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機國航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2 08:45:00
導語:后金融危機國航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金融危機簡介;金融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后金融危機下的中國航運企業發展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世界經濟與世界航運市場緊密相連、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并開始危機實體經濟、運輸需求萎縮,運價急劇下跌、金融危機推動經濟滑坡,經濟滑坡導致貨量劇減、造船業新接訂單量急劇下降、投資者預期降低,航運市場泡沫減少、擺脫以往的思維定式,從傳統的航運經營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創新理念,注重科學發展、加強合作,化解經營風險、航運企業積極拓展航運產業鏈,加速企業轉型、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以”兩岸直航“為契機,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正向全面的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期。在此背景下,本文簡要分析了金融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重點探討了在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航運企業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航運企業;發展。
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世界經濟與世界航運市場緊密相連。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是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對此我國航運企業需要采取措施來應對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各種風險。
1.金融危機簡介
由2007年3月美國住房次貸危機引發,以2008年9月“兩房”——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e)被政府接管、三大投行——貝爾斯登,美林(MerrilLynch),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Holdings)被收購重組或破產為標志,開始爆發海嘯式的國際金融危機;10月以后又迅速蔓延、深化,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并開始危機實體經濟。進入2009年,被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稱為“百年難得一遇”的美國金融風波愈演愈烈,不僅演變成金融危機,而且正向全面的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期[1]。
2.金融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
2.1運輸需求萎縮,運價急劇下跌
金融危機推動經濟滑坡,經濟滑坡導致貨量劇減,貨量劇減導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幅趨緩。2008年9月以來,全國部分中小企業關停,出口企業數量的減少造成港口吞吐量減少。中國八大口岸自2008年9月之后的連續幾個月的歐洲、北美、中東三大主要航線的運費都處于下跌趨勢。跌幅最大的依次是歐洲航線、中東航線和北美航線。10月份歐洲航線的運價與8月份相比,平均跌幅高達30.8%。其次是中東航線,八大口岸到迪拜港的平均集裝箱跌幅為13.4%。北美航線以10.5%的跌幅,使原本已經是清淡的航運市場雪上加霜[2]。運價狂跌,貨量也急劇減少。這從我國的進出口量上可見一斑。從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我國出口連續8個月負增長。另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同比下降23.5%。中歐、中美、中日雙邊貿易總值同比分別下降20.9%、16.6%和23.1%。我國與東盟進出口同比下降23.8%,內地與香港進出口下降24.3%,與印度進出口下降32.3%。
2.2造船業新接訂單量急劇下降
對于我國造船產業來說,在經歷了從2003年后連續5年的超預期勃興之后,從2008年開始顯現出增長的疲態,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使這一疲態更加趨于惡化。2003年以來,造船業一改以往低迷狀態而成為高盈利行業,大量民營、外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異軍突起,開始“掘金”中國造船業。據統計,2003年兩大國有造船集團之外的造船企業新接訂單量占全國的比重還是32.2%,但2007年這一指標已經升至62%。如果全球船舶需求繼續保持強勁,這些新興造船能力的過剩還不能完全表現出來,但目前全球經濟下滑已經導致全球船舶訂造需求大幅下降,而且這種趨勢繼續的可能性還在不斷加大,所以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出來。據了解,僅2008年10月上旬一周時間內,廣州黃埔區一家造修船企業兩個油船改散貨船的訂單連遭撤銷,直接損失4000萬美元。近來,江蘇省靖江市出于對未來不確定狀況的擔憂,今后將不再允許新建船廠。江蘇另一大型造船企業也推遲了IPO計劃,并將原來10億美元的融資計劃縮減至3億美元。
2.3投資者預期降低,航運市場泡沫減少
2002年以來的6年時間里,航運業迎來了一輪空前的大發展,成為航運業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繁榮期。但是隨著新造船運力的投入,使得航運市場上總運載量的增長大大超過了經濟及運量的增長,給航運市場帶來巨大的供給壓力。在運力供過于求之下,造成運費受壓,甚至出現不升反跌的情況,盈利大受打擊。
美國金融危機對投資者心理造成的影響直接作用于航運業。航運業過長的繁榮期一步步抬高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市場上大量增加的新訂單和交船期的不斷推延不僅對國際運輸市場造成巨大壓力,而且造船廠和船東所承擔的市場風險也逐漸增加。大量的投機性訂單行為,掩蓋了真正的市場需求數字。此時的金融危機,降低了投資者的預期,對航運業的過度擴張起到了極大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航運業實現“軟著陸”。2008年12月份全球船舶訂單幾近為零,全球運力增長減慢,市場開始進入回調。擠掉市場泡沫,有利于航運業蓄勢進入新一輪發展期。
3.后金融危機下的中國航運企業發展分析
面對當面的嚴峻形勢,航運企業必須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必須擺脫以往的思維定式,從傳統的航運經營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換腦筋、變思想,開眼界、拓思路。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堅持創新,破解航運經營的難題,尋找新的發展契機。[3]
3.1創新理念,注重科學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既是對企業戰略的全面檢驗,也是調整完善戰略的機會。面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航運業的發展,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由注重貨物運輸量、港口吞吐量的增長轉變到建立質量、結構、效益與內涵相統一的科學發展理念,注重發揮特色和優勢,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航運體系。
3.2加強合作,化解經營風險
航運企業要在適當的時候,積極尋找兼并對象,通過業務上的先期合作以及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最終達到收購兼并的目標。航運企業之間,航運企業與有需求的有關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在國際經濟和航運形勢好的時期可以獲得雙贏,在經濟危機時期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風險,提高競爭力。面對國際航運市場的嚴峻形勢,航運企業可以采取措施控制運力增幅,包括退租或出租部分運力等。在這些措施中,航線重組被視為各家船公司抱團取暖、共度時艱的最佳選擇。
3.3航運企業積極拓展航運產業鏈,加速企業轉型
當前,中國航運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而高端航運服務業十分滯后。高端服務行業知識密集程度高,利潤貢獻度大,輻射面廣,國際影響力強,是航運服務產業鏈的上游環節。航運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是規避風險的必要措施,航運企業在確保運輸核心業務發展的同時,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等多種方式,開發、參與多種商品或勞務的生產與營銷,增強在“供應鏈”上的競爭優勢,鞏固航運主業的地位。
航運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是行業發展的規律。2003年至2008年,我國集裝箱運輸以年均35%的增幅,實現了連續6年雄踞世界第一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1.28億TEU。專家認為,我國外貿集裝箱運輸保持了多年“量”的高速增長,現在到了一個深層次發展期,要求我國外貿集裝箱運輸發展從以追求“量”的增長為主轉變為追求“質”“的增長為主,進行適當的戰略調整,優化運行組織,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整體效益。因此集裝箱班輪企業只有加大結構調整步伐,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思路,加強企業的運輸組織與管理,實現運輸組織向規模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才能再次找到揚帆遠航的動力。
3.4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了新一輪航運人才尤其是高端航運人才大流動,有利于航運業集聚人才。為此,航運企業要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契機,積極培養、全面引進航運人才隊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
3.5以”兩岸直航“為契機,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兩岸直航“為兩岸攜手克服金融危機對航運業產生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兩岸航運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不僅可降低兩岸之間的運輸成本,增加兩地的海運量和經貿往來,也將吸4.結論。
世界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期,對航運業造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對此,我國的航運企業可以采取措施,充分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規避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在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大膽大步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劉文華。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外貿企業戰略轉型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2]施華。金融危機對航運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中國水運,2008年第12期。
[3]后金融危機下的國際航運。
- 上一篇:免除農業稅后鄉鎮工作存問題及分析
- 下一篇:園林綠化科學發展觀大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