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經濟合作思考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03:45:00
導語:粵港經濟合作思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粵港之間經濟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近年來,粵港兩地在推動各自經濟轉型過程中和在產業定位及發展方向方面出現了一些不協調之處,給兩地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一些挑戰。文章分析了“十一五”期間粵港經濟合作面臨的機遇,提出了在以后的粵港經濟合作中廣東應加強粵港合作中創新和香港應加強粵港經濟合作中的應變的觀點。
關鍵詞:粵港經濟;合作創新;應變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粵港之間以人緣地緣關系為背景,以優勢互補為基礎,以投資貿易為主體的區域經濟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種合作不僅大大加速了廣東工業化的進程,而且有力地支持了香港的產業轉型升級和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繁榮與國際地位的提高。但近年來粵港兩地在推動各自經濟轉型過程中和在產業定位及發展方向方面出現了一些不協調之處,給兩地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一些挑戰。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加入WTO、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和CEPA全面實施的宏觀背景下,粵港經濟合作關系面臨著深度經濟融合和高度經貿合作層次的歷史性轉折。在粵港經濟繁榮發展和面臨挑戰的環境下,我國進入了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時期。“十一五”是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黃金發展期”,粵港經濟合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應新的形勢和環境,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理出新的思路,尋求新的突破,進入新一輪經濟合作。
一、“十一五”期間粵港經濟合作面臨機遇
“十一五”時期,粵港經濟合作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為粵港經濟合作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全球各種形式的國際區域合作將繼續發展。亞洲包括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日韓經濟合作將繼續深化,這對粵港合作與發展將繼續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同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過渡期即將結束,中國“人世”承諾將基本兌現。履行“人世”承諾,執行世貿組織規則,有利于規范對外經濟活動,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維護自身權益,這為粵港全面參與國際與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粵港可以更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大循環,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資源配置得以全方位優化,比較優勢將得到更好的發揮。
從國內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西部大開發加快推進,中部地區加速崛起,東部沿海地區加快發展,區域發展格局正在經歷一次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使粵港面臨著以合作促發展和市場回旋空間擴大的有利條件。
從自身條件看,粵港經過20多年來的合作發展,使廣東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香港也更加繁榮穩定。現在,作為“前店”的香港發展空間比過去擴大了,在資訊、物流、金融、商貿等方面的優勢更為突出;而作為“后廠”的廣東長期以來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能力和產業檔次比過去有明顯進步。同時兩地經濟合作已積累了相當的經濟實力、產業基礎和成功經驗,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比較高。
面對如此大好的機遇,“十一五”必將是粵港兩地的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粵港兩地的經濟合作能否在“十一五”期間內取得突破,其中一個關鍵是兩地經濟合作創新。現有的“前店后廠”式粵港合作模式盡管對香港或廣東的經濟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此種合作模式今天似乎已經難以維系。與傳統的合作模式相比,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粵港合作呈現了新特點。首先,從生產過程的垂直分工型合作轉型為多元化經濟水平分工型互補合作;其次,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合作升級為高科技及現代服務業合作;再次,從自發的以貿易和實業投資為主的民間合作上升為政府協調指導下的全方位合作。粵港經濟合作在面臨著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變化和粵港經濟合作新特點的出現時,必須突破傳統合作模式,建立適應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即建立內地港澳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合作,進一步拓展和創新粵港新一輪經濟合作的戰略思路。
二、廣東應加強粵港合作中的創新
改革開放20多年間,香港約千億美元的投資和數萬家廠商轉移到廣東,使廣東發展成為了全球性的重要出口加工業基地,GDP以13%以上的速度持續高增長,目前,廣東的GDP總量已經超過香港,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更是在香港之上。從總體上看,廣東經濟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面臨著從勞動密集型的輕型加工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工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并進入了以發展重化工業為主的內源型經濟發展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廣東已經不可能像以往那樣憑借香港的產業轉移來實現突破性發展。
“十一五”期間,隨著國際經濟因素的變化及兩地經濟的發展,粵港經濟合作難免會出現新的變化,但兩地經濟進一步加強合作的趨勢不可改變,所要探討的是如何賦予粵港經濟合作新的形式與內容。對于廣東來說,隨著經濟實力的發展壯大和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廣東在粵港合作中的定位和方式也應該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廣東應該加強粵港經濟合作中的創新。
(一)培植高新技術產業和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工業合作是過去20多年粵港合作的核心內容。香港制造業大量向廣東轉移的結果,形成了“前店后廠”的經濟合作模式及優勢互補的合理分工格局。新一輪工業合作,仍是粵港經濟合作的核心內容,其主要任務是培植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工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共同提高傳統優勢產業,逐步形成粵港制造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新體系。
高新技術產業合作是粵港經濟合作邁向更高層次和水平的標志,將成為兩地經濟合作的推動力和增長點。粵港合作的基點在電子與信息技術、生物及制藥技術、環境保護工程等方面重點突破。廣東則著重在信息工程、微電子工程、生物工程上下功夫。為使工業合作提升層次,廣東要在深、珠、穗或珠三角其他地區,選擇基礎設施完善的地點或依托現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兩地共同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粵港高新科技工業園區,以其完善的設施、良好的環境、健全的法規、明確的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華人高級科技人才,進行科研、生產、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活動。
粵港經濟合作一方面要創建新的高新產業,另一方面,更要積極利用高新技術去滲透傳統工業和改造現有企業,推進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調整,促進產品的質量、檔次和企業的規模、水平。因此,要大力改造和提升原有傳統工業的技術層次,深化“前店后廠”合作,提高引進外資的技術含量,采取引進先進設備、技術專利、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改造傳統優勢工業。廣東要在與香港的共同努力下,使傳統優勢工業產品的大多數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以名牌產品為龍頭,以知名企業為載體,共同扶持和培植一批跨國集團企業,進行地區跨國發展。
(二)加強貿易合作創新,聯合開拓國內國外市場貿易合作是粵港經濟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粵港經濟合作的核心問題。目前兩地的經濟貿易合作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加工貿易出口體系,推進粵港高層次貿易合作,這是“十一五”時期兩地經濟合作的重點之一。
1.廣東要進一步加強與香港各行業商會的合作,以大型企業為基礎,以外貿公司為紐帶,與香港集團企業聯合起來,建立能與國際同行業進行競爭的跨國公司,共同組織跨國經營,開拓國際市場。
2.廣東應擴大和香港出口貿易與無形貿易的合作范圍。充分利用香港擁有出口配額的優勢,選擇廣東一些名牌產品,在香港開展后工序加工業務,取得產地證后擴大出口;允許港商在粵試辦獨資外貿出口企業。致力發展技術出口、勞務輸出、保險、旅游等無形貿易。進一步鼓勵香港的會計、律師、信息咨詢等行業進入廣東,建立大型的國際展覽中心和商業信息中心。
3.廣東要繼續發揮加工貿易的積極作用,利用設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工區的有利條件,通過香港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利用珠三角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消化和吸收的方式開發新產品。
(三)增強廣東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廣東省委“十一五”規劃指出,要“走開放型自主創新之路,強化區域與國際合作,注重消化吸收,鼓勵開展合作創新”。自主創新是粵港兩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原來“前店后廠”基礎上通過共同培育區域創新能力,最終建立新型粵港關系,對于兩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提升廣東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是全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戰略核心,也是粵港經濟合作創新的迫切需要。
當前廣東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如:科技基礎薄弱、技術創新體系不健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教育和人才基礎脆弱:科技教育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還存在不少缺欠等。要增強廣東的創新能力,一是在一批關鍵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產業集群,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解決一批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問題。二是基本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三是造就自主創新的人才隊伍。四是改善科技創新支撐服務體系,構建具有當代先進水平的科技條件平臺。
在自主創新主題下的粵港合作,應當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并通過制度安排彌補雙方的不足,最終實現合作創新上的雙贏。
三、香港應加強粵港合作中的應變
(一)香港經濟是一種應變型經濟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個自由的經濟體系,有著良好的法制、自由的資信流通、公平的競爭環境、廉潔的政府、低而簡單的稅制等固有的優勢所營造的良好商業環境,而且香港企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都是經濟具有較強應變能力的條件。回顧香港50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歷程,在國際和國內形勢的不斷變化下,香港的各行業隨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轉口內地商品為主的港口(除貿易、航運及一般服務業外,其他行業的發展都十分有限)到發展成為遠東輕工業的制造中心,再到逐步發展成為今天亞太地區公認的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旅游中心和信息中心,這反映了香港經濟的應變能力,香港經濟是一種應變型經濟。
(二)香港經濟面臨的壓力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發展經歷了不少考驗,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開始的美國經濟衰退。目前,香港經濟面臨著多重的壓力和挑戰:國際經濟環境的多變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作為自由港,香港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更大:中國內地全面開放和發展帶來的壓力:隨著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崛起,以及兩岸關系的改善,不僅香港的中介地位不斷弱化,而且香港受到沿海大城市競爭的強大沖擊;香港經濟內部的問題:“產業空心化”削弱了香港經濟穩定的基礎,降低了香港的市場競爭力等問題。
最近。又有了香港經濟可能會被“邊緣化”的說法,首先由香港特區的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提出,并把原因歸納為:內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大小城鎮發展,這些香港曾經的“窮鄰居”逐漸富起來了,特別是在物流以及貿易方面進展迅速,香港已經不是珠三角的核心了。本文認為“邊緣化”的說法可以看成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思想,從香港發展的勢態以及國家“十一五”規劃綱領中提出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務業,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地位的規劃來看,香港不會被邊緣化;況且,內地經濟轉變有一個過程,香港有很長的時間來應對。
把香港列入“十一五”規劃,表明國家對香港的殷切的期望和對香港主要產業發展的支持,這為香港繼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基礎。所以香港要抓住“十一五”這個重要戰略發展期。利用機遇,強化自身的強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向高增值服務新經濟的轉變。
(三)加強應變型合作“十一五”時期,香港在粵港經濟合作中應加強應變型合作。
1.金融。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發展成熟的金融中心,擁有龐大的資本市場,資金流動性大,先進的金融產品、法規和資訊,大量金融人才,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等優越條件,將是國際資金進入中國內地、提供中資企業上市集資和融資的重要渠道;而且CEPA的實施已經大大降低了香港金融業進入內地市場的資產規模要求,允許香港銀行和財務公司、保險公司在內地設立合資機構,提高香港保險公司參股內地保險的比例。因此香港金融機構應加快進入內地市場的步伐,特別是要首先在廣東與內地建立合資金融機構,推進合作。從目前情況來看,兩地金融機構的整合與合作的步伐還相對緩慢。
“十一五”時期,廣東經濟處在增長方式轉變時期,廣東金融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規模擴大和研發創新資金都顯得力度不足,這正是香港發揮金融業優勢的大好時機。香港應利用融通資金的優勢,在貿易融資、銀團貸款、風險融資、創業基金、財富管理、保險、證券等方面積極開拓廣東市場。實現粵港之間金融資源的重新配置,共擔風險,進而推動兩地合作的高層次發展。
香港雖然是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但它的金融創新、金融業的技術裝配卻不如倫敦和紐約,因此,為了保持香港在國內外金融業競爭中的優勢,必須完善和提高金融設施的科技水平。不斷開拓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提高服務質量。
2.商貿。香港應充分利用CEPA實施中允許部分貨物貿易以零關稅進人內地市場的條件,擴大香港傳統產品對內地出口。在此基礎上香港中小企業要超越“模仿”和“改造”型的產品設計,注重開發自己的新產品,打造自己產品的品牌,發展中高檔產品對內地的出口并構筑產品的消費群。
在粵港商貿合作中,香港要促進資金、信息、商業創意和技術引進等方面的優勢與內地雄厚的科研基礎和人才優勢的結合,發展新興和高增值產品,形成新的優勢產業,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作為商品平臺的優勢。目前,粵港科技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合作中,廣東由于受引進資金的限制,不少企業在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的同時,未能引進產品開發技術,因而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差,影響了產品的升級換代。雖然近年來,廣東省內的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已有一定發展,但需要香港的進一步支持與合作。香港可以以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為基礎,利用其自身的區位優勢和技術、人才及研發優勢,吸引內地人才,在香港或珠江三角州地區共同建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同時,也可以吸引外資到香港建立研發中心,為發展高增值產業創造有利的條件,以推動兩地高增值產業的發展和粵港商貿合作的升級。
另外,香港在促進粵港商貿進一步發展時,必須加強市場調查研究,建立和完善商業貿易信息網絡。建立區域信息處理中心,構筑區域信息網絡平臺,把信息作為一個產業來抓,發揮區域內市場信息生產和流通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指導商貿企業開拓市場,開發新產品,提高營銷水平和經濟效益。
3.物流、航運。香港作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國際運輸及物流樞紐,擁有一些硬件以及軟件的優勢,如完善的國際經貿網絡、優越的物流基建配套、良好的物流營商環境、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先進的資訊科技等。然而,香港作為國際物流中心也面對極大競爭與挑戰:珠三角地區海運和空運港口密集,物流服務區域重迭,因此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在物流業發展和物流中心形成方面存在著較強的競爭關系;在海運方面,主要體現為香港和深圳鹽田及廣州南沙港的競爭;在空運方面,體現為香港和深圳、廣州、珠海以及澳門機場的競爭。同時,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將實施多項大型基建計劃,包括在各省區發展公路鐵路網絡:在廣東省內,廣州將會發展成為地區樞紐;在港口方面,珠三角不少城市將會積極發展港口設施;廣州和深圳機場亦會不斷擴展其規模及服務網絡等。面對這些競爭與挑戰。香港需要有整套規劃去配合,這需要香港和內地的規劃接軌。
“十一五”期間,香港應繼續發揮物流業的優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和協調,拓展物流腹地。通過與內地尤其是廣東省在基建規劃上的配合和協調,及早制訂相應的策略及規劃,以便香港可以更好地與區內公路和鐵路網絡銜接,使物流更通暢。對于香港及珠三角地區之間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出現競爭的趨勢,要形成以市場為主導,以自然為分工的思想,減少行政干預,消除影響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合理配置資源,以凸現香港與珠三角其它城市之間按比較優勢形成的經濟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格局,以提升香港物流業的競爭力,保持其物流中心的地位。
4.旅游業。香港旅游業有40多年的發展史,主要得益于政府各部門、旅游協會的配合和社會各界的參與,還有良好的治安環境,方便的交通,簡捷的出入境手續,一流的服務,稱心如意和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等。在“十一五”期間,香港應抓住CEPA對香港旅游業方面提供優惠政策的機遇,促進粵港旅游業的進一步融合。如:和廣東聯合打造粵港旅游業國際品牌,加強對粵港旅游統一品牌的聯合推廣和促銷,拓展客源市場;實施旅游產品特色化、精品化戰略,整合已有的旅游產品,結合特色旅游進行有針對性的新的旅游產品開發,不斷提高兩地旅游業的經濟效益,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打造旅游精品,形成其他地區的不可替代性;加強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水平,制定行業建設標準,加強對旅游基礎設施的質量管理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旅游市場秩序。
5.香港應積極參與內地區域發展戰略。在過去的20多年中,香港作為內地通向世界的橋梁,為內地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香港也一直是內地吸引外資的最大來源地,兩地經濟在共同繁榮的過程中已經日趨融合。香港的投資空間、各行各業的發展、就業的增長,都和內地的發展牢不可分。在“十一五”期間,香港要積極參與內地區域發展的戰略,如中部的崛起,西部的發展,東北老工業區的改造等。東部區域的整合為香港提供了不少的施展所長的基地,現在CEPA的實施和泛珠三角經濟區也讓香港進入全國各個行業參與建設,香港的資金、技術、人力既可以向內地高增值的產業和發達地區流動,也可以向內地極需要開發的西部地區和廣大的農村地區流動。香港不同行業,包括制造業、貿易、物流業、金融和商業服務等,都必須了解內地的發展和規劃。作出一定的配合,把握內地發展帶來的機遇。
通過積極參與與內地區域發展戰略,使香港在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找到新的增長點、支撐點,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為香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內地優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增強香港經濟競爭力,進而為其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提升并強化自己的多重國際經濟中心的地位及作用。
“十一五”時期粵港經濟合作形勢大好、前景廣闊,堅信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條件變化帶來的良好機遇下,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在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粵港雙方的共同努力,粵港經濟合作一定能夠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 上一篇:經濟國際化發展方向研究論文
- 下一篇:哲學的主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