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教學實踐論文10篇

時間:2022-04-11 10:01:39

導語:服裝設計教學實踐論文10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裝設計教學實踐論文10篇

第一篇

摘要: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服裝的審美能力也越來越高,促進了服裝設計的發展,服裝設計教學成為高校熱門專業之一。然而,就服裝設計教學實際情況,依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本文就對基于就業導向下的服裝設計教學實踐展開探討。

關鍵詞:就業導向;服裝設計教學;教學實踐

服裝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對服裝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給服裝設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服裝設計就業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對此,在就業指導下,服裝設計教學需要應對新形勢作出相應改變和實踐,本文就對此進行探討。

一、當前服裝設計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設計理念方面不足。對于服裝設計而言,設計理念是核心所在,對學生設計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學生的設計理念是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從當前服裝設計教學實際來看,設計理念落后是嚴重阻礙起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服裝設計方面,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對于設計的文化性、人文性等重視不足,在服裝材料上投入過多精力,很少體現出設計文化觀、價值觀等,得到的設計并沒有靈魂,只是單純的材料剪裁拼接,難以取得理想市場效果。(二)設計教學方面不足。從服裝設計教學本身來說,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學形式單一,依然停留在課堂講解的層次上,照本宣科,學生得到的只是空洞、抽象的概念,并沒有真正理解服裝設計的實質,此種教學形式下培養的學生,基本技能嚴重不足,自然也只能想當然的創作設計,許多設計細節被直接忽視,所設計的作品在實際中存在諸多不足,難以被采用,教學效果自然不理想。二是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的脫節,在服裝設計專業中,一些經濟管理課程嚴重占用了專業課時間,服裝設計采取的教學案例、內容依然是以往課本上的內容,很少有當前世界服裝設計的流行元素、先進理念等內容,與社會存在較大程度脫節,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已經被社會所淘汰,其設計的服裝自然也不會被接受[1]。(三)教學管理方面不足。教育管理也是教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服裝設計而言,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管理體系,這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教學授課缺乏標準規范、課程內容沒有檢驗機制、教師專業性缺乏考核等等,這些都會降低服裝設計教學質量。

二、基于就業導向下的服裝設計教學實踐措施

(一)教學內容要向實用性轉變。在現代社會中,對于服裝設計學生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此一來,在服裝設計教學內容方面,不應當在局限于書本的理論中,而是要加強與社會實際的結合,掌握社會風向和審美習慣,了解企業對學生的需求,增大學生實踐課程的比重,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并提升學生動手能力,使其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2]。在增加實踐課程數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專業基礎、理論的教學,要對當前課程體系、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將核心和精品課程作為中心,適當縮減不必要的課程,打造優勢學科,優化教學資源的配置,提高教學內容整體的實用性,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服裝設計人才。(二)加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教師教學能力是影響服裝設計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針對絕大多數教師理論能力強、實踐能力弱、市場意識差等不足,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起教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在對教師的培訓中,應當重視服裝設計實例培訓,引入外界設計內容,增強教師對市場的了解,了解國外時尚設計理念,明確社會對服裝設計要求的方向,不斷提升自身設計理念,讓其教學方向與社會所求處于相同方向上;同時,在理念改變基礎上,還需要讓教師走入到動手生產過程中,通過深入企業等方式,了解設計開發、打板等流程,深化教師對服裝設計的理解,增強教師理論與實際融合水平,在實際教學中,能夠同時從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平衡、健康發展,培養出兼具良好理論基礎、操作能力的學生。(三)重視學生專業意識的培養。對于服裝設計專業學生而言,專業意識依然是第一位的,在就業導向基礎上,學生專業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增強學科間聯系滲透,服裝設計屬于藝術的范疇,審美觀念和鑒賞力是影響學生設計水平的關鍵因素,所以,在專業課程外,還要借助設計美學、廣告學、色彩學等課程,通過學科間交叉,來增強學生審美方面能力,設計出更符號社會審美的作品,提升就業能力;二是加強對市場與行業動態的了解,服裝設計僅依靠閉門造車是難以取得良好結果的,特別是在就業要求下,服裝設計作品必須與社會潮流相符,因此,在教學中,需要積極讓學生閱讀新文獻、開展市場調查,了解市場與行業動態情況,及時調整自身設計理念和方向,對教學內容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在實踐中提升學習興趣;三是加強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在全球一體化日趨深化的今天,服裝設計面臨的事全球市場,增強對國外先進設計理念、風格、流行趨勢等相關知識的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服裝設計中融入國際性元素,是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有力途徑,達到就業企業對學生的要求[3]。(四)做好與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在就業導向下,提升學生服裝設計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所在,需要學校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除了在課堂中開展實踐活動之外,還應當給學生深入企業實踐的機會。因此,學校應當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落實“產學研”相結合模式,通過成立教育工作室、與企業間簽訂人才培養協議等方式,讓學生進行更多服裝設計實踐,在實踐中總結成功與失敗經驗,不斷提升自身適應社會就業的能力,達到就業導向下服裝設計教學的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日益提升,服裝設計也需要不斷創新和進步,為實現此目標,培養高素質的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教學中,需要對當前其存在的問題有明確了解,按照就業的要求,培養全面綜合、能力強的學生,滿足社會對服裝設計的要求。

作者:張秋紅 單位:錦西工業學校

參考文獻:

[1]王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服裝設計教學改革[J].藝術科技,2016,(06):403.

[2]李際.基于就業導向下的服裝設計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培訓,2015,(08):78.

[3]趙劍章.就業導向下的服裝設計教學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5):233-235.

第二篇

摘要: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變化反應在服裝上就促成了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變革,同時也給服裝設計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內容。在服裝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結合現代服裝造型設計新理念來開展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服裝造型設計最前沿的信息,為行業內培養更多具備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高標準人才。

關鍵詞:現念;服裝設計;教學

一、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內涵

現代服裝設計理念源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人們的認知水平、審美以及物質條件的改變息息相關,因而現代服裝設計理念也包含了當前人們對于生活各方面的情感體驗和發展意識。總的來說,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了人性化設計理念、綠色設計理念以及網絡理念等多方面內容。

1.人性化的設計理念

人性化理念中強調的是將人作為最核心的內容,把人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和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作為衡量標準。現代服裝設計理念中的人性化觀點要求設計師在進行服裝設計時,不僅能夠結合人的生理特點考量人穿著的舒適度以及是否能適應不同身體狀況的人,還要符合當前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人們的主觀感受,讓人能夠在穿上這樣的衣服時不會感覺到尷尬和產生抵觸。此外,人性化的設計理念還希望設計師能夠通過合理的設計來表達對人類的尊重和激發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情。

2.綠色設計理念

我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迅猛,但同時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是十分嚴重的,近些年來不少地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問題,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人們對于環保的意識明顯加強。這樣的綠色環保理念反映在服裝設計中,即產生出將更多的環保元素和環保材料運用到服裝上的需求,以及對于降低制衣對于環境污染程度的意識。

3.網絡化的設計理念

服裝設計理念歸根結底是人們在服裝這一領域的思維方式和具體行動動機的集合體。而在互聯網帶來的沖擊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處于高速動態變化中,信息的交換和爆炸使得人們對于社會文化多元性的包容度不斷提高,同時服裝流行趨勢更新的速度也遠超非網絡時代。在這一背景下,服裝設計師能夠利用網絡信息傳遞的特性來更加精準地把握住行業動向,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應用技術來提升設計水平,比如運用虛擬現實手段來測評所設計的服裝在人體上可能的舒適度和穿著時的視覺效果。

二、基于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服裝設計教學策略

1.認識到可持續發展觀對于服裝設計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觀與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可持續性發展觀在服裝設計領域的意義在于它強調了服裝行業的發展應該與環境發展相適應,而不是為了謀求在服裝領域的突破和創新以生態環境作為代價。眾所周知,服裝是大宗消耗品,其更新速度快、產量多且組成材料豐富,每年有大量的植物和動物皮毛被間接地用于服裝設計。如果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沒有教導學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綠色環保的設計方式,學生的服裝設計作品就很有可能稱為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之一,學生也很難被認為是優秀的服裝設計師。

2.引導學生積極采用網絡技術手段

網絡的發展使得學生們了解世界的途徑一下子被拓寬了,他們能夠利用網絡技術來了解最前沿的服裝設計精神,培養服裝流行趨勢的嗅覺。但是,電腦的普及和教學課件等資源的豐富并不意味著學生有了利用網絡技術提升自我設計水平的能力,學生也并不是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基于網絡技術的服裝設計技巧。教師在進行現代服裝設計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們網絡技術上的指導。

3.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念,都反映出某一個特定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狀態。盡管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灌輸能夠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當前服裝行業的設計風向,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忽略以往設計中的精髓和特色。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多方面地了解國內外、現代和古代的藝術特色,掌握發展規律和激發藝術靈感,從舊的內容中提煉出新的創意,在傳統中創造新意。當然,這需要教師通過講授藝術發展、時尚潮流、不同時代審美變化等多方面內容,并致力陶冶其情操、豐富其體驗。

作者:宋晴 單位:河北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曉萍.淺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03).

[2]齊全.對建立現代服裝設計與工業生產和諧關系的思考[J].美術大觀,2014(02).

[3]黃建東.淺析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少即是多”現象[J].新西部(理論版),2013(11).

第三篇

摘要:我國自貿區的設立和“一帶一路”建設,促使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進入深度轉型和創新升級階段。不斷增大的服裝企業對優秀的服裝設計師需求量,與院校服裝設計專業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差、環境適應力差和不能迅速適應企業崗位存在著矛盾。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制度建設、課程建設、崗位建設、師資建設,為服裝設計專業提供優化教育培養模式。

關鍵詞: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建設

人才是建設中國紡織強國的第一資源,建設中國紡織強國的決定性力量是高素質人才。隨著我國一系列自貿區的設立和“一帶一路”建設,促使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進入深度轉型和創新升級階段。不斷增大的服裝企業對優秀的服裝設計師需求量,與院校服裝設計專業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差、環境適應力差和不能迅速適應企業崗位存在著矛盾。院校要怎樣才能為服裝企業培養出理論知識好和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學生呢?現代學徒制度為服裝設計專業提供優化教育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是通過院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教師和師傅的聯合傳授工藝知識和取得實際工作經驗,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是產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載體和有效實現形式,也是國際上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主導模式。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上崗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增強產業和企業和核心人才競爭力。現代學徒制最大程度上滿足服裝設計專業對專業人才的教育培養需求。現代學徒制既可保證院校教學制度中的高效教學效率,保證學生的理論學習質量;又可發揮院校教學制度中實踐教學的優點,與企業崗位結合解決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低的問題,在企業崗位實踐中強化提升學生操作能力。

一、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制度建設

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制度建設要體現如下特點:第一,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要加強校企合作,共同招生、共同培養教育,在院校的教室和企業車間中協同培養學生。第二,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條件下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第三,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是學生在校期間完成教師教授理論工藝知識和操作技能,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型人才。第四,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實行學工交替培養模式,在院校學習理論課和基本技能,培養基本職業素養,又在企業一線理論聯系實際學習實踐課,進行系統操作技能訓練,迅速達到工序、崗位工作素質要求。第五,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培養內容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服裝企業實際崗位需求訂制,理論內容和操作技能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第六,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由教師和師傅共同考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由院校和相關行業部門評價合格后發放專業畢業證書和上崗證書。第七,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即要形成教師理論與實踐教學相長機制;又要形成企業服裝設計師和師傅在指導學生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創新發展機制;更要引導學生在學工交替中邊干邊學,增強學習動力和提高專業素質。

二、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課程建設

院校和相關服裝企業加強合作溝通,充分了解企業服裝設計對院校的要求.以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為目標,將服裝設計職業培養計劃引進課堂.按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要求,遵循服裝設計職業標準進行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課程建設:綜合教育課——專業教育課——實踐教育課,培養具備服裝設計、服裝結構工藝及服裝經營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從事服裝生產和銷售企業、服裝研究單位、服裝行業管理等部門從事服裝產品開發、服裝市場營銷、經營管理、服裝理論研究等方面的高級服裝專門人才。綜合教育課20%課時:課程結構為馬列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與禮儀、英語、體育、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服裝設計輔助應用、中外服裝發展簡史、信息檢索等。專業教育課30%課時:課程結構為時裝畫、服裝設計、服裝色彩、服裝材料、服裝產品開發、服裝結構、成衣紙樣與工藝、服裝CAD、服裝生產工藝與管理、服裝工業制板、服裝市場營銷、服裝史、設計概論、服裝工效學。實踐教育課50%課時:課程結構為寫生素描實習、縫制工藝實踐、成衣工藝實踐、服裝市場調研實踐、服裝創作設計實踐、計算機上機實習、畢業設計及畢業論文等。以此教授學生學習服裝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服裝設計方法和成衣結構工藝方面的基本訓練,形成從事服裝開發、設計、生產管理和營銷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崗位建設

按照《建設紡織強國綱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思路,以提高服裝人才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目標,以服裝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為重點,以培養和穩定服裝高素質技能人才為基礎,營造服裝設計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實施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崗位建設。院校要完善校內的實踐場所建設。即不斷完善培訓的基本設施,更要建立適合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實訓基地,保證空間和格局的科學性,同時,要加強校企間的合作,建設校內企業辦公地點,做到優勢互補,共同進步,促進現代學徒制度的推進。服裝企業要以現代學徒制需求設立實踐基地,以利于學生掌握服裝款式、結構、工藝設計方法和成衣化生產工藝技術,形成較強的藝工結合素質;方便學生獨立完成服裝設計構思、效果圖、基礎紙樣和推板及熟練地運用計算機進行服裝輔助設計,形成加工工藝與成衣制作的基本能力;促使學生掌握主要服裝材料的結構性能和特點,在高端裝備、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智能服裝面料等方面形成服裝材料的選擇、鑒別和初步開發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服裝車間實習和市場采風,形成服裝生產管理、市場預測和市場營銷的基本能力。

四、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師資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質量的保證和改革措施的落實,最終要靠教師來具體實現。而服裝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運行決定了院校教師的“雙師素質”建設必須要與服裝企業合作,加大院校“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校企共同提高教師素質建設。一是聘用服裝企業的技術骨干擔當現代學徒制專業帶頭人,二是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擔任兼職教師,三是調整校內有現場工作經歷的教師擔任實驗實訓教師,四是聘用服裝企業客座教授參與院校的教學改革和決策,通過校企聯合造就一支能夠教學相長、攻堅克難現代學徒制教學團隊。五是在實踐教學中,企業服裝設計師和師傅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通過示范、引導和評價等手段完成學生實踐技能教學,確保學生既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又提高專業技能,確保教學崗位和實踐崗位對接,推動服裝設計現代學徒制的院企合作培養目標落到實處,產學研結出碩果。

作者:楊學富 石麗名 單位:廣州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學富.有效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建議[J].山東紡織經濟,2016;(1).

[2]肖婷.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珍學徒制的實踐教學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10).

[3]龔江南.分散型頂崗實習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2;(2).

[4]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中國紡織報,2012;(5):11.教學園地

第四篇

摘要: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審美風格,在茶文化與服裝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在服裝設計中所體現出來的服飾文化和服飾美學內涵,這種創新的茶文化元素可以極大地提升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迷人的魅力。

關鍵詞:茶文化;元素;服裝設計;影響

茶文化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習俗、思想哲理等精髓,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中國傳統茶文化與服裝文化的充分融合,顯現出不可阻擋的迷人魅力,在服裝的圖案、樣式、面料、款型、色彩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充分滲透茶文化之中的茶義、茶韻、茶情,更好地將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滲透到服裝設計之中,向世人展現中國元素的風采。

1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在茶文化元素與服裝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服裝的面料、廓型、審美、情趣等方面對其加以探究。可以將茶文化元素的獨特色彩和造型融入到服裝設計之中,使其在氣韻生動的茶香茶色之中,為服裝設計注入全新的創作靈感。如:龍井茶的清湯綠葉之姿,突顯出其形態的柔美與舒展的品性、毛尖茶的亭亭玉立之姿,顯現出不可比擬的意韻和情趣。又如:茶文化元素中的茶詩、茶畫等元素,都可以充分融入到服裝設計之中,透過服裝的面料、色彩等,將茶文化元素的筆墨淋漓盡致地突顯出來,使人們在欣賞服飾之美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沉浸到茶文化元素所營造的深遠意境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茶文化所內蘊的哲理思想內涵。同時,在茶文化元素與服裝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還可以充分運用“留白”的設計手法,使茶文化與服裝設計文化在疏密錯落之間,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新穎姿態,在虛實對比的留白空間之中,可以感受和體驗到茶文化與服裝文化的理念融合與滲透。

2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的創新融合方向

2.1茶文化元素與服飾的協調搭配

在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的創新過程中,要注重茶文化的自然風格與服裝設計場合的協同和搭配,要注意服裝穿著時間、地點和不同的場合,保持茶文化與服裝設計的一致性。當茶文化元素滲入服裝設計的理念之中,服裝的面料主要是傳統的棉、麻為主,使用紡織、印染、針織等技法,這主要是保持茶文化與服飾文化的統一性,體現出自然茶文化的特性與環保服飾設計理念的融合,于自然觀傳遞出茶文化的隨性理念和思想,于清新的環保服飾設計中流露出茶文化的恬淡與優雅。同時,還要注重茶文化的色澤與服飾文化的一致性,要注重服裝設計的色彩格律、明度與茶文化環境相搭配,可以運用茶的不同色澤變化,營造出服飾的不同視覺效果,體現出別具風味的文化深邃內涵。由下面的茶文化服飾圖,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茶文化語言和創新設計理念。

2.2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的精神互融

在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深刻的哲理思想內容,要顯現出其悠遠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民族精神,要借助于不同地域的傳統茶文化元素,如:盤口、青磚、傳統木器、瓷器等,為服飾設計創造出精神互融和共通的品性。如:青花瓷可以極好地詮釋和解讀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清秀與優雅,在服飾設計之中,可以加以融合和創新運用,將青花瓷文化元素與服裝的廓型相協調,使茶文化與服飾融合為一體,彰顯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獨特民族精神和思想脈絡,顯現出中國傳統茶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又如:還可以將中國傳統茶文化中的茶詩、茶畫、茶書法等元素融入到服飾設計之中,突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東方魅力和性格,以其抽象和具象化的表達方式和手法,更好地折射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成為一種東方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服飾審美表達方式,以其豐富的色彩、獨特的造型、新穎的樣式,賦予其不可多得的神采和風范。如:服飾中的寬博廓型可以體現出休閑愜意的情致,而茶文化的古色古香的色澤也凝練出令人神往的詩意和神韻。

2.3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融合創新

在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融合創新方式,完美地體現出茶文化的魅力和服飾文化特色,例如:可以將傳統縫制工藝蠟染、扎染、編織、手繪等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更好地展示中國服飾文化和傳統茶文化的鏈接,從而創設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國傳統茶服品牌,揚名于世界的舞臺之上。

3結束語

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文化的充分融合,可以更好地彰顯中國傳統茶文化中內蘊的精神和品性,映襯出服飾的審美觀念。在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藝充分融合的設計方向中,讓中國茶服引領國際時裝發展。

作者:孫 林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雪花.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福建茶葉,2016(10):113-114.

[2]秦傲.文化元素在品牌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品牌,2015(10):272.

[3]焦樂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性應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1):84-86.

[4]王朵陽.傳統文化元素在中式服裝展示設計中的應用[D].沈陽建筑大學,2013.Á

第五篇

摘要:民族服裝形成于不同的人文環境,能夠體現民族文化與性格。將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服裝設計中,能夠促進影視作品突出主體,表達人物性格以及闡釋歷史文化。本文以此為視角,通過具體分析不同影視作品中民族服裝元素的應用,總結出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具體作用,以此為我國影視作品發展做出理論貢獻。

關鍵詞:民族服裝元素;影視服裝設計;影視效果

1引言

近年來,我國影視不斷發展,影視作品質量也不斷提高,影視制作者也開始追求“完美的細節設計”[1]。服裝設計是影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是影視作品中直觀視角表達,對于塑造人物性格具有直接作用,而對于表達作品主題,闡述作品內涵具有一定促進作用。本文從作品主體,人物劇情以及歷史文化三個視角分析將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作品中的作用。

2用于烘托影視作品主題

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服裝設計中能夠有效烘托影視作品主題。以《斯巴達300勇士》為例。作品的服裝設計采用簡約的風格,人物服裝主要由頭盔、披風、護胸護踝以及盾牌、佩劍與標槍組成。采用紅色為主色調,在戰斗時斯巴達戰時多裸露肌肉,鮮艷的披風與鮮明的肌肉制造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而這也烘托了作品的主體,當斯巴達勇士與“武裝到牙齒”的波斯軍隊進行戰斗時,能夠清楚的傳達出:斯巴達人捍衛國度自主與民族自由的決心;而當所有勇士戰死之后,波斯軍隊踏著鮮紅的披風經過“溫泉關”[2]時,作品的核心思想“用鮮血守護自由”便被突顯出來。斯巴達是戰斗的民族,男孩子從小便結構嚴格的訓練,這也造就了斯巴達人剽悍,勇敢的性格。因而其民族服飾便形成了簡約為主,戰斗至上的風格。《斯巴達300勇士》這部作品的服裝設計中充分融入了斯巴達民族服裝元素。配合紅色的主色點,充分烘托了作品主體—“你可以奪走我的生命,但不能奪不走民主與自由。[2]”綜上,影視作品進行服裝設計時應充分參考民族服裝元素,應從民族的發展歷史與民族性格中尋找靈感,同時配合現代先進服裝設計理念,通過色彩或層次的設置將民族服裝元素完美融入影視作品服裝設計中。

3用于突出劇情與人物性格

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服裝設計中能夠有效突出劇情與人物性格。以《新上海灘》為例。《新上海灘》以民國時期為背景,以杜月笙,黃金榮等人為原型創作劇情人物。演繹了特殊歷史時期上海灘中風云人物的事跡,表達出對時代,家國與各人命運的深入思考。其中主要人物馮敬堯的服裝被設計為中西結合,以中為主的模式。其主要著裝包括:小帽(貂皮帽)、墨鏡,懷表、褂、襖、衫、褲以及袍褂、貂皮圍脖。其中小帽(貂皮帽)、褂、襖、衫、褲以及袍褂是中國傳統服飾,由滿清開始直到民國末期還有流行。而墨鏡,懷表、貂皮圍脖等卻屬于西方物品。這樣的服裝設計有效突出了人物性格。馮敬堯成長于上海灘,由“石普渡”碼頭扛包開始一步一步成為了黑幫大哥,其具有中國傳統社會組織的核心特征,即:重視義氣,講究規矩。但其也不片面拒絕西方事物,對于先進思想也能持有包容態度。而這樣的人物性格也促進了劇情的順利發展,后期馮敬堯與許文強的主要矛盾在于二者對待西方思想的態度不同,而馮在與日本人的沖突中則表現出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擔當。中國傳統民族服飾與中國仁、義、禮、智、信等文化有重要的關系。例如帽象征者頂天,靴象征著立地;褂、襖象征著為人中正;袍褂象征著為人寬容。而這也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禮儀之邦,“和合”為貴的思想。在影視作品中融入民族服裝元素進行服裝設計能夠借助服裝所具有的特性表達人物性格,進而促進劇情發展。綜上,影視作品在進行服裝設計時,應在深入了解民族性格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民族服裝多蘊含的意義,從而實現多層次,多方面塑造人物性格的目的。

4用于促進闡述歷史文化

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服裝設計中能夠有效促進闡述歷史文化。以《甲午大海戰》為例進行說明。《甲午大海戰》是反應甲午時期北洋艦隊從建立到滅亡的一段歷史。在影片中北洋海軍的軍服被設計成:官帽花翎、白色衫、褲(袖口鑲有金邊),黑色軍靴。這種軍服設計與當時世界主流軍服不同,但卻不顯得突兀,且具十分美觀。而這樣軍服設計的背后深刻反應了我國開眼看世界時期的歷史。我國開眼看世界開始于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經過器物學習到制度學習再到思想學習三個階段。而甲午海戰正是我國器物學習的巔峰,也是我國器物學習的終結。同時比對這一作品中日軍軍服,與西方軍服沒有顯著差異。在劇情鋪墊階段,日軍主要軍官與北洋海軍軍官的特寫對比,通過二者服裝的差異,體現出日本與中國在對西方學習的思想差異。我國民族服飾隨著歷史變更在不斷變化。北洋海軍軍服是以我國傳統官服為模板的基礎上參考西方官階制度進行設計的服裝。其主要目的在于顯示對外開放與融合,但腐朽的清政府卻無法駕駛先進的“鐵甲艦”。黃海上,定遠號一炮炸膛,宣告了北洋海軍的沉沒,也宣告了“器物學習”的失敗。綜上,在影視作品中引入民族服飾元素進行服裝設計能夠促進作品闡述歷史文化。而影視作品在進行服裝設計時也注重結合歷史文化知識與劇情需要,在充分考量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借助不同拍攝手法充分發揮服裝與民族服飾的作用。

5總結

本文分析了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作品服裝設計中的作用。從影視主題、人物性格與劇情以及歷史文化三個層面為視角,結合中西具體影視作品進行分析,為影視服裝設計發展做出理論貢獻。

作者:范閃 郝東艷 熊前程 李春仙 賀俊蓮 單位:1.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服裝藝術學院 2.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醫藥工程學院 3.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俊.民族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藝術科技,2014(9):77~78.

[2]劉菁華.民族服飾元素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價值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8):75.

第六篇

摘要: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提高競爭力,必須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服裝設計專業作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專業,對實踐教學的要求也非常高。基于此,中專學校需要對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進行轉變,對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實踐給予重視,從而使得中專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與操作能力提高,使得市場對服裝設計人才的需求得到滿足,對實用型人才進行培養。有鑒于此,本文對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實踐教學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提高中專生實踐能力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實踐教學

隨著人才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對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必須提升自身能力,使得競爭力提高。與此同時,中專學校要求基于市場需求,轉變教學方法,對實踐教學給予重視,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較高動手能力與操作能力的專業化人才,從而滿足市場對人才競爭的需要。因此,對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進行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1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實踐教學思路要轉變

和普通中學不同,中專學習盡管沒有升學的壓力,然而面臨的就業壓力巨大。基于此,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課程盡管和其他課程教學具有相同的地方,也具有自身特點。服裝設計專業要求理論知識,更重要的要求較強的實踐性,因此,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對自身管理模式進行不斷調整,對課程實踐教學給予重視,使得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日常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對學生理論知識進行培養,另外一方面,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強化。服裝教學課程上通過情境創造,進行實踐教學;學校在課外對學生實踐基地建設給予重視,加強和企業以及有關培訓機構的合作,為學生爭取實踐機會,從而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進而能夠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2優化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環境,提高實踐教學效率

當前,對理論知識重視而對實踐輕視是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的突出問題,學校沒有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對等,對教學實踐環節重視不夠。基于服裝設計專業特性,進行有效實踐教學這是市場的要求。基于此,中專學校需要對實踐教學環境進行優化,對實踐教學給予重視,使得中專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中專服裝專業實踐教學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中專學校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進行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了解市場需求,進行有效的實踐教學。中專學校對當前教學進行創新,實現服裝設計專業“大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發展,中專學校在服裝設計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專業課時間,引導學生步入市場,學習服裝設計的相關知識。

3中專學校積極為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由于中專學校受到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影響與制約,使得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機會比較少。因此,中專學校必須與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特點相結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實踐教學,一方面來自于課堂動手操作,另外一方面來自于課堂教學以外的實踐學習。為了使得既定實踐教學目標能夠實現,中專學校應該積極和服裝生產企業進行聯系,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共同培養服裝專業人才;積極對實踐基地進行拓展,使得學生可以參與到服裝實際生產實踐,能夠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對服裝的設計、生產等進行體會與領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讓學生對自己存在的漏洞進行檢查。基于針對性服裝設計實踐教學,對當前流行的服裝設計方法與設計思路進行領會與把握,積累服裝設計經驗。中專學校通過和企業的合作,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服裝設計比賽,邀請服裝設計師、服裝企業管理人員等進行評價,全面綜合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判定,在服裝板型、服裝款型的設計、制作工藝、服裝形象設計以及整體搭配等方面給予有建設性的建議,使得學生學習的方向明確。對學生創造意識進行激發,使得中專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基于服裝設計比賽使得學生的實踐知識得到積累。服裝生產企業通過篩選學生的創意設計,生產具有好的理念作品,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實現了中專學校、服裝企業以及學生的共同發展。

4加強對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師的培養

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直接決定了實踐教學的優質高效性。因此,中專學校要加強對服裝設計專業教師的培養,使得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意識與實踐動手能力。當前中專教師隊伍中,很大一部分教師直接大學畢業進入學校任教,實踐教學經驗缺乏。基于此,中專學校對現任教師通過定期委派的方式,到服裝公司進行實踐設計培訓,服裝設計教師親自參與服裝的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從而使得實踐經驗豐富。另外,中專學校可以邀請服裝設計公司專業設計人員以及著名設計師等到學校講學、任兼職教師等,對學生進行培訓,從而使得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提高。

5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市場競爭中,相對于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生而言,理論知識存在不足,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其實際動手能力對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中專學校在對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變革教學理念,培養滿足市場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從而推動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

作者:李艷 單位:安徽亳州新能源學校

參考文獻:

[1]聶芹.中職學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策略分析[J].大眾文藝,2013(12).

[2]陳麗媛.中職服裝設計教學中的問題及策略淺析[J].新課程(下),2011(7).

[3]李青蘭.試論服裝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2(1)

第七篇

摘要: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變化反應在服裝上就促成了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變革,同時也給服裝設計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內容。在服裝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結合現代服裝造型設計新理念來開展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服裝造型設計最前沿的信息,為行業內培養更多具備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高標準人才。

關鍵詞:現念;服裝設計;教學

一、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內涵

現代服裝設計理念源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人們的認知水平、審美以及物質條件的改變息息相關,因而現代服裝設計理念也包含了當前人們對于生活各方面的情感體驗和發展意識。總的來說,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了人性化設計理念、綠色設計理念以及網絡理念等多方面內容。1.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人性化理念中強調的是將人作為最核心的內容,把人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和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作為衡量標準。現代服裝設計理念中的人性化觀點要求設計師在進行服裝設計時,不僅能夠結合人的生理特點考量人穿著的舒適度以及是否能適應不同身體狀況的人,還要符合當前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人們的主觀感受,讓人能夠在穿上這樣的衣服時不會感覺到尷尬和產生抵觸。此外,人性化的設計理念還希望設計師能夠通過合理的設計來表達對人類的尊重和激發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情。2.綠色設計理念。我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迅猛,但同時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是十分嚴重的,近些年來不少地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問題,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人們對于環保的意識明顯加強。這樣的綠色環保理念反映在服裝設計中,即產生出將更多的環保元素和環保材料運用到服裝上的需求,以及對于降低制衣對于環境污染程度的意識。3.網絡化的設計理念。服裝設計理念歸根結底是人們在服裝這一領域的思維方式和具體行動動機的集合體。而在互聯網帶來的沖擊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處于高速動態變化中,信息的交換和爆炸使得人們對于社會文化多元性的包容度不斷提高,同時服裝流行趨勢更新的速度也遠超非網絡時代。在這一背景下,服裝設計師能夠利用網絡信息傳遞的特性來更加精準地把握住行業動向,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應用技術來提升設計水平,比如運用虛擬現實手段來測評所設計的服裝在人體上可能的舒適度和穿著時的視覺效果。

二、基于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服裝設計教學策略

1.認識到可持續發展觀對于服裝設計的影響。可持續發展觀與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可持續性發展觀在服裝設計領域的意義在于它強調了服裝行業的發展應該與環境發展相適應,而不是為了謀求在服裝領域的突破和創新以生態環境作為代價。眾所周知,服裝是大宗消耗品,其更新速度快、產量多且組成材料豐富,每年有大量的植物和動物皮毛被間接地用于服裝設計。如果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沒有教導學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綠色環保的設計方式,學生的服裝設計作品就很有可能稱為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之一,學生也很難被認為是優秀的服裝設計師。2.引導學生積極采用網絡技術手段。網絡的發展使得學生們了解世界的途徑一下子被拓寬了,他們能夠利用網絡技術來了解最前沿的服裝設計精神,培養服裝流行趨勢的嗅覺。但是,電腦的普及和教學課件等資源的豐富并不意味著學生有了利用網絡技術提升自我設計水平的能力,學生也并不是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基于網絡技術的服裝設計技巧。教師在進行現代服裝設計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們網絡技術上的指導。3.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念,都反映出某一個特定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狀態。盡管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灌輸能夠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當前服裝行業的設計風向,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忽略以往設計中的精髓和特色。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多方面地了解國內外、現代和古代的藝術特色,掌握發展規律和激發藝術靈感,從舊的內容中提煉出新的創意,在傳統中創造新意。當然,這需要教師通過講授藝術發展、時尚潮流、不同時代審美變化等多方面內容,并致力陶冶其情操、豐富其體驗。

作者:宋晴 單位:河北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曉萍.淺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03).

[2]齊全.對建立現代服裝設計與工業生產和諧關系的思考[J].美術大觀,2014(02).

[3]黃建東.淺析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少即是多”現象[J].新西部(理論版),2013(11).

第八篇

【摘要】我國的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很多的戲曲種類已經在時代的變化中走出了國門,成為我國獨有的一道風景線。廣東粵劇便屬于其中的一種,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夸張的服裝特點,給戲曲形成了別致的美感。本文對粵劇服裝設計中的舞臺風格展示與效果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以協調為主導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粵劇;服裝設計;舞臺風格;協調

在粵劇的表演過程中,人們所觀賞到的,除了表演者深厚的戲曲藝術功底以外,還有著最為直接的戲曲服裝。對于一臺粵劇而言,其服裝設計的好壞,能夠直接影響到整體的表演效果。同時,在服裝的設計上,粵劇更多的要求通過服裝的不同形式直接展現出不同戲曲角色的人物性格,并給予觀眾深切的藝術美感。

一、現代粵劇服裝設計的協調性體現

在現代的粵劇表演中,人們在第一時間接觸到的粵劇觀念都是從表演人員的服裝開始的,不同的服裝所展現出來的角色性格是最為直接的。并且,戲曲的服裝設計無疑是吸引人們觀賞戲曲的第一原因,由于服裝設計的夸張和獨特的藝術美感,給了人們不一樣的視覺體驗,為此,人們開始追求這種別致的美感,并渴望通過服裝的設計,來形成完美的舞臺特色。當代的粵劇服裝,設計上的協調性體現得十分直接,并且主要集中在舞臺效果上,比如生旦凈末丑等角色,都會給予一定的特色,使其能夠直接在舞臺上呈現出戲曲的表現效果。以丑角為例,其臉譜會畫得比較丑惡,在展現其內心的時候,也會配以相應的音樂以及基調,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對這一形象產生了解。此外,為了配合戲曲的表演效果,舞臺通常會與戲曲的進程相一致。以悲情的戲曲作品為例,通常到了轉折的部分,舞臺的燈光會迅速地變成較為灰淡的色彩,并將其中的悲情角色以鮮明的燈光影射出來,使得觀眾的目光能夠緊緊跟隨戲曲的表演進程,與之產生相同的情感變化。

二、現代粵劇服裝設計中的舞臺風格展示

(一)粵劇服裝設計與舞臺風格基調的聯系。在觀賞粵劇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出,不同的曲目,會伴隨著相應的舞臺背景以及角色,因而選擇的舞臺風格存在明顯的差異。一部分粵劇整體較為酣暢淋漓,節奏感十分鮮明,因而所采取的舞臺風格也較為簡單明亮,能夠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認識到粵劇舞臺的獨特魅力所在。粵劇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其中包含了許多的藝術體現,服裝設計與舞臺風格便屬于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場粵劇的演出當中,首先要有明確的劇本以及相應的表演人員作為前提條件,其次要有良好的舞臺和服裝設計,最后才是完善的表演。可以看出,舞臺風格和服裝設計占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粵劇而言,服裝設計是對戲曲作品中各個角色塑造的最直接手段,能夠迅速明了地體現出不同角色的性格地位等特征,還能夠對應整體的戲曲基調,設定出相應的情景,凸顯出不一樣的戲曲藝術風格。在設計戲曲服裝的時候,需要在角色本身服裝的基礎上,與舞臺的場景結合起來,表現不一樣的視覺特色,形成獨特的舞臺藝術表現美感,并將戲曲的藝術特征完美地呈現在其中。因而很多時候,戲曲的服裝設計,也被視為舞臺的又一語言,需要與舞臺具有較高的協調度,相互配合,展現出最為適應的戲曲風格,從而獲得人們的認可。(二)粵劇服裝設計與舞臺美術的協調性體現。在觀看粵劇曲目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不同的戲曲角色,所穿戴的服裝,有著十分鮮明的特征,便于區別開來,并為我們呈現出每個角色的性格特征。在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時候,除了要對基礎的服裝做出科學的設計以外,還必須對舞臺的美術進行科學的創新,使其中的美感能夠得到多樣化彰顯。在舞臺美術的設計過程中,人們也需要將其與服裝設計較好地聯系起來,根據演員所扮演的具體角色,確定適合演員形象的舞臺主題以及美術風格,同時還需要采用一定的舞臺道具對角色進行包裝,比如對于將帥一類的角色,通常會在舞臺設置一定的令旗作為包裝道具,凸顯將帥的威嚴。此外,不同的舞臺美術,所對應的粵劇主題也是不同的,對于皇上一類貴族的服裝,通常都會以金色作為服裝設計的主流顏色,并在舞臺的背景上設置大量的金色氣息,使人們的心里能夠迅速碰觸到皇族的威儀。而對于風景的闡述,粵劇采用的舞臺背景也十分鮮明,經常是以一定的舞臺屏風作為背景,并設置一定的道具,使觀眾看得賞心悅目。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代的廣東粵劇,伴隨時代的迅速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其本身的表演風格,與其他的戲曲種類有了一定的接軌以外,其在服裝的設計上,也進行了全方面的完善,變得更加切實,能夠較為深切地展現出獨特的戲曲藝術美感,并且與粵劇的舞臺特色相協調,凸顯出不一樣的藝術美感。

作者:尹小微 單位:廣東粵劇院

參考文獻:

[1]歐麗堅.試論嶺南舞蹈服裝與粵劇服裝的異同[J].大眾文藝,2010(14).

[2]孔鈺.粵劇戲服作用、現狀及其改革[J].南國紅豆,2010(04).

[3]粵劇特色及其欣賞[J].音響技術,2009(03).[4]占陳良.粵劇的現狀與發展[J].南國紅豆,2009(03).

第九篇

【摘要】工學結合是當今教育行業提出的一種全新教育理念,通過產學互動、校企合作的形式,把教育與行業生產等活動有效聯系起來。文章從高職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背景出發,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與工學應深度融合,從而促進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關鍵詞】工學結合;服裝設計;課程體系;創新與改革

“工學結合”是近年來互聯網和社會上較熱門的話題之一,是指將工作與學習相互結合,使學生在校期間直接將課堂理論應用于工作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工學結合是高校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高職院校的核心宗旨是為社會提供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職院校便輸出相應的人才。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和市場對服裝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例如設計風格更加藝術化、設計師在擁有專業的設計水準之外還需要有更強的應變能力等。隨著信息化時代設計潮流的更迭,設計師需要對時尚圈的服裝設計方向做出精準判斷并未雨綢繆。為了培養出能力與素質并存的服裝設計師,高職院校需要針對服裝專業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

一、工學結合的綜述

(一)工學結合的概念界定。工學結合是當今教育行業提出的一種全新教育理念,實質是采取“學習+工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有多種形式,如工學交替型、任務驅動型、半工半讀型、項目導向型,其共同點就是學生在學校不僅要學習還要工作,實質上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工學結合的優勢在于縮短了學生就業時的磨合期,為社會培養出“熟手設計師”,同時提高了就業率。其缺點在于,學生既要忙于功課又要忙于工作,在精力分散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學業不精。工學結合可以幫助高職院校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同時還能拉動招生、促進畢業生就業、提高辦學水平,貫徹教育部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二)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構建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的教學背景。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近幾年高職院校輸出的服裝專業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學生多年來在課堂上積累的知識多是紙上談兵,在沒有實戰經驗的情況下,剛剛畢業的學生需要較長的時間將知識與工作充分融合,這無疑是在挑戰企業經營者的耐心。追根溯源,造成以上矛盾的因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課堂內容與專業技能脫節。縱觀當今各大高校,不僅僅是高職服裝設計專業,其他各個專業課程都有多、繁、雜的特點。首先,課程開設種類豐富,卻很難與專業技能關聯,更談不上在實際應用中解決工作難題。其次,教育模式過于封閉,導致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這種被動而死板的學習狀態,很難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二是授課方式墨守成規。經過多年的發展,高職院校已經形成自己獨有的一套固定教學章法。服裝設計專業墨守成規、單一的教育模式與以就業為導向的社會呼聲相悖。三是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的培養方向過于單一。上世紀末服裝企業數量的壯大,促使社會上服裝設計師的需求激增,繼而各大高校紛紛設立服裝設計專業。然而,隨著服裝業的發展與成熟,步入社會的畢業生開始反饋出各種問題。例如,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僅僅培養學生在服裝設計方面的技能,而忽略其他如色彩搭配、時尚買手、打板師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出現服裝設計師過剩的問題。(三)關于服裝設計專業社會需求的調查分析。為了構建適合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筆者通過多種形式對社會和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調查以問卷為主,發出去100份,收回95份。顯示數據如下:有八成的企業迫切需要服裝推板和制版類的人才;六成的企業需要服裝設計類人才和品牌策劃與生產管理類人才。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現有的服裝設計類人才知識面較為狹窄、知識結構單一、實踐能力弱,與企業供、產、銷一體化的人才需求差距較大。

二、高職服裝設計專業工學結合項目課程的改革與應用

高職教育采取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是社會、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教高(2006)16號文件闡明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奠定了工學結合的基礎。隨后,《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指明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以及社會功能,堅定了走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決心。因此,工學結合是高職服裝設計專業響應時代號召的重要舉措,是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與師資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徑。要想實現工學與高職服裝設計專業的深度融合,首先,高職院校需要為工學結合創造基本條件,即教學與企業融合、專業與產業融合、辦學與社會融合,實現“三融合”的發展模式,為培養深度融合人才奠定基礎。其次,以工學交替為基礎,重點進行實戰化培養,依靠合作辦學,逐步深化角色融入,最終實現工學結合與高職服裝設計專業的深度融合,培養高質量的社會人才,滿足企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一)改革教學理念和課程體系。傳統的教學理念側重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服裝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和可再生產的理念,其結果就是學生可以在服裝設計大賽中獲獎,卻無法勝任普通服裝設計的工作。其次,剛到工作崗位的學生無法立即從事設計工作,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沒有準確定位課程設計,無法引導學生對服裝設計進行準確理解,而專業實操技能更是無從談起。因此,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首先需要樹立與市場相適應的教學理念,提前讓學生了解設計師的工作內容、職責和工作程序,盡可能培養出適應市場的“熟手設計師”,并提前完成學生在崗位上的“磨合”。通過近幾年畢業生的反饋,筆者深感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內容務必要與課題結合、與市場結合、與崗位結合,避免“空講”現象。讓學生在校內就開始與企業接觸,了解服裝設計的整個流程,并讓學生嘗試做出企業需要的設計圖。多方位鍛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服裝設計專業的就業目標有制版、服裝設計、質量管理、工藝等。因此,高校應從崗位分析著手,以就業作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實現針對性、定向性人才培養,提供企業需要的“高素質、術業有專攻”的人才。可以邀請企業專家以及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定制、課程實習鑒定以及教學管理。將崗位職責內容和流程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課程要圍繞工作任務這一核心,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后期實訓過程則通過制作服裝成品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最終完成高校與社會的對接。(二)更新教材,引進企業項目作為案例。隨著服裝行業的發展,目前市場上的教材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大多數設計專業的教材偏向于教學理論,關于實踐的案例少之又少。忽視工學結合與教學實踐的學習,導致學生只會畫設計圖,缺乏開發成衣的能力。因此,編寫一套適合學生的教材迫在眉睫。學校可以嘗試和企業合作,按照企業要求與市場需求編寫出更加專業的設計實訓教材,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此外,校方還可以引進一些企業的服裝設計項目,讓學生進行課堂實踐,好的作品可以被公司采納并進行生產。(三)高校與企業合作創建服裝實訓基地,開啟“實訓+生產”的課程模式。長久以來,高校多是依靠企業實施工學結合,但效果甚微,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學生從校園跨到工作崗位需要過渡期,這個時期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企業的合作熱情并不高;二是校方與企業并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平臺,學生通常在企業實踐的過程中還要考慮校內課時與校內計劃等,導致學生并未真正參與到企業的有效運作中。因此,高校與企業共同開發一個服裝實訓基地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只要在實訓基地提前適應崗位職能,就可以在真正的工作崗位上輕車熟路,最大限度地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四)根據崗位評價標準進行教學考核。傳統的考核標準是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區分,然而,這種考核標準不適用于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服裝設計課程。因為服裝設計課堂的教學完全是按照實際生產流程開展的,已經擺脫了傳統的教學知識和邏輯的束縛。既然是為了培養相應崗位的高技能人才,就要根據崗位評價標準考核學生。這種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崗位意識和執行力,從而使其更快地適應企業的生產活動;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充分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

工學結合通常是指高等院校、生產單位和科研機構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過程,其根本意義在于高等學校的發展要面向市場、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需求。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通常是通過產學互動、校企合作的形式,把教育與行業生產等活動有效聯系起來,把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實踐活動和教師參與企業問題研究等有機結合,有助于高等學校在推動區域產業發展、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如今,工學結合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不僅避開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企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就充分了解工作職責、內容和工作流程,提高其動手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作者:馬艷波 單位:漯河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項敢.高職服裝設計課程工學結合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36).

[2]潘早霞,陳珊.論高職服裝設計專業項目課程體系的構建[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1(2).

[3]張朝陽.基于項目化管理的服裝專業“校中廠”建設探究[J].紡織服裝教育,2014(3).

[4]竇俊霞.提高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創作能力探討[J].藝海,2013(5).

第十篇

摘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神韻,這些兵馬俑的出土記錄著古代中國的服飾魅力,飽含了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和審美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教育正走向普及,高校專業的設置與開設也日趨相同,因此,發揮高校教育地域性特點已成為高校教育不可忽視的問題。陜西位于中國的中心部位,更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兵馬俑的出土為陜西高校服裝藝術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藝術資源,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人類文化的一項寶貴財富。陜西高校的藝術教育應該發揮地域性優勢,挖掘地方藝術文化資源,探索新的藝術教育方法,形成陜西地區藝術教育的特色模式。

關鍵詞:秦兵馬俑;地域性;服裝設計教育

一、兵馬俑服飾的藝術價值

兵馬俑形象刻畫生動,以其磅礴的氣勢讓世界為之驚嘆。兵馬俑服飾是兵馬俑藝術的主要體現,主要包括頭飾、鎧甲、布袍、鞋靴等。這些服飾形象各異,刻畫細致入微,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一)兵馬俑服飾的造型藝術。秦始皇陵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其服飾造型各具特點。秦俑的服裝是依據等級和兵種去劃分的,如將軍俑、中級軍吏俑、下級軍吏俑、馭手俑、騎兵俑、步兵俑等,他們的服裝各具特點。秦俑服飾的裝飾性主要體現在秦俑的甲衣上,秦人制作這些陶俑用來體現秦軍威武的面貌。通過觀察秦俑的服飾我們可以看到秦俑服裝巧妙的裝飾手法。如將軍俑鎧甲上的花結裝飾,這種花結既可以用于系束鎧甲,又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分別排列在將軍俑鎧甲的前襟部、肩部、背部,飄灑自如;又如秦俑鎧甲上造型豐富的連甲帶,連甲帶本是用于連接甲片的系帶,而秦俑甲衣的聯甲帶造型別致,起到了巧妙的裝飾作用。這些連甲帶排列整齊有序,形成了一種秩序美。(二)兵馬俑服飾的圖案藝術。通過資料搜集和整理,秦俑圖案的題材主要包括了幾何紋、自然紋、植物紋等。其中幾何紋包括菱形紋、雙菱形紋、對己紋、三角紋、圓點、八角星紋、回形紋等。這些幾何紋樣是運用線條勾勒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秦人運用幾何圖形的排列組合形成新的圖案形式,豐富了幾何圖形的造型美;自然紋樣主要包括一些矩化了的三角云紋、掣電紋、漩渦紋、雨絲紋等,這些圖案有著各自的含義,飽含了對秦朝軍人的祝福和贊美之意;植物紋主要是花序紋,分為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傘狀花序、籃狀花序等,組合形式靈活多樣,極具裝飾性。另外,秦俑圖案具有整齊、和諧、統一的風格,秦人在裝飾兵馬俑服裝的時候運用有序的排列組合,將這些圖案整合起來,形成規則統一的視覺效果,極具裝飾性。(三)兵馬俑服飾的色彩藝術。秦俑服飾的著色非常豐富,色彩主要包括了藍色、綠色、紅色、紫色、黃色、白色、褐色、黑色等。這些顏色分別見于秦俑服飾的冠、領口、鎧甲、褲子等部位,這些顏色的搭配體現了秦人對生活的態度是樂觀向上的。如秦俑袍衣色主要為大紅、粉紅、大綠、粉綠、粉紫、天藍等熱烈明快的顏色。紅色給人熱烈、喜悅、勇敢的感覺;綠色給人平和、喜悅活潑的感受;藍色給人寧靜、沉著的心理感受;紫色給人委婉、尊貴的視覺感受。色彩可以影響人的心情,屬于服裝設計的三大要素之一,秦俑服飾色彩追求明快、艷麗,給人積極向上的心理感受。通過運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增強了秦俑服飾在視覺上的豐富性和立體感,給人熱烈、朝氣、堅強、樂觀的視覺心理感受。兵馬俑的服飾色彩搭配為現代服裝設計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啟示。

二、陜西高校服裝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服裝藝術設計專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陜西的許多高校都增設了服裝設計的相關專業。由于開設專業的時間較短,很多學校的服裝設計專業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自己的特色,專業發展的模式往往還在探索之中。(一)教育課程設置同質化,缺乏地域特色。據調查,藝術設計專業在陜西各大院校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這些院校都以不同的優勢為所在設計學科發展提供了各自的特色資源。陜西的藝術教育在全國已占有一席之地,如西安美術學院這樣專業的藝術類院校,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陜西各所本科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大體一致,沒有形成學校自身的培養特點。陜西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內涵豐富,民間藝術種類眾多,如鳳翔泥塑、洛川毛麻繡、華縣皮影等藝術形式都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而陜西高校的藝術設計課程設置中并沒有體現陜西的藝術特色和優勢,地域資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與此同時,地方藝術也沒有得到較好的傳承。沒有地域特色,就會形成全國各類藝術類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大體相同。因此,難以形成各自學校的特色,更沒有體現地方特色,難以形成品牌效應。(二)教育課程中對地域性資源利用不夠。據了解,陜西許多高校藝術專業設民間美術理論和考察課,理論課程課時量一般為60學時,通常開設在二年級,主要內容是陜西周邊民間藝術文化考察,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介紹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陜西地區的藝術文化資源。考察課程是通過深入民間藝人家里,學習并制作民間藝術作品,讓學生了解民間藝術的魅力。但是在短暫的考察中難以深入感受民間藝術的審美價值,學生在考察中往往存在學習目的不明確的現象,對考察的對象并沒有真正做到細致的體會和研究,導致考察學習出現了“旅游化”的現象。由于當前網絡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學生在設計自己的作品時往往是通過網絡獲取資源的,但這種提取靈感的方式往往具有圖像化的特質,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不能融入感情的設計,導致設計作品的形式化和單一化。因此,地方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應該重視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注重實踐教學。

三、秦兵馬俑在高校服裝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運用價值

相比較而言,對于陜西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結合陜西本地的地域文化進行課程設置。秦俑位于陜西臨潼,為陜西地方高校服裝藝術設計專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具體建議如下。(一)發揮地域性優勢,開展特色教育陜西是西部文化的中心,應在服裝藝術設計專業上有所建樹,陜西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秦俑服飾藝術對現代服裝設計具有很大的啟示。在課程設置的選修課環節可增設秦俑服飾研究的相關課程,增加對人文地域風情的選修課程的開設,豐富學生人文素養。同時,在教材講義撰寫上,收集整理秦俑服飾藝術資料,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同時在專業配套方面成立專門的服飾文化研究室,配置相應的資料設備,力爭打造西部乃至全國服裝專業的特色品牌。(二)建立校企合作,注重實踐教學。針對當前藝術教育存在的教育理念滯后且不適應藝術實踐人才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產學研不到位、政府和企業很少參與人才培養導致重論文輕設計和實踐等問題。陜西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文化產業發展與研究、旅游項目的開發以及與當地政府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優勢,陜西秦兵馬俑博物館作為陜西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文化之一,具有極大的價值。通過合作共建協議的簽署,將為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發展規劃工作等方面搭建一個更為寬廣的合作發展平臺,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以政府為引導、學校為依托、地方產業為支撐,通過廣泛深入地校地合作與實踐,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

四、結語

秦兵馬俑服飾藝術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神韻,是世界人類藝術的瑰寶,為陜西服裝藝術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陜西高校的藝術教育應發揮地域性教學優勢,充分挖掘地方藝術文化資源,探索新的藝術教育方法,形成陜西地區藝術教育的特色模式。

作者:何飛龍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2]周錫寶.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

[3]曹瑋.真彩秦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4]孟劍明.秦始皇帝陵探秘[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5]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6]徐人伯.秦俑藝術研究[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3.

[7]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帝陵考古報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