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中國牧區貧困的經濟原因
時間:2022-03-26 04:12:00
導語:深究中國牧區貧困的經濟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牧區貧困的現狀及特點是:產業結構單一,財力匱乏,基礎建設不足,牧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高。擺脫牧區貧困具有政治、經濟、生態意義。牧區脫貧既有優勢,也有難點。為此,要走扶貧濟困之路,走開發式扶貧之路,走科技教育扶貧之路,走穩定發展畜收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之路。
一、中國牧區經濟狀況
貧困是整個世界性的難題,中國有貧困,但是中國貧困的比例不算高。中國現有貧困人口7000萬,占總人口的5%多一點。全世界現有貧困人口12億,占總人口的20%。而我國牧區的貧困人口的比例相對較高,牧區旗縣貧困人口比例大多在10%到40%之間。
較大的貧困覆蓋面已成為牧區實現小康目標的障礙。牧區經濟的現狀及特點:一是產業結構單一;二是基礎建設不足;三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高,扶貧難度大。
內蒙古24個牧業旗有11個是貧困旗縣,牧區旗縣貧困面為46%。牧區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20%。牧區貧困的地域分布特征呈現為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并存:地帶性貧困人口居住條件的共同特點是自然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生活和生產條件相對惡劣,地帶性貧困人口中特困戶居多,扶貧難度大;非地帶性貧困多是因牧民個體素質差異及體制轉軌所致。牧區貧困的文化特征表現為愚昧性與叛逆性并存;牧民因其貧困會失去許多參與社會、參與政治的機會,便漸漸地處于遠離社會中心的社會邊緣的地位,則容易對主流社會產生離心力,其結果一方面是產生對社會變化反應遲鈍、漠不關心的愚昧性;另一方面形成叛逆性,即窮則思變,有變富的可能,也難免有變亂的可能,事實已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富國與窮國之間是國際安全問題,富區與窮區之間是地區安全問題。
二、中國牧區經濟貧困的原因
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社會文化等是造成牧區貧困的客觀因素,富裕程度偏低是一種必然。但是必須看到牧區貧困的經濟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
(一)自我積累能力十分有限
2003年到2008年期間,牧民的純收入來源主要是來自家庭經營的純收入,不低于83%,最高達到96%,說明這一期間牧民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的家庭經營收入,一般牧民的家庭經營主要是草原畜牧業,而草原畜牧業主要受到自然災害和市場兩方面的影響。
牧民收入渠道單一是影響牧民增收直觀而顯著的因素。內蒙古草原自然環境惡劣,牧區基礎設施不健全,單一的收入渠道很容易使牧民的收入來源受阻。牧民從第二、三產業得到的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比重既低于內蒙古農民,又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牧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出售牧業產品的數量和價格,牧業產品的數量和價格又受自然災害和畜產品市場價格的雙重影響,因此其中任何一個變動,都會造成牧民收入的波動。此外,單一的傳統產業難于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如不加以改變,對今后牧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十分不利。
(二)牧區內在的脫貧致富動力不足
一方面由于主、客觀條件部分干部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傳統貧困文化的習俗化,對外部進步性的作用具有排斥性,致使貧困牧戶內在脫貧動力不足。這成為改變貧困地區面貌的侄桔。
(三)扶貧資金短缺
國貧、區貧旗縣有相應的扶貧資金,但貧困比例不低的面上的貧困,國家、自治區無扶貧款,況且牧區扶貧成本比農區高。如,以流動畜群形式扶持一個貧困戶需50只羊,每只按200元計價需1萬元,而在農區1萬元可扶持5到6個貧困農戶。國家配備扶貧款夫考慮這一因素。而面上的貧困原則上由地方自籌資金扶持,牧區旗縣尚為“補貼財政”,自然無力“自籌”款來扶貧。
(四)其它障礙
如,貧困牧區生態環境脆弱,土地承載能力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推動扶貧成本上升;素質高的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干部缺乏等等。
總之,牧區擺脫貧困的任務十分艱巨,幫助貧困地區盡快脫貧致富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少數民族聚居的牧區實現脫貧致富,是關系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三、解決牧區經濟貧困的對策分析
(一)走扶貧濟困之路扶貧濟困是中國政府的一貫政策,國家對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傾斜是不可少的,也是完全可以奏效的。
政府這方面的意圖已十分明確,但力度還不夠。政府對牧區的投資傾斜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貧困牧區基礎設施建設。貧困牧區基礎設施建設要以解決人畜飲水、通電、通路、通郵為重點。牧區生態建設關系到牧區草地資源能否永續利用和草原生態系統能否為內陸提供生態屏障的基礎性國土建設問題,這項寵大的工程無政府的資助難以進行;三是發展牧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以提高牧區人口素質,為其創造社會實踐、政治參與的機會;四是培殖牧區的主導產業。當然,貧困牧區不能單單依賴國家的過度傾斜。
(二)走開發式扶貧之路牧區貧困就貧在市場經濟不發達。
幫助牧區擺脫貧困,首要的是幫助貧困牧區發展市場經濟,讓貧困牧區長出一個又一個經濟生長點。我國地域遼闊,發展不平衡,資源、資金、人才等配置不平衡,有差異就有互補。從目前看,東部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優勢明顯,有較雄厚的生產力基礎。而牧區最大的優勢是資源豐富。貧困牧區和富裕地區只有開展優勢互補,才能縮小貧富差距。牧區和富裕地區要在市場上見面,在市場上接軌,在市場上搞雙向投資,雙向參股,相互支撐,聯合開發,走合作之路,把全國經濟的統一性與牧區經濟的特色結合起來。在政策導向上,要變單純的地區傾斜為產業政策的傾斜,要幫助貧困牧區加快市場化、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加快牧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步伐。走開發式扶貧,走聯合、合作之路包括:一是鼓勵“南企北上,東廠西移”,東部有遠見的企業家,近兩年紛紛到中西部尋找合作伙伴;二是組織貧困牧區勞動力東進,可以為貧困牧區帶來資金、技術和經驗;三是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四是推動牧區市場的國際化,以吸引大批外商投資。
(三)走教育、科技扶貧之路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這是已被世界各國證明了的一條成功的反貧困戰略。愚昧是擺脫貧困的最大障礙,經濟扶貧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不能拔掉窮根,而要使中國牧區擺脫貧困,必須提高牧區人口素質,必須發展教育和科技,通過走教育、科技扶貧之路,貧者能脫貧,脫貧之后能鞏固,并能打破貧困人口再生產的鏈條。貧困牧區的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學環境欠佳,師生都在流失。針對牧區教育現狀,首先應抓好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以向社會輸送有一技之長的合格勞動者為目標,而牧區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不能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而應把重點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文化、技能和體質等整體素質上,以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并為困難戶、特困戶子女上學解決實際問題。牧區擺脫貧困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來推動,針對牧區自我積累能力低的實際,要通過技術改造提高傳統部門的積累能力和擴張能力,為此,牧區旗縣科技工作的重點應從科技培訓入手,進行關鍵性、實用性生產技術措施的普及推廣,形成科技進步與扶貧開發緊密結合的新格局。為實現上述目標,要增加牧區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廣率和轉化率;并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強合作,開展技術開片、科技培訓、超前研究等,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水平。
(四)走穩定發展畜牧業、推動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之路
畜牧業是牧區的基礎產業和優勢產業,是貧困牧區溫飽工程和小康工程的主體,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必須穩定發展畜牧業。要加強基礎建設,不斷改善畜牧業的生產條件和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堅持以草業為基礎,在充分合理利用天然草場的同時,重視建設天然草場,通過圍欄封育、補播、引種入牧、開發水源等提高飼草飼料的產出量,實現增草增畜。在穩定發展牲畜頭數的同時提高良種畜比例,調整畜群內部結構,加快畜群周轉,逐步實現由單純追求牲畜頭數為主的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向優質高產高效型集約化畜牧業發展新模式的轉變。對于已失去牲畜的“無畜戶”要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
牧區鄉鎮企業起步晚,是經濟結構中的薄弱環節。但是,無論從理論分析,還是發達地區的實踐經驗看,發展鄉鎮企業不僅可以脫貧致富、還可為將來農村工業化鋪平道路,這一步非走不可。牧區鄉鎮企業的發展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牧區鄉鎮企業布局應注重集中聯片,發展鄉鎮企業小區,以充分發揮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二、以個體、私營和集體企業為主,集體鄉鎮企業的發展關鍵是選好帶頭人;三、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牧區鄉鎮企業,逐步發展以骨干鄉鎮企業為龍頭的地區龍型經濟,使鄉鎮企業成為牧區經濟新的生長點,成為地方財源的支柱。
- 上一篇:談論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 下一篇:探究當前房地產投資行為調控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