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教學資源創建改革思路

時間:2022-04-04 11:05:29

導語:金融學教學資源創建改革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學教學資源創建改革思路

一、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改革的出發點

進入21世紀,在加入WTO后,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地位格外被認同,并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發展命脈。但目前隸屬于現代服務業的金融學仍是中國的緊缺專業之一,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金融財會也被列為緊缺人才專業。金融教育是為金融行業培養和輸送專業金融人才而服務的,大力創新改革金融教育便成為高等院校的當務之急。瑞士心理學家、日內瓦學派的創始人皮亞杰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造就能夠創新、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已經做過的事情”。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工作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必須不斷推進教育創新,大力改革金融學專業,培養國際化、實踐能力強、數理基礎扎實、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金融人才。而課程與教育資源建設問題關系到教育目的的實現與體現、教學方法及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教學質量水平及其評價的標準,[1]所以進行課程與教育資源建設便是金融學專業改革的基礎與核心。

二、文獻綜述

金融學教育是要把學生培養為兼具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且具有國際化和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如何發揮高等院校教學優勢,建設具有國際化水準的金融學專業,已然成為高校金融學專業教育工作者積極研究探索的重點和難點。對此,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規劃課程培養體系建設方面,孫伍琴、燕小青[2](2007)建議對金融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采用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方法;而羅晶[3](2011)則堅持在金融學課程建設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差異性。然而,此類研究并未結合金融專業的特點,缺少從實踐教學的角度來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融合,不利于課程教學內容的融合與更新。其次,在構建金融雙語課程中,我國學者已普遍意識到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性,王慧[4](2010)與桂花、易露霞、安硯貞[5](2011)都強調了在雙語教學中師資的重要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大都只針對一門課程進行研究,并將所有教學對象人為劃分為同一水平,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沒有考慮到雙語課程建設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再次,在推動教材改革建設中,韓穎[6](2010)認為在金融學教材建設的過程中,應將金融學科的最新發展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聯系,并重微觀與宏觀知識;李明、蔡文霞[7]則認為我國高校金融學教材改革中,應緊緊圍繞當今社會的變化和國際金融研究方向的變化而變化,突出與國際接軌、與考研對接、與就業銜接、深化專業系統知識,使高校教材改革跟上教學計劃和國際研究發展的新趨勢。最后,在搭建網絡教學交流平臺方面,在對網絡教學過程進行設計時,劉明祥、陳西餛、朱書強[8](2009)以及張偉遠[9](2011)都強調了教師應在網絡教學中起著領導和主導的作用,但僅是把教師與學生的交互作為一種輔助方式,而忽略了學生與老師的交流過程對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

三、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的改革內容與方法

課程專指學校課程,即指學校或教師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程序和有制度化的學生的學習生命存在及其優化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習者能獲得一定水平的知識經驗,達到特定預期的教育結果,并被授予社會承認的資格證書。[11]而教學資源則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資源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的改革是教學專業改革中的根本性改革,它往往涉及課程與教學資源的理論基礎、方針體系、指導思想、方法內容的重大變革與方向性調整,而其內在動力是通過改革與實踐來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以及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探索現今高等院校金融學專業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的價值取向和教學理念,明確改革方向,研究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的內容與方法,對于更好地開展金融學專業改革至關重要。

(一)基于模塊化課程體系,完善科學的專業核心課程群

課程體系決定著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是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而大學里的課程群建設指的是不同學科課程的融合,通過對各課程之間的調整和協調而形成的體系。對于金融學相關課程的內容設置以及不同課程的結構安排與協調上,應明確不同課程體系的結構與內容相互之間的區別以及邏輯關系。并在課程群建設中考慮整個學科的教學要求、專業的特點,保證其系列課程界定明晰,相互促進影響。作為經濟學中實踐性很強的一個分支,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要滿足社會需求以及學生個人發展要求。在課程建設上,應將課程設計、教學資源和實踐創新等方面相融合;在原有的金融基礎知識架構中,如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等傳統數理課程的基礎上,強化運籌學、金融工程、精算學、風險管理、計算機語言等應用課程在培養體系中的引入,提高雙語課程的授課質量和國際化程度,設計以金融專業數理和英語為基礎的專業核心課程群。

(二)階段式建設金融雙語課程

目前,“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在國內高等院校中泛指用其教學模式中使用一門外語(主要是英語)作為授課語言,其前提是學生已經同時擁有一定外語學習能力以及相關專業知識。在我國金融專業雙語課程建設中,應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探索與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接軌的、符合中國實際的雙語課程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中英文思維方式的差別,創造性地尋找切入點,實現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和英文原版知識結構的對接,盡可能減少思維方式差別帶來的對接障礙,分階段、分層次,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提高雙語課程比重。同時,要以符合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提升的階段性為參照———對于低年級學生,重在夯實學科基礎,培養日常語言運用能力,增加國際金融雙語課的英語知識含量;對于高年級學生,重在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的表達能力。此外,還要一直致力于完善雙語教學配套教材和教學資料的工作。

(三)教材體系建設

金融教材工作的改革對提高教學質量、深化金融教學改革,實現金融人才培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強化教材的過程管理、規范教材選用程序、完善教材評審與支持、注重教材編寫隊伍的建設等制度改革,搭建金融教學研究平臺,從而推動金融教材改革。而教材體系的建設是教材改革的重點。國內高校要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完善系列教材,在教材編寫之中不斷吸收本專業最新的理論和研究動態,及時反映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結合金融學快速發展的現狀,引進一批最新的經典國外原版教材,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難度不同的原版教學材料。同時教材體系建設中注重結合實際,以國內外時事為背景建設,理解經濟運行與金融運行的內在規律,既有傳統金融學的宏觀分析視角,也包含了金融學的微觀分析視角,將二者有機結合,不斷創新,拓寬金融問題研究的視野,形成與時俱進的高水平教材體系。

(四)網絡教學交流平臺

在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學思想中,無論是蘇格拉底的對話式教學還是弗萊雷的解放教育,抑或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以及萊夫和溫格的情景認知,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了教育中“互動”這一重要元素。而在科技迅猛發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借助網絡實現資源共享、交流互動,構建一個綜合性、雙向性的信息載體是網絡教學交流平臺的一大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應借鑒耶魯、哈佛和麻省理工等美國知名高校的經驗,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有自己特色的校園網絡教學交流平臺,注重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學資源的互動,使教學資源網絡化,教學視頻、教學課件、教學案例、文獻資料、專題討論、疑難解析以及研究評述等均可以在這一平臺上實現。

四、改革與實踐———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

大連理工大學對金融學專業的教學工作進行了以下四方面的改革:一是完善科學的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二是完善教材體系,引進外文優秀教材,自主編寫特色教材;三是加強教育教學交流合作,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四是建立網站平臺,整合教育資源。

(一)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與實踐

大連理工大學金融學教學團隊圍繞本專業重點課程,在國際化精英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完善核心課程群,設計形成了模塊化的金融學專業核心課程群,推出了《財務管理》、《國際經濟學》、《國際財務管理》、《國際金融》等國家級精品課、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省級精品課或者校級優秀及核心課程。建設形成了包括數理基礎、國際化(英語能力)、金融專業知識、金融專業實踐和金融專業拓展的五大模塊課程體系。

(二)教材體系建設的改革與實踐

大連理工大學金融學教學團隊完善了《財務管理》、《投資風險管理》等現有系列教材,再版中吸收了本專業最新的理論和研究動態,在理論闡釋的同時,編寫、采用典型案例。在實驗教材方面,在采用金蝶ERP軟件進行電子沙盤對抗教學,引進該軟件配套的說明材料作為實驗教材。目前,正在自主編寫針對證券模擬仿真系統本身的實驗教材,并開發“科學理財教具”等實驗教具。同時,基于“理工科大學經濟類專業雙語教學改革與實踐”這一省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引進了一批優秀的國外英文原版教材,并開發一批有代表的優秀特色教材。

(三)院校交流合作的改革與實踐

大連理工大學金融專業依靠學校深厚的理工科背景以及學生在理工科特別是數學等定量工具方面的扎實基礎,抓住數學和金融學的結合點,促進金融學專業與理工類專業教學與科研的交叉融合,著重培養學生扎實的經濟學基礎和較強的數量分析能力,側重于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公司金融、投資學等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具備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等企業從事經濟或金融分析及金融領域相關工作的技能。現已面向全校理工科專業學生招收輔修、雙學位學生,并與數學學院合作教學,與軟件學院聯合培養“金融信息方向軟件工程碩士”。

(四)網絡資源整合的改革與實踐

借鑒耶魯、哈佛和麻省理工等美國知名高校的經驗,大連理工大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有自己特色的校園網絡教學交流平臺,購買多種金融類數據庫及期刊數據庫,并建成如數字圖書館、在線課堂、精品課程、電子教室等網絡教學交流平臺。使師生在網絡環境下體驗身臨其境的教與學,充分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大大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多種資源的共享、交流,實現教研結合。此外,教師作為課程內容的具體制作者,可以操作與課程制作相關的功能,學生作為最終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授課內容開展課堂外延伸學習與拓展參與學習討論,向教師提出疑惑并獲得解答,保證了網絡學習與課堂授課的有效銜接,真正實現網絡平臺的交流作用。

五、推廣價值

金融學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的改革與實踐,已經在大連理工大學的金融學專業改革中取得良好成效,并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首先,因地制宜,強調依托本校及本專業優勢。大連理工大學強調的是因地制宜,結合本校特點如理工科優勢,在課程群建設中將課程設計、教學資源和實踐創新等方面與學校資源相融合,將金融和理工科相結合,促進金融學專業與理工類專業教學與科研的交叉共融,著重培養學生扎實的經濟學基礎和較強的數量分析能力。與此同時,我們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注重雙語教學培養工作,力求實現我國金融人才培養的現代化、國際化。其次,夯實基礎,完善課程群及教材建設。課程群與教材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專業與學生個人的發展。我國高等院校應在現有基礎上不斷調整核心課程群,完善系列教材,吸收本專業最新的理論和研究動態,結合金融學快速發展的現狀,引進國內外金融領域的先進思想。教學內容定位保證與其他課程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課程群建設界定清晰,同時貼近教材內容,具有較強的實用功能。最后,寓教于樂,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網絡的應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構建校園網絡教學平臺,豐富網絡教學資源,運用網絡實現學生和教學者之間的交流互通,不僅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大幅提高教育教學的廣度和延展性,更可以讓學生們以喜歡的方式接受教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但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網絡建設多停留在傳統課程網絡化的思路,網絡教育往往是單向性的“填鴨式“灌輸,而忽略了學生興趣愛好以及主動的性問題,網絡教學成為了傳統課程的電子版。而寓教于樂,關注學生興趣,溝通互動的雙向性網絡教育便體現出其價值所在。借助資源豐富且表現形式多樣化的網絡課程,構建靈活多樣的互動學習環境,以做到認知與情感相交互,實現學生主體與教師客體的交流互通,有效保證交互的數量與質量。

作者:李延喜寧寧薛光工作單位: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