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教師教學論文5篇

時間:2022-07-03 08:49:40

導語:職校教師教學論文5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教師教學論文5篇

第一篇

一、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教學風格概念的界定

所謂教學風格,《教育大辭典》是這樣定義的:“教學風格是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個人特點的風度和格調,是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藝術特點的綜合表現。”而中外教育家關于教學風格的定義并不完全一致,但我們從這些表述中大致可以概括出教學風格概念的四個基本要素,一是教學風格是在教師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二是教學風格是與教師獨特的個性緊密聯系的;三是教學風格是能夠體現教師成熟的職業認知與教學理念的;四是教學風格是教師選擇教學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穩定的心理傾向。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指的是在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理念下,以理實一體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從事職業院校一線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專業課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除了與教師的專業學識、技能和個性心理特征等相關外,還跟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的學生密切相關。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風格,除前述四個基本要素之外,還應該充分體現以下特質。

1.專業傾向性

所謂專業性,就是指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風格是與其專業課程的性質緊密相連,又有所側重,并能體現專業特質。例如,數控加工專業中的編程教學就需要教師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而廣告設計專業的室內裝潢課程教學則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不同專業的教師,其教學風格應該與專業所特有的屬性相一致,進而成為學生專業特質形成的內生動力。

2.職業適應性

職業院校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往往是以職業崗位的能力培養為重點來確定的,與其相適應,從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環節的確立,到學生學習成果的鑒定、考核,都應該具備職業的特點,而專業課教師就需要具備設計、駕馭這種專業課堂教學的能力。例如,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語言到教學行為,甚至是教學的思維,都應該與該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鏈)相一致,進而成為其教學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3.動態開放性

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專業技術的不斷更新,導致職業本身特質的不斷發展,也使得職業教育永遠處于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之中。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風格與一定的專業相適應,隨著專業(職業)的變化而有所調整,是保證一定教學風格下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基本條件,也是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充分體現。當然,這種開放性并不是否定了教學風格的穩定性,而恰恰是專業課教師保持教學風格生命力和時代性的重要特質。

二、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基本價值取向

近年來,我國各類職業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職業教育大發展的同時,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也漸趨成熟,共識增多,這就為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廣泛形成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風格就有了理論探討與實際踐行的現實空間。

1.形成教學風格,達成教師專業成長目標

盡管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極其豐富,但教師成長的立足點始終只能是課堂,很難想像一個脫離課堂的教師能夠在教育教學上有所建樹。世界上大凡偉大的教育家也都是從課堂上、從學生中間走出來的,他們往往個性鮮明,風格迥異。“教學風格標志著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定狀態。”[1]作為教師,其成熟的標志就是在教育教學上擁有自己鮮明的主張,并且這一主張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進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甚至是成為了自己教師生涯可靠的“標簽”。

2.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教學風格有著成熟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支配,并有著相對固定的課堂教學“工藝”,顯然,“熟練”的課堂教學“工藝”將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在職業院校的課堂上,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業務素養,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具備熟練的專業技能,在課堂上自如操作或演示,并將其與課堂專業知識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的理實一體教學課堂。值得一提的是,教學風格的“固化”,并不意味著教學策略、方法的單一與僵化,相反,為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風格,教師往往會在某種教學風格的支配下對多種教學策略、方法進行有效的取舍。[2]

3.形成教學風格,促使形成院校教學特色

職業院校的教學特色仍然是要以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為基礎的,大部分教師個體風格的一致性生成,必然會形成學校整體的教學特色。一所院校,就會有一所院校的辦學理念與教育教學風格,相同的價值追求與環境氛圍,很大程度上會促使形成在發展目標上較為一致的教師個體教學風格,而不會出現零散的、沒有頭緒和靈魂的教學風格。基于教師教學風格形成基礎之上的院校教學特色,必然會產生更大的教育向心力,促使院校更為健康地可持續發展。

4.形成教學風格,進一步豐富教育發展內涵

一所院校的辦學質量,存在著諸多的影響因素。就教師教學而言,目前各類評估還只是停留在可比性較差的教學機制和以教師職稱占比等為主要參考依據的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上,包括學生學業成績、就業質量等方面,而對于相對客觀的課堂教學與教學風格卻遠未重視,一定程度上也就降低了檢查評估的可信度。實際上,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高低,除了教師課堂教學的規范性以外,更應該看一看一所院校教師課堂教學所體現的理念的合理性、一致性,這種合理性、一致性就是積極向上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的形成,應當成為院校教育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內涵和價值取向,進而成為教育主管部門衡量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三、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路徑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建構與解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有其特定的教學工作背景,教學風格的形成也有著特定的路徑,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與實踐。

1.就職業院校的作為而言

首先要具備鮮明的教學主張,用簡潔明了的表述來界定本院校的教學理念,并通過一定的技術與非技術手段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逐步形成區別于其他院校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其次,職業院校要有包容的教育心態,創造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對教師個體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要加以理解,并予以必要的保護,也只有在相對自由的空間里才有可能孕育并最終形成有影響的教學風格。再次,職業院校要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氛圍,鼓勵教師立足專業、立足課堂,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尤其是在提高學生學業水平成績與專業技能上下功夫,而不再是好高騖遠,遠離課堂,遠離學生。最后,職業院校還要有完善的教師成長考核機制,在給教師創造教學交流機會的同時,不斷加大課堂教學實踐的權重,促使教師的心從相對浮躁的社會氛圍中實現真正的“突圍”,回歸到課堂。

2.就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自身而言

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頗多,主觀上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職業素養、個性特征等;客觀上有學生、專業學科、教學環境等。大體來講,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要形成教學風格,可以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自覺制訂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以明確的目標指向引領自身專業定向成長,并適時調控成長方向與預期;二是積極參與企業實踐鍛煉,以切實的生產體驗強化自身職業認知,拓展專業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三是主動交流學習,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自身業務水平,掌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四是勇于課堂實踐,以踏實的專業課堂教學追求自身教學風格,在合適的范圍內不斷推廣與應用,形成獨特的教學魅力和較強的影響力。教學風格是“教師的教學藝術達到的最高境界”。[3]倡導對教學風格的追求,并不意味著每一個教師都要成為教育家、成為教育大師,而是將教學風格的形成作為教師自身成長的目標,最重要的是教師能朝著這一目標作出不懈的努力。作為教師專業成長與成熟的最終標志,我們不應該苛求其成長過程的完美,而更應該享受其成長的過程。

作者:曹榮工作單位: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通州學院

第二篇

一、中職教師教學能力層次結構模型和權重設計

本文采用美國運籌學家Saaty提出的層次分析法(又稱AHP法)構建教學能力模型和設計子能力模塊權重。[2]層次分析法是建立在專家經驗判斷的基礎上,把眾多因素進行兩兩對比形成判斷矩陣,再按照1到9尺度法,把這種經驗判斷轉化成數學符號,最后進行科學的綜合和定量計算。運用AHP法時,需要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各因素的權重及一致性檢驗幾個步驟。為了方便運算和避免誤差,本文采用了基于該方法開發的yaahp軟件來實現整個運算過程。[3]1.構建教學能力層次結構模型為了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學能力進行充分的認識,在能力素質模型的指導下,探索教師教學能力中的關鍵能力指標,參照了教學能力的相關文獻和“標準”,[4][5]邀請了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共同參與,構建了以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組織和實踐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指導能力、教學改革與研究能力5個子能力模塊,12個能力指標項,如圖1所示:2.構建關系矩陣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層次分析法的關鍵是構造一個反映任意兩個評價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的判斷矩陣,即對方案層C中的能力指標進行兩兩對比,形成判斷矩陣A=|aij|12×12(i=1,2,…,12;j=1,2,…,12),為了進一步對指標間的重要性程度進行量化,使用Satty的1到9尺度法對判斷矩陣A=|aij|12×12中的元素aij進行賦值,aij=[1,9]∪[1,1/9],若第i項評估指標對第j項評估指標的重要性程度為aij,則第j項評估指標對第i項評估指標的重要性程度為1/aij。量化值及其含義見表1。根據上述的量化標準,構造關系矩陣。本文使用yaaph軟件對調查的數據進行錄入。現以其中一名專家的數據錄入(見圖2)為例予以說明。把目標層O、準則層U和方案層C的教學能力的評價指標進行兩兩重要性對比后,得出該名專家的評價結果。本次訪談了12位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向25名中等職業學校的校長和44位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骨干教師發放了問卷。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保證了權重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也為層次分析法和yaaph軟件的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確定相對權重利用yaahp軟件,對所有通過一致性檢驗的判斷矩陣A(CR<0.1)進行均值計算,得出方案層C中能力指標的權重集W=(W1,W2,…,W12)(見圖3)。

二、案例應用

1.案例選擇和數據采集

按照上面構建的教學能力層次結構模型和設計的權重,選取了某中職學校5位教師作為案例,組成了一個由5位教學管理人員、3位教師代表和2位學生代表的評價小組,現場給評價小組發放評價表,小組成員給每位教師打分,最后取平均分。在設計的評價表里,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能力指標用Cj表示,定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差5個等級,同時,為了便于計算和統計,依次賦值為5、4、3、2、1。現把5位教師依次編為JS01、JS02、JIS03、JS04、JS05號,教師的各項能力指標的得分用xij表示,平均分用xij表示,其中(i=1,2,…,5;j=1,2,…,12)。把五位教師評價表中的數據進行整理后,運用Excel軟件計算各項能力指標的平均分,匯總后的平均分。對于教學能力各項能力指標的平均分,不能通過直接求和的方法去判斷五位教師教學能力O的高低,因為每項能力指標在整個教學能力中所占的地位和起的作用不同,所以需要對各能力指標平均分進行加權,計算公式:O=∑ni=1xij×Wj其中(n=1,2,…,5;j=1,2,…,12),用Excel計算后,最后得到五位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分數(見表3),從分數看,JS01以3.66分位居第一,然后依次是JS04,JS02,JS05,JS03。

2.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評價小組給五位老師的教學能力的平均分值(見表2),從能力模塊上看,五位老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表現優秀,平均分值都達到了4.0分以上,差異不大;在教學組織和實踐能力上,各位教師出現了比較大的差距,但都達到了3級以上水平;在教學評價能力和教學指導能力方面,各位老師等級差異明顯;最后在教學改革和研究方面,各位老師都處于較低水平。從單項能力來看,教師JS01,在教學實施能力和指導學生的能力方便表現最好;教師JS02的課程評價能力最強;教師JS04教學組織、教學調控能力和教學影響力方面表現最優秀;教師JS03在設計教學資源能力、課堂評價能力和教學改革能力方面最好。而教學改革和研究能力則是各位教師最薄弱的地方,但由于各項能力指標的權重不同,各位教師的教學能力在總體排序上存在先后次序。權重的大小,反映的是教學能力中構成要素的主次地位,也是各位教師日后能力改進的參照,不過從五位老師綜合得分看,五位老師的教學能力都達到了良好水平。

三、結束語

中職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是一項復雜又細致的工作,評價結果是否科學、準確,取決于評價指標的選取是否有代表性,權重的設計是否合理,計算過程是否精確,因此,在評價過程中,要認真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本研究對中職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評價指標是在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選取的,賦予了現階段中職教師教學能力新的內涵。運用AHP法,在專家經驗判斷基礎上,綜合專家的意見得出權重,保證了權重分配的一致性。

作者:何銀葉史旦旦工作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第三篇

一、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意義

近年來,由于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國高校不斷擴張,教師隊伍也隨之擴大。但我國目前并沒有針對這種情況,制定專門的高職院校教師任職標準,導致無法保證高職教師的素質的情況出現了。目前高校新聘請的教師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教學經驗和專業實踐經驗。除此之外,有的高職教師不能做好教學和科研的協調工作;有的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嚴重,僅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死板的教學方法[1];有的教師只注重成功,忽略了在過程中應教給學生的其他能力。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國高職教師的教育能力存在明顯的問題,也說明國家走科教興國的道路,要發展我國職業教育,提高我國高職教師的教育能力勢在必行。提高我國高職教師教育能力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有利于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學校應該有意識地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培養,建立和完善高職教師教育能力培養機制,促使高職教師教育能力的提高[2]。

二、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宏觀思考,目標建立

1.樹立正確的培養理念。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培訓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對教師專業知識的培訓上,忽略了教師教學能力的其他方面。而真正意義的提高我國高職教師教育能力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觀念,另一方面是技術[3]。樹立正確的觀念就是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提高教師的敬業精神。提高教學技術就是提高課程教育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只有從這兩方面努力才能全面提高高職教師的能力。所以要樹立正確的培養理念才能從本質上實現教師培訓的價值。

2.建立明確的培養原則。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是一個教師整個職業生涯的任務,從其準備進入教育行業,到其從事教育事業的整個過程中都要進行教育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而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明確的培養原則。教育是與時俱進的,教師教育能力的培養也是與時俱進的,所以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原則也應結合教學的具體情況與教育的具體要求制定。也就是說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原則要具有長期性和與時俱進性,同時其還有明顯的方向性[4]。所謂方向性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培訓是由淺入深的。隨著教師經驗的不斷積累、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培訓的內容會不斷深入。總而言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要遵循長期性、方向性和與時俱進的原則。

3.制定完善的培養計劃。第一,對新聘請的教師做綜合的考察,保證教師的素質,避免教師只是想借助學院的優勢,只注重項目忽視教學的情況出現。第二,要對新上任的教師特別是沒有經驗的教師進行崗前培訓,保證教學質量。第三,對在教學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教師從榮譽和獎勵兩方面給予鼓勵。第四,建立健全教師教學方面的考核制度,促使教師增強教學的競爭意識,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一線教師的工資等。除以上制度增強對在校全職教師的培養計劃外,學校還應對從相關專業的企業中聘請的兼職任教的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以增強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升整體的教學水平[6]。但這種教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但其缺乏教學經驗,應對其進行專業性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的培養,從而保證教學質量。建立健全聘請優秀專家到學院兼職授課的有效機制,保證兼職教師可以提高學校教育水平,且不會因為其工作影響正常教學。

三、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中觀思考,過程控制

1.教師任職前的基本教學能力培養。第一,教學設計能力培養。簡單的來講教學設計能力就是指教師準備教學的方法。教師應該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有足夠的認識,根據教學的課程的基本要求,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所以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著重在于對教師制定教學計劃的能力的培養、對教師分析和調整教材的能力的培養以及對教師掌握和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在這個培養過程中還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學會編寫教案、學會課程安排等。第二,教學實施能力培養。教學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后,登上講臺將自己的計劃實施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完整地實施自己的教學計劃,還要時刻應對教學過程中的突發狀況。例如:學生無法理解或學生提問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講解能力,還要有良好的答疑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7]。這些能力也就是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重點。第三,教學反思能力培養。教學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結束后自我反思的能力。包括對教學設計內容的反思和對教學實施過程的反思。反思過程要求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內容和實施過程進行科學的、客觀的評價[8],尋找設計內容中的不足和錯誤,尋找實施過程中的失誤和缺陷,思考解決和糾正的方法等,這些是教學反思的主要內容。教學反思能力培養就要培養教師對自我工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可以促使教師將教育教學提升到研究教學的高度,將教學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在教師崗前培訓中要對教師反思能力的培訓有足夠的重視。

2.教師任職后的基本教學能力培養。第一,教學實踐能力培養。高校的教學目標與中學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于對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高職教師的任務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這就要求教師自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或者對實踐過程有足夠的了解。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就是要培養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產品完成能力,并對教師進行關于專業技術實施方法、工作流程等知識進行系統的傳授和訓練。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其最重要的基礎。第二,教育科研能力培養。目前,在我國各大高校的評比中教師的科研能力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想要整體提高院校的教育水平,就要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這不僅關系到教師的自身發展、院校的評比成績,更重要的是關系到院校的教學環境、院校的辦學品位。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僅可以完善教育理論、豐富教學方法,重點是可以增強教育的科學性和前瞻性[9]。所以一定要重視對教師的教育科研培訓,使其可以利用科研帶動教學,深化教學內容;使其在帶學生做科研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對教師進行教育科研能力培養中要從以下幾點入手:培養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組織協調能力等。

3.教師任職后的拓展創新教學能力培養。創新教學能力培養是對比較成熟的教師而設置的,這類教師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但為了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的創新教學能力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課程拓展能力培養。高職教師的任務不僅在于教育教學,還在于教育科研。因為高等教育院校不僅承擔著傳授學生新知識的任務,還負擔了讓學生了解社會現實情況、國家發展需求的任務,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將人生目標與現實情況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綜合運用教學技巧,讓學生不僅會聽課,還要培養自身的自學能力和自省能力。2006年,教育部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出了相關意見。其意見主要是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應采用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并積極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使高校和企業間達到互利的效果。這更說明了高職教師課程拓展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師一定要對自己的課程拓展能力進行培訓,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靈活轉換知識結構、綜合運用教學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滿足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第二,教育創新能力培養。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傳統的理論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了。要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師就必須對自己的教育方法進行創新改造,才能教會學生學會適應社會的發展。現代教學的一個關鍵點就是使學生學會應變、學會快速接受新鮮知識、學會不斷學習,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培養自己的教育創新能力,學習運用新的、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理論,將社會發展最前沿、最高端的知識,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并將這種理念傳達給學生。

四、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微觀思考,自我完善

1.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自古教育行業都在強調一個“師德”的問題,可見“師德”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現代高校教育過程中,國家沒有統一的課程要求,學校沒有明確的規定,基本上都是高職教師討論研究,決定學生學習的課程。這種情況就更需要把“師德”作為教師培養的一個重點。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關系到教師在任教的過程中能否全心全意地投身教育事業,而且教師的道德修養還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影響[10]。所以道德修養不僅是一種教育力量、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因素,更是一種精神力量。教師高尚的道德修養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2.擴展自身教育視角。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才能使自己的教育事業更加成功。以下是筆者的幾點建議:第一,進修。人生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對教師而言更是如此,而進修是教師學習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師進修提升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將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學校應鼓勵在職教師繼續進修,從而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第二,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豐富實踐經驗。高職教育與實踐息息相關,教師要通過實踐,對社會發展方向產生思考,對行業、產業的動向產生認識,才能將這種對社會、行業、產業的認識反應在課堂上,達到人才培養的教學目的。第三,開展教學講座。學校組織教育專題講座對在校老師進行集體培訓。教師對專家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設計、實施、創新等進行思考,并分析學習。通過學習借鑒先進的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法,深化教學改革。總而言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現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提高高職教師教學能力有利于我國高校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整體發展,有利有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只有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對高職教師教學能力進行全面培養,才能全面提高高職教師的教學能力。

作者:張梅孟霞工作單位: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

第四篇

一、高職學生學習特點

1.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生源類型層次復雜,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許多學生是消極被動的學習。這部分學生對學習成績的好壞并無追求,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明確的規劃。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目的主要有就業、繼續求學、提高素質、目前尚無出路暫時上學等幾種,超過一半的高職學生學習目的是為了獲得一技之長,為今后謀得一個好職業。但他們并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努力的方向也不確定,具體目標更是很茫然。高職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是厭學情緒嚴重,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缺乏,具體表現則是上課不聽,下課不學,去上課只是為了考勤合格,更有甚者上課時聽歌、睡覺、玩手機,在課上各顯神通。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除學生自身因素外,也與教師教學能力有關。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2.高職學生學習能力較弱

學習能力是指主動、系統地獲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了解到,多數學生對考入高職院校有自卑心理,對提高學習成績缺乏自信心,學習遇到困難時不能知難而進努力克服,并且很多學生不會學習。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弱,學習行為依賴性較強,把學習局限于課堂,課后用于學習的時間很少,而且不能合理地安排和支配自己的時間,生活茫然。高職學生自我監控能力偏低,在學習中很少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價。另外,高職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也有待提高。高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轉變思想和授課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3.高職學生學習方法不當

目前高職學生仍沿襲初高中的學習方法,學習以課堂接受式為主,主要是聽課、記筆記、做練習。課上學習知識主要為應付考試,課后很少學習。許多高職學生對于高職院校學習特點認識不清,不能充分利用現代化學習工具和現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效地處理自學與聽課、實踐與理論、技能與能力等幾方面的關系,也不能較好地理解并運用所學知識,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較低。

4.高職學生缺乏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也是使用個人才智的方式。合理運用學習策略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質量。高職教育是要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對學生自主能動性要求較高。然而,目前高職學生在學習策略使用上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學習規劃意識淡薄,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或者雖然有目標和規劃但不能有效執行。二是學習行為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很少思考應該怎樣學和用什么策略學的問題。三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高職學生課前不預習,課上不集中精力聽課或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后不復習也不提出或提不出質疑。學習策略的形成與運用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展水平,但學習策略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養成使用學習策略的習慣。

二、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

高職教師教學能力是指高職院校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組織和實施教學的能力,包括教學設計、組織、研究、認知、操作、監控等能力。教師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面對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教師既要加強自身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態度、方法、規劃、策略,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

1.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對教師教學理念的影響

教學理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所持有的基本觀念,目前高職教育教學實效性不高的深層次原因之一仍是教學理念陳舊。部分高職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沿襲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理念,教學活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脫離了高職學生實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協作能力。高職院校教師提升教學能力首先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理解和重視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傳授給學生必需夠用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自主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

2.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對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影響

教師的課程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目前,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能力較弱,教師教學設計能力不強、課程教學實效性較低等情形。只有以學生為重心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才能有效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針對高職學生學習特點,教師課程教學設計,首先須根據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明確課程性質、課程目標,選取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料,確定課程考核方式等課程整體設計要素。其次要結合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現狀精心確定課程能力培養目標,以能力為主線設置教學任務、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導向選擇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實施教學。

3.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對教師教學組織管理能力的影響

教師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是指教師組織學生使其積極、有效參加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其他教學活動的能力。具體包括教材分析能力、多種教法運用能力、教學方案實施能力、實踐教學指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現代教學技術應用能力等。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高職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提升教學組織管理能力:一是要立足學生學習特點及心理特點分析教材,恰當確定重難點并組織相關內容,使其成為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知識。二是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準確、簡明、生動的語言啟迪學生的智慧,優化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生動、形象、感染力強,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提供便利條件。三是實踐教學中要充分與學生互動,指導學生分析教學項目實施環境,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實踐技能。

4.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對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影響

教學和科研是高職教育的兩個關鍵要素,在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師要提升教學能力必須進行教學研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起步較晚,需要研究者在實踐基礎上總結、探索、提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性質、規律等要素。高職院校教師擁有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最佳研究場所、機會和研究對象,而且高職教師具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的的便利條件。高職教師首先須克服因學生厭學而產生的職業倦怠感,提高職業認同感,提高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熱情。其次要在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成長特點的基礎上發現、整理、反思、研究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并總結規律應用于教學實踐,以此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5.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對教師教學自我監控能力的影響

教學自我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教學自我監控具體做法包括教學前的計劃和準備、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狀況的反饋評價和對教學場面的調節控制、教學結束后的課后反思和對教學行為的矯正等幾個方面。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管理、教學研究能力后,教學自我監控能力就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提高教學監控能力,可以減少教學活動的盲目性,使教學活動得到科學合理的調節和控制,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于高職學生學習特點,教師提升教學監控能力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了解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情感、學習習慣,熟悉教學內容和各類教學方法,及時根據學生學情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方法。二是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及時發現、分析、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并能有效處理教學中出現的突發事件。三是科學有效的反饋和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各項能力發展水平與速度,以便總結成功經驗,改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調整教學安排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總之,在新形勢下,高職教師只有真正地尊重與重視學生,立足學生特點,把握學生學習、心理上的差異,以發展學生素質為核心提升教學能力,才能讓學生理解、吸收知識和學會技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王艷萍工作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第五篇

一、教師教學信念的含義及其形成過程

(一)教師教學信念的含義

佩詹斯指出:“教師的核心工作是教學,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教師關于教學的信念,所以,教師信念就是教師對教學的信念,即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和觀點”。[2]我國學者郭曉娜認為:“教師的核心工作是教學,教師教學信念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教學本質所堅持的價值觀念、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對學生發展與師生關系的看法、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對教學評價方式的使用與篩選原則、對教師角色的知覺以及對于學生學習特點的掌握等,均會有一套特有的詮釋與判斷之價值體系”[3]由此可見,教師教學信念是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載體持有信以為真的主觀認識。

(二)教師教學信念形成過程

新任教師教學信念的形成及提升是一系列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個人經驗與社會建構兩個方面。理查森指出:“教師信念和態度的主要源泉有三個方面:個人經驗,學校教育和教學的體驗,正式知識的經驗(包括學校科目和教育學知識)。”[4]而“教師教育觀念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自我建構,即產生于個人的直接經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人建構過程’;二是文化腳本,即教師教育是經由文化適應、教育、學校教育等三種文化傳遞途徑形成的。”[5]由此可見,新任教師教學信念的提升過程也要通過一系列內外因素共同施加力量,才能筑建穩固而又適應學校以及學生發展的教學信念體系。教學信念的形成過程主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1)無意識階段。初始階段,信念只是一味地被接受,并未審視究竟什么是信念。隨后,信念的接受以正當的理由為基礎,主要是因為某權威稱它是真實的。(2)“準反省思維”階段。個體在原有背景的基本上驗證所“接受”的信念,并與他人的闡釋保持平衡。(3)“反省思維”階段。主要是通過各種手段來證明信念的可靠性。(4)個體哲學化。個體能以各種闡釋成熟的觀點為基礎證明信念,以集中反映最全面、似乎有道理的證據,或以有效地促進問題理解為證據,為結論進行辯護。[6]總之,教師教學信念的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是以教師為自變量,其它各因素為因變量的一個由“不確定”———“確定”的“變中求穩”的過程。[7]

二、高職院校新任教師教學信念的現狀

通過采用觀察和深度訪談等方式了解到,在若干高職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師是非師范類畢業的,由于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類專業知識訓練,導致教師教學信念的先天不足,雖然他們也有新的教學理念,但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更因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后天失調,教師的教學信念狀況不容樂觀。

(一)教師教學理念普遍較新

通過訪談,絕大部分教師持有建構主義教學信念取向,認為高職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實用人才,以全面并可持續發展學生的潛能,課程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人文素質的提高和思維習慣的養成;持有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化教學為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獨立完成任務的教學信念的教師還是占多數。

(二)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脫節

經過課堂觀察、對學生以及進行教師訪談,發現多數教師是“說一套,做一套”。一名優秀的教師通常把教學信念與其教學倫理、知識價值、思想觀念、教學態度、方法和策略融為一體,其教學根植于正確而堅定的教育信念,蘊含著知識的博大精深,體現出教學的嫻熟和睿智,表現出教學情勢洞察的機智和敏銳,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充滿了教師的創造。[6]但新任教師往往受內部和外部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其行為改變相對遲緩。當新入職教師對職業的憧憬與復雜多變的現實教學相沖突時,他們無法把自己先進、合理的教育教學理念付諸實踐,也很難在教學中產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8]因此,外界環境因素經常能左右教師教學信念的穩步提升。

三、新任教師教學信念的提升路徑

針對高職院校新任教師目前狀況,借鑒一些國外經驗與對策,建立新任教師教學信念培養體系,幫助新任教師教學信念穩步提升。具體來說,教學信念的培養需要三個階段:入職前的教育、就職后的崗前培訓、入職后的繼續教育。

(一)入職前的教育

入職前的教育,主要是針對高校師范生教師教學信念的培養。雖然在大學學習階段一般是以教育學和相關課程為中心的,但由于他們長期接受的是傳統取向的教學環境,其頭腦中形成的有關學生、自我角色、課程、教法等多方面的信念也是比較傳統的,且不容易改變。所謂的“教學實習”,時間較短,相對來說也有很大的隨意性,對教師教學信念的培養也只是停留在“觀摩階段”,至于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能力、工作投入程度和意識。因此,職前教師教育即要進行系統的基本理論知識教育,促進他們的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而且,也要理論結合實踐,鍛煉實際工作能力,注重實習,增強對教師教學信念的培育,做到未雨綢繆。

(二)就職后的崗前培訓

1.就職后參加崗前培訓的緣由。(1)入職前的高師階段學習或學徒式觀摩,雖說大致能使他們熟知教師的各種工作任務,培養他們對教師的認同。但是,并沒能給他們打下進行教學技巧評價的基礎,也不鼓勵發展對工作的分析取向。除非新任教師歷經了足以抵消他們的個人主義和傳統體驗的培養。否則,教師入職前后的信念不會發生什么變化,其過往的經歷仍將在日常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2)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群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教學管理帶來了很大挑戰。高職院校新任教師除了來自新畢業的大學生之外,也有一部分是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或是其他學校轉崗的教師等。這些教師入職前的個人經歷千差萬別,其教學信念也有較大不同。新畢業的研究生在校期間,所學到的大都是關于教育教學的理想觀念,并且,還有一些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其教育教學知識相對貧乏;一些從企業轉到學校的新任老師,更是對教學抱有理想化的傾向;從其他學校轉崗的教師,因教育對象、課程內容等不同,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矛盾,影響教學信念的提升。因此,對教師進行有效的培訓和指導,是構建正確的教學信念的前提。

2.就職后參加崗前培訓的保障條件。(1)制定包括設立新任教師培訓專項資金的長效機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新任教師的崗前培訓是必不可少的,進行培訓的前提是要有專項資金的支持。國家已經做出相關規定:“中小學教師培訓制度,將教師培訓經費列入政府預算,對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9]培訓不能由教師個人和學校承擔,而是政府應該撥出專項資金,明確社區、學校和教師個人的權責,制定培訓的指導性方案,確保培訓的有效性。國家提出加大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其培訓的專項經費支持也應跟上。(2)制定并有效實施明確的入門指導計劃。這可增強新教師的“歸屬感”以及對學校的“認同感”,進而促發強烈的責任感。新任教師入門培訓指導計劃要有明確的目標,如新學期開學前應著手開展新任教師的培訓,培訓要有詳實的日程安排;此外,每月定期召開新教師教學交流會議;在第二年的3-4月份,召開新教師經驗交流會議,并進行培訓活動。[10]這些日程制定下來之后,接下來就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領導地予以實施。(3)完善培訓制度,堅持持證上崗。目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新任教師的崗前培訓缺乏針對性,流于形式,新教師都上崗2年了,才統一安排崗前培訓。這樣,就失去了提升新任教師教學信念的良好時機,也根本談不上篩選合格教師,使其持證上崗。因此,完善培訓制度,堅持持證上崗是杜絕“不合格”教師加入師資隊伍的有效保障。

(三)入職后的繼續教育

在我國,教師整體入職指導體系并未發達。教師職業要求接受的培養并不如一些專業性職業、技藝行業或其他技術領域要求的那么多。因此,需要入職后繼續教育或培訓進一步跟進。入職后的培訓關鍵在于對教師的知識素養和適應新時代的信念調整。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促進高職教師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斷進行創新,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訪談發現,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新任教師希望再次進修。高職院校可依托相關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使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9]但實際上,由于經費和教學任務問題,大部分教師缺乏進修或到企業實踐培訓的學習機會。即便有一些培訓,但由于時間短,任務多,往往都流于形式,做不到系統、有效的指導,教師的教學技巧及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阻礙著教師教學信念的提升與發展。這里,也應借鑒國外成功案例,對所有新任教師進行入職后的培訓,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新任教師走上工作崗位的初期,是其專業生涯發展的關鍵期,新任教師的教學信念,對其日后的發展取向與態度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英美等先進國家,都越來越重視新任教師的導入教育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反觀我國情況,一直缺乏對新任教師專業發展的關懷。要提升新任教師的教學信念,除了上述的基本路徑,還需要各級領導關心新任教師的生存狀況,給予生活、進修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當然,教師個人也需要經常反思,依據自身的條件,制定個人的專業發展方向。

作者:韓利紅工作單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服務外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