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1 09:53:31
導語:關于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有助于實現教育目標
培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能力有助于實現教育目標。我國教育堅持“二為”方向,即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完成上述任務,實現教育目標,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比較強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所需的個體心理特征,是通過實踐將個人智力和教學所需知識、技能轉化而形成的一種職業素質”[2],這種職業素質一旦缺失,教師就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更談不上在學生面前樹立威信。因此,教師的教學能力能夠真實體現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因素。可以說,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成為能否成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
(二)有助于提升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教師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這就意味著只要取得教師資格的人員就可以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因此,非教師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只要獲得教師資格也可以從事教師這個職業。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教師的待遇和地位不斷提升,教師這個職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再加上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非常大,為了生存和發展,一些非教師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也可能會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所以,參加中小學教師招聘的人員就不僅僅是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這無形中增加了競爭的壓力。“師范生和其他大學生最大之差異處,不在于專門學識之精通,而在于教材教法之嫻熟。”這里的“師范生”指的就是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在努力學好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的前提下,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這是影響教學效果及其任職資格的決定因素。實際上,中小學校在選聘教師時更青睞教學能力強的教師,往往把功底扎實、水平過硬作為選聘教師的必要條件。可見,培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能力能夠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增加在競爭中的資本。
(三)有助于改善教師教育,提升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師教育出現“三重三輕”現象,即重理論輕實踐,重動腦輕動手,重知識輕能力。要改變這種教育現狀,解決“高分低能”的問題,就應該以加強教學能力培養為突破口,把教學能力培養列入課程,引進課堂,并做到明確內容,制定標準,強化訓練,嚴格考核。因此,加強教學能力培養是教師教育改革的題中之義和重要內容。同時,教學能力是連接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的重要橋梁,也是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師憑借良好的教學能力可以更好地傳達思想觀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意圖。如果教師不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教學活動就無法正常進行,教學原則亦無法貫徹落實,學生的學習就會受到嚴重影響。[3]
二、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內涵與構架
(一)教學能力的內涵
教學能力是決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4]。教學能力這個概念盡管是人們經常使用而又比較熟悉的一個范疇。然而,由于分析視角的不同,學界對什么是教學能力卻有不盡一致的看法。比如有學者指出:“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之中,依據一定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生命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5]有的學者則提出: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所必備的、隨著從教時間的增加而發生質的動態變化的核心能力及其組合”[6]。還有的學者指出:“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以一般能力(智力)為依托,通過特殊能力表現出來的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的結合。”[7]以上觀點盡管存在分歧,但我們不難發現教學能力不是單一的某方面的能力,而是一系列能力的結合,也就是說,是一個能力群。借鑒學界研究成果,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運用多種方式方法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是多方面的。
(二)教學能力的構架
“教學是一件非常復雜和困難的事情,它需要獨特的能力和結構。”[5]教學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的對象上,每一個學生由于先天稟賦、家庭背景以及個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接受的情況不完全一樣。有的很輕松地接受,有的勉強接受,有的則幾乎不能接受。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因生施教。而教學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如何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又如何把教學體系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可見,教師如果沒有比較強的教學能力是很難勝任教學工作的。那么,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哪些呢?學界對此有不同看法。有學者提出“三種能力說”,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學監控能力、教學認知能力以及教學操作能力。[9]有學者提出“教學能力群說”,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兩大能力群”,即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核心能力群和外生能力群。前者包括:知識提取能力、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執行能力;后者則包括教學效能感、教學個性、職業性向。[6]有學者提出“五種能力說”,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學選擇能力、教學整合能力、教學溝通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8]可見,盡管學界的看法存在分歧,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多方面的。借鑒學界研究成果,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筆者以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從時間維度去考量,因為教學是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展開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且這個過程絕不僅是課堂教學過程,而應當是包括課前、課中與課后的前后相繼的完整過程。據此我們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課前主要體現為教學認知能力、課中主要體現為教學操作能力、課后主要體現為教學監控能力。教學認知能力主要包括教學選擇能力與教學設計能力;教學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教學媒體和技術的應用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課堂協調能力和指導學生能力;監控能力主要體現為教學評價能力。
1.教學認知能力。教學認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學習者特點、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及教學情境的分析判斷能力[7],主要包括教學選擇能力與教學設計能力。教師教學選擇能力是指教師為教學設計而做的教學資源選擇的能力,內容主要包括教學內容選擇、教學資料選擇、教學方法手段選擇等。[5]為了做好教學設計,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條件,對教學內容、教學資料、教學方法手段進行選擇,這樣做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對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等的選擇對于教學有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5]。就是說,教學設計之前,教師要對浩如煙海的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和選擇,“知道哪些是現成的資源,哪些是將可以用的,哪些是需要去爭取的,哪些是有利于自己的,哪些是不利的。通過對這些情況的了解就可選擇適當的教學資源。”[9]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結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學設計能使教師的教學更具多變化、靈活性和創造性。”[5]它是教師根據事先選擇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成長的需要,對教學進行規劃的過程,即整合教學技術和教學內容,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制定教學策略和方案的過程。傳統的教學設計沒有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從教師和教科書出發,旨在完成教學任務,更多地注重知識傳授和獲取。“新課程下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是全體學生,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要時時考慮到學生的差異,為學生構建新的學習方式服務,講求形式豐富多樣、靈活多樣,要因課程內容、教師能力水平的不同而異。”
2.教學操作能力。教學操作能力,是指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7]主要包括教學媒體和技術的應用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課堂協調能力和指導學生能力。教學媒體和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10]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使教學內容以圖文聲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增強吸引力,不僅如此,還能夠提供更多的教學信息。教學活動是雙向互動活動,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教學不單是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5]只有通過互動,學生才能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之中,教師傳授的知識才能得以理解和消化。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比較強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同時,教學過程也是教師協調課堂內外各種因素,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由于學生客觀上存在差異,如何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課堂協調能力。交給學生既有知識固然重要,教會學生如何獲取知識更為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10]
3.教學監控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7]監控能力主要體現為教學評價能力。教學評價是指教師對教學的價值判斷。[5]這種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二是教師對自身教學的評價。對學生的正確評價有助于激勵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因此,評價應是客觀全面的,也應是鼓勵性的,不能僅僅以分數論英雄。對學生的評價要看其學業成績,更要看其德育成績,同時,體育、美育、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要進行考核評價。尤其是對問題學生,更是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積極評價,以培養其自信心。教師對自身教學的評價有助于改進教學,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一個在評價學生進步和自己的方法上沒有條理的教師,很快就會在他自己所教的班級上產生困難。”[9]這種評價主要涉及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要檢視教學內容是否全面正確,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教學方法是否恰當可行。通過對自身教學經驗的總結和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將得以不斷提升。有調查顯示,“教師自身的經驗和反思”是被教師認為發展教學能力的最重要的路徑。[8]正因為如此,我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10]
三、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式
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特別是其中的學校、教師以及學生自身更是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師: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教師是學校辦學的基本依靠力量,探索新知、教書育人是其基本責任。當代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對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來說更要成為他們教學能力培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主要的途徑是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學理論課程的教學以及實踐教學。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反思、探索,使自己具有寬厚的知識和理論、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形成高尚的人格。教師勞動具有示范性。“示范性應該是高等師范院校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11]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學識水平、教學能力等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將對他們的未來從教生涯產生重要影響。由此,不論是學科專業課程教師,還是教學理論課程教師,都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由教師主導的實踐活動,要提升教學活動的能力,教師要端正教學態度,提高自己的工作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把教書育人看作是一項事業,而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提升自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還要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傳播能力。當然,這種清楚明白是針對學生來說的,要讓90后、00后的年輕人聽得清楚明白,教師所使用的傳播方式一定大大不同于向60后、70后傳播的方式。[12]為此,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讓他們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評論式等能發揮學生能動性的教學方式,這是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有效手段。參與式教學是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積極性的一種不錯的選擇。參與式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這種方式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而現代科技則為參與式教學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參與式教學的主要實現形式有課堂討論、辯論賽、學生“主講”、課堂提問和經典文獻閱讀等。[13]
(二)學校: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平臺和環境
學校在學生教學能力培養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為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提供重要的平臺和環境。首先,要適時調整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高師院校的一個重要職責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因此,高師院校在教育教學中,要緊密結合基礎教育改革的實際,及時反映教育教學改革的現實和發展趨勢,在教學內容上作出調整。要增強學科專業課程的綜合性,打破學科和狹隘專業性的限制,多開設跨學科與跨專業的綜合課程,或在學科內實現內容綜合化,為學生打造寬厚的知識理論基礎。其次,要為學生的實踐鍛煉提供重要平臺。“教育是實踐應用性職業”,“需經過‘臨床’實習”[14]。“能力培養靠訓練,靠系統訓練。”[15]這就是說,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必須要通過實踐環節。因為教師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職業性教育,所以培養合格的教師僅有知識和理論是不夠的,還必須參與具體的教育和教學實踐,在某種程度上實踐性的體驗比理論知識更加重要。[16]為此,高師院校加大對諸如參觀、見習、調查、實習等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活動的精力和財力投入,使得教師教育在培養中獲得大量的實踐體驗,這是培養提升學生教學能力的重要舉措、關鍵環節、實踐源頭。高師院校可以通過拓展教育實踐基地,與之合作,推進學生輔教工作,應該說,這是培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輔教是指高校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3-5人搭配為一個小組,從一年級開始到畢業實習前,與實踐教學基地的指導教師建立長期固定的聯系,學生根據指導教師的要求,合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到實踐教學基地去協助指導教師做一些具體的教育教學輔助工作。[18]這種方式具有全員性、全程性、實踐性等特點。通過這種方式的鍛煉,讓學生盡早地熟悉中小學、參與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促進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有機結合,將會極大地提升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教學能力。
(三)學生自身:教學能力培養的關鍵和歸宿
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培養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是落腳點和歸宿。對學生來說,培養提高教學能力是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學生自身也是教學能力培養的關鍵。學校和教師對學生來說,都只是外因,學生自己才是內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重要條件。學校為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提供重要平臺和環境,教師為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提供指引,所有這些,離開了學生自身積極主動的參與都只是條件而已。因此,作為學生,要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條件和機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實踐活動中去。
作者:朱宗友楊軍工作單位:阜陽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 上一篇:信息員隊伍建設下學生教學論文
- 下一篇: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接種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