互聯網+教學”背景下的教育評價正在朝著自動化、智能化、可視化、多樣化、智慧化方面大步邁進。
3互聯網背景下高等醫學教育模式創新
針對以上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醫學教育要在教學形式、知識獲取途徑、更新、實時獲得、虛擬訓練和智能化、網絡化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我校的智慧校園,運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集成各類應用服務系統,把校園中的各信息“孤島”聯為一體,實現了智能化、數據化、網絡化為一體的新型校園系統。其特點圖1。(1)網絡互通性。有線網、無線網、局域網和視頻監控網等多種類型的網絡覆蓋整個校園,構建了校園教學、管理互聯網,為醫學教育模式創新提供了強大硬件支撐。根據制度安排和層級劃分,教師、學生通過認證了身份的“自己”,接受各類信息,可以隨時隨地快速、準確地訪問網絡資源,獲取自己所需要信息。(2)智能感知性。智能感知既是智慧校園關鍵的信息采集終端,也是最基礎的部分。通過利用傳感器、二維碼、視頻采集、GPS定位等,動態感知和實時監測校園環境,借助互聯網、物流網等技術將捕獲信息傳遞給支持平臺,并結合大數據分析完成數據統計及趨勢分析。(3)數據共享性。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和云存儲等技術,信息中心收集、處理和存儲各類共享數據,為各部門、二級院系提供標準的信息資源存儲、信息系統運行和信息資源服務。利用大數據分析,收集、匯聚、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動態數據,利用多媒體制作等技術,建立、管理與共享各種資源庫。努力建設網絡精品課程、網絡公開課、在線開放課程等共享資源。(4)可視性教學。目前,模擬仿真醫學教學已被廣泛應用。學校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學校、醫院、實訓基地間建起了遠程醫療教學和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臨床常見病、少見病的分析及診斷,為學生提供檢查、介入治療模擬訓練、重復訓練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感受和體驗接近真實的醫療環境,對于提高高等醫學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5)互動性學習。借鑒國內外各種在線學習平臺功能和架構設計,借助互聯網、多媒體制作等技術,搭建起來的在線課程(SPOC)學習平臺,實現師生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的組織、跟蹤、評估、發送、管理等,有效地促進了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通過開放、共享在線課程學習平臺,“教與學”不受時空上的限制,實現了隨時隨地可學,動態學習診斷與評價也逐步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借助在線互動教學平臺,我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個開放包容、資源共享的教學體系。為學生創建了一個個性化、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也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2018-04.
[2]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規劃(2018年-2022年).2018-11.
[3]石少敏.基于云計算的智慧校園系統設計[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7(08).
[4]張莉莉.互聯網+時代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創業課程改革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
作者:龐云 單位:寧夏醫科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 上一篇:醫學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 下一篇:胡塞爾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