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循環經濟發展動力與前瞻

時間:2022-06-27 04:16:25

導語:談論循環經濟發展動力與前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循環經濟發展動力與前瞻

1循環經濟的發展動力

經過近年來國內實踐,特別是經過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開展了循環經濟的諸多試點,總結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已經從不同層面展開:國家發改委分別委托專門機構進行研究,總結全國推進循環經濟的工作重點和發展模式;不少研究機構或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也發表文章或年度報告,介紹發展循環經濟的做法和經驗。總體上看,我國初步形成了有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技術路徑、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

1.1對循環經濟內涵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我國對循環經濟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在用詞上也經歷了一個由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到循環經濟的演變過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界定,循環經濟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所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3R”原則)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首先是一種資源戰略,這從許多文件中有“減量化”優先的提法可以得到佐證,目的在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以較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完成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任務。減量化包括源頭減少原料投入和末端減少廢物排放兩個方面。實際上是要用同樣的資源能源投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或者生產同樣的產品消耗更少的資源能源。當然,減量化也有一個“度”,否則就不是循環經濟。如偷工減料,建大樓時偷工減料就會造出危險的建筑物,不僅不能鼓勵還要堅決反對,不僅不是循環經濟,出了問題還應追究刑事責任。廣義地看,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傳統的經濟增長將地球看成為無窮大的資源庫和排污場,經濟系統的一端從地球大量開采資源生產產品,另一端向環境排放大量廢水、廢氣和廢渣,表現為“資源—產品—廢棄”形式,是一種線性增長模式。循環經濟是按“物質代謝”、“過程耦合”和“資源共享”關系延伸產業鏈,以“資源—產品—廢棄—再生資源”為表現形式,是一種集約的增長模式;或者說從重視增長的數量向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轉變,從依賴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增長轉變為依賴自然資源和再生資源的增長,實現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說到底,發展循環經濟應該而且必須落到具體產業上,因為沒有產業支撐的經濟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典型的循環經濟產業包括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等。只有將污染治理與資源綜合利用有機銜接,才能更好地解決污染物問題。因為,污染治理只能將污染物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如水處理將液體污染轉化為淤泥的固體污染,而資源綜合利用可以“變廢為寶”,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1.2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成為循環經濟發展“倒逼”機制

在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不斷升級、監督檢查不斷嚴格的情況下,企業如果不能在工藝改造和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培育出新的增長點、獲得新生,就將被淘汰或破產。這是在各地調研中發現和聽到較多的“故事”。淘汰落后,是“十一五”以來國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從國家的角度看,確實取得了很大成績: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十一五”期間我國關停小火電機組7000萬kW,煉鐵產能超過1億t,水泥產能超過2.6億t等,節能約1.3億t標準煤。從企業角度看,如果不被相關標準或法規淘汰就要尋求新生的門路和途徑,就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從某種意義上,企業原來排放的一些廢棄物其實是可以用作原料的資源,這正是“廢物變原料”的循環經濟的核心,也是循環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在對企業循環經濟案例的調研過程中,還發現另外一些問題:有些企業循環經濟做得有聲有色,但由于種種原因,總結性文章十分“官樣”,讀了不知道他們做了什么或者壓根什么也沒有做;有些企業循環經濟的做法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文章使人讀起來卻感覺做出了很多創新性工作;還有一些企業打著“循環經濟”的旗號干著污染環境的勾當……這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能力建設,迫切需要擺到應有位置。

1.3技術的應用或突破支撐了產業鏈的延伸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在技術上實現“廢物變原料”的產業鏈延伸;物質的循環利用需要技術的支撐,需要“金剛鉆”。將易拉罐回收熔化做蠟燭臺式的低值利用,不是循環經濟追求的方向,而要追求利用價值最大化。資源供應的有限性和環境污染的現實,迫切需要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盡可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以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資源開發利用的支撐。人類開發資源總是由易到難的,隨著技術進步人類開發利用的資源種類越來越多,但開發利用的資源品位卻在下降,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本在不斷上升。從某種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把自然資源從地下開采出來,生產產品并被消費的過程,就是能源從有用轉變為無用的過程,就是把物質從低熵轉變為高熵的過程。已有試點案例研究表明,循環經濟的支撐技術和方法主要有清潔生產、物質流分析、環境管理等。通過試點和國家科技計劃支持,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一批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已經得到開發和推廣應用;通過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解決了一些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開展了重點行業的綠色制造、再制造、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的技術研究,特別是研究一批具有帶動性的重大替代性技術,促進了落后生產能力、設備和工藝的淘汰;研究了不同企業、不同產品之間的鏈接技術、生態產業園的優化設計等,部分企業和園區建立了共生網絡和生態工業集成系統,提高了資源和能源利用率;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及深度資源化支撐技術、城市礦山開發利用技術研究,也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推廣應用;支持建立了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并開展了循環經濟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活動。但從總體上看,這些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仍有進一步加強之必要,也有很大的空間。

1.4政策導向和激勵成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不二選擇

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機制日臻完善,但在產業發展和項目選擇上,絕大多數的企業仍會關注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政策導向,跨國公司也不例外。當然,國內外企業在做法上還是有不少差異的。例如,鉆政策“空子”是每個企業都想做的,但成為“吃政策飯”的主要還是國內企業。由MIT編著、清華大學翻譯出版的《產業生態學》對此有詳細的討論,所謂“政策”食利說的就是這類企業。從實際出發,這也是企業交易成本較低的選擇。經濟學常識告訴人們,市場經濟也是一種糾錯的經濟,即市場有著天然的糾正偏差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務實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要總結循環經濟發展的成績,分析存在的問題,再從制度上克服循環經濟發展的桎梏。發展循環經濟,從某種角度看是廢物對原料的替代,其中價格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廢物變原料”是在企業內部完成,還是由其他企業來實現,應該符合規模經濟的要求;企業之間的“鏈接”項目,或者園區中新增的“補鏈”項目,應按照價值規律在市場作用下自發形成,而不是“拉郎配”。說到底,市場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價格經濟。因此,充分發揮價格的作用,通過理順價格體系,利用市場機制,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積極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理順資源及加工鏈條中的價格關系,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用“需求為導向”的價格形成機制取代現行“成本+利潤”的價格形成機制,仍然非常重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要重點理順水價、電價形成機制,通過水價、電價政策的調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尤為迫切。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有關規定,對限制類和淘汰類高耗能重污染企業實行差別電價,并落實對超標準耗能實行加價的措施。認真貫徹有關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政策,鼓勵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推進水價改革,逐步理順城市供水價格。對工商企業和居民實行階梯式水價制度,并適當加大各檔水價間的價差。制定鼓勵使用再生水的價格及相應配套措施,逐步提高水資源收費標準,也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措施。

1.5社會回收體系的形成促進了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以“牙膏皮換牙膏”政策,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完善的廢舊物資回收系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臻完善,原有的回收體系逐步調整;社會自發形成的回收體系逐步形成,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以企業或工業園區為龍頭的回收體系中,經濟利益是其主要驅動力。據有關研究,全國有各類回收企業5000~6000家,回收網點約15萬個,每年約50萬t廢鋁、40萬t廢銅、30萬t廢鉛,由社會回收隊伍回收。廢棄物的回收是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源頭,而資源再生利用和循環利用大致有再利用和資源化兩種途徑。其中,再利用有4個層次:舊的東西直接利用,相當于二手貨;修修補補再利用,與修舊利廢大致相當;東西壞了,換一些零件再用,相當于中國工程院強調的再制造;舊東西中的零件還可以拆下來再利用。與前面討論的減量化有個“度”一樣,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都值得鼓勵。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總成”的拼裝車以及含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都是不能循環利用的。換句話說,再制造產品、資源再生產品等必須符合國家的質量標準和安全標準,否則就會出問題。所謂資源化,實質是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循環經濟促進法》在對主要活動的解釋中,資源化與再利用被放到了一起。事實上這兩者有差別,再利用沒有改變原來的物品形態,資源化則看不到原來的物品形態了。資源化也是有條件的,如果“霸王硬開弓”,單純追求廢棄物的資源化,就會出現有“循環”沒“經濟”的結果。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同質化競爭不利于減量化“,拆東墻補西墻”也不利于資源的高效利用。即減量化應該是“錯位競爭”,而不是“結構趨同”。這就需要更高一個層次的統籌規劃,在這方面我國恰好是薄弱環節,盡管各地在循環經濟項目投資或補助上相當積極。減量化要從減少生產環節入手,我國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仍有很大空間“。廢物變原料”的本意是原料替代,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變廢為寶、協同處理可以一舉多得;分級利用的核心是利用價值最大化;建設園區以達到集約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存在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部分環節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一些跨行業的產業鏈接受到制約,需要國家在制度上理順關系,掃清障礙,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壯大創造條件。

2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新形勢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新形勢,正如“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的那樣: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從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看,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從總體上看,國際環境有利于我國和平發展。從國內發展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相對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有所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的態勢。從總體上看,我國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包括:我國的經濟增長還面臨著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等任務;過去勞動力無限供應的局面消失,不少地方開始出現“招工難”的情形。由于外需下滑、內需沒能培育起來、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由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拉動轉向內需和技術創新驅動的格局還任重道遠。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物價上漲壓力加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從世界資源供需形勢看,由于需求刺激和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礦業市場高回報預期增大,礦業投資環境寬松,礦業企業并購重組力度加大,資源全球化競爭加劇。行業壟斷特別是寡頭對優勢資源壟斷加劇,跨國公司從壟斷鐵礦石,到謀求對鉀鹽等資源的壟斷,資本操縱導致礦產品價格震蕩走高。雖然發達經濟體需求微量增長,新興經濟體正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特別是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家的工業化加速,世界資源市場價格總體上將保持在較高水平,將增加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資金成本。從環境角度看,發達國家已經解決了噪聲污染、塵土等局部性環境問題,基本解決了大氣污染、河流污染等區域性環境問題,日益關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臭氧層空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與此不同,我國過去30多年經濟快速增長,是以環境(包括土地,空氣和水)惡化為代價的。中國工程院和環境保護部的研究表明,我國環境形勢為: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環境污染范圍擴大,污染程度加重,污染風險加劇,污染危害加大,治理難度增加。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退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總之,應當也必須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充分利用國內外有利條件,解決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走出一條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務實推進循環經濟的思路與重點

“十二五”規劃綱要在第6篇23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節提出,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減量化優先,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循環經濟是中國特色,是中國引領了世界循環經濟的發展。循環經濟已經作為中國典型案例寫進里約環發大會20年的國際總結,而低碳經濟則完全是“舶來品”,盡管也是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應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深化,尤其是具有“一舉多得”性質的循環型產業發展,不僅包括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倡導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更包括那些生產過程配套、工藝改造或資源共享型的“產業鏈延伸”。例如,利用煤炭中的瓦斯發電,不僅可以增加電力供應,還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可以減少瓦斯爆炸對礦工安全的隱患。又如,利用水泥生產過程,協同焚燒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既可以節省水泥生產需要的燃料,也可以處理垃圾,還可以減少新建垃圾處理設施的投入。從系統工程角度看,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節約資源,也節約資金,減少排放污染物或溫室氣體,是最優系統組合,因而也是需要在未來重點推進的循環型產業。具體地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循環經濟的務實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應在工業、農業和商貿服務等生產領域,加強產業上下游的聯系、工藝革新和生產配套,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源的分級利用;應當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建設產業園區,并加強原有園區的生態化改造,共享資源,變廢為寶,吃干榨凈,發揮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效應,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完善和規范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加快再制造產業發展和“城市礦產”基地建設;倡導文明、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減少一次性產品消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行業看,應該從原來強調的鋼鐵、化工、建材等重點領域,向構建全社會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和模式轉變。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工業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已經探索出了成功的做法和經驗,而有些行業則由于種種原因,對循環經濟的概念尚不熟悉,更談不上具體做法或成功經驗,即在行業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平衡。因此,在未來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應重視不同行業之間的經驗共享,構建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從環節看,應該從注重生產環節、推進清潔生產、物料平衡等措施入手發展循環經濟,向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全覆蓋轉變。有研究發現,我國造船行業鋼材利用率比國外低將近10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國外造船用的鋼板是按造船企業的要求生產,而我國造船企業直接從鋼廠拉回鋼板自己再加工,雖然邊角余料可以再利用,卻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交通運輸的壓力。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因此,從產業鏈入手減少生產過程,更能體現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從企業看,應該從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單一企業循環式生產,向產業鏈銜接和循環式集成集聚轉變,從低端、分散、小規模的資源循環利用,向高值化、集中化和規模化轉變。產品附加值提高是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在企業層面的實現形式,專業化是經濟學強調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形式。當然,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以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體系為例,分散、專業化的回收是一種好形式,所需的管理成本低,能滿足回收多樣性廢舊物品的需求,政府需做的工作是規范回收行為;對于再生資源的加工利用則應當規模化,提高集約化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

總之,“十二五”期間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應從試點探索向全面推廣提升,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生態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