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滋生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2:15:00
導語:腐敗滋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公平競爭、誠實守信以及保證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等經濟倫理規范存在缺失是腐敗滋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應該在廉政建設中重視從法制和道德兩個層面來培育黨政公職人員和市場主體認知、內化并遵守經濟倫理的基本規范。
關鍵詞:經濟倫理;腐敗;道德調控;市場經濟
我們對眾多腐敗的案例進行剖析,可以發現,當前經濟領域權力腐敗行為的易發多發,除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制度還有許多漏洞之外,對現代市場經濟的倫理內涵認識不足,缺乏市場經濟社會應有的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也是其重要原因。因此,筆者擬對經濟倫理缺失的表現及其與腐敗滋生之間的關聯進行解析,并就圍繞反腐倡廉而進行經濟倫理的培育和建設提出一些建議。
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少數黨政公職人員和市場主體的經濟倫理意識淡漠,道德義務和道德良心缺失,想方設法鉆現有體制的空子,在擾亂市場經濟正常秩序的同時也不斷滋生腐敗。
1.公平競爭的道德規范的缺失與腐敗的滋生
(1)市場經濟中公平競爭的道德規范缺失與經濟主體商業賄賂行為的產生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只要存在市場經濟及其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商品經營者之間就存在著競爭。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有效性依賴于完全競爭的理想模式。公平競爭能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能使市場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動力機制,公平競爭對于經濟主體沖破安于現狀、墨守成規等保守思想,培育面向市場、尊重用戶的經營意識,激發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以及促進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
市場主體要在經濟活動中取得成功,就必須參與到競爭中去。市場經濟競爭是人才、資金、技術的競爭,是管理方法、營銷手段的較量競爭,是殘酷的。有些市場主體沒能深刻認識到公平競爭的道德規范,害怕這樣的競爭,企圖“不找市場找市長”,采用找關系說情、給回扣、給好處費等違背市場游戲規則、非公平競爭的投機取巧手段甚至商業賄賂手段取得競爭的勝利,這就違反了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既是非法的,也是不道德的。
“腐敗的基本形式就是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的交換”[1],而這種交換得以形成的紐帶就是尋租活動。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布坎南的解釋,所謂尋租活動,就是指人們在某種制度環境下,憑借政府保護而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的活動,這種努力的結果不是創造社會剩余而是導致社會浪費[2]。對于經濟主體而言,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尋求非生產性的直接利潤或者獲取超額利潤。
因為尋租活動能夠不通過正常的市場機制,而是通過政府干預與行政管制來獲得競爭優勢,企業和個人不需進行技術革新、科學管理等行為即可獲得高額利潤,一些道德品質低下的經濟主體自然樂于去行賄、尋租,而不愿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在一些行業和領域中,商業賄賂已經成為企業運行的潛規則,面對這樣的“潛規則”,企業自身往往無力對抗,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失去市場機會和份額,一些企業在憤怒、無奈之余,也不情愿地選擇了屈從,從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使得商業賄賂的雪球越滾越大。
(2)公平競爭的道德規范的缺失與黨政公職人員權力尋租行為的產生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起資源配置作用。但市場并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天然和諧的。市場不能消除壟斷和非公平競爭,無法滿足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不能解決社會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問題,不能確定和控制宏觀經濟總量平衡。所以,雖然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許多弊端和缺陷,必須借助市場以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彌補。在社會生活中,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擁有強制性和普遍性的公共權力。因此,市場失靈要求政府伸出“看得見的手”,實行必要的干預,彌補市場失靈,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職能問題。
但是,用來彌補市場缺陷的政府行政手段并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會存在過度干預和無效干預,造成“政府失靈”的現象,并會產生由尋租、創租活動所引起的賄賂型腐敗,即政府權力執行部門的權力主體通過非法使用審批權、支配權、知情權、優惠權等公共權力與尋租者結合,獲得暴利租金。
對于一些腐敗的公職人員而言,他們在尋租活動中不僅僅扮演著被動的、被利用的角色,而往往是主動地去進行“政治創租”和“抽租”。他們對走私、販私、制假、販假、售假、騙錢、洗錢等“灰色經濟”、“地下經濟”、“黑色經濟”睜只眼、閉只眼,亂用審批權,允許開辦不合格、不達標的廠礦企業,甚至默許色情經營場所和變相賭場開張營業,美其名曰“繁榮”地方經濟,“改善”投資環境,實為個人收受賄賂之后的舉動。例如,近年來,煤礦安全事故頻發,引起了國人的極大關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就尖銳地指出,“官煤勾結”是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的主要癥結。
2.誠信道德規范的缺失與腐敗的滋生
所謂誠信,就是誠懇老實,有信無欺。“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誠信是人類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基本道德規范。誠信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是維護市場秩序的基本道德規范。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信用經濟。如果破壞了信用關系,就會動搖市場經濟的基礎,帶來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市場經濟越發達,就越要誠實守信。《管子·乘子》中就曾提出“非誠賈不得食于賈”,意指不講誠信的商人不能從事經商,以商業謀生。恩格斯也曾指出:“現代政治經濟學的規律之一(雖然通行的教科書里沒有明確提出)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越發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騙和欺詐手段。”[3]
然而,現在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許多經濟領域中都存在誠信道德缺失的問題。例如,企業負責人授意、指使、強令財會人員做假賬或設立法定賬冊以外的賬冊,弄虛作假、謊報成績,欺騙社會股東、股民和上級監管機關;制假售劣、逃債賴賬、商業欺詐、合同欺詐、偷稅漏稅、走私騙匯的不法行為,這些行為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增加了經濟活動的成本,降低了經濟活動的效率,而且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干擾了中國市場發展的正常秩序,導致了“官商勾結”,催生了腐敗現象的滋長。
3.保證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與腐敗的滋生
對中國的國有企業而言,其經濟屬性要求它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其特殊的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要求它承擔起擴大就業、維護穩定、發展先進文化等方面的責任。然而在當前,由于社會轉型期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產權關系不明晰及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國企改制卻成為經濟犯罪的重災區。
少數由國家任命的企業領導者面對龐大的公有資產,將國家企業變成了個人大發橫財的資本。國有企業公職人員腐敗犯罪的原因,除了存在制度漏洞,如沒有建立政企分開、權責明確的國有資產營運和監管體系,沒有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的法人治理結構等之外,國企負責人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問題。他們沒有將實現國有企業保值增值作為自己的神圣的職責和作為自己的理想信念,或腐化謀私利,或不負責任地經營。他們中一些人利用手中握有的企業經營權、決策權,在國有企業的戰略性調整中,利用產權重組的機會,采取不法手段,侵吞國有資產。例如,在重組改制中內外勾結、虛假評估、虛報瞞報、低價折股,轉移侵吞國有資產;在產權流轉中違規操作、自賣自買、壓價轉讓,非法處置國有資產;在資金存貸、投資擔保、營銷采購、項目招投標等關鍵環節中暗箱操作以損公肥私,化公為私,將國有資產變為個人的私有財產。近年來,接連出現的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落馬事件,如“中航油事件”、“國儲銅事件”、“三九醫藥事件”等,已引起了國內外高度關注。“一批‘問題高管’相繼落馬,大型企業集團內部腐敗現象呈高發態勢”也成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廉政新聞之一,而專項治理商業賄賂犯罪成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廉政新聞之首。據統計,從2005年8月到2007年6月,全國就共查處商業賄賂案件24879件,涉案金額61.56億元。
二
針對經濟倫理的缺失造成腐敗滋生這一狀況,我們在反腐倡廉中除了注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外,顯然也應該重視經濟倫理的培育和建設。
1.我們應該重視經濟倫理規范的法制化建設,用外在強制力量保障義務性經濟倫理規范的切實遵守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加強經濟倫理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和共同取向是注重制度安排,即加強經濟倫理規范的制度保障機制建設,以法制這一外在強制調控方式保障必要的義務性的經濟倫理規范如守信履約、公平競爭等的切實遵行。例如,針對商務交往中的賄賂行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9個成員國和5個非成員國(阿根廷、巴西、保加利亞、智利、斯洛伐克)于1997年12月17日在巴黎簽署了《制止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賄賂外國公共官員公約》(簡稱《制止賄賂公約》,1999年2月15日正式生效)。美國國會也于1997年通過了《反海外腐敗法》,其目的是為了防止美國在海外的公司采取賄賂等不正當的手段來提升業績。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也特別重視商業道德的培育。早在1995年,廉政公署就成立了“香港道德發展中心”,開展了大規模的“推廣商業道德活動”,協助2000多家機構及工商團體制定紀律守則。
當前,商業賄賂的盛行正在將中國的商業環境變成一個關系網配置資源的環境。這種商業賄賂導致的惡性環境剝奪了其他競爭者公平交易的機會,使守法經營的企業淪為受害者,使誠信等公序良俗受到極大破壞。我們說,在市場中出現錢權交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成為主導市場活動的準則。一方面潛規則盛行,真正有效的經濟規律和經濟制度被拋到腦后,破壞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使誠信的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另一方面在“劣幣”的示范效應下,“良幣”們紛紛仿而效之,出現大面積的市場道德“塌方”,也造成權力腐敗的大面積滋生。因此,國家近兩年來集中開展了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重點治理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藥購銷、政府采購以及資源開發和經銷等六個領域的商業賄賂問題,堅決糾正不正當交易行為,依法查處商業賄賂案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要根本治理還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因此,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有效經驗,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制定關于保障經濟倫理的專門法規,如關于保障誠信的立法,關于反商業賄賂的立法等。借用法制的手段,遏制違背經濟倫理規范的行為,逐步提高人們維護經濟規范的自覺性。
2.我們應該通過社會道德教育、社會道德評價、社會道德賞罰等道德調控的手段加強經濟倫理的建設,以使黨政公職人員和經濟主體切實認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精神,形成適時的道德信念,恪守經濟倫理規范
一方面,我們要通過經濟倫理建設,使公職人員增強經濟倫理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應有的管理觀和服務觀。
現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了起來,市場運作自身機制逐漸完善,但行政權力仍然沒有退出市場,在許多經濟領域仍具有支配性作用,政府的作用無論在宏觀經濟中還是微觀經濟中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企職責與界限不清,行政權力過多地介入經濟活動,仍是現在微觀經濟活動頻繁出現權力尋租現象、腐敗行為易發多發的重要原因。
黨政公職人員要認識到遵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規范的重要性,要在組織、領導、協調經濟發展時必須遵守這些公平競爭,守法誠信,廉潔自律的道德精神。要在“注重效率,維護公平”的原則下,自覺以維護市場秩序為己任,將協調市場經濟發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促使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收益,作為他們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理想。黨政機關尤其是職能部門的公職人員,必須要維護市場秩序,制止和懲罰那些弄虛作假、爾虞我詐、以鄰為壑、恃強凌弱、欺行霸市的卑劣行徑。不能運用行政權力干預經濟運行,在市場資源配置中將權力待價而沽。除了自身誠實守信之外,還要鼓勵、監督企業遵守誠信規范。
另一方面,我們要通過經濟倫理的建設,使企業經營者等經濟主體將經濟倫理規范內化為自身內在的行為準則和價值目標,從而自覺在經濟活動中遵行。
要教育企業經營者等經濟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切實遵守公平競爭的原則。現代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它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特點必然要求公平競爭、誠實守信、講究效率、平等互利等原則在市場主體中的運用,因而應該是法制經濟、道德經濟、誠信經濟的統一體。經濟主體應該在思想上認識到公平競爭的要義,從道德的層面認識到商業賄賂的可恥;在實踐中,應該自覺遵守和維護市場經濟規則,不謀求以賄賂黨政公職人員的方式,尋求非正常照顧或者壟斷性權利,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要使經濟主體認識到誠信道德意識、精神和原則的重要性,并內化為企業的內在需要,自覺自愿地遵守誠信的道德規范。要遵守市場經濟的規則,憑實力競爭,不投機取巧,不以行賄手段謀求不正當競爭,不在購買原材料、銷售產品等經營行為中運用行賄手段,等等。要使他們認識到進行經濟欺詐行為也許能獲得暫時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必然是玩火自焚的道理。
國有企業的公職人員尤其是負責人更應該嚴格遵守經濟倫理的規范。除了要遵守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外,尤其要使他們增強具備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國有企業負責人應該深刻認識到,國有企業是公共財產的管理和運營部門,具有公共資產實體的性質,而并非通常意義上的自負盈虧和自治管理的企業,他們自身是受國家委托,負責所在企業國有資產的經營和管理,擔負著堅持企業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保證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大責任。因此,國有企業負責人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與道德品質,塑造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國家作貢獻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家精神,只有自覺地形成了這樣一種精神,國有企業負責人才會真正具有保證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才會升華自己的人生目標,才不會化公為私,腐敗墮落。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66.
[2]J.M.Buchanan,“RentSeekingandProfitSeeking”,inJ.M.Buchanan,R.D.Tollison&G.Tullock,eds.“TowardaTheoryoftheRent-seekingSociety”[M].TexasA&MUniversityPress,1980:3-15.
[3][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 上一篇:治療中風病臨床探討醫院醫學論文
- 下一篇:社會主義的所有制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