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系改革建議

時間:2022-11-13 11:16:05

導語: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系改革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系改革建議

【摘要】隨著我國航空兵部隊的轉型發展、作戰時域和空域的拓展以及武器裝備的更新和提升,目前的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系和培養的人才已經不能適應和滿足航空兵部隊發展的需求。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我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系和模式的改革,在總結我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俄羅斯和美國等軍事強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建設適合我國國情、國防建設和航空兵部隊發展實際的中國特色航空航天醫學教育新模式和新體系,培養有使命擔當、業務精良、素質全面的高素質航空航天醫學人才,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空軍和強大的國防服務。

【關鍵詞】航空航天醫學;醫學教育;教育體制;教學模塊

我國大規模連續的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開始于1960年第四軍醫大學航空醫學系創立之時,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以空軍軍醫大學航空航天醫學系為主體的我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機構,已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比較完備的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系和模式,為我國航空兵部隊和民航系統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航空航天醫學人才[1]。隨著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近十年的跨越式發展,新型高性能航空武器大量裝備部隊,這對航空航天醫學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新型高性能戰斗機、艦載機和武裝直升機的列裝,它們在高原、海上、艦艇等新的作戰平臺和地域,面臨新的醫學問題的挑戰;高性能戰機的高強度訓練負荷、高認知負荷和高心理應激等特點,也對飛行員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軍航空醫學保障手段不斷更新,新型保障裝備不斷裝備部隊,對航空衛生保障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航衛保障工作的新挑戰和新要求,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較少涉及。因此,現有的航空航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和航空航天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航空航天醫學發展的需求。通過調研也發現,我國航空航天醫學專業畢業學員暴露出崗位勝任能力不足、專業思想不牢固和創新能力不突出等問題,無法滿足航空兵部隊新裝備衛勤保障任職要求。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我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系和模式的改革,在總結我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俄羅斯和美國等軍事強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建設適合我國國情、國防建設和航空兵部隊發展實際的中國特色航空航天醫學教育新模式和新體系,培養有使命擔當、業務精良、素質全面的高素質航空航天醫學人才,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空軍和強大的國防服務。

1革新我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制和制度

總結我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的經驗,吸收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航空航天醫學教育體制的優點,建立中國特色的“院校教育、部隊實踐、任職教育”三位一體的航空航天醫學教育新體制[2-3]。開展航空航天醫學本科生教育,有助于學員系統、全面地掌握航空航天醫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2]。本科學員畢業后分配到基層航空醫學崗位,從事航空醫學衛勤保障工作和航空醫學實踐,在實踐中發現我國航空衛勤保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自身航空醫學知識和技能的短板和缺點。帶著這些問題、短板和缺點再返回院校接受研究生教育或任職教育,在再教育中解決這些問題,彌補自己的短板和缺點,提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水平。同時,完善航空軍醫崗位任職資格培訓制度、分級訓練和教育制度等,建立系統、全面、動態的航空航天醫學教育制度。

2建設模塊化航空航天醫學課程新體系

借鑒美國、俄羅斯等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的先進經驗,構建“模擬飛行、基本理論、醫學鑒定、勤務保障、綜合實踐、軍事演練”六個核心教學模塊,培養崗位任職能力強的高素質新型航空航天醫學專業人才,滿足部隊的需求[4]。在課程體系中增加模擬體驗飛行學習,建立模擬飛行教學模塊。增加模擬飛行實踐,有助于學員切身感受飛行工作、飛行環境和飛行任務對飛行員提出的醫學挑戰。將現有理論課程整合,構建基礎理論、醫學鑒定和勤務保障三個航空醫學理論教學模塊,這種模塊化理論授課有助于學員對理論知識的全面、系統學習和掌握,避免邊界不清、重復講授和碎片化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以建設標準化航醫室和航空生理心理訓練實驗室為重點,并增加航空兵部隊場站衛生隊、航醫室、航空醫學鑒定與訓練中心、醫院空勤科等見習和實習基地的觀摩學習,建強航空醫學綜合實踐模塊。通過對綜合實踐模塊學習,掌握部隊所需的航空醫學訓練和航空醫學鑒定的任職技能,提高學員的綜合實踐能力,能夠更加適應飛行部隊的崗位需求。通過與航空兵部隊衛生隊開展聯演聯訓、畢業衛勤綜合演練等建設軍事演練模塊,演練內容突出實戰性和航空醫學特色,通過演練使學員掌握戰時航空醫學崗位的職責、任務以及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

3注重和突出航空航天醫學實踐技能的教授

現階段我國航空航天醫學專業本科學員畢業后絕大多數分配到基層航空兵部隊工作。基層部隊衛生技術干部較少,因此無論是作為衛生隊軍醫,還是航空軍醫,一人都要身兼多職[5]。除了能夠準確診斷和治療常見疾病外,還要能夠操作基層常用的醫學檢查設備和治療儀器。所以,在航空航天醫學專業本科生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和突出與基層部隊航空醫學崗位相關的實踐技能教授,要讓畢業學員能夠比較熟練地操作和使用心電圖機、理療儀、裂隙燈、檢眼鏡、鼻咽喉鏡、耳鏡等儀器設備,并對檢查結果進行正確評定。實踐技能的學習能夠提高學員的航空醫學崗位任職能力,滿足崗位任職需求。

4加快航空航天醫學輔助教學模塊建設

現有的航空航天醫學課程僅僅包含了航空航天醫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無法滿足業務精良、素質全面的培養需求。應該結合部隊崗位勝任素質的基本要求,針對性地建設有航空航天醫學特色的輔助教學模塊,著力培養適應部隊崗位需求的創新型航空醫學高素質人才。在建設六個核心教學模塊的同時,建設課外科研、名家講壇、名篇品鑒三個輔助教學模塊,從專業精神、思辨創新、分析研究、歸納整合、總結寫作、知識拓展等能力方面對學員開展較為系統的訓練。

5盡早接觸和學習航空航天醫學專業課程

按照目前我國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學員的培養計劃,在五年的本科學習期間學員在第四學年的第二學期集中學習航空航天醫學課程,學員接觸航空航天醫學課程的時間較晚。建議航空航天臨床醫學專業學員盡早接觸和學習航空航天醫學知識,在第二學年就開始學習航空航天醫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讓航空航天醫學專業的學員盡早接觸航空航天醫學知識,有利于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加深對航空醫學和航空醫學工作的認識,培育學員對航空醫學崗位的認同感、使命感和榮譽感[6]。

6建立和堅持學員到航空兵部隊當兵鍛煉的制度

建議在寒暑假期間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學員定期到航空兵部隊當兵鍛煉,在提升軍事素質和軍事技能的同時,熟悉和了解航空兵部隊的訓練模式和樣式、衛生隊和航醫室的任務和職責、衛生裝備的配置和使用、航空衛勤保障的組織流程和工作內容、飛行人員常見醫學問題的防護措施等航空兵部隊尤其是航空衛生工作的實際情況。有助于學員深入理解航空衛生工作對于提升航空兵部隊戰斗力和飛行人員的健康水平、維護飛行安全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培養其對航空醫學崗位的認同感和感情。

7優化航空航天醫學專業教員的選拔和培養模式

俄羅斯、美國等國航空航天醫學專業教員的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而且教員有部隊的工作經歷,具有豐富的實戰和實踐經驗。熟悉航空兵部隊衛生工作實際,教學內容就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2-3,7]。而我國航空航天醫學專業教員大部分從院校畢業后就成為了教員。因此,教員對我國航空兵部隊承擔的任務、作戰訓練和武器裝備等實際情況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導致教學內容有時與航空兵部隊實際存在偏差,科研工作不能緊貼航空兵部隊實際需求。因此,有必要改變目前我國航空航天醫學專業教員的選拔和培養模式,采用院校教育—部隊實踐—院校任職的培養模式,航空航天醫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后首先到航空兵部隊的航空醫學相關崗位工作2~3年,熟悉航空兵部隊醫學保障工作的內容和要求,豐富飛行實戰和實踐經驗。然后,選拔其中優秀的航醫到院校任教員,參加教學、科研等工作。這樣每名教員都熟悉航空兵部隊的實際情況,教學和科研等各項工作更有針對性,更貼近部隊的實際需求。

8堅持持續廣泛航空航天醫學崗位需求調研

航空航天醫學專業學員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必須堅持持續廣泛開展調研,動態掌握航空兵部隊對航空醫學專業人員的實際需求,不斷改進和提升教學育人工作。通過調查問卷,對航空醫學管理和技術從業人員開展經常性的廣泛調研,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調整培養計劃和模式,培養滿足部隊崗位需求的航空醫學人才。通過建立教員每年定期赴航空兵部隊代職的制度,熟悉和了解我軍航空航天醫學的發展現狀和需求,持續動態地提升和改善教學工作。

總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航空兵部隊衛勤保障水平,是決定我軍航空兵部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應該不斷深化航空航天醫學專業教學改革,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并結合我軍航空兵部隊快速轉型發展的實際需求,建設適應我國航空兵部隊發展需求的航空航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航空兵部隊培養高素質航空航天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國明.中國航空航天醫學教育的現狀[J].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00,11(4);203-205.

[2]姚永杰,常耀明,胡文東,等.俄羅斯軍事航空航天醫學教學與研究的現狀分析[J].解放軍衛勤雜志,2007,8(5):317-319.

[3]常耀明,胡文東,曹新生,等.軍醫的搖籃,軍事醫學的殿堂——俄羅斯基洛夫軍事醫學院辦學特點及啟示[J].醫學爭鳴,2012,3(3):11-13.

[4]馮立寧,張作明,徐文麗.中美軍航空醫生培養現狀的研究與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2(10)56-59.

[5]劉桂昌.關于航空軍醫的工作模式[J].航空軍醫,2002,30(1):8-9.

[6]姚永杰.革新航空航天醫學本科教學模式的設想[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Suppl):121-122.

[7]姚永杰.軍事航空航天醫學何去何從[J].醫學爭鳴,2011,2(4):6-10.

作者:王小成 楊長斌 張舒 薛軍輝 羅正學 單位:空軍軍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