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內生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3 09:11:00
導語:技術內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技術內生概念的澄清,對技術進步的來源作了一個分析和概述,并且用熵理論分析了技術進步的原因及其周期性,以及技術進步中止的界限,并論述了技術作用于生產的過程和方式,從而指出了技術內生對我們經濟實踐的作用。
[關鍵字]技術內生創新熵技術演進
在古典和新古典經濟理論中,把技術當作一個獨立的、靜止的外生變量,認為技術進步是突發的純隨機變量,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變因素,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然而,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技術的進步推動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又催生了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演進,兩者見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關系在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的軌跡中能得到很好的驗證。顯然,從實際經驗來看,把技術當作外生變量的突變論是站不住腳的。技術內生于社會,其進步存在很強的規律性,即存在著一個技術進步的軌跡和模式,在相對比較長的時期內,技術有著一個明顯的發展和進步的路徑,為有利可圖的對創新的投資和新市場的成長提供機會,其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
一.對技術的創新是內生的
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對現有技術的一種變革和創新,是對一定知識和經驗的終結和發展,這是一個內生演進的過程。根據熊比特的思想,創新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TrialandError),很容易受到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如信息的不確定、技術變動的不確定以及市場變化的不確定等),其過程和結果都是高度不確定的,因而給人的感覺好象是突變的、外生于社會的。但在各種創新中,卻有著一定的規律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技術相對穩定的演進模式。
所有創新,無論大小一般是自幾條線索的集成過程:以使消費者需求提供的線索;二是同類技術線索;三是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在一個市場經濟中,對某類產品的需求是新技術產生和應用的基礎和條件,無利可圖的技術在市場上是無法存在的。弗里曼和佩雷斯在《結構調整危機:經濟周期和投資行為》一文中指出:某些新技術在經歷了醞釀和頂形的一個長時期后,為新市場和新的有利可圖的投資提供了這樣一個廣泛的機會,當社會和組織機構的情況有利時,企業家有足夠的信心開始擴張性投資的長期浪潮。這說明,一個技術當且僅當是人們所需要時,才是一個可操作的、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創新,需求對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以及技術的進步至關重要。但對一個新技術的采用并不是在一個穩定的靜態均衡條件下進行的,任何技術在采用之前其結果大多是不確定的。“任何技術,當你在沒有經過它時,你就不會知道他的結果。”其采用的根據僅僅是對結果的概率估計和收益的預期,以及對新技術小范圍試驗的結果,因此其具有不確定性。相對與整個社會而言,需求是由內部產生的,在這個意義上對技術的創新也是內生的。第二,對技術的創新是依據現有的同類技術而來的,即是在現存技術條件下的創新。在一個社會里,技術創新主要來源于企業的研發以及研究機構(包括高校)的發明創造。相對于這兩類創新而言,都要受到社會現有的技術水平和社會狀態整體的科技水平的影響。對企業而言,假設存在一個新的技術創新,企業的任務就是找到并且模仿它,這包括企業對技術的本地搜尋和模仿。本地搜尋是當一個給定的、不變的技術可能性集合被逐漸探明和發現時,所產生的技術進步。這個技術可能性集合就是那個假定存在的新的技術或創新。對于任何從事這種探索的企業而言,找到技術的概率分布集中在那些與現有技術比較相近的“新技術”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搜尋是本地的。而模仿主要指一個進行搜尋的企業可能要看其他企業在做什么。如果它這么做,它找到一種特定技術的概率與那種技術在一定時期內產生的產出在全行業的總產出中所占的比例成正比。我們假設模仿都可以集中在“最佳實踐”上,即企業只對實踐中所產生結果最優的技術感興趣。當然,在這個模型里,什么是“最佳實踐”,對于一個抱有期望的企業而言是不明顯的,但廣泛使用的技術是引人注意的。一個正在搜尋的企業“找到”不同技術的實際概率,是本地搜尋和模仿的概率的加權平均數。由此可見,對于技術的進步只是內生依存于現有技術基礎之上的。技術進步在這個線索上是對現有技術的模仿和改進的過程,一個新的技術的產生會為另一個技術創新提供契機和基礎,由此進行內生的循環,并遵循量變質變規律,技術變化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產生一個技術的大的進步。第三是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這是給人們造成技術外生錯覺的主要根源所在。但這些科學和研究成果卻是內生于經濟和社會中的。一個新的技術是依據原有知識體系下而創造出來的新的知識,而且知識是可以累積的,這種知識通過與其他不同的知識的對話(甚至沖突)和融和就會產生一種超越于這些知識的創新,且當這種創新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當前社會的技術和知識水平產生一個大的進步和超越。技術的這種累積效應使得整個人類歷史的技術演進軌跡在時間序列上是一個連續的、永不停息的內生的發展過程,一輪新的技術的產生和應用會造成另一輪對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和發明。
二.技術進步的中止和周期性
在其經濟增長理論中,索洛把時間對技術的影響表達為生產函數的時間乘子:Y=A(t)f(L,K),在典型的增長模型里,A(t)=e,由此,帶技術進步的新古典生產函數就表示為,同時他假定這個生產函數是齊次生產函數,技術進步是外生于生產的“中性技術進步”。在這個生產函數中,單位要素的報酬等于要素的邊際產出,要素總報酬剛好等于總產出;“這種技術進步既不幫助‘資本’獲取更大的收入分額,也不幫助‘勞動’獲取更大的收入分額。但在這里所要說的是,在技術的函數里,時間本身并不是一個自變量,技術也不表現為時間的函數。縱觀人類技術的發展,技術進步雖然在時間序列上是連續的、有一定的規律性,但其與時間并沒有明顯的函數關系。當一項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使得現期內各階層的期望利益都得以實現并且后來的技術進步不能帶來更高的期望收益時,就形成了一個技術進步的均衡狀態,這里均衡是指技術的進步使得一方要增加一定的利益就必須損害另一方的利益。在這個均衡里,各方都對當前的狀況表示滿意或者為獲得收益的成本比較大而得不償失并且傾向于維持現狀時,技術進步就停止了,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創新或者是只在現有技術的范圍內做一些小的改進,這也是和生物的進化過程是一致的:當生物目前的存在狀態與自然相適應時,生物就會在大體上維持現有的狀態而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只有當環境有了大的改變后,生物才會優勝劣汰地進化。同樣,技術的進步也取決于這種均衡狀態所維持時間的長短,當這種均衡狀態被打破后,技術才會有新一輪的進步。技術的進步是均衡被打破的周而復始的一個過程。
用熵理論來解釋技術的進步過程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類從事各種活動都會消耗一定的能量,并釋放一定的廢能量,這些廢能量就被稱為熵。熵是可以積累的,當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人類的熵達到其技術所允許的熵的臨界值時(這個臨界值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能夠維持人類活動的能量需求的邊界),現有的技術已經不能維持整個社會對能量的攝入并維持其存在,這就要求對技術進行新的創新,并產生一個能夠維持對能量的需求的新的技術體系。在這里,技術的變革的需求取決于熵到達臨界值的時間的長短,熵不斷從一個臨界點向著另外一個臨界點進行積累的過程也就決定了技術演進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相對于人類整個社會存在的時間而言(這時熵的值達到了最大,再沒有任何的技術能夠維持整個人類對能量的需求),時間本身并不是技術的自變量,恰恰相反,技術成為了時間的變量,時間是技術能夠在不同熵的臨界值間維持的一個維度,技術是自變量。三.技術內化于勞動和資本,并不單獨作為一個要素存在與生產函數中
技術應用于生產時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收益遞增。科斯在其諾貝爾演說中隱含地假設單位產品成本可以分解為純粹技術成本和純粹制度成本,企業在生產中的純粹技術成本是遞減的,即企業的生產分工越細則純粹技術成本越小,但專業分工與純粹制度成本是同方向變動的,分工越細,分工的層次越多,則純粹制度成本越大。企業的最優選擇是在這兩個成本間進行權衡,使得產品的單位成本最小。一個單一技術的企業,本身就是這種技術的收益遞增的結果,是一個角點解。
在簡單的生產函數中,只有勞動和資本這兩種要素作用于生產。技術進步本身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生產要素作用于生產,它的進步體現在采用的新技術的設備投入和與這個投入相應的提高了的人力資本上,通過與的相互配合和組合,企業的生產能力得到了提升,生產可能性邊界不斷向外擴展。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技術的普遍應用性比較強,可以應用于社會上生產的多數行業,如現在正在廣泛應用的計算機技術,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整個國家的總產出和整體的社會福利;如果是單獨應用于一個行業或者是一個企業的技術,那么也可以通過對這個行業或企業的產出的增加來促使整體產出的增加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考慮到我們所擁有資源的有限以及對能量的消耗要求的遞增性,使得我們本來就很稀缺的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土地、水等等資源被大量浪費,現在已供不應求,同時去年至今的我國的電力緊張局勢也說明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我國由于經濟的增長和人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對能源的大量需求已經很難得到滿足,要維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需要新的、能夠產生足夠能量的技術和創新的發明和創造。這就產生了對一批能耗小、產出多的技術應用的需求。由于技術內化于勞動和資本等一些實際的生產要素,因此在整個社會應用節能的、高效的技術以及提高與之相應的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的培養和教育就顯得是對尤為重要。
綜上,技術作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對經濟增長和整體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因素,本身是內生于社會的,同時其演進是呈周期性的,它通過內化于生產要素來作用于生產,從而提高企業和社會的生產能力。對技術內生的觀念的澄清在現實中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因為技術進步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既然技術是內生的,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和激勵政策來促進發明和創新,使技術在經濟的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促進經濟的連續快速發展,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對整個社會內部創造能力的鼓勵和培養,加強教育,加強對新技術的應用,使技術為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福利的提高做出越來越多的貢獻。
參考書目
1.《制度分析基礎——一個面向寬帶網時代的講義》,汪丁丁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2.《專業化與經濟組織》,楊小凱、黃有光著,張玉綱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
3.《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多西等編,鐘學以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
4.《演化經濟學》,盛昭瀚、蔣德鵬著,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5.《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納爾遜、溫特著,胡世凱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
- 上一篇:自然經濟系統研究論文
- 下一篇:教務處會議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