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低碳城市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7 05:15:45

導語:湖南低碳城市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湖南低碳城市建設論文

一、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優勢條件

世界經濟在經歷了工業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這是人類社會對發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結果。低碳城市建設不僅是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而且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湖南作為中部崛起的省份之一,節能、降耗、減排的低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經濟的發展初見端倪。換言之,湖南低碳城市建設具有產業、能源、資源、人才、碳匯等方面的整體優勢。

(一)“兩型社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湖南低碳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是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傮w來說,“兩型社會”建設以低排放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強勁發展態勢,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邁出了關鍵性的步伐,綠色低碳發展有了良好的開端。[1]2012年長株潭城市群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4.5%,占全省同期生產總值比例近40%。近年來,長株潭城市群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弘揚綠色文化,優化產業結構、消費模式和增長方式,徹底改變“高投資、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集中建設了大型商務、文化、會展設施,提升了岳麓山、昭山等沿江景區品質,使湘江沿岸成為長株潭城市群的“綠色軸心”,推動了長株潭地區以及周邊常德、益陽、岳陽、衡陽、婁底五個市區、乃至整個湖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實現了社會、經濟、生態以及區域之間的共生發展,為湖南探索低碳城市建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二)生態資源豐富和綠色發展為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積累了實踐經驗

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流域面積、人口和GDP分別約占全省的40%、60%和76%,在湖南省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湖南共有濕地面積5800多萬畝,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在維護三湘四水生物多樣性和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僅洞庭湖就能養活湖南20%的人口。湖南西北的武陵山脈和南部的南嶺山脈,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兩條脊梁,保有了豐富的動植物物種,而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則孕育了眾多水生生物。山清水秀是自然對湖南的恩賜,也是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綠色銀行”。據統計,湖南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7.13%,森林蓄積量達到4.16億立方米,湖南林業產業年產值超過千億元。此外,綠色發展是湖南實現科學跨越的必由之路。湖南先后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決定》、《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條例》、《綠色湖南建設綱要》等綠色發展政策。

(三)節能減排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取得的成效為湖南低碳城市建設搭建了支撐平臺

節能減排是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最有效手段?!笆晃濉逼陂g,湖南省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均超額完成國家減排任務,并結合省情實現了砷、鎘減排30%和25%。2011年,湖南省深化各項減排措施,組織實施污水處理廠脫氮、火電企業脫硫提標改造、脫硝等重點減排工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均完成削減目標,湘江40個省控水質監測斷面中,一至三類水質斷面占87.5%,比2007年提高5個百分點;干流鎘、砷濃度分別比2007年下降19%、45.2%。全省14市州所在地城市均實現空氣質量達標。長株潭城市群“綠心”面積約545平方公里,包括一批森林公園和水庫、9個自然保護區及風景名勝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株洲、攸縣等推行優化村莊環境、打造完美鄉村,全面推進城鎮、村莊道路、水系、庭院和山地綠化,加強水源保護、河渠治理與企業、礦區、生活污水處理,大力實施鄉村改水、改廁、改圈工程,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四)低碳城市建設的成功范例為湖南低碳城市建設提供了參考借鑒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家戰略。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在以城市為單元探索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子,出臺了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的戰略和政策。2009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在世界氣候大會上提出了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目標,即哥本哈根要在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碳”排放城市。在歐盟的一些村莊里,張貼著“隨意亂倒垃圾是犯罪,此類行為將記錄在案”的告示,地方政府如果不能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務或不按分區規劃管理新住宅的開發,也將受到農村社區居民的起訴。日本對生活垃圾實施嚴格的精細化管理。加拿大規定以森林為目的地的旅游部門,必須在其門票收入內提取一定比例補償費給育林部門。歐盟推行二氧化碳稅。美國紐約市與河流上游流域就清潔供水進行交易和補償。在我國,國務院出臺了有關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為湖南低碳城市建設提供了實踐指導。杭州、上海、北京、保定、無錫、廈門、青島、深圳等地都加入低碳城市建設的行列,為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

二、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制約因素

低碳城市建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節約資源能源、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徑。湖南雖然在加快推進低碳技術創新中為實現低碳崛起奠定了基礎,但仍是一個傳統資源大省和農業大省。傳統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受資源環境制約日趨緊張,踐行低碳消費的動力不足,是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現實困境。

(一)低碳城市建設與產業結構升級銜接不夠

湖南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工業化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待繼續加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強,經濟外向度不高,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湖南產業集中度較低,第一產業比重明顯偏高,第二、三產業比重偏低。大企業、支柱產業仍顯不足,缺乏帶動作用強的大型企業,行業集中度較低,高附加值產品少,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2]湖南經濟總量排位的基礎不穩固,進出口增長偏慢,總量偏小,對區域發展支持力度仍顯不夠,工業投資增長相對較慢,工業投資相對乏力。工業化程度處于墊底位置,工業企業數量、質量處于中下游位置,企業規模小、聚集水平低下。以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為主體的傳統重化產業還占據重要地位,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實力尚不夠強。2011年,湖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只有湖北的1/6、安徽的1/5左右。[3]全省僅有3個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園區,園區工業增加值占比不足四成,發展水平遠低于發達省份。湖南出售的糧食、生豬、油料等主要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夠,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服務業中現代服務業發展后勁不足,服務業結構中傳統服務業比重較高,信息傳輸、軟件業、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受限。

(二)低碳城市建設與能源資源約束日趨緊張

湖南能源資源嚴重匱乏,供需矛盾比較突出,高耗能行業比重大等問題依然突出,已經嚴重制約著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科學發展。[4]2011年湖南能源對外依存度55%左右,2011年全省最大電力供應缺口25%左右。湖南人均土地面積不到全國水平的一半?!笆濉逼陂g,湖南省預計需要用地8萬公頃以上,但國家分配湖南省只有約4萬公頃的用地指標。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低,季節性缺水比較突出,水資源浪費較為嚴重,水污染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在資源約束方面,湖南節能減排的壓力比較大,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在中部最高,消化增量,消減存量,年均減排2萬噸左右。機動車保有量大幅增加,導致氮氧化物和PM2.5值逐年增加,長沙、株洲、湘潭等地時常有霧霾天氣,空氣質量大幅度下降。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量也在增加,部分污水管網不配套、導致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鉛、鎘的排放在重金屬污染物中所占比重達到85%左右,加之歷史遺留廢渣、尾礦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致使一些河流、土壤存在較嚴重的環境安全隱患。農業源特別是禽屬養殖污染治理任務相當繁重。許多規模化禽屬養殖場所全過程綜合治理減排工程尚未啟動。

(三)低碳城市建設與低碳技術創新依賴度較大

建設低碳城市必將對目前湖南發展模式、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節能環保以及傳統發展思路等提出巨大的挑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現代低碳城市建設與目前湖南重化工業為主的高增長、高排放發展方式之間存有一定的沖突。目前,湖南的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研制剛剛起步,低碳經濟的比重還較低。科技成果轉化率、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專利數、技術轉移、技術研發人員增長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制約了低碳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核心企業規模小,低碳產業鏈條短,技術創新空間不大,產業集群創新支撐體系不完善,單極發展態勢嚴重,競爭力不強。[5]低碳技術創新通常關乎一個國家相關產業甚至整體核心競爭力,投資周期一般較長,投入費用巨大,研發風險較大,一般企業都不愿承擔。這無論對政府、還是企業都是重大的挑戰。與傳統高碳經濟相比,低碳城市建設強調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逐步減少高碳存量,發展低碳技術和創新低碳產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因而在發展前期的成本相對更高,回報周期相對較長。

(四)低碳城市建設與體制機制創新難度加大

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不夠,隨意性較強。有的城市規劃管理機構設置較為混亂、信息技術手段比較落后和管理者的技能素養低下,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城市規劃管理科學化的新要求。有的城市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專業人員嚴重不足,執法效率低下。不少城市尚未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科學編制、管理低碳城市規劃事項,致使低碳城市管理工作機制不暢、信息失靈。“數字湖南”在城市管理中的引領和推進作用日益凸顯,但總體來說湖南信息化發展水平偏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城市寬帶網絡設備亟待更新,城市光網建設進展不塊,無線城市建設在資源共享、優化布點、電信運營商協同等方面有待均衡發展,目前湖南竟無一家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信息化資源亟待整合,“十一五”期間湖南信息化發展指數位于全國第20位左右。[6]這無疑影響了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發展進程。此外,低碳城市建設尚缺乏可操作的技術標準和相關配套政策。

三、湖南低碳城市建設的基本路徑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戰略決策,建設低碳城市已成為我國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攻方向。面對城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車輛擁擠、資源能源消耗過大,城市居民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愿望更為迫切。因而,低碳城市建設恰好契合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湖南低碳城市建設要大力加強低碳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對產業升級、節能降耗的支撐能力,著重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生產、低碳消費等五大方面下大力氣。

(一)以制定低碳規劃為龍頭,強化湖南低碳管理

開展低碳城市建設首先要堅持高起點規劃,立足湖南實際,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將低碳經濟發展目標列入國民經濟與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細化低碳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任務和重點,將節能減排真正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地位,降低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低碳產業的發展質量。其次,盡快出臺低碳城市建設的政策扶持,以《湖南省低碳經濟發展綱要》、《湖南省低碳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湖南省低碳城市建設綱要》為依托,加快制定湖南低碳發展規劃與行動方案,指導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市州低碳城市建設規劃與相關規劃之間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和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行動機制。其三,全面落實《綠色湖南建設綱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保護》、《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建設》、《湖南省城鄉環境同治》等專項規劃,改善居民住宅和公共空間布局,美化城鄉人居環境,著力發揮長沙、株洲等城市龍頭帶動作用,加快發展縣城和縣級城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協調發展。

(二)以促進產業轉移為主線,加快低碳技術創新

圍繞低碳產業轉型升級,湖南要在第一產業發展上抓住當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低碳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大力推進農業低碳技術產品的研發和利用,重點發展復合農林業技術、有機農業技術、生物農業技術等;在第二產業發展上,大力發展風力發電技術、水電技術、太陽能應用技術及環保產業、光伏產業、清潔能源、綠色裝備制造業等;在第三產業上,發展現代服務業、低碳物流、低碳金融、低碳科技咨詢、科技信息、低碳技術服務、金融、保險、物流、會展、服務外包、創意設計、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7]引導低消耗、高產出、無污染及對交通、環境高度敏感的高端產業進入湖南,重點發展生態旅游、園藝博覽、休閑度假、娛樂等城市產業。積極發展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產業,鼓勵農村節能減排與生物質能利用轉化,打造新能源產業完整產業鏈。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種養結合、低碳循環經濟骨干企業、示范園區和基地建設,以長株潭城市群為重點,加快建好汨羅、永興、清水塘等6個國家級和24個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建成15個具有特色的低碳經濟工業園區。把生態產業和低碳產業作為新的技術制高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產能。對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化工、林紙加工等高耗能行業引入低碳準入制度。加快長沙、株洲、湘潭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打造成中部乃至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現代化生態城市群。湘南地區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和現代農業等,加快優勢產業的“兩型化”改造。大湘西扶貧開發區要以“兩型化”要求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重點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

(三)以推進綠色發展為契機,美化城市人居環境

森林是城市之“肺”,在湖南低碳城市建設中具有吐故納新功能。湖南低碳城市建設要充分發揮森林、濕地的固碳、吸碳、儲碳等間接減排作用,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為構架,以湘、資、沅、澧水系為脈絡努力打造“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屏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推進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長(珠)江防護林、石漠化治理、跡地更新、水土保護、礦山植被修復等生態工程,不斷擴大森林面積。禁止對世界自然遺產、國際重要濕地、文化遺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植物園以及長株潭“綠心”進行城鎮化、工業化開發。推進節能減排,突出抓好湘江流域綜合治理、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抓好長株潭等重點區域的環境綜合治理。擴大林地種植面積,及時撫育和更新天然林和人工林。加強林業管理,嚴格森林采伐計劃、采伐量、采伐方式與采伐審批手續,分期分地區提高森林覆蓋率。將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固沙林、道路防護林等改造成風景林,在生態配置上要以鄉土樹種為主-實行以喬木為主,合理配置喬灌草。

(四)以弘揚低碳文化為主題,營造低碳消費環境

盡快制定湖南居民低碳消費實施標準,實施湖南低碳消費品品牌戰略,構建以“政府、市場、社會”相結合的低碳管理體系。強化政府在低碳消費中的示范作用,加強對公款消費行為的跟蹤監督。制定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標準,對企業實行相應的獎懲措施,產業規劃目錄,推行“綠色采購”制度。建立完善產業項目準入機制、落后產業有序退出機制,扎實抓好差別化電價、階梯水價以及污染自愿使用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重要改革試點。[8]新建企業要與政府簽訂合同,規定每年碳排放量的最大值,已建企業要對碳排放量和減排目標進行量化。建立企業參與的激勵約束機制,推行企業節能減排自愿協議制度和稅收獎懲制度等。積極開展低碳家庭、低碳社區、低碳學校、低碳機關、低碳園區等各種試點工作,圍繞低碳消費的健康、能耗、環境和社會標準,引導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低碳消費習慣。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在公共交通、政務、商務領域推廣使用節能、低排量車輛和新能源汽車。推行環保車輛補助金制度,嚴格限制生產、使用大排量汽車,必要時讓大排量汽車車主在經濟上承擔更多的節能減排義務,引導居民低碳環保出行。通過節能補貼等方式鼓勵居民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工具出行。城市建設要預留更多的休閑和出行空間,建造地下停車場或車位、車庫,確保居民低碳出行安全。

(五)以完善配套措施為保障,打造低碳城市發展合力

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人大、政府、政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低碳城市建設推進機制。成立省人民政府省長任組長,省委、省人民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省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湖南省低碳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加強低碳城市建設的組織領導,具體負責指導、協調、督促檢查低碳城市建設各項工作。重點探索建立和完善低碳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預警應急機制。盡快建立低碳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低碳建筑建設標準、低碳城市建設標準、低碳政府標準等評價考核體系。[9]建立和完善低碳城市建設的工作責任制,把低碳城市建設重點任務和部門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文化等發展指標,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政績考核。抓緊對生態環境保護和低碳產業發展等薄弱環節的立法,制定資源有償使用、生態效益補償和低碳產業發展等法規。建立低碳產業支持體系和利益協調機制,在稅收、政策等方面扶持和獎勵發展低碳產業的企業。充分發揮長株潭“兩型社會”產業基金和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輻射作用。

作者:鄭彥妮工作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