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機時代定義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3: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后金融危機時代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后金融危機時代定義

篇1

關鍵詞:職工權益;工會;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F113.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17(C)-0085-01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所有制形式和勞動者就業方式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后,企業勞動關系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動態化的發展趨勢。探索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新型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構成機制,對于后金融危機時代職工權益維護和隊伍穩定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勞動關系面臨的突出問題

1、勞動合同簽訂履約難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為勞動合同短期化、試用期限延長化、解除合同隨意化。部分社會企業事業單位,尤其是少數私營企業,受經濟利益驅使,為減少自身責任,資方不愿意與勞方簽訂長期勞動合同,或通過設定較長時間的試用期,規避對勞動者的法律義務。還有個別單位忽視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嚴格按照勞動合同辦事,隨意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難以獲得合理的經濟補償。出現以上問題主要是因為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長期存在,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和農村富裕勞動力相互交織,導致資方強勢環境短期難以得到改變。

2、勞動法律監督調解難問題長期存在。主要表現在勞動法律監督形式單一、勞動糾紛調解力量薄弱、勞動關系預警機制滯后等方面。究其原因,勞動監察環節薄弱、社會監督力度不足、糾紛調解力量缺失、矛盾疏導渠道不暢等,是制約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3、勞動經濟權益維護難問題日漸明顯。隨著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資本、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不同崗位、不同職位人員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長期以來相對穩定的勞動關系正在發生著轉變。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職工隊伍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總體上表現為從一元化向多元化、單純性向復雜性、求義性向趨利性、相對穩定性向多變性的轉變。因此,如何協調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職工勞動經濟權益維護問題,成為構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迫切需要解決。

二、工會組織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具有的獨特優勢

1、工會是勞動法律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各級工會依法對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的有組織的群眾監督。1995年,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制定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試行辦法》,它的出臺,為工會組織結合企業勞動用工實際,探索建立和諧勞動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2、工會在勞動糾紛調解工作中承擔著重要任務。勞動糾紛調解是以調解方式解決勞動爭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工會參與勞動糾紛處理試行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勞動關系協調、勞動爭議調處是工會履行維權職能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工會作為調解主體地位被勞資雙方廣泛認同。

3、工會在勞動關系預警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工會一直是勞動關系預警機制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和大力參與者。在實際工作中,工會組織充分發揮在協調勞資雙方合法權益方面,貼近職工、貼近生產、貼近實際的獨特優勢。在協調勞動關系、穩定職工隊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切實達到了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企業建設的目的。多樣的活動形式,扎實的活動效果,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歡迎。

三、工會組織推動和諧勞動關系建設的主要方式

1、發揮源頭參與職能作用,代表勞方開展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平衡企業內部勞動關系雙方的利益。因此,工會要利用自身組織優勢,定期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進行平等協商。針對非公有制企業中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合同內容不規范、有許多無效合同甚至是違約合同的實際,工會可以幫助指導職工就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工作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社會保險等切身利益方面,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并通過嚴格履行勞動合同來維護好企業與職工雙方的合法權益,實現雙贏。

2、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作用,依法監督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工作。《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是為調整、規范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制定出臺的法律法規。相關法律法規能否得到有效實施,關系到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也關系到職工合法權益的能否得到切實維護。工會勞動保障法律監督作為勞動法律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情況進行的監督活動。在貫徹實施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工作中,工會組織應當與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密切配合,按照相互支持、相互協調、密切配合的原則,逐步建立相關的工作制度,形成優勢互補的工作格局,推進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建設工作的穩步推進。

篇2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經濟管理;創新措施

一、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1.時代背景的需要。次貸危機如金融市場上方的霧霾,其引發其他危機都迫使著各個金融機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與改革,來穩定企業發展。這種局勢,勢必會導致市場競爭越來越劇烈。不論是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還是國內企業之間,尤其是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是否能使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這都需要一個更加全面的新管理方案。長期以來我國一些企業都依靠向國外市場出售廉價勞動力和一些自然資源來彌補在國外市中競爭力不足。這種做法會使企業漸漸失去,產品創新能力與銷售渠道拓展。由于產品都是一些低廉的小型商品,在制造過程中毫無技術可言,使企業對外國公司產生技術依賴。而這些公司需要引進一些高新設備或新型產品時,由于技術匱乏,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會花費巨額費用。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許多外國廠商本身已經自身難保,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降低以往的進口需求量,并通過出口量來穩定企業運營。面對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國內一些企業必須創新管理制度,平穩度過危機。當然,從次貸危機的正面影響來看。我國各個經濟金融機構,應該抓住這次經濟增長周期,加快步伐,減小與國外一些機構的差距。盡早適應新型環境下的新要求,不僅升級產品也對產業結構進行升級,推進經濟全球化。2.企業內部需要。如上文中敘述的那些依靠向外國進口來提高外匯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我國企業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而這些企業,在面臨次貸危機時也具有更大的危險,這主要是由于企業內部在管理方面本身就存在不足所致。通常,這些企業都存在哪些不足?第一、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只是一味模仿,缺乏自主創新的做法不但會失去產品認可度,還會因為產品較為落后而失去競爭能力。長期依賴技術進口,也會為企業帶來安全隱患,在金融危機來臨時,失去抵御能力。第二、經濟增長所需資源不足。由于要向國外出口鋼材,石油類產品。使我國工業化污染嚴重。加之汽車尾氣與人類呼吸,我國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使用國與溫室氣體排放國。據調查,我國能源消耗速度已超過經濟增長速度。這種資源約束,是企業能源利用率低,甚至需要從外進口,這都不利于企業的良好發展。第三、服務工業發展落后。為了增長經濟水平,我國將發展重心都放在了重工業發展從而忽略了相配套的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大多都存在服務設施不齊全,服務標準低,服務類型不全面。尤其是在一些醫療、教育、健康、文化方面的服務,需要征收費用才給予提供。這都會增加員工經濟負擔,使員工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這些都是企業在管理方面的缺失。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管理特征

1.企業管理具有綜合性。企業,是具有盈利性質的組織,管理企業必須要綜合考慮諸多因素。要在后金融經濟時代背景下全面考慮企業發展。首先要計劃管理,預測經濟走向,規劃公司發展道路,設置有效目標,調動員工積極性。然后是生產管理上,對于企業各類生產產品,原料需求都要有詳細列表。在生產前進行成本預測,在生產中要完善生產運營管理,在生產后的對產品進行嚴格的檢查。最后是財務管理與勞動人事管理。企業的財務活動包括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專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對于一系列的財務活動都要有具體規劃,在后金融時代背景下,盡量節省不必要的開支。2.企業管理具有廣泛性。如上所述,企業管理包含計劃管理、生產管理、物資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財務管理、勞動人事管理等諸多環節。在管理過程中,尤其是在金融風暴下的敏感時期,一定要抓住各環節運營特點,協調各環節相互配合,做到有的放矢,讓企業在后經濟危機背景下也可以按部就班穩定發展。3.企業經濟效益有財務指標體現。企業的動態發展趨勢可以從財務指標中體現。企業經營者要具有一定的財務觀念,合理經營企業的財務目標,定義財務對象,明確財務聯系。使財務目標多元化,財務關系簡單化,財務權責集中化。在每一季度末系統分析財務數據,從中發現不足,并確保下一季度企業的發展。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管理措施

1.創新管理理念。企業經營者在于其他公司競爭時,會發現公司內部不足,從而去除一些腐朽管理制度,學習先進經驗,是企業以一個良好的狀態發展,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先進管理就是知識管理。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中,將管理模式進化到相應知識模式,將為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利潤。知識管理具有注重知識性和以人為本兩個特點。前者是運用知識構建企業經營模式,是企業發展道路更加合理、規范,避免發生一些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目標性錯誤。也讓企業擺脫落后的經營觀念,向國際化逐步靠攏。后者的以人為本,則保證了員工福利制度,使員工享受更好的福利制度,也讓企業管理模式顯得人性化。2.創新技術。只有技術上的保證,才能使產品擁有一個好的銷路,也能促進公司持續發展。以風靡全球的蘋果手機系列為例。2010年6月8日凌晨1點,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在舊金山會展中心正式開幕。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在會場山了全新的iPhone第四代手機,型號為iPhone4。為了迎合消費者,國內很多企業對蘋果手機外形進行模仿,一瞬間觸屏類手機成為柜臺霸主。而以往的翻蓋類、滑蓋類、直板類手機都紛紛下架。不只是手機外形,很多應用軟件,甚至是手機壁紙都被貼上了iphone的標簽,但這些產品并不是蘋果本部所推出的。國內很多中、小型企業都將技術重點放在了模仿或是重復制造,是產品陳舊過時,并不利于企業發展。而且眾所周知,iPhone4外側的不銹鋼框,左下半圈天線,右上是藍牙wifi,這都具有很強技術性,而很多公司在粗糙仿制過程中并不能保證這一點。企業應在創新方面引用專業人才,大力投資。這樣不但可以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還有助于擺脫技術依賴,在面臨金融風暴時,利用自己的技術,有條不紊的保持發展。

四、結語

在次貸危機之后,人人自危,很多公司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自亂正腳,迅速倒閉。這都是由于企業內部管理先天不足,在面對危機時沒有妥善的應對措施,缺乏創新意識。能否應對激烈的經濟競爭市場,適應新型經濟環境,很多企業都該在后金融時代下反復思考這些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老管理模式,生產產品,還希望企業可以平穩度過危機。創新管理模式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曹煜.后金融危機時代金融衍生工具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2]馬遠生.后金融危機時代知識管理促進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2.

[3]彭艷霞.芻議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09:40.

[4]呂玲花,焦學強.基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思考[J].中國商貿,2012,34:136-137.

篇3

【關鍵詞】 后金融危機; 高校; 資金; 風險

一、金融危機的產生及其原因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國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企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惡化。金融危機通常是由金融領域風險的負面效用累積引起的對正常經濟運行的破壞性影響。金融危機多是由系統性金融風險引起的。美國經濟學家克羅凱特這樣定義系統性金融風險:由于金融資產價格的異常、劇烈波動,或由于許多經濟主體和金融機構負擔巨額債務及其資產負債結構趨于惡化,使得它們在經濟沖擊下極為脆弱,并可能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產生

美國金融危機起因于次級抵押貸款。2001到2004年期間,在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之下,美國房地產業迅速發展,貸款機構推出了大批次級抵押貸款,隨著房產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美聯儲連續不斷地提息,致使次貸市場上借款者不堪重負,違約率不斷上升,同時金融市場上各種高杠桿創新工具不斷將次貸風險擴大化并擴散。而隨著近年來金融體系國際化的發展,使得美國的次貸危機爆發后迅速在各主要經濟大國間蔓延,歐洲和亞洲市場也出現了劇烈的動蕩。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產生的原因

1.過于注重收益、忽略風險,對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認識程度不足。美國次貸危機表明金融創新所存在著巨大風險。“看上去華爾街的那些科學瘋子們又把實驗室給炸飛了”。《時代》上的這句話,很好地總結了最新一輪金融產品創新產生的后果。正是由于金融機構運用創新產品時,對收益的估計過分樂觀,沒有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創新性金融產品的定價,所以導致了貸款規模過度擴張,擴張風險的不斷積累,以至金融風險最終爆發。

2.商業銀行短視,忽視經濟周期性變化導致無法應對危機的產生。當經濟處于擴張時期時,企業利潤增加,還貸能力較強,此時銀行對市場過于樂觀,風險意識下降,降低放貸標準,大量的投放低信用級別貸款。一旦經濟增長出現減速乃至衰退時,企業利潤降低,還貸能力下降,銀行的貸款就會出現大量的呆壞賬,從而影響銀行正常的信貸業務,當這種情形擴大到一定程度,就產生了危機。

二、我國高校的資金來源

(一)高校資金來源渠道及分類

我國高校資金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1.財政撥款。2.學費性收入。自從1994年實行并軌收費制起,成為學校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已占高校資金來源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3.其他自籌類經費。包括了校辦產業收入、外界捐助款、教育基金會收入以及科研收入等。4.銀行貸款。這部分資金形成高校負債性資金來源,是高校以自身信用為擔保形成的,運用的不適當而過分的借貸,容易造成高校財務危機。

(二)高校利用各類資金的現狀

由以上我國高等教育收入性資金構成的歷史變化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資金供給具有以下風險特征:

1.以政府財政性投入和學費收入為主體,占資金來源總量的八成左右。這兩方面來源風險所在(不確定性)是在于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政策導向和財政支持力度的變化。在國家不加大對高等學校財政支持力度,同時又不提高高校收費標準的前提下,高校為保障辦學條件的正常開支,就必須努力從其他渠道籌集資金。

2.其他收入性經費來源占比不斷加重,已達總需求量的20%左右。

3.大量高校收入不能滿足的經費需求,如臨時性周轉資金需求,長期基本建設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指出我國高校銀行貸款2005年以前已達1 500―2 000億元。根據高校貸款需求統計,在“十一五”期間,將突破5 000億元。高校貸款規模增長迅猛,銀行貸款已成為高校彌補資金不足的經常性手段。銀行貸款雖然是現階段可供高校利用能滿足自身經費需求的籌資渠道,但由于其有償性,銀行貸款籌資具有較大的風險性,主要體現在到期還款對本、息的支付上。因而銀行貸款也是最容易導致高校信用危機的籌資方式。

三、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高校資金風險

2008年10月金融危機來勢兇猛,曾經叱咤風云的華爾街投資銀行紛紛倒閉、被并購,房地美、房利美、各保險業巨頭、商業銀行紛紛陷入困境,美國三大汽車巨頭深陷金融危機的泥潭,與此同時金融危機開始向全球化擴散。近兩年來,在各經濟大國各項積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全球經濟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但仍然無法完全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世界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期。

在我國,高等教育雖然未受到金融危機的正面沖擊,但亦無法獨善其身。由表2可以看出,從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到2008年增速的大幅下降,以至2009年增速繼續下降。財政收入增長大幅減少,政府投入高校的財政經費亦減少;學費增長也隨之大幅下降。

(一)財政收入增量減少明顯,導致高等教育撥款增速減緩

金融危機的到來,我國經濟出現了下行趨勢。2008年GDP的增速,從一季度的10.6%、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降至四季度的6.8%,減速非常明顯。經濟決定財政,2009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33 976億元,比2008年同期減少832億元,下降了2.4%。在政府財政在其他公共領域支出的壓力下,政府在教育領域的投入無疑將受到影響。

首先,在GDP增幅下降的情況下,政府可供投入高等教育的經費總量必然減少,同時,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經費也會受CPI漲幅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縮水。其次,政府在安排年度預算時很難增加高等教育經費,各省在2009年度高校預算中政府撥款大多維持了2008年的水平而沒有增加,有些地方還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在財政收入目標任務未完成的情況下,為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政府會縮減高等教育經費預算。如江蘇省在2009年壓減5%高校經費預算,各高校被壓減了幾十萬至幾百萬不等的預算經費。

(二)就業機會減少,家庭收入增長緩慢,導致學費性收入的減少,欠費率大幅上升

金融危機期間,導致社會成員的就業機會減少。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指出,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形勢變化使未來就業面臨三個挑戰:一是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減弱。二是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對就業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三是部分外貿出口型企業由于對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出口的減速將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

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增長下行,對新增就業產生擠壓。而大量就業機會的減少不可避免影響到家庭收入的增長。有關調查顯示,受金融危機影響,56.43%的家庭收入減少約兩成,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將更為直接和嚴重,此時通過提高學費來滿足高校資金需求顯然不合時宜。

(三)企業投資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導致科研以及社會捐贈等自籌經費下降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下降為2009年的9.1%。表現在微觀領域,企業投資需求減少,利潤率大幅下降,尤其是出口貿易企業表現尤為明顯。而企業為了保證生存,必然努力地開源節流,在努力增加各種收入的同時削減各類非必要性開支。如減少與科研院所的各類非應用性的研發投入,減少針對高等院校人才儲備進行的獎助學金的捐贈,減少與高等院校合作進行的高技術孵化性投資。企業這些資金投入的減少必然影響到高校在鼓勵教學、深化科研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從而導致高校資金供求矛盾的加大。

(四)高校更加依賴銀行貸款

在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由于高校自我收入性資金供給的緊張,高校為了平衡自身資金需求,必然將目光轉向負債性資金。而由于我國公辦高校是由政府信用作擔保的,同時高校以自身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各類資產進行抵押,銀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樂于向高校投放大量的信貸資金。這就造成了一方面高校由于在擴招背景下,自身跨越式發展對資金的極度渴求,同時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收入性資金的籌集能力不斷下降;另一方面,銀行信貸體系樂意于為高校提供短期或長期的各種性質的貸款。這就導致高校在缺乏信用約束的情況下,具有盲目擴大借貸規模的沖動。

2005年以前,全國高校貸款規模在1 500~2 000億元,有學者研究表明,2006年底高校貸款規模達4 500

~5 000億元,而“十一五”期間高校貸款需求在1 456億元。而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總經費只有4 346億元,貸款規模已超出經費總量,很多高校已經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化解貸款風險。

四、當前形勢下如何化解高校資金風險

(一)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借鑒其他國家應對高校資金風險的做法

在金融危機中,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控制學費上漲,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資源,改善高校入學機會,也成為歐美等國政府面臨的突出問題。

1.加大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緩解嚴峻的高等教育財政緊缺狀況,美國聯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為高等教育注入了大量資金,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因金融危機造成的財政鴻溝。如2009年2月17日奧巴馬總統簽署了《美國恢復與再投資法案》(ARRA),授權向教育部門投資總額近1 000億美元的教育經費,分別向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資助及提高獎學金標準。2009年度報告顯示,ARRA法案實施后,填補了各州絕大部分高等教育財政赤字。

2.加大對學生的扶持、資助,鼓勵學生就學深造

國際金融危機間接影響在校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使大學生背負更沉重的學費貸款,不得不延長在學期間的打工時間以維持學業。英國政府一方面為高校提供辦學經費,另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學費貸款與補助,以使教育經費能夠惠及每一個人。

3.完善改進高校財務管理

金融危機直接沖擊高校的財務制度,不完善的財務制度潛藏著高校財務危機。英國各大學積極采取措施調整捐款資金的投資和監管策略,積極尋求多渠道的教育經費來源,同時改革大學內部管理以提高效率和節省經費。

(二)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如何化解我國高校資金風險

在當前時期,從我國高校資金來源的性質可以看出,影響我國高校資金風險,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高校不可控的由于系統性風險引起,要防范這部分風險只能從我國高校的經營環境入手,而內部因素是高校可控的非系統性風險所引起的,是要靠高校自身內控及管理來實現。

1.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

為應對金融危機,我國政府2008年11月出臺的4萬億元刺激經濟增長方案中,涉及教育、衛生合計400億元,僅占1%,直接涉及到高等教育領域就更少了。同時,金融危機也使我國高校學生助學貸款面臨嚴重危機。因此,為緩解金融危機沖擊,在實現2020年高等教育大眾化達40%入學率目標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過程中,政府肩負著責無旁貸的資金投入使命,應繼續加大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力度。

2.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入學率和高校接納能力

政府在加大貧困學生資助力度,簡化學生貸款程序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完善高校學費政策;在加大高校資金投入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擴大各級各類高校的招生規模,加強高等職業院校與高層次大學之間的銜接和整合。同時,關注弱勢群體,重點發展一批面向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民族高等院校,以滿足因金融危機誘發的少數民族求學熱潮之需。

3.有效引導高校畢業生就業

規范就業市場,營造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對殘疾青年和缺乏工作經驗的大學生等,制定適度的就業保護或傾斜政策,同時積極開展高校創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創設新的就業崗位,緩解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就業壓力。

4.拓寬高校融資渠道,多種舉措努力降低高校貸款壓力

教育主管部門應進一步拓寬高等教育融資渠道,充分利用社會資金改善辦學條件,走多元化辦學之路。國家可以采用政府貼息方式,緩解高校貸款高額付息壓力;完善規范商業銀行發放高校貸款程序流程,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確保高校的各項資金安全運行。

5.高校自身強化風險意識,構建高校風險預警系統,提前預測風險

高校應強化自身的風險意識觀念,加強自身的資金管理,可以在現有管理和核算基礎上,設立一些科學化的風險指標,通過分析和評價這些指標的變化,及時對可能面臨的危機進行提前預警。對各項指標超過了警戒線,及時分析風險發生的原因,有效地化解風險,為學校健康持續運營提供保證。

總之,雖然從總體上看,我國受這次金融危機影響不大,逐漸步入后金融危機時期。然而,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是深遠的,其后續影響依然存在。我們應當深刻反思,仔細評估金融危機為我國高等教育帶來的真實性而非預測性的影響,分析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問題,調整和規劃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從資金上保證我國高校持續、穩定、健康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來卓,查道林.從次級信貸危機看我國高校貸款的金融風險[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65-67.

[2] 孫繼輝.對金融危機形勢下高校內部會計控制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9(4):40-41.

[3] 劉禮明.金融危機對高校財務的負效應探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1):116-119.

[4] 馮蕾.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對就業的影響――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N].光明日報,2008-11-05.

[5]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年《教育藍皮書》暨教育改革研討會 [EB/OL].http://省略/

zhibo/2007-03/01/content_87851

篇4

【關鍵詞】金融危機 新會計準則 公允價值 相關性

公允價值的產生與金融工具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20世紀80年代,隨著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發展,公允價值在美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得以使用。進入90年代,金融工具的普及及迅猛發展,使金融工具的計量越來越離不開公允價值,當時人們認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隨著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也大量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然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理論界和實務界展開了對公允價值的激烈爭論。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應當謹慎運用公允價值,重新審視和思考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應用是否可以提供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即是否能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

一、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解釋

目前會計學術界對會計目標持兩種觀點,一是決策有用觀,是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進行決策有用的信息,它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達到決策有用觀這個會計目標就必須要求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質量特征。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美國財務會計概念第2輯公告――會計信息質量特征(SFAC No.2)中強調了“相關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將相關性定義為:信息能幫助用戶預測現在和將來事項的結局或去證實或糾正以往預期的情況,從而影響其決策能力。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也指出,相關性是一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信息要成為有用的信息必須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基本準則中具體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預測。可見,相關性這個質量特征指出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應當提供與其進行決策相關的信息。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正是由于人們普遍認為,公允價值具有極高的相關性,能夠提供及時、有用的會計信息。美國是最早開始研究公允價值的國家,FASB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中推廣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美國推廣公允價值的初衷在于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所計量的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歷史成本過度關注歷史的成本和利潤,忽視未來的現金流和價值,注重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使公眾得不到相關的信息。因此可以理解,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是指公允價值具有相關性,采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能夠彌補歷史成本計量的不足,使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得到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檢驗

(一)研究設計

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由于公允價值能夠提供更加相關的會計信息,更相關的會計信息會更好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理性的經濟決策。我國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大量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新《企業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至今使用已有4年。但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公允價值遭受質疑。因此本文選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度和2010年前3季度的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并剔除所有ST公司、PT公司、缺失市場數據以及財務數據的公司,分析公允價值的運用是否正如引用公允價值的初衷那樣能夠提供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具有價值相關性。最終得到的樣本數如表1:

以上樣本數是從騰訊財經網中公布的上市公司及其披露的財務報告中,經手工查詢并統計得到。樣本統計過程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公布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總數1 097家,ST公司169家,PT公司2家,最后得到926個樣本;截止到2010年3月31日,公布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總數261家,ST公司16家,最后得到245個樣本;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公布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總數 961家,ST公司126 家,PT公司1家,最后得到834個樣本;截止到2010年9月31日,公布最新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總數832家,ST公司105家,最后得到727個樣本。本文的數據采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實證分析。

2.研究假設

假設: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具有價值相關性。

3.模型設定和變量選取

(1)模型設定

目前研究財務數據與企業價值相關性最常用的模型是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這兩個模型均從Ohlson (1995) 模型演化而來,Kothari和Zimmerman(1995)建議同時使用這兩種模型。本文也同時采用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進行檢驗。

價格模型: Pit=β0+β1NAVPSit+β2EPSit+ε

其中:i為樣本公司;t為報告期(如2009年12月31日、2010年3月31日、2010年6月30日、2010年9月30日);P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股票的收盤價;NAVPS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每股凈資產;EPS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每股收益。

收益模型:

其中:RET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股票收益率;Pit-1為公司i在第t-1報告期股票的收盤價;VEPS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與第t-1報告期每股收益之差。

(2)變量選取

價格模型以股票的收盤價為因變量,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為自變量;收益模型以股票收益率為因變量,股票的收盤價、每股收益和每股收益的變動為自變量。

(二)模型檢驗

1.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2)

(1)股票收盤價

從以上統計特征可以看出,均值、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這5項指標從2009年至2010年第3季度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略為降低,2010年第2季度比第1季度略有上升,2010年第3季度有所下降。

(2)每股凈資產

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呈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2010年第2季度略有下降,第3季度有所回升;中位數和標準差2010年第2季度發生下降,但第3季度開始回升。

(3)每股收益和股票收益率

均值、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這5項指標從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態勢,且上升幅度較大。

(4)每股收益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

均值、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這4項指標從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基本都呈上升態勢,且上升幅度較大。

2.回歸結果與分析

采用SPSS 統計軟件對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分別進行多元統計回歸,回歸結果見表3。

根據表3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

(1)從整體上看,β0、β1、β2的顯著性概率均小于置信水平5%,說明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水平5%的檢驗,表明EPS和NAVPS對P的解釋能力以及EPS/P和VEPS/P對RET的解釋能力是可信的,均具有正的相關性。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R Square呈增長態勢,說明金融危機后上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會計計量后會計數據的解釋能力仍然很強。

(2)從價格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NAVPS的系數β1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態勢,說明2009年和2010年前3季度每股收盤價受到每股凈資產的影響呈現出上升態勢;EPS的系數β2從2009年到2010年第1季度有所上升,2010年第2季度有所下降,2010年第3季度又有所回升,整體來說系數β2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說明從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盤價受到每股收益的影響亦呈現出上升態勢。因此,股票收盤價與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線性相關,股票收盤價受到這兩個因素影響較強。

(3)從收益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EPS/P的系數β1和VEPS/P的系數β2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均呈大幅遞增趨勢,說明從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益率受到每股收益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變動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的影響亦表現出增長態勢。因此,股票收益率與每股收益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變動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線性相關,股票收益率受到這兩個因素影響較強。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研究結論

通過對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實證分析,P與NAVPS和EPS、RET與EPS/P和VEPS/P的變動方向一致,均具有較強相關性,說明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今天繼續使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可以使NAVPS和EPS對P、EPS/P和VEPS/P對RET均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P會受到NAVPS和EPS的影響,RET亦會受到EPS/P和VEPS/P的影響,它們之間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它們之間表現出的相關性正是受到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影響,由于公允價值的運用使得它們之間呈現出相關性,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上市公司中得以全面運用,它們之間的相關程度會高,從而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這就驗證了假設: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具有價值相關性。即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繼續運用公允價值會增加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使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得到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具體研究結論如下:

(一)價格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均與股價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具有較強增量解釋能力,能夠提供增量的信息含量,從而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同時可以發現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的回歸系數總體上升,說明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并沒有削弱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引用公允價值的初衷。并且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凈資產的回歸系數增長幅度均大于每股收益的回歸系數增長幅度,回歸系數的增幅越大說明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的反應更敏感,即股價對每股凈資產的反應更敏感,因此每股凈資產能夠對股價起決定性作用,能決定上市公司的經營實力和經營業績,對上市公司股東來說,他們會關注公允價值變動對財務報告帶來的影響,這就說明了公允價值能夠為其提供決策更有用的會計信息,能夠滿足其決策的要求。

(二)收益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每股收益與股價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變動與股價的比例與股票收益率之間也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關系,這也證明了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具有價值相關性。由于公允價值較為顯著地增強了每股收益對股價和股票收益率的解釋能力,在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編制的財務報告中,公允價值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亦具有顯著的價值相關性。并且發現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收益與股價比例的回歸系數和每股收益的變動與股價比例的回歸系數逐步上升,說明公允價值的運用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更具價值相關性,同時說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對公司股票的投資價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市公司股東更關注公允價值變動對公司獲利能力的影響。這進一步肯定了我國會計準則制定者引用公允價值的初衷,我國并不是盲目追求國際協調,而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更具價值相關性,能夠提供與決策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四、啟示與建議

從本文的實證結果來看,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可以提供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具有價值相關性。這為我國準則制定者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提供了實證研究支持,體現了其引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初衷。盡管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遭受質疑,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仍然可以堅持并推廣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但我國今后在公允價值的運用中應從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得到啟示并本著端正的態度正確運用公允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James A.Ohlson.Book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

[3]劉浩,孫錚.公允價值的實證理論分析與中國的研究機遇[J].財經研究,2008(1).

[4]房莉.從金融危機看我國公允價值的運用與發展[J].財會研究,2009(15).

篇5

【關鍵詞】 順周期效應; 公允價值; 歷史成本; 盯市會計

2008年的金融危機引發了理論界、實務界和金融界對公允價值的質疑和激烈辯論。辯論的焦點主要圍繞公允價值是否是金融危機的根源和其順周期效應等一系列問題展開。雖然國際經濟已將進入后危機時代,但金融業仍然面臨著資本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伴隨著去杠桿化的趨勢,其被迫出售資產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因此,為避免順周期效應的再次發生,深思這些問題,理清其脈絡,不僅有助于后金融危機時代一些問題的解決,而且還關乎著公允價值未來的命運和金融改革的方向。對此,我們應當思考:順周期性是否是公允價值的必然屬性,它給我們什么啟示?

一、文獻回顧

葛家澍、竇家春(2009)認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屬性,但當前必須進行適當的改進,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要求”。陳瓊(2009)指出:“公允價值會計的許多爭論是源于沒有弄清公允價值的概念和目的……現實中不存在最優的會計準則,因此準則制定者不得不根據環境進行權衡”。徐玉德(2009)認為:“現行會計規范中缺乏對公允價值使用的有效控制、實務界的不正當使用,直接影響了公允價值的實施效果,但它并非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于永生(2009)研究發現:“對于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價值計量是提高金融機構財務報告透明度,改革當前金融工具財務報告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對于順周期效應他還指出:“順周期效應應歸因于財務報告與金融資本監管政策的關聯性,而不是公允價值會計本身,采用廢止公允價值的方法來應對該問題不是一個恰當的策略”。對此,黃世忠(2009)通過銀行的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分析了順周期效應的產生機制,通過資本監管、風險管理、心理反應分析研究了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機制。Plantin etal (2008)研究分析了歷史成本和盯市會計(marking-to-market)的優劣,認為:“歷史成本在信息反應上是無效的,雖然盯市會計在信息反映上是有效的,但卻增加了無關的干擾因素從而加劇了價格的波動”。Allen and Carletti(2008c)和Plantin,Sapra,and Shin(2008a)也指出是市價會計加速或放大了順周期效應。在Plantin,Sapra,and Shin(2008b)中他認為公允價值具有順周期效應。同時Wallison(2008)明確指出:“公允價值會計不僅在經濟蕭條時造成資產價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繁榮時期也自造資產泡沫,具有鮮明的順周期效應的特征”。

以上的研究文獻表明:學術界雖然對于公允價值與順周期效應的研究雖然較多,但對于公允價值到底是否是順周期效應的根源卻非常模糊,當然對于順周期效應到底是否是公允價值的必然屬性也沒有回答,因此對于公允價值的應用和發展的指導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

二、公允價值與順周期效應的含義

到目前,在許多學者的研究中已基本確定公允價值并非金融危機的根源,但同時也指出了公允價值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把公允價值和順周期效應聯系起來,潛在的認為順周期效應就是公允價值會計的必然屬性,二者是緊密相連的,這也是公允價值備受關注的主要原因。但是仔細分析不禁會質疑:公允價值與順周期效應直接相關嗎?公允價值會計必然要伴隨順周期效應的產生嗎?

(一)公允價值

對于公允價值的含義,截止到2009年,FASB在《SFAS157》中定義為:在計量日,市場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銷售資產所收到的或轉移負債所支付的價格(exit price)。IASB也在2009年了《IFRS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場參與者之間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轉移一項負債將會支付的價格(exit price)。ASB在《財務報告準則NO.7――購買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指熟悉情況、自愿的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強迫或清算拍賣交易中,交換一項資產或一項負債所使用的金額。我國《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中對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由上可知,雖然各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同時包含了幾個要求:自愿的交易;公平的交易;有序的交易和基于市場的交易。

自愿的交易是指交易雙方在完全了解相關信息,出于自身意愿的情況下進行的交易。它是存在于交易雙方的一種判斷行為。當存在活躍市場時,市場價格就代表了雙方自愿的價格;當不存在活躍市場時,雙方可以根據成本、交易費用、預期收益等狀況進行權衡定價。所以,此時的價格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交易是指交易價格能正確反映資產或者負債的真實價值的交易。因為有交易費用的存在,使得這里的公平并不是價值在交易雙方的等值轉移,即絕對的公平,這里的公平應該是近似或者相對的公平。有序交易是指計量日現在的情況。它意味著市場參與者意欲交易的資產或轉移的負債已經在市場上存在相當一段時間,而這種交易是按照慣例的,正常的商業活動所進行的交易,而不是被迫的或者拋售的強迫交易。所以在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時,由于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和錯用盯市會計(mark-to-market)所使用的資產或負債的價格嚴重偏離了其內在價值,這時的價格已不能稱作是公允價值,只能稱作估計價格或者現時市場價格。金融機構在最低資本監管的壓力下進行的資產出售也屬于被迫交易,而不是公允價值所要求的有序交易,因此交易的價格信息就不符合公允價值的概念和范疇。

(二)順周期效應

順周期效應簡單的講就是在市場活躍時,市場價格往往導致資產的價格被高估;在市場缺乏流動時,市場價格往往導致資產的價格被低估,甚至嚴重被扭曲。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市場處于流動性不足,許多持有次貸產品的金融機構依據盯市會計確認了大量的資產減值損失,但迫于金融資本監管的要求,資產的大幅度縮水便引發了追加保證金和抵押資產的壓力,如果這些金融機構無法從市場上迅速獲得短期資本補充,就必須被迫在非流動市場上低價出售其所持有的次貸產品和其他資產,在傳染效應的作用下,其他金融機構就會根據這個較低的價格出售他們所持有的資產。此時,眾多投資者甚至金融機構必然會發生恐慌,造成大量的更低價的拋售,進而使得資產的價格出現新一輪下跌。接下來又會在資本監管的要求下,引發資產價格再一次下跌的惡性循環:資產價格下跌計提跌價準備資本監管要求更多的保證金資產大量拋售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這就是所謂的順周期效應。

三、順周期效應的產生與傳導機制

(一)順周期效應的產生機制

1.公允價值與盯市會計的區別。盯市會計指在計量金融資產時采取逐日盯市。由上面對公允價值的分析可知:當存在活躍市場時,可以通過市場獲得持續性的價格信息(盯市會計)反應資產和負債的內在價值,此時運用盯市會計就能近似地計量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但此種情況并非絕對,因為在市場活躍時期經濟的繁榮可能會增大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和杠桿比率,從而會刺激資產價格的上漲。所以即使市場活躍時盯市會計也有可能不能代表資產的公允價值;當市場處于非流動時,此時資產價格的確定方法是根據模型確定的(mark-to-model Accounting),關于這一問題,在SFAC No 7中,FASB也指出,通過折現現金流量模型確定的現值并不符合公允價值定義,與公允價值不一致,但它同時特別強調,“會計中初始確認和新起點計量使用現值的惟一目的,是估計的公允價值。但筆者認為這種“偽公允價值”既不是公允價值又不是盯市會計。由此可知,公允價值和盯市會計是有區別的,公允價值的范疇應該大于盯市會計,所以利用盯市會計并不能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反映資產的公允價值。

2.盯市會計―公允價值的濫用。在金融危機中,市場處于非流動狀態,金融機構的管理層仍然運用盯市會計替代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此時的價格信息已經不是公允價值信息。仔細分析順周期效應的脈絡就會發現,這其中并不是公允價值與監管政策的原因,而是管理層對公允價值的錯誤運用,即盯市會計與監管政策的原因。當市場不存在該資產或相關資產的參考價格時,準則要求運用估值模型確定資產的價格。那么當市場中的投資者出現心理恐慌時,即使我們假定模型是正確客觀的,這些估值參數卻不可能是客觀真實的,當然也不可能是公允的。所以運用相應的估值模型確定的價格信息最多只能稱作是估計價格,并且這個價格還可能會嚴重偏離資產的價值,所以它也不能稱得上是公允價值。當市場上一部分投資者均如此報價時,剩余投資者就會利用這個價格信息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出現傳染效應。此時金融機構的管理層仍然利用盯市會計計量金融工具就會導致投資者的心理恐慌甚至是“羊群效應”。縱覽整個過程,管理層對會計政策的不恰當運用才是順周期效應的一個重要根源。

此時應該用怎樣的計量屬性和計量方法去客觀真實地計量這些資產的價值,金融危機前各國準則都沒有一個完善的規定,對于盯市會計也缺乏明確的概念和應用條件,因此造成了準則的真空,使得金融機構在缺乏相應市場時運用盯市會計,造成資產價值低估甚至無從著手。從這個角度上說,順周期效應應該是會計準則的一種經濟后果,而不是公允價值的后果。

(二)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機制

1.金融衍生品鏈條過長。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放大和金融工具無限創新,金融衍生品鏈條過長有一定關系。在這里引用“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的傳導放大機制來解釋順周期的傳導放大機制。“牛鞭效應”原指因企業銷售鏈中各級銷售商的人為放大作用,使得廠商面臨的需求量已經遠遠大于顧客的需求量。當次貸危機爆發之時,由于金融市場中衍生品過于復雜,投資者發現他們已經看不懂企業的報表信息,這會造成兩種結果:一是財務報表的透明度嚴重下降;二是投資者心理更加的恐慌。順周期效應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隨著金融衍生品鏈條不斷變長,順周期效應就會越來越大。這種放大效應并不是各個鏈條環節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乘甚至是以指數的形式彌漫全球,使得順周期效應的影響程度更深,范圍更廣,并最終使次貸危機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2.投資者的心理。投資者心理對于順周期效應的作用機制可以通過“羊群效應”(herd effect)深刻地解釋。所謂的“羊群效應”主要指所有個人的理所導致的集體的非理的一種非線性機制。在市場處于非流動狀態時,市場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這使得許多個體投資者很難對某項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形成合理的預期,只得通過“引導原則”(Guiding principle)觀察周圍個體的行動,并實行盲目跟從的行為。最終所有個體的行為和預期將趨于一致,同時拋售自己的資產,使積聚的系統風險爆發出來,引發資產的盯市價格大幅度“跳水”,市場出現劇烈波動,甚至崩潰。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許多的個體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在資產價格出現下跌時,正是同時做出了同樣的心理反應和行動―大量拋售資產,才產生了“羊群效應”,并最終出現了順周期效應,對金融系統的穩定注入了極大的破壞力。

3.監管政策的呆板。金融行業是一個國家的命脈,金融系統的穩定不僅關乎著這個國家內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而且還關系著這個國家經濟的有序運行。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把金融系統的穩定作為金融監管的第一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對金融的監管,主要是通過資本充足率來實現的,以防止金融機構的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確保對存款用戶的支付能力,從而起到穩定經濟的目的。而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數字,并且無論是在經濟繁榮期還是衰退期都是保持不變的。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當市場處于非流動時,許多金融機構依據盯市會計確定的資產減值損失全部計入了當期損益,金融資本大幅度“縮水”,致使自己為了滿足資本監管的要求被迫低價拋售資產。順周期效應正是通過這一呆板的監管政策進行傳導的。

據以上分析,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機制更準確地說是一個經濟問題,從某種角度也是會計計量―盯市會計的問題,而不是公允價值的原因。因此,從順周期效應的產生機制和傳導機制綜合來看,公允價值和順周期效應并沒有明顯的直接關系,順周期效應并不是公允價值的必然屬性,它只是管理層不恰當的運用盯市會計、準則的真空、投資者心理、監管政策的呆板等一些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四、給我們的啟示

(一)后危機時代我國應根據國情謹慎推行公允價值

我國的資本市場正處在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推廣公允價值在會計實務中應用的范圍可以增加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幫助報表使用者更好地做出決策。但是,鑒于目前還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恢復,并不能隨時獲得持續性的價格信息,相應的公允價值與順周期的影響仍然存在,在引進公允價值時要謹慎選擇,不能盲目追求,更不能一步到位。另外,公允價值在理論上的研究應該及時跟上經濟的發展,根據形勢的變化綜合權衡經濟的需要、可靠性與相關性,對公允價值的應用進行修訂,并將其和歷史成本進行具體有效的結合,以達到為經濟服務,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目的。

(二)對我國會計準則及時進行完善,預防后危機時代順周期效應再次出現

金融危機雖然對我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影響不是很大,但也應該看到對公允價值會計帶來的沖擊。因此,應根據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認真反省本次金融危機給公允價值會計帶來的影響,及時修訂和完善會計準則,從而預防后危機時代出現類似問題,服務于未來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要認清公允價值和盯市會計的區別和聯系。既不能盲目地在任何情況下均將盯市會計作為公允價值,也不能不加區分地只運用盯市會計確認金融工具的價格。在市場活躍時運用盯市會計具有一定的公允性,這時可以將其作為參考確定金融工具的價格,但是當市場流動性不足時,就應該舍棄市場價格,更多地采用攤余成本計量屬性或者以攤余成本信息為基礎的估計價格。為了增加估值的準確性,對攤余成本信息在其期間內可以進行平均化處理,對其相關的估計參數也可以選擇特定時點或者特定期間加權平均的參數。此時的特定時點或者特定期間應該能代表金融資產公平價格的時點或期間。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可以允許部分金融資產重分類為按攤余成本計量。另外,還應該對活躍市場進行界定,以使準則更具體、更明確、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明確公允價值的地位,理清與其他計量屬性之間的關系。目前在我國會計準則中雖已經引入公允價值,但不僅公允價值的定義不全面、不準確,而且在具體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邏輯基礎和價值基礎也不相同。突出表現為: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價值、現值和公允價值同時作為計量屬性,它們之間的關系交叉重疊,比較混亂。這雖然在目前能增加信息的有用性,但這些仍未凸顯的潛在缺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必然會造成實務中具體操作的困難和混淆,在企業財務報表中成為管理層利潤操縱的工具,也增加了報表使用者分析報表的復雜度。因此,準則和理論界應該進一步探討公允價值的含義,并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逐步明確公允價值的地位,理清它與其他計量屬性之間的關系,增加準則的簡明性、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3.明確市場處于非流動時資產價格的計量問題。我國金融資產的計量分為市場價格、同類相近市場價格和估值模型價格三個層次。當公允價值計量按估值模型確定時,人們不禁質疑:此資產價格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資產的公允價值?這個問題還有待于深入研究。對此,準則應當明確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條件。另外,在進行三級估計時如何運用模型確定資產價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規定的仍不明確,具體操作也缺乏詳細的指南,可操作性比較差。對此,FASB、IASB和IMF關于相關參數(假設、信用、風險、利率、匯率等)的選擇、相關估值模型的確定以及這些模型和參數的披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措施都值得我們借鑒。

4.改進減值測試的方法和擴大減值測試的期間跨度。在減值測試的方法上可以剔除流動性這些非信用風險因素的影響。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資產在市場流動性不足時其價值被嚴重低估,從而能夠減少資產減值的計提,避免順周期效應的發生。當減值測試的期間較短時,市場處于短期流動性不足就會計提大量的資產減值;當市場恢復活躍時又會大量的恢復資產的賬面價值,這樣不僅會造成公司在市場流動性不足時的困難,也會造成企業利潤表明顯的“假象”波動,給投資者造成雙重打擊(流動性不足時的打擊和利潤表波動的打擊),導致投資者心理的恐慌。但是,當擴大減值測試的期間時,就會避免市場暫時性流動不足的影響,從而避免順周期效應的發生。

(三)在后危機時代,調整、強化金融監管,加強與會計的協調

眾所周知,從監管的層面改變、強化監管的措施并加強與會計的協調是應對順周期效應的重要措施,具有標本兼治的效果。因此,可以在金融系統中引入許多逆周期措施,確保金融系統更加穩健。如:動態資本充足率、動態撥備制度、改變以財務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單一的資本監管、改變減值損失計提方法、設定杠桿比率限制等等。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借鑒FASB、IASB、FSB、FSA和IMF的研究成果,他們提出的措施全面且深刻。

對順周期的應對并不單單是會計計量的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只有二者進行協調,從更高、更廣的視角去看待會計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作用,才能在總體上促進會計的發展,促進經濟平穩度過后危機時代,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

【主要參考文獻】

[1] Allen,F.,and E.Carletti.2008a.Mark-to-

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45(2-3).

[2] Allen,F.,and E.Carletti.2008b.Shoul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to-market? Banque de France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1-6.

[3] 于永生.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9(9).

[4] 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2009(11).

[5] 陳旭東,逯東.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源起、爭論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9(10).

[6] 葛家澍.公允價值計量的定義問題――基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157號《公允價值計量》[J].財會學習,2009(1).

[7] 陳瓊.公允價值會計爭論述評[J].財會通訊(綜合,上),2009(12).

篇6

[關鍵詞]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應用

[中圖分類號] F830.99 [文獻標識碼] A

一、公允價值核算模式基本理論

(一)公允價值的概念

公允的概念自從1844年由英國公司法提出,經歷了100多年的實踐成為公允價值的理論淵源。在20世紀80年代,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公布的會計準則中開始引入公允價值概念,1995年6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給出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此后國際會計準則為金融工具的計量中使用公允價值做了很大的努力。1976年的11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對公允價值的定義為:“在報告主體交易的市場上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為某項資產所能接受的價格或為轉移債務所支付的價格。“1998年我國具體的會計準則中首次提出公允價值概念,于2006年2月15日,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會計準則,2006)

(二)公允價值國外文獻綜述

1978年歐共體將“真實與公允”的觀念作為評價財務報告的最高標準后,國外理論界對公允價值就展開了系列的研究。莫里斯等人指出:公允價值的相關性在盈余管理與資本活動方面比歷史成本計量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門格兒對商業銀行應用公允價值的必要性進行了研究,提出應用公允價值,可以防止企業管理層在歷史成本計量下的一些不法行為,使銀行的金融資產與負債都得到計量。自上世紀末,我國會計界對公允價值就開始了廣泛的研究。2006年新會計準則頒布以后,關于公允價值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研究的方面也相當廣泛。謝詩芬、戴子禮提出,21世紀的財務變革將是價值型會計模式(即基于價值計量的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模式),并且這一模式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勞秦漢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不足公允價值的取得來說其可靠性差、公允價值的應用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估計難以判斷準確等。

(三)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計量模式是確定計量對象所選取恰當的計量屬性與度量單位,從而形成計量模式。葛家澍認為,理想計量模式首先是對計量對象加以界定,根據被計量對象的定義來選擇恰當的計量屬性和度量單位,形成計量模式。(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版)在物價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通常可以不考慮計量單位的選擇,這樣計量模式的選擇就要集中于計量屬性的選擇上。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機,在2009年底走出了危機的低谷,世界銀行對中國2010-2012年GDP的增長率預測值分別是:9.5%、8.5%、8.2%的情形,這說明我國現階段也處于經濟減速發展的后金融危機的時期。(呂瑋后金融危機時代公允價值計量分析)資產是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從資產的定義出發,選擇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結合名義計量單位構成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即公允價值+計量單位=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允價值從不同時間來看又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所以計量單位與重置成本、現行市價、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組合形成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四)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體現了公平原則

公允價值是指在一項資產或者負債在雙方自愿交易的基礎上進行現行交易所達成的交易金額,而不是強迫銷售,其本質特征就是來自于以公平交易為原則的市場。因為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反映的是交易雙方公平自愿交易而得出的金額,是理性市場交易的本質,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與市場經濟的公平交易原則完全契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環境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發展提供外在條件,使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的成為了我國會計領域上的主要計量方法。(王宇彤,2012)

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優勢、劣勢分析

(一)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優勢分析

1.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當代資產、負債涵義。會計核算隨社會經濟業務的發展不斷的推陳出新,資產和負債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自身經營的不斷變化,采用歷史成本的計量模式,已經不能核算出準確、相關的會計信息,而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市場交易的價格就是公允價值,這個價格是不斷的變化的,也就說明公允價值能夠隨著企業交易而不斷變化,這不僅能夠反映出資產和負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價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產和負債在未來交易中的價值,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能夠更好的反映在經濟運行中的資產和負債,增強資產負債這對極其重要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2.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參與市場交易的雙方都是自愿交易從而形成的市場價格,雖然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價格不確定性大,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能夠真實相關的反映著市場交易的價格,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所核算出來的財務信息具有相當高的真實性和相關性。

3.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上文多次提到,在知識型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使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核算出的會計信息并不能給企業決策者和投資者準確相關的投資評估,主要原因在于,知識型經濟發展,伴隨著的是經濟要素變化速度加快,各項成本也在不斷的變化,歷史成本計量模式是基于物價穩定的前提下進行核算從而得出會計信息的,通過公允價值核算出來的會計信息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而且在瞬息萬變的金融行業內,公允價值是至今最具相關性的計量屬性,對于金融行業投資者獲取會計信息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劣勢分析

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能夠反映交易雙方現時價值,還能根據其相關性,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市場經濟下的會計核算仍然存在不少的缺陷。

1.信息質量可靠性差。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所得出的會計信息是市場交易的價格反映,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所得出的會計信息不僅會受到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的影響,還可能受到人為的影響,相對于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會計信息的客觀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上市有所減弱的。

2.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會增加會計報表的波動性。公允價值在計量單位中有明顯的優點,公允價值計量能夠計量變化中的市場價格,未來現金流和無形資產等項目,對于未來現金流量也會受到未來資產成本,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核算出來的會計信息在制作會計報表時具有波動性。

四、改進建議

在后危機時期公允價值它仍然是金融工具與衍生工具的最相關的計量屬性,而只要存在對我國會計信息核算以及會計報表整理,為投資者提供相關性和預見性更加強的會計信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公允價值在我國運用還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本文針對為在我國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中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一)完善市場秩序

公允價值是投資者通過公平交易得出的價格,有交易就會有市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過近20年的發展,雖然說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市場經濟也逐步成長起來,但是較于國外發達資本主要國家的市場經濟來說,還是有許多弊端的,因此,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仍有許多不足,要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整理和核算會計信息,那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強市場經濟的活力,加大力度完善市場管理和監管機制,促進市場經濟的穩定和繁榮。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相關性是由市場交易為基礎的,因此,要加大市場誠信建設,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真實可靠。

(二)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

加強會計工作人員使用公允價值的實務能力,掌握更多的公允價值業務技能是提升企

業財務報表信息質量。提高財務報表對經濟決策的有用性。培訓會計人員對會計信息的分析能力,通過對報表信息的準確分析能對前瞻性預測,捕捉市場機會,從而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

(三)加強對公允價值財務信息的披露

我國的表外信息披露情況一直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會計信息披露過程中出現大量虛假記載、誤導性出陳述、重大遺漏等違規事件。由于這一情況的存在導致在某種程度上嚴重損害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披露的細化或者更為具體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企業進行詳細披露需要成為政策法規對企業的硬性要求,同時加強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與及時性。

[參 考 文 獻]

[1]王宇彤.公允價值的運用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分析[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2-07

[2]呂瑋.后金融危機時代公允價值計量分析[J].學術交流,2013(7)

篇7

一、IASB公允價值會計最新進展

早在2005年9月,IASB就將“公允價值計量”項目列入了議程,開始研究和制定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為所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或允許的公允價值計量建立統一的指南來源,以減少復雜性并提高應用的一致性。金融危機過后,IASB加快了公允價值及其相關項目的修訂工作。后金融危機時代,IASB的征求意見稿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和應用的內容作如下歸納。

(一)2009年IASB公允價值會計進展 2009年5月,IASB了《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對公允價值及有序交易等相關術語進行了定義,建立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框架,并就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提供了指南。首先,公允價值被定義為“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場參與者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的或轉移一項負債所意愿支付的價格(即退出價格)”,同時明確定義了“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在用估值前提”等概念。其次,征求意見稿所建立的公允價值計量框架除了規定資產、負債及權益工具公允價值計量的基本問題外,還明確規定用于計量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必須與市場法、收益法或成本法一致,并將用于計量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輸入值按優先次序分為三個層次。再次,征求意見稿還對不存在活躍市場條件下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了應用指南。

2009年7月、11月,IASB分別了《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征求意見稿)》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9),對現行IAS39金融資產的分類和計量問題進行了修訂,重新調整了金融資產的分類標準。IFRS9將金融資產的分類標準改為要求主體以其管理金融資產的商業模式和合同現金流特征為依據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且主體商業模式是第一因素,當金融資產具備商業模式和合同現金流特征這兩個分類條件時用攤余成本計量,其他情況只能按公允價值計量。IFRS9還進一步規定主體選擇在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下反映公允價值計量的權益工具產生的損益時,損益須以利得或損失來確認。

(二)2010年IASB公允價值會計進展 2010年4月,IASB了《國際會計準則第19號――雇員福利》(IAS 19)改進項目《設定受益計劃(征求意見稿)》,對IAS19中設定受益計劃的確認、列報和披露有關內容進行了基礎改進,其中規定了設定收益負債的估計或計劃資產的公允價值發生改變時,立即予以確認,并在綜合收益表中確認設定受益負債(資產)的凈額變化。

2010年5月,IASB了《應用公允價值選擇權的金融負債(征求意見稿)》,建議將應用公允價值選擇權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全額計入損益,同時將變動總額中報告主體自身信用風險影響的部分轉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2010年6月,IASB了《公允價值計量中計量不確定性分析的披露(征求意見稿)》,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披露內容重新征求意見,即要求第三層次的公允價值計量在計量不確定性分析中考慮不可觀察輸入值相關性的影響。

2010年7月,IASB了《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列報(征求意見稿)》,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表的損益部分中應包括如果一項金融資產重分類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重分類之前的賬面價值和重分類日(根據IFRS 9的定義)公允價值的差異導致的利得或損失。

2010年8月,IASB了《征求意見稿――租賃》,對有關租賃的確認原則、計量方法、列示項目和披露信息等內容進行了規范。其中,使用權資產的重估《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不動產、廠房和設備》對某類不動產、廠房和設備的所有自有資產進行重估時需要考慮重估日的公允價值;在租金支付收取權的減值計量中,采用終止確認法時涉及租賃資產、租金支付收取權的公允價值。

(三)2011年IASB公允價值會計進展 2011年1月,IASB了征求意見稿《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抵銷》,目的是為了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和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下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抵銷建立一個共同的標準,其中要求在報告期末,主體按金融工具類別分別披露有關已確認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信息應包括以公允價值計量確定的組合層面的調整數,以反映主體對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凈暴露,或者交易對手對主體信用風險的凈暴露。

二、IASB公允價值會計最新進展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2006年2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所引入的公允價值是適度、謹慎和有條件的。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等17項具體準則中規定,只有存在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的情況下,才能采用公允價值計量。IASB的新國際會計準則和與公允價值有關的征求意見稿,將會改進公允價值的計量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公允價值應用的范圍,這對我國的影響值得探討。

(一)促進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IASB結合金融危機后全球的情況對國際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改革和完善。目前,IASB和FASB在公允價值方面已經完全消除了雙方在該項目上的差異。我國財政部制定的持續趨同路線圖明確指出,中國對IASB為應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落實G20、FASB要求所做的努力表示高度贊賞和充分肯定,并將一如既往地支持 IASB 致力于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因此,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引入體現出我國支持國際準則改革的基本方向,促進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盡管IASB并不認為新興經濟市場國家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特殊問題,也沒有為其提供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但是,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確具有新興市場的公允價值自身的特點和問題,希望公允價值的范圍不要擴展得太大。

(二)提高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 IASB對公允價值的一系列改進項目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和限制了公允價值的計量規范以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的披露,對具體實務操作規范給出了明確的要求,既通俗易懂又容易操作,這將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進而提高了決策有用性;《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明確定義了公允價值及有序交易等相關術語,闡明了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計量方法等,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但是,會計信息可靠性和相關性是以公允價值的準確取得為基礎的。對于我國新興市場經濟,目前沒有公開且可信的渠道進行金融工具估值,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普遍存在,難以實現“公允”;由于估值技術尚不成熟,可能出現估值結果誤差較大等問題,因此,對于公允價值的應用仍有一定難度。

(三)增加企業利潤操縱空間 IASB改進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初衷是盡量避免利潤操縱行為。如《公允價值計量中計量不確定性分析的披露(征求意見稿)》要求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以抑制利潤操縱行為。但在我國由于資本市場欠成熟,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因此這些改進項目有可能導致利潤操縱行為。第一,在公允價值級次中,只有一級輸入值不需調整,完全依據客觀數據,而二級、三級輸入值需要大量的估計和模型,介入了許多主觀因素,給管理層留下了利潤操縱的空間而損害股東權益;第二,有關“在用”前提與“最佳最好使用原則”的結合,“最有利市場”的理解和應用,以及資產組的價值等問題并不明確,留下利潤操縱的機會;第三,關于“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列報的調整會增大財務報表項目的波動性,為管理層創造了乘機操縱利潤的機會。

(四)增加企業經營成本 IASB公允價值的最新進展加強了對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限制,如在我國實施將會明顯提高公允價值的估值成本、審計成本和相關實施成本等經營成本,顯然不符合成本與效益原則。具體體現在:第一,估值成本提高。而有些對非上市公司投資或股權比例較小的投資很難取得所需信息,甚至可能出現為了評估而評估的現象,企業付出極高成本,而評估的結果并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第二,審計成本上升。由于準則中涉及主觀判斷的因素越來越多,這對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建立更嚴密的審計程序,收集更充分的審計證據,從而相應增加審計難度和工作量,審計風險上升,最終導致審計成本增加。第三,相關實施成本增加。企業需要在短時期內完善系統、培訓人員等各方面以適應準則變革的要求,可見IASB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改進項目對國內企業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五)提高對會計人員整體素質的要求 IFRS9及關于公允價值的各個征求意見稿從會計角度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目的,賦予管理層更多的選擇權和利潤操縱的空間,這便對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會計人員根據準則要求進行主觀判斷的情況較以往有所增加,會計人員是否具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將對財務報表能否公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國會計人員知識結構不夠完整,職業判斷能力較為缺乏,職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整體素質與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工作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這將會成為IASB公允價值改進項目在我國實施的障礙。

三、我國公允價值應用對策

IASB公允價值會計的最新進展對我國的啟示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我國應結合當前國情,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

(一)積極參與國際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修訂 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只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實際情況,修訂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才能真正實現其高質量、權威性和全球公認性。我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應堅持“趨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基本立場,持續跟進IASB公允價值及其相關研究,積極參與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討論與修訂,能使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終稿更好地體現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情況,提升我國在國際準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

(二)加快建立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框架 公允價值計量是IASB擬做重大修訂的項目之一,《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建立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框架,單一來源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復雜性和實務操作中的多樣性。而我國目前關于公允價值的準則散布在各個具體準則中,缺乏統一性,增加了公允價值取得的難度和成本,因此,有關部門應借鑒IASB最新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加快建立適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的公允價值框架,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操作性,增強公允價值所反映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三)優化公允價值應用市場環境 活躍、流動、健全的資本市場能提供公允價值計量所需的信息。我國尚處于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化程度不充分,經濟發展不均衡,優先考慮市價的公允價值輸入值質量不高,在經濟波動劇烈時,不僅不能得到公允的信息,甚至會導致信息失真。完善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環境須做到:第一,努力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創新力度;第二,大力推進會計信息化進程,建立各類價格的網上平臺,研發財務軟件輔助與公允價值應用有關的數據運算和分析工作,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并降低相關運行成本;第三,建議監管機構成立專業的估值機構,規范公允價值評估制度,從而為企業提供權威的、統一的估值信息。

(四)健全公允價值應用法律制度 為遏制利潤操縱行為,我國在擴大公允價值使用范圍前需健全其應用的法律制度。第一,政府應不斷完善與公允價值計量和會計信息質量有關的法律法規,對濫用公允價值的企業和會計人員進行嚴格監督,加大處罰力度;第二,應健全的會計師問責制度,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行業自律,對于企業財務報告中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項目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并發表恰當的審計意見;第三,加強守法宣傳和道德教育,從主觀上消除利潤操縱的動機是杜絕假借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根本措施。

(五)完善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 推動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進一步應用和國際協調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公允價值的級次判斷和估值需要精于會計財務、資產評估等知識的專業人員;對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從業人員;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修訂需要精業務、懂外語和善于溝通談判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我國應高度重視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高校和相關會計部門應承擔起該重任,不斷完善會計學教育體系。一方面,著力培養高素質的研究創新型人才,加強其理論研究水平,密切注意國際學術前沿和發展動態,特別是提高運用國際前沿的研究方法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著力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并加強后續培訓,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加大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職業操守,具備良好的整體素質。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關注IASB公允價值會計的最新進展并充分考慮其在我國的適用性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我國經濟轉型的實際情況,應積極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修訂,全面推進我國會計準則持續國際趨同,建立我國公允價值的計量框架,優化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環境,健全公允價值應用的法律制度,完善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為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玉廷:《關于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問題》,《會計研究》2009年第9期。

[2]黃世忠:《后危機時代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革與重塑》,《會計研究》2010 年第6期。

[3]葛家澍,竇家春,陳朝琳:《財務會計計量模式的必然選擇:雙重計量》,《會計研究》2010年第2期。

[4]董必榮:《試論公允價值的本質及其計量的可靠性》,《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 年第11期。

篇8

[關鍵詞]動態環境;柔性;財務戰略;風險管理

由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而成的世界性金融危機,被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最為嚴重、影響最為廣泛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有許多企業破產倒閉,這些慘痛的教訓無疑對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討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我們需要深刻理解此次金融危機成因的復雜性、形勢的嚴峻性及其影響的深遠性,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審時度勢調整企業的總體戰略和經營戰略,在此基礎上,有效甄別影響企業持續經營的風險,確定與之相適應的、有柔性的財務戰略,應對危機,規避風險。

一、動態環境、企業戰略和財務戰略生成

(一)動態環境與企業戰略

企業與外部的客觀環境處在一個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中。組織面臨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必須制定正確的戰略來明確自己的定位,并創造自己的獨特優勢。安索夫(1965)認為,“組織是環境的產物,戰略指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決策的規則,戰略的就是指與組織及其環境之間的關系有關的”。Andrews(1972)曾指出,“制定有效的戰略首先要考慮到組織面臨的外部環境所提供的機會和威脅,只有當組織的能力或資源與外部環境所提供的機會相吻合時,組織才得以持續發展”。在企業戰略與環境的分析中,一方面要分析環境對戰略的影響;另一方面,要分析戰略選擇對環境的影響。企業戰略一般包括3個層次,即企業總體戰略、競爭戰略和職能戰略,財務戰略屬于企業戰略的職能戰略。從戰略的角度來審視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和財務環境,對于企業合理安排有限的財務資源、獲取競爭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財務戰略的生成

財務戰略是戰略理論在財務管理方面的應用與延伸,劉志遠(1997)認為:“財務戰略是為謀求企業資金均衡有效的流動和實現企業戰略,為增強企業財務競爭優勢,在分析企業內、外部因素對資金流動影響的基礎上,對企業資金流動進行全局性、長期性和創造性的謀劃,并確保其執行的過程”。魏明海(2001)將財務戰略定義為:“在企業戰略統籌下,以價值分析為基礎,以促使企業資金長期有效地流動和配置為衡量標準,以維持企業長期盈利能力為目的的戰略性思維方式和決策活動”。

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財務戰略與企業戰略的目標一致,與公司的價值密切相關。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的執行和保障體系,財務戰略以統一的價值尺度綜合地反映在企業戰略期間各種影響其財務活動的因素,企業在制定和實施財務戰略過程中,除了謀劃企業獲利和能力營運能力外,同時也對在企業戰略期間可能發生的生產經營風險予以充分考慮,并規定控制目標予以充分防范。

二、周期性因素波動影響的財務戰略

(一)經濟周期性

企業置身于動態經濟環境中,各種周期性因素對企業財務戰略有著重要影響。周期性因素有關宏觀、中觀、微觀層面之分,包括商業周期①、行業生命周期、企業或產品壽命周期、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其中商業周期最為重要。根據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在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4個階段。經濟周期是總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過程,是經濟運行的規律性反映。它通常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4個階段。企業的財務活動和經營活動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經濟周期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影響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對其財務活動產生影響,經濟周期與企業務戰略存在一定的匹配關系。

(二)經濟周期與財務戰略抉擇

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對企業財務的影響表現為:在不同的經濟運行階段,要求企業采取不同的財務戰略。繁榮階段,公司可采取擴張型財務戰略,如擴充廠房、設備、開展營銷規劃等,內涵與外延擴大再生產投資并重和保持較高積累水平;衰退階段,公司可采取緊縮型財務戰略,此時企業可以出售多余設備,轉產、停產,削減存貨,縮小經營規模,降低負債,著重保證簡單再生產資金需要,保持較低積累水平;蕭條階段,企業應維持現有規模不再減少,并適當考慮一些低風險的投資機會,只保持市場份額;復蘇階段,公司可采取穩健型財務戰略,安全經營、中等負債,著重于內涵擴大再生產投資和保持中等積累水平。

經濟周期與企業財務戰略緊密關聯,在我國政府采取正確的保增長、調結構、促民生的政策,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形勢下,預測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確定企業未來的財務戰略總體走向,是收縮戰略還是擴張戰略;了解企業主要產品所處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和階段,確定企業投資取向是否合理;了解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對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有總體把握,企業才能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化“危”為“機”。

企業財務戰略立足于企業的長期發展,風險因素對財務戰略決策和財務戰略管理的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三、風險管理導向的財務戰略管理

財務戰略風險是指在財務戰略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由于企業理財環境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企業財務戰略目標實現的不確定性。財務戰略風險主要源于財務戰略制定正確與否,財務戰略方針與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經營規律以及戰略資源、競爭能力結構是否匹配。由于人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內外環境把握的不確定性,以及企業面臨內外環境的變化,有時會導致財務戰略選擇出現失誤,或者在財務戰略實施時會出現偏差和沒有隨著環境的變化及時對財務戰略進行調整,造成實際結果與財務戰略目標發生偏離,由此形成財務戰略風險。企業財務戰略風險存在于企業理財活動中籌資、投資和收益分配戰略的分析、制定、實施、評價過程之中。

基于風險的財務戰略管理是指在分析組織內外各影響因素及其變化的作用機制的基礎上,指出財務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并提出風險應對策略,以減少預期損失的管理過程。完善的風險管理對財務戰略的成功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風險進行積極有效管理,協調風險和收益的關系,創造和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最終實現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因此,在企業財務戰略風險管理過程中,有必要以風險為導向,根據變化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使財務戰略具有柔性,保持財務戰略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有助于提高財務戰略風險管理效率。

四、柔性財務戰略的界定和構成要素

(一)財務戰略的柔性的界定

柔性是戰略本身具有的一種屬性,Evans(1991)在分析組織中的戰略柔性問題研究中,將戰略柔性定義為幫助組織重新定位條件變化的能力,柔性是規劃戰略、結構和方案不可或缺的特性。Sanchez(1997)提出組織的戰略柔性由資源柔性和協調柔性組成。資源柔性是由資源自身的特征所決定的,而協調柔性則反映了組織利用這些資源的能力。汪應洛等(1998)根據市場競爭環境的高度不穩定性提出了柔性戰略概念,并對柔性戰略(FlexibleStrategy)和戰略柔性(StrategicFlexibility)做了區分:戰略柔性一般指組織通過能力的提高使原有戰略得以有效調整,反映的是戰略的計劃性和靈活適應性。柔性戰略是指組織為更有效地實現目標,在動態的環境下,主動適應變化、應用變化和制造變化,以提高自身競爭能力而制定的一組可選擇的行動規則及相應方案②。

基于上述柔性戰略的內涵界定,本文認為,柔性財務戰略是指以企業戰略和財務環境分析為起點,通過財務活動的組織,利用并整合企業的財務資源、財務能力和財務組織應對環境變化能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使環境、戰略與企業財務組織、財務資源、財務能力之間形成一個相互協調配合的體系。

柔性財務戰略強調財務戰略對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與能力的超強應變性,柔性財務戰略的制定是風險導向的,柔性財務戰略強調戰略和配套風險戰略的全局性以及企業的主動適應性。

(二)柔性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

劉益、李垣(2005)認為,“為適應動態變化的環境需要,企業戰略的范圍必須包括競爭的各類要素,柔性戰略應該包括組織柔性、資源柔性、能力柔性、生產柔性和文化柔性等5個方面”。趙秀芳(2007)認為,“柔性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包括財務組織柔性、財務能力柔性、財務資源柔性以及財務活動柔性4個方面”。本文認為,柔性財務戰略由財務組織管理柔性、理財能力柔性、財務資源配置柔性、財務活動柔性四要素組成。

1.財務組織管理柔性。財務組織管理柔性包括組織結構柔性和組織管理柔性。在柔性財務戰略中,財務組織機制不僅要滿足企業戰略目標的要求,還要適應環境變化,以促使企業員工不斷提高素質,增強企業的財務運作能力。

2.財務資源配置柔性。財務資源配置柔性是指企業原有財務資源的轉化能力。財務資源是指被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與企業獲取財務收益相關的各類資源,既包括企業所擁有的有形財務資源,也包括無形財務資源,通過資源柔性提高企業的收益水平。財務資源配置柔性是財務戰略成功實施的物質基礎。

3.理財能力柔性。企業對財務資源運用形成理財能力,理財能力柔性是指在變化環境下,企業整合舊資源、發現新資源并有效組織財務資源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包括財務營運能力、財務管理能力和財務應變能力。理財能力柔性體現了企業財務戰略實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財務戰略成功實施的管理能力保證。

4.財務活動柔性。財務活動柔性是柔性財務戰略得以實施并獲取成功的依托,是柔性組織運用柔性資源和能力,通過財務活動表現出來的。財務活動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籌資系統、柔性投資系統、柔性營運資金管理系統和柔性分配系統。本文從上述柔性財務戰略的構成四要素出發,對基于柔性的財務戰略風險管理策略進行分析。

五、基于柔性的財務戰略管理策略

(一)準確識別財務戰略風險,提升財務活動柔性

對財務戰略風險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分類,對風險的暴露情況及對企業財務戰略風險的影響程度進行辨識,例如對財務戰略環境風險因素、財務戰略資源風險因素、財務戰略主體經營風險因素和財務戰略主體管理控制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在對基于柔性的財務戰略風險有效識別、測度的基礎上,借助風險評估方法和有關模型,對基于柔性的財務戰略風險的因素做出具體評估,設定財務戰略可接受的風險容量,以便為基于柔性的財務戰略風險控制提供依據。提高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收益分配活動的靈活性,從而提升財務活動柔性。

(二)有效配置財務戰略資源,提高財務資源柔性

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掌握有價值的資源。若配置較多的財務戰略資源,理財環境發生變化時,財務系統應對環境變化的實物緩沖、財力緩沖、技能緩沖和能力緩沖就大,企業面對的財務戰略風險較小。在內外部不確定性相當大的環境下,加強財務資源柔性管理具有普遍代表性。不僅有利于提高企業危機應對能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還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經濟衰退時期,提供流動性支持,緩解融資約束、避免投資不足;在經濟繁榮時期,儲備流動性、降低成本,避免投資過度。在動態的環境下,柔性財務資源應發揮企業融資系統劑的作用,隨著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國家信貸政策走向、以及企業盈利能力的變化,實施靈活多樣的資源配置,尤其是優化財務資源內部結構。不同類型的融資方式相互支持和配合,避免任何一種融資安排鏈條斷裂或者整體融資系統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以最經濟、風險最小的方式支持整體融資系統平穩運行。

(三)完善和提高財務戰略主體治理結構和水平,增加財務組織管理柔性

財務戰略主體治理結構及其效率優化是提升財務戰略柔性的基點,是提高理財柔性的機制保障。面對復雜化、動態化的財務戰略環境,財務戰略主體應尋求一種高效柔性的組織結構,即具備簡約性、靈活性、創新性和扁平化的特點,能夠使財務戰略組織應對財務戰略環境的變化;具有較高的財務戰略主體管理水平,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綜合自身的資源、能力以及所能承受的風險水平,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有關財務活動的方向、內容及方式進行有效的選擇和調整,及時獲取有效的財務信息并決策實施,能夠有效抓住財務戰略未來機會并有效規避不利因素。提升財務戰略風險管理主體素質與技能,對于提高財務戰略主體的決策能力、業務執行能力和系統柔性能力的整合度,進而改善理財系統柔性效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提高協調能力,提升理財能力柔性

協調能力是指理財系統整合財務資源、能力和信息的能力,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均衡財務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協調關系的能力。①有效整合調控財務資源、能力和信息,使其真正轉化為抵御理財環境變化和不確定性、應對財務戰略風險的能力,提升系統整體柔性。它對系統柔性的貢獻主要取決于財務主體對資源、能力和信息的整合度。②財務主體按照財務戰略、行為準則規范財務行為過程,通過行為過程的規范來處理系統的不確定性和管理財務戰略風險。③財務利益相關者通過有效的財務治理結構模式、機制的設計和運行來均衡其利益而實現共贏的能力;協調財務主體在財務戰略行為活動中,堅持和諧財務理念,協調和規范財務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目標、行為,在產生協同效應的基礎上構建和諧財務關系,從而改善財務戰略環境的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成思危.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的對策[J].與現實,2009(5):1-16.

[2]劉志遠.企業財務戰略[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3]魏明海,等.財務戰略——著重周期性因素影響的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4]袁輝.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創新經濟學之父[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5]JStuartEvans.StrategicFlexibilityforHighTechnologyManeuvers:AConceptualFramework[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1991,28(1):69-89.

[6]RSanchez.PreparingforanUncertainFuture:

篇9

前些天,經常出入菜市場買菜的居民們驚訝地發現,他們已經很難吃到3元以下的蔬菜了。

而這幾天,他們又明顯感覺到,菜價開始回落了。

上竄下跳的蔬菜價格攪亂了市場,也帶來了我們對于商品公允價值確認的擔憂。

瘋狂的農產品

農產品也瘋狂。

商務部預報監測顯示,4月中旬以來,全國18種蔬菜批發價格連續三周上漲,4月26日至5月2日蔬菜批發價格平均為3.84元/公斤,與三周前相比,累計漲幅為4.4%;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44.4%。

而目前,各地菜價開始下跌,有的蔬菜甚至出現了30%以上的跌幅。

大蒜仍然是農產品中的“漲價明星”。

農業部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大蒜價格從去年2月以來直線上揚,2009年2月25日為0.7元/公斤,而到了2010年4月,價格已超過7元/公斤。

不公允的市場

瘋狂的農產品令人困惑。于是,大家紛紛挖掘農產品價格波動背后的動因。由此,自然災害說、游資囤貨炒作說等版本相繼出爐。

從經濟學理論上說,商品價格由價值決定,并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然,波動的方向和幅度還要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

農產品為什么漲價?簡單看是供小于求。作為民生食品,農產品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必需品,一旦供應不足,必然造成漲價,而且,幅度還可能很離譜。這也正是當前的現狀。

然而,問題在于,這種供小于求的現狀是否有人為制造的因素?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從“包地”到大量收購,游資無處不在。他們用大量的資本從原產地進行收購,然后統一抬高價格集中銷售,這自然就導致了市場價格的上揚,其中,尤以大蒜為甚。

這不難讓人聯想到近期讓國內鋼鐵業很郁悶的鐵礦石。說到底,這是一個定價權的問題。當商品集中掌握在一群人的手中的時候,如果這群人有意抬高價格,購買者是無能為力的,這個時候,談論市場的公允性沒有任何意義。

尷尬的公允價值

不過,公允的市場對于公允價值會計而言,卻意義重大。

因為,在很多時候,公允價值要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而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依據正是基于商品在公允市場下的價格。倘若市場不公允,價格的公允性很難保證。

按照公允價值的定義,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順著這個邏輯,只要買賣雙方出于自愿、彼此熟悉情況、且不是關聯方,他們達成的交換價格就可以作為公允價值入賬。比如大蒜的價格,即使貴得離譜,只要是買賣雙方自愿在活躍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價格,就可以認定為是公允價值。

不過,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如前文所述,既然這一市場的公允性也就無法保證,基于這一市場之下確認的公允價值又有何意義呢?再回頭看看金融危機中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后,公允價值飽受爭議,其原因正是在于:當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存在極大泡沫時,按照這種計量方式計算出來的資產的公允價值被異化了。華爾街正是在金融資產泡沫破滅的沖擊下開始走向淪落的。

當然,筆者以上的探討只是以大蒜為例。但其實,根據我國的會計準則,諸如大蒜等存貨類商品是不能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價的。除非當其價格發生急劇下跌時,企業出于會計謹慎性的考慮,可以按市場價格與存貨歷史成本之間的差額對存貨提取跌價準備。

篇10

[關鍵詞]會計;公允價值;問題;思考

一、公允價值的基本含義

在我國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對于公允價值的含義界定為:資產與負債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買賣雙方對市場情況熟悉,并在自愿的基礎之上交換資產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從這個定義上我們能知道,公允價值實際上就是資產交易市場上對該資產和負債的交易價值,這個價值是一個時點上的價值,是不斷在變動的,其并非是該資產和負債的確切內在價值。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公允價值的定義方法就是該資產和負債的邊際價格。公允價值在我國整個運用過程經歷了大概三個階段。首先是1998年開始初步運用公允計價方法,其次是在2001年修訂會計準則時,對公允計價方法的回避,最后是在2006年對會計準則的重新修訂使用,并在2007年正式運用。

二、在我國會計核算實際工作中,公允價值計價方法應用存在的不足

(1)公允價值計價方法會加大周期性波動。我們對相關會計項目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時候,由于其計量的價格都是由相關交易市場的交易價格決定,因此當市場處于上升周期時,其公允價值會被高估,而在經濟處于低谷時,公司價值又會被低估,這就導致經濟高峰期企業容易獲得信貸支持,容易造成經濟過熱,而當經濟處于低谷時,企業價值被低估,企業難以獲得信貸支持,生產受阻。從客觀上來說公允價值的計價方法使得企業的周期性波動幅度加大。(2)公允價值計價方法的需要借助外界穩定的交易市場。公允價值的計價方法基礎是有一個完善的交易市場,且在該市場進行交易的品種有活躍的交易。在我國整個金融交易市場的結構是不完善的,還有很多市場沒有建立起來。整個交易市場的投機氣氛較為濃厚,市場上交易產生的價格往往對現實經濟沒有指導性意義。(3)對于缺乏活躍金融市場交易的計價品種,沒有一個可參照物。我國整個金融市場在結構上不是很完善,很多金融交易品種并沒有建立起來。按照公允價值計價的方法,對于沒有活躍的交易市場的品種進行定價的時候,要參照相關交易品種的價格進行合理估價。這就為會計核算帶來了問題。首先是給操縱利潤留下了空間,其次就對會計工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其市場判斷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實際工作中難度較大。(4)利用公允價值對企業利潤進行操控。在我國1996年開始使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的時候,就有公司利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進行利潤操控,這個導致2001年在修訂會計準則的時候,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進行了回避。但隨著我國經濟國際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會計上對于公允價值的運用是符合整個國際潮流的,因此在2006年新修訂的會計準則時,將公允價值計量方法重新引入,這幾年就又出現了部分公司利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對公司利潤進行操控情況。

三、會計核算中運用公允價值的思考

(1)創造良好的法制和市場環境。要想讓公允價值計量方法能得到實際的落實,良好的制度約束是關鍵。首先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其次要培育各級交易市場,讓公允價值有合理參考市場價格。最后就是要不斷的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讓其能夠有良好的判斷能力,能夠有能力的計算出合理的公允價值。(2)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公允價值計價的具體操作指引。公允價值的計價方法是比較靈活的,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具體執行人員的理解能力和職業素養。針對我國會計市場的情況,最好有有關部門制定一個具體公允價值的操作指引,讓公允價值計價方法的隨意性降低,保證公允價值計量的公允性和恰當性。(3)制定合理的企業內控機制,抑制企業操控利潤動機。在我國企業內部要建立合理企業決策機構,讓企業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能夠確切的行使職責,讓企業的經營權和監督權能夠正在做到互相控制,使得企業內部操控利潤的動力喪失,使得企業高管的工作重點放在獲得利潤上,而不是報表利潤的謀劃。(4)完善企業外部的監管制度。對企業的監管,光靠企業內部監控是很難實現的。我們要引入注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督,讓企業有外部的約束機制。對于企業的股本制度上,要鼓勵股權的分散持股,讓企業中大股東只手遮天的情況降低。還有就是要加大證券市場的監督,讓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進行利潤操作無處藏身,讓相關人員受到嚴厲處罰,這樣就會讓公允價值的應用有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永平.后金融危機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思考――基于公允價值會計[J].會計之友.2011(12):31~32

[2]孫玉恒.后危機時代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探討[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1(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