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科技創新體系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28 10:46:00
導語:金融危機的科技創新體系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是一個重新配置創新資源和確定新型運行規則的過程。在金融危機影響下,這個過程在經濟環境變化的作用下也在發生著變化,形成特定形勢下的新型科技創新體系。研究金融危機背景和十大產業振興調整規劃的實施過程,試圖通過對科技創新體系內諸多元素的重新組合和相互作用,重新構建一個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適合我國當前狀況且相對完善的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并對其構建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結構導向;科技創新;創新體系;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服務;經濟結構
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經濟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為應對由此產生的問題并謀求較快較好的發展,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陸續制定和了汽車產業、鋼鐵產業、紡織工業、裝備制造業、船舶工業、電子信息產業和物流業等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發展后勁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順應世界科技進步的潮流、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建立一個既高效又有活力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也意義重大。伴隨著十大產業振興調整規劃的實施,為應對金融危機,以結構調整為導向重構科技創新體系、提高科技創新活動的服務質量、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實現科技創新的跨越發展,成為當前科技創新領域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金融危機與經濟結構的關系
經濟結構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達水平和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1]。當前金融危機的直接引發因素雖然是金融領域的問題,但從深層次看,也與一個地區或國家經濟結構合理與否密切相關,因為它不僅影響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增長質量和可持續性,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經濟主體對金融危機的規避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和涉及范圍。
1.金融危機給經濟結構調整帶來困難
在我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表現在經濟、工業、生產、生活及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2009年第一季度,國內工業增速下滑,經濟增長乏力,消費水平明顯下降,制造業企業、尤其是沿海的制造業企業倒閉,人員失業,能源原材料市場疲軟。金融危機的影響波及到了經濟結構中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等方面。
2.經濟結構不合理是金融危機的深層根源
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要求一定的經濟結構與它相適應。經濟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機聯系的,經濟與結構、產業與部門、要素與構成等之間都具有客觀制約性。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適合本國實際情況,能否充分利用國內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能否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能否有力地推動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進近期的經濟增長又有利于長遠的經濟發展[2]。因此,隨著經濟結構的運行及客觀環境條件的變化,經濟結構需要不斷地作出調整,當其不能很快適應經濟、社會、環境發展需要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不合理,這種不合理是引發各種危機的深層次根源,但這一過程較長。
3.金融危機刺激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雖然金融危機給經濟和社會帶來較大不利影響,甚至是重創,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各國政府和企業也開始重新審視經濟和工業發展的路徑,針對未來的經濟復蘇和市場需求,堅持內外需求兼顧的方針,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檔次和結構加快調整,實施產業布局的承接、轉移、優化。同時,金融危機改善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技術軟環境,發達國家對我國先進技術、設備轉讓的管制有所放松,條件也有所降低;我國政府為促進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對設備、技術的引進也采取了減稅、補貼、獎勵等多項優惠政策[3-5]。國內外逐漸寬松的技術軟環境,使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備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
此外,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變化,降低了經濟結構調整的行政成本和社會成本。國內外市場需求下降,很多企業迫于市場壓力,自覺限產、轉產,搞技術改造、產品升級。政府從改善民生環境出發,加強對“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治理,這些都使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效益增強。
二、科技創新體系的特征與結構
科技創新體系是以推動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為目的,由作用于科技創新活動并且在共同社會經濟目標下相互作用的各要素通過各種組合而形成的系統。
1.科技創新體系的特征
(1)市場性。科技創新體系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首次提出創新理論的經濟學家熊彼特(J.Schumpeter)認為,創新包含的范圍很廣,既涉及技術性的變化創新,又涉及非技術性的變化創新。從創新的本義來看,它是一種經濟活動,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經濟范疇的概念。圍繞科技創新活動而建立起來的科技創新體系,也自然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市場性。
(2)系統性。科技創新體系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并不是由單個要素組成,而是多個要素的組合,并且各要素之間形成有序的排列。各種要素可能涉及到社會的多個方面,它們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各要素協調、均衡地發展,使得科技創新體系發揮作用。
(3)功能性。科技創新體系是作用于科技創新領域、具有創新功能的體系,其功能主要表現為配置用于科技創新活動的各種資源,促進科技人員通過一系列活動創造新的成果,通過多種形式的載體使成果轉變為創新獲利。
2.科技創新體系的結構
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服務機構、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環境、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成果六要素組成,如圖1所示[6]。
創新主體是指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
圖1科技創新體系的構成要素
其中企業是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最重要力量,并通過產品和服務獲得自身的利益回報,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投入者和承擔者。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則主要承擔了國家基礎研究、理論研究、公益研究、高投入重大科研項目研究,也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
創新服務體系是銜接創新體系各個部分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一個功能較為完善、機構充分發展、服務質量高的中介服務系統,主要包括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和政府機構。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和服務作用,體現在宏觀導向、優化環境等創新環境的服務上。
創新資源是創新的基礎,包括創新硬件資源和創新軟件資源。前者主要指創新基礎設施,是創新體系的必需條件,包括實驗室、大型科研設施、信息網絡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信息網絡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應該重視網絡建設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其服務。后者主要指從事于創新的人才、與創新相關的各類知識、各種發明專利、行業信息、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和資金等。科技進步中人才是關鍵,搞好科技創新人才開發、制定創新人才政策、避免人才流失,才能使科技創新跨上新的臺階。
創新環境是鼓勵創新的關鍵,是政策與法規、管理體制、市場和服務的統稱,可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對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起很大推動作用,主要是國家科技發展環境、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稅收政策、社會氛圍等;內部環境對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起到很大作用,主要是企業內部的體制、政策、企業文化、管理機制等。
科技創新體系的運作是通過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實現的,所以科技創新活動是科技創新體系內部不可缺少的要素。科技創新活動包括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它連接科技創新體系內部的其他要素,形成有形或者無形的網絡,使得科技創新體系有效運行。
科技創新活動的最終結果是科技創新成果,它是檢驗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程度和運作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主要包括發明、專利、課題和創新的經濟社會效益等。
上述要素之間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網絡系統,只有系統各部分協調有效地運行,整個創新體系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各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及相互之間的銜接如圖2所示。
圖2科技創新體系的框架
三、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現狀
建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得到加強和完善,其演變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詳見表1。
從目前看,我國的科技創新體系雖然初具規模,而且在繁榮科技、培育人才和發展經濟等方面都為國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企業尚未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其原因主要有:①企業研發(R&D)投入強度不足,用于研發的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很低,企業創新能力還非常薄弱;②真正擁有科技研發機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比重也在減少,而且對企業已經引進的技術消化吸收的能力也很差;③受觀念、體制、資金、政策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結合點,產學研有效結合的機制沒有真正建立,合作的范圍不廣、層次不高。
表1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演變過程
(2)體制和機制不適應以及國家的政策指導不明確。國家層次上的科技創新體系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使得科技創新體系停留在局部,同時,國家制定的相關法規和政策對科技創新的針對性不強,指導性不夠明確,一個真正促使技術經濟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很難建立起來,導致科技與經濟脫節等問題。
(3)科技創新環境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在市場化的創新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時,政府計劃是協調創新體系各要素的機制和紐帶,這種方式不利于創新各要素創新自主性和積極性的發揮。隨著改革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的協調作用大大減弱,而創新體系各要素相互聯系和作用的市場機制并未真正建立起來,各要素都從部門利益出發進行創新活動,導致創新體系的整體效果不佳。
四、科技創新體系與經濟結構的互動關系
1.科技創新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
從熊彼特1912年提出“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開始,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的貢獻大多是以科技創新為橋梁而實現的,科技創新既能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商品化,又能通過創新成果擴散實現其產業化,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科技創新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它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推動器和牽引力[7]。
(1)經濟結構調整,是根據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國民經濟中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和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進行調整,改善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和比例關系。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充分發揮科技進步的主導作用,把科技創新活動貫穿始終,才能起到促進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目標。
(2)科技創新具有牽引主導產業更新換代的作用,經濟結構的關鍵要素———產業結構的躍進,是科技創新不斷作用的結果。縱觀整個工業經濟時代,正是前沿科技成果的出現帶動了歷次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歷次先導產業的出現及其更替。從科學革命到技術革命再到產業革命的發展,構成了科技創新牽引經濟結構變動和發展的歷史邏輯。
2.科技創新體系調整的必要性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科技創新要與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上水平緊密結合起來。”這表明科技創新及其體系的發展正是順應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發展的必然,原有科技創新體系的構成和元素的相互作用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現實需求,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1)經濟結構變動引起科技創新體系的變動。我國經濟雖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國家仍力圖通過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部署和實施,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達到經濟平穩增長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創新是振興十大產業、調整經濟結構從而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途徑和手段。面對當前形勢,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進而實現國家科學技術戰略目標,是我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過程。
(2)科技創新水平和方式的變化決定科技創新體系必須走重構之路。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空前活躍的態勢,在知識資源成為科技創新第一要素的同時,前沿科技成為創新競爭的主要焦點,創新鏈已體現在研究—發展—生產的各環節中。全球的技術協調顯然已成為科技創新的必要前提,科技創新的發展已經在全球范圍內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全球科技創新的發展促進了科技創新體系的變革,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機遇。但目前我國科技創新仍存在產、學、研脫節等諸多問題,大量科技成果并不能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因此,要優先發展科技,加大R&D投入力度,避免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或產能過剩而產生的問題,從而使科技創新體系的要素得到重新組合,達到優化科研機構布局和科技結構的目的。
(3)科技創新體系的改善有助于國家整體經濟的繁榮。歷史證明,每一次大的危機都伴隨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從歷次經濟波動的發生、發展過程看,經濟周期在經歷了低谷之后,將會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國家經濟的繁榮。科技創新體系的改善與變革,為經濟周期內技術的產生及發展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帶動了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公務員之家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減少危機影響,實現經濟良性可持續發展,必須把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地位,并基于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重新構建一個適合當前經濟和科技環境的科技創新體系,把與科技創新活動有關的各部門、各環節、各影響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官產學研相結合、責權分明、相互促進的科技創新體系。
五、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的特征與要素變化
(一)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的特征
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是基于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的特點,以國家實施的十大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為依托形成的一種新型科技創新體系。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以經濟結構變動趨勢為先導。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以增強國家競爭力為目的,而經濟結構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經濟結構的變動直接影響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科技創新體系要以經濟結構變動趨勢為先導。
(2)以經濟結構調整需求為核心。依照經濟發展趨勢,在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時,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技術支撐作用,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發展合理化的經濟結構。
(3)以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為動態衡量標準。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其經濟結構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改進科技創新體系來提供支撐。因此,科技創新體系需要以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為動態衡量標準,不斷地進行完善。
(4)以國家宏觀調控為支撐。國家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是新體系運行的支撐點,突出表現在國家鼓勵和引導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要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創新環境、加大科技投入、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
(5)以創新主體多元化為主要內容。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的全過程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進行,通過國家的政策扶持等有利條件,創新體系強調主體多元化和主體功能的進一步增強,而且各組成部分都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企業仍然保持在創新體系中最根本的地位。
(6)以網絡化開放發展方式為手段。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依托,在調整過程中以網絡化運行,形成金融危機下各種創新資源在創新主體之間的流動網絡,注重國際交流和聯系,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實現技術、人才和知識等資源的優勢互補和高效配置。
(二)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的要素變化
在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中,原有的構成要素都有所改變,主要包括創新主體的調整變動、創新環境的變化以及創新服務體系的完善。
1.創新主體的調整變動
(1)企業。企業應該和科研機構及高校一樣,既要生產知識、供應技術,更要運用知識,并最終在市場上實現技術創新,從而參與創新的全過程。應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實行面向市場、充分調動內部資源、廣泛利用外部資源的開放式運行機制,帶動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和機制的建設,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以此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2)高等院校。要充分發揮各類高等院校的特色,建設良好的科研資源平臺,搞好團隊建設,優化激勵機制,拓展與其他組織人才、資金、信息和技術的交流渠道。
(3)科研機構。應由原來以國家、部門和地方所屬科研院所為核心,轉向以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為核心,建成一批相當數量的新型科研主體,按基礎研究和工程化研制的兩階段,設置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兩類承載主體,每類主體按國家和部門、地方的兩級分類進行管理。
(4)政府。政府職能部門介入科技創新的主體,形成“官產學研”聯盟,發揮政府的調控功能,在經濟危機環境下,以政府出臺的政策法規帶動科技創新。營造“官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氛圍,利用龐大的市場資源,通過政府采購為自主創新產品搭建應用平臺,進一步深化改革,進而實現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5)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應從原有的服務中介系統中分離出來,通過金融創新帶動科技創新,力圖創造出更為有效的金融資源配置方式,提高國家的金融競爭力,并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發展。
2.創新環境的變化
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是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產生的,其內外部環境如表2所示。
表2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的內外部環境
3.創新服務體系的完善
創新服務體系內容的完善,是指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新的服務內容,主要表現為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技術轉移和擴散以及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等,其行為主體主要有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教育培訓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信息網絡、金融機構技術市場、政府科技咨詢評估機構、技術產權評估機構以及公共創新與服務平臺,如工程技術中心、中試基地、檢測中心、公共實驗室、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等。
六、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要求與途徑
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是對原有科技創新體系的重新構建,其形成過程既包括對原有系統的保留,又包括對原有系統的改進。
1.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要求
(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仍然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因為技術創新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是技術創新的起點和歸宿。因此在建立科技創新體系時,創新的目標應緊盯市場,依靠市場來配置用于科技創新活動的各種資源,利用市場經濟的規則來經營創新活動,通過市場來獲取創新的價值和利益,從而保證再創新所需的資金以及其他資源,使再創新變為可能,并形成良性循環。
(2)科技中介機構和支撐服務體系能滿足創新需求。當今生產力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的持續增長,歸根到底是由科技創新推動的,而促進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要求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中介服務機構。同時,各種技術市場、技術產權交易機構等己成為轉移、擴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資源的重要渠道,還有相當數量的科技風險投資機構、科技評估機構、專利機構、各類行業協會、專業技術協會等在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中體現出重要作用。
(3)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科技創新體系內一直強調的內容,然而在實踐中,并沒有真正體現企業的科技創新作用,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仍然以生產為核心,沒有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事實上,企業的擴大和發展造就了技術開發的強大能力,發揮好這種能力并使之成為企業特有的發展動力,實現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仍然是重要的。所以,應牢固樹立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思想,由市場調整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由國家給予政策支持與引導,并鼓勵企業家和創新者的創新。
(4)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十大產業振興調整規劃制定與實施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向是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各規劃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抓住了產業技術創新的宏觀概念,通過面向產業的科技計劃解決產業的選擇與抉擇。所以,應重點提高產業創新能力,特別是在我國有優勢、產業關聯度大、市場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決國民經濟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產業領域,如突出電子信息等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加速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裝備制造業技術結構的合理化等。
2.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途徑
(1)建立科學的科技創新制度。在結構導向型科技創新體系中,制度創新是最重要、最具難度的一個環節,合理的制度安排與制度選擇成為關鍵因素,撇開制度創新而只談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在新的科技創新體系中,應使科技創新制度作為構建的重要內容得以體現。
(2)積極培育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全球金融危機是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對各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同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應以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為背景,創造出一個有利于創新的新環境:一方面,通過國家對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支持,創造出適合科技創新的環境,盡快制定和完善關于科技中介組織的法規,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機構;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人員的管理制度,實行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知識產權政策,正確評估科技成果并進行科技獎勵,以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效應對金融危機。
(3)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體制。當前,要完善我國的金融體制,各級財政要切實改變以往對科研機構的一般支持方式,鼓勵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環境下的技術創新。同時,國家要進一步要求金融機構改進信貸服務,積極培育有利于十大產業調整和優化發展的資本市場,逐步建立良好的風險投資機制。在科技創新體系中,政府要加入到創新主體中,與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共同形成“官產學研”四位一體的組合,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從原來的為創新主體服務轉變為創新主體的組成部分。
(4)制定科學的創新評價機制和創新利益回報機制。培養人才是企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所以企業應制定能激發人才創造熱情的制度,真正體現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以人為本的人才方針。應完善企業的評價機制、分配機制、獎勵機制、培養和選拔機制、考核機制、人才引進和流動機制等,使這些機制共同構成企業內部人才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評價要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被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增加評價活動的公開性與透明度,保證評價工作的獨立性和公正性以及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1]冀文,汪作奇.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最佳選擇[J].現代化農業,2006(1):26-27.
[2]關鳳利,孟憲生.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現實導因[J].未來與發展,2007(9):7-9.
[3]王岳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對策措施[J].經濟研究參考,2009(12):19-20.
[4]王平,云鶴.產業結構優化的動力探源[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7(6):679-683.
[5]陳寶明.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和產業,2006(11):22-24.
[6]徐阿進,楊曉剛,聶津君.知識經濟條件下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8(4):236-237.
[7]夏昱.新時期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探索[J].企業經濟,2008(4):44-46.
- 上一篇:金融危機下農民工問題探討論文
- 下一篇:我國金融危機下融資決策難問題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