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行為與節水型社區建設探析

時間:2022-01-11 10:07:55

導語:節水行為與節水型社區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節水行為與節水型社區建設探析

1居民節水行為與社區制度建設

對于構建節水型社區,乃至節水型社會而言,不論是通過明晰用水權力和義務、改革原有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還是建立和實施定額水價體系,無論選擇哪條途徑,歸根到底都必然回歸到制度的層面拓展思路,其最終的實施也有賴于制度的保障。這也就意味著,節水型社區的構建過程實際上亦是一個社區制度建設的過程①。缺乏健全的制度的規范和引導,節水型社區的建設目標就無法實現。社區節水實踐的成功與否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然而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就是社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節水規范系統。高效的制度框架可以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可以協調人與水主要是居民和生活用水的關系,更可以為社區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搭建一個有效的平臺。相比之下,低效的節水制度則會妨礙甚至消解社區節水努力所取得的部分成果。不相匹配的社區節水制度建設勢必成為水資源管理危機的一個誘因。所以社區節水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對于構建節水型社區至關重要。對于居民的節水行為而言,往往受到社區制度及規范的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完善的社區制度可以規范和優化居民的節水行為,強化居民的節水意識,從而杜絕浪費水資源行為的發生。在這一點上,Y市社區居民持認同的觀點。近七成的人表示,居民的節水行為意識薄弱與制度不健全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然而當問及社區制度的建設情況時,居民們的表述卻沒那么理想。30%的居民認為現在的社區(小區)根本沒有明確的節水規定,53.8%的居民甚至不太了解、說不清是否有明確的節水規定。與此相似,46.3%的居民并不太了解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以及措施。此外還有28.8%的居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如此高的比例,不能不說Y市在社區節水制度的建設和實施上缺乏足夠的力度。退一步講,即便有相應的制度,那也未能在規范和促進居民節水行為上帶來實際效果。這給Y市未來社區節水制度規范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然,制度的安排不能單一化,僅僅通過調節水價制度來影響居民的節水行為顯然是不夠的。完善的節水行政制度、科技制度、工程制度、經濟制度需要從整體上被建立。因為片面化、簡單化的制度分析和構建會大大降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以及在實踐過程中的可操作化程度[4]。

2居民節水行為與社區文化資源

居民的節水行為離不開社區的文化資源。二者的關系相輔相成。一方面居民節水行為的良性化發展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幫助社區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轉型,有利于形成獨特的社區發展風格及模式;另一方面,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反過來促使居民逐漸養成節約用水的行為習慣,深化居民對水資源、水文化、水法規、水政策等的認識和理解,豐富居民生活的“節水內涵”。從Y市節水型社區建設的立場出發,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居民們是否已然養成了節約用水的行為習慣。調查發現,在自我行為認知上,9.2%的人認為自己根本沒有養成節約利用水資源的習慣,而38.8%的居民則表示自己正在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這也就意味著,接近半數的人還沒有持續穩定的節水行為表現。臨時性的、間斷性的行為特征與建設節水型社區提倡的可持續、親環境行為理念相悖。然而同時從發展的角度講,這些未形成節水行為習慣的人群是Y市節水型社區、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點努力對象。其次需要考慮的是,各種文化資源手段是否被利用來幫助促進居民的節水行為以及效果如何。節水文化活動的開展是一個社區實現生態轉型的有效手段,它不僅能提升普通居民節約用水的興趣,還能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例如可以在居民小區開展節水座談會;推行節水義賣活動,銷售節水器具;開展節水宣傳日文化匯演等等。可是從實地觀察,與居民、物業、街道工作人員等的交流來看,情況不容樂觀。表示社區沒有開展過任何以節水名義組織的社區文化活動的居民不在少數。鑒于此,社區節水文化的缺失不太可能有力地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用水行為。總體來看社區節水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居民節水行為與技術設施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亦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意味著中國在節水實踐方面并不缺乏先進的節水技術、設備和工藝。技術,作為環境社會學生態現代化理論的著眼點,被視為環境改善的必要支撐。沒有技術以及沒有技術升級帶來的設施更新,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在一定程度上不會實現得那么順利。對于社區澆灌、社區清潔,節水型用水技術和器具的引入理應帶來良好的節水效果,幫助社區居民深化節水的行為實踐。于是問題的重點已不在于是否存在相應的技術和設備,而在于這些技術的發明創造以及換代精化的設備產品有沒有被應用,是否具有更廣闊的應用潛力。在家庭節水設備的應用上,接近半數的受訪家庭還沒有安裝。其不安裝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例如節水設備價位過高;不了解有何種節水設備產品;自認為家庭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很高沒必要安裝等等。對于水資源的重復應用,如用淘米水沖洗馬桶、刷洗餐具,經常會堅持這種行為的居民達到41.3%,偶爾采取這種行為的則占受調查者的50.4%。另有8.3%的人表示不會重復用水。在社區節水設備的應用上,回答“安裝了”“沒安裝”“沒注意”的比例區別不大。這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即居民對于社區是否應用節水設備的認識統一度不高,也反映出社區節水工作的開展程度存在差異。有居民反映,一些小區雖然安裝了節水閥,但是一旦壞了以后便不再發揮作用,灌溉草坪的水就嘩嘩直流,光有設備不行還得靠管理。在社區進一步深化和推廣節水技術應用上,絕大多數居民(87.5%)抱有積極的行為態度。他們認為社區應該繼續引入先進的技術以及裝備來節約水資源,減少甚至消除社區不合理的公共水資源消耗。而對于自己,50.8%的居民表示,一旦社區廣泛推廣更加先進的節水器具,他們肯定會使用。而另外的49.2%則表示可能會嘗試。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Y市社區居民對于未來先進節水技術器具的一種期許態度。

4居民節水行為與社區組織建設

建好健全的節水型社區組織是順利推行節水型社區的重要保障,也是調整、促進社區居民節水行為的關鍵力量。節水型社區組織應當包括以節水教育和實踐為目標的社區組織以及雖不以節水為目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倡導并實踐節約水資源理念的其他各類社區組織。節水型社區組織作為一種團體的力量,超越個體影響力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節水的意識和行為。團體的操作模式不但能夠整合分散的社區居民,還可以賦予社區居民更強大的環境保護、節約用水行為能力,從而加快節水型社區建設的步伐。社區居民的節水行為是節水型社區組織特別是以節水教育和實踐為目的的社會組織開展節水活動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這類組織存在的價值就在于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社區居民固有的、偏頗的、錯誤的用水思想,促使其建立健全、正確而合理的節水觀念,優化其節水行為。在此意義上,正是社區居民不恰當的用水行為給予了節水型社區民間組織存在和發展的理由。調查顯示,大部分居民(44.2%)并不清楚究竟有沒有以節水教育和實踐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在所居住的社區開展活動。明確表示“沒有”的達37.1%。這充分說明Y市社區組織的團體力量尚未形成。在“是否希望以節水教育和實踐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進入社區并長期開展工作”的問題上,回答“非常希望”和“很希望”的居民占到了69.2%。他們希望能夠有節水型的社區組織發揮作用,美化服務他們自己的社區家園。一旦這些組織進入或產生,70.9%的居民認為他們的節水行為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5節水型社區建設的居民依賴

節水型社區的建設,其關鍵在于社區居民的用水行為是否能夠得到改善,而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成敗,關鍵在于社區的支持(CommunitySupport)。這就意味著,要想真正建成資源節約型的社會必須認真審視社區支持下的居民用水、節水行為及表現,從居民的現實生活出發探索水資源使用量減少、利用效率增高的路徑。換句話說,節水型社區的最終建立有賴于微觀層面上居民個體的節水行為實踐。在此,必須注意至少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必須認真關注居民家庭用水的使用目的。通過對社區居民的日常行為觀察可知,絕大部分生活用水資源都被用來飲用、烹飪、洗澡、沖馬桶便池、洗衣服、澆花、拖地。其中存在巨大節水空間的有洗澡、沖馬桶便池、洗衣服。居民在用水過程中如果有意識控制和減少這些方面的水資源支出,那么社區的用水量亦會有所下降。第二,必須時刻留意居民節水的行為細節,特別是日常的清潔行為。例如是否有必要頻繁地洗手,是否有必要一次性涂抹大量的洗手液進行清洗,是否掌握了正確的洗臉方法而減少了水的浪費。當然一些生活小竅門對于節水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可以用面湯洗鍋、茶水泡入花盆做肥料、養魚的水也可以用來澆花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的循環利用,避免了水資源浪費。第三,必須想方設法讓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節水的全面實踐中。居民是社區節水實踐的主體,他們的行為決定了他們所居住的社區是一個節水型的社區,還是一個浪費水型的社區。所以應當通過完備的社區制度來規范、通過有效的宣傳和培訓來引導,促使社區居民樹立良好的節水意識,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生活智慧,選擇合適的節水路徑和手段,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單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型、水利工程式的節水方案。自下而上的居民依賴型節水策略可能在社區支持的情境里更能發揮節水的功效。其原因在于:一是居民的主動參與可以最大限度增強居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以及對社區本身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真正把自己當作社區發展和建設的重要主體力量。楊敏、王建民就指出我國的社區建設具有兩個重要任務,首先是重構與社區建設相適應的社區意識和社會認同感,其次是完善社區建設的配套組織和制度安排,營造和諧的日常生活世界[5]。而對Y市節水型社區建設而言也同樣面臨上述任務。二是,居民通過社區支持,可以比較準確地貫徹節約用水的思想理念,并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出來。居民既是節水的倡導者,又是節水的實踐者,兩者有效地結合自然有助于節水型社區的發展建設。三是傳統的制度工程節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執行貫徹的困境,它不能落實到最根本的“人”的生活,而社區支持下的居民依賴模式卻可以突破執行薄弱的囿限,提升節水行為實踐的效果。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參與實際上是社區居民在節水過程中應有的一種權利,他們可以對照社區居民生存生活的本質利益,選擇恰當的節水行為,選擇合適的社區節水項目,選擇加入理想的社區節水組織。

6討論與總結

基于對Y市居民節水行為的考察,一種重要的思考模式被提出,即從社區居民的節水行為與社區制度、社區文化資源、技術設施建設以及社區組織的關聯性出發來認識節水型社區建設的必要性、復雜性以及艱巨性。他們既是影響居民用水行為的影響因素,同時又是節水型社區建設的關鍵。在社區制度層面,如上文研究發現,Y市社區缺乏一定的富有成效的節水制度安排。雖然以往的制度安排會明確節約用水的指導思想,但就效果而論,它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居民們需要一個有效的制度框架來規范社區民眾的用水行為,來架構社區組織的節水實踐。所以當務之急在于社區制度建設。培育節水型社區制度建設的文化體系、營建節水型社區建設的法律規范體系、加強節水型社區制度建設的領導和監督、強化水資源制度建設隊伍的自身建設和管理都是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社區制度只有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變化,節水型社區建設才會更有希望。在社區文化層面,Y市社區文化節水活動開展力度弱,基本的社區文化節水手段單一。所采取的節水宣傳形式并沒有引起居民足夠的參與興趣。這也就是說,Y市社區沒有營造出節約用水的文化環境,沒有真正發揮文化資源的天然優勢。文化環境是節水型社區建設的軟環境,它對節水型社會的建立、完善和生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公眾內化節水社區建設的要求從而形成節約用水的行為習慣。對于節水型社區建設而言,文化資源意義重大。首先,文化資源能夠幫助形成一種共同利益的認知,而這是節水型社區建設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即如何通過文化手段的應用使公眾深化對于水公共資源整體性的認識和理解,進而從行為上保證社區建設的有效性。其次,文化資源的有效應用有助于促使人們對水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形成較為穩定的價值判斷模式。第三,文化資源手段的應用,節水文化氛圍的營造直接影響了人們對節水型社區建設的態度。推進節水型社區建設必須培育出良好的節水型文化環境。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大力宣傳節約用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采取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等多種教育模式增強全社會的節水意識,營造人水合一的文化氛圍,在社會中樹立節約能源的社會風尚。在技術設施層面上,Y市居民透過技術本身看到了加強“管理”在水資源利用中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居民們表示,盡管節水技術很重要,然而現實問題是,再好的技術設備如果不加以正確合理使用,它依然會帶來“環境不友好”的后果。管理如果不適時抓緊,它亦會帶來更大的資源浪費。社區水資源管理是Y市節水型社區建設面臨的棘手問題。相應的,一套完備的技術管理和應用監督機制應被建立,受損的節水設備需要及時得到修繕,而新的先進技術裝備需要引進和推廣[6]。在社區組織層面上,節水型社區組織的力量培育存在很大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Y市社區缺乏活躍的群眾性社區節水組織,這也就意味著,那些原本由社會團體組織的具有強烈群眾性的節水活動,如節水義演、節水宣傳、節水義賣等在Y市社區是看不見的。而這些活動則恰恰能夠提升居民的節水意識和改善節水行為。另一方面原有的社區組織也未能充分關注水資源的節約問題,沒有把節水作為組織發展的一項義務責任,沒有起到對普通居民的示范引導作用。即便是社區內的物業公司,作為一個社區組織,他們也尚未完全將節水納入自己的組織行為規范。而那些有責任有擔當的節水型社區組織實際上是社區居民所期待的。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積極引介知名的社區節水組織并培育本地的節水團體,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的內在節水動力,推動節水型社區建設的順利實施。通過本文的論述,可以清楚地說明,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節水型社會,不單是技術層面的操作化問題,更是一場涉及社區發展的變革問題。只有加快居民水資源利用行為的改變,Y市才能形成高效、合理的節水型社區發展模式,進而朝著生態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同時我們堅信,節水型社區建設的推進必將推動Y市乃至全國水資源問題的解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構也將會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王景福.建設節水型社會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水利部水資源司、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編.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經驗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3]劉昌明.中國水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4]馬國棟.反思生態現代化制度建設——以節水型社會制度建設為例[J].理論與現代化,2009(6):21-25.

[5]楊敏,王建民.在社區建設中重鑄社會認同[J].天津社會科學,2009,(3):64-68.

[6]吳季松.現代水資源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作者:馬國棟 單位:寧夏醫科大學 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