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救助力量狀況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1 03:48:00

導語:海上救助力量狀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上救助力量狀況分析論文

摘要:國家救撈體制改革后建立了國家專業海上救助隊伍,體制改革三年來救助力量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也正朝著建設一支設備精良、人員精干、技術精湛,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的救助隊伍努力。

關鍵詞:海上救助救助體制搜救

一、引言

2003年6月28日,交通部救助打撈體制改革正式實施。交通部所屬的北海、東海、南海救助局正式成立,在交通部救助打撈局的統一領導下,擔負起各自管轄區域的海上救助職責,中國救助事業也進入了一個發展的快速通道。在救助和打撈分開管理后,明確海上人命救助為目的的公益性職責由國家承擔。在專業海上救助隊伍建設上,提出建設一支設備精良、人員精干、技術精湛,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的總要求。

二、現有救助體制狀況

海上救助是一項復雜而技術要求高的系統工程,除專業海上救助機構外,還涉及到海洋、漁業、氣象、醫療等部門。由于搜救工作分屬于不同的部門,而各部門的工作宗旨與組織形式不盡相同。特別是不存在隸屬關系的部門,常常產生職責界限不清的現象;部門(如軍隊、漁政、水產、氣象等部門)之間聯絡不順,再加上各自受局部利益影響,使搜救的組織協調能力受到限制。另外,從微觀上觀察現有的各指揮系統的協調性和有效性,由于海上事故的高度緊迫性,所以需要應急反應的高度程序化,從接收遇險警報,到組織援救,再到完成救助,均應按照事先擬訂的應變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以利于綜合利用各方面的救助資源,贏得更多的救助時間,取得更高的救助成功率。但我國的海上救助管理體系在此方面缺乏完整的、科學合理的搜救計劃,缺乏搜救應急程序及子程序,如海空聯合搜救方面的操作程序等,造成現有的搜救應急操作難以做到規范化,從而可能出現低效率運作的現象。各有關單位之間的關系以及各自的職責、義務不明確,加之社會上對海上搜救工作缺乏了解,在遇有海難需要協助,搜救中心與其聯系時,這些部門還要逐級上報,不能很快做出決定和反應,往往會延誤時機進而影響救助效果。

作為專業的救助隊伍,交通部所屬的北海、東海、南海救助局建局不久就組織明確了“以軍事化管理為抓手,堅持走準軍事化道路”的工作指導方針,爾后開始了以“作風紀律”為主要特征的準軍事化建設之路。三年來,各個救助局以“軍事化管理”為切入點,加強了對機關、基層單位、船舶的管理,積極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軍事化管理模式,重點加強了對職工的紀律、毅力、斗志、體能等方面的訓練,培養了職工隊伍令行禁止、整齊劃一、敢打必勝的頑強作風,提高了職工隊伍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素質。陸上管理人員走進軍營加強了作風紀律訓練,開展了團隊拓展活動,船隊對船舶也加強了訓練。與此同時,各個救助局除軍事化管理外,還進行人性化的服務,幫助局里職工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免除后顧之憂,讓大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使救助工作者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助事業中去。

三、體制政舉后救助事業取得的成績

交通新的跨越式發展為加快救助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根據交通部規劃,“十一五”期間將新增深水泊位350個左右,港口總吞吐能力將達到65億噸。這對于中國救助力量的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在體制改革以前,代表中國救助力量的救撈系統是“以經營養救助”的思路和方式開展工作的,救助單位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在商業和民用標準及企業文化、市場經濟的氛圍中孕育和發展,船舶建造、人員培訓、技能水平等局限于經濟領域的范疇,無法滿足救助作業要求。在體制改革完成后救助事業的很多地方得到了很大的變化。

救助裝備建設方面:基礎設施、救助船舶及裝備繼續改善,人命救助專業化水平有所提高。船上增配了新型救助專用物資器材;船岸通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海空立體救助能力;各基地已組建或正在組建應急救助分隊,按規范配置了較為先進的救生搶險裝備,為有效發揮和拓展基地功能創造了條件。

職工隊伍建設方面:人員結構調整有明顯改善,干部職工隊伍逐漸趨向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救助隊伍平均年齡正逐年下降,干部職工隊伍的學歷也逐步提高,部分緊缺的崗位人員得到補充,培養了一批基本勝任救助需求的船舶技術骨干和應急救助隊員,一線專業救助人員匱乏的局面有所緩解,管理人員和后備干部也得到有計劃地培養和加強,隊伍整體素質有較大提高。

支持保障服務方面:初現保障優質、服務優良格局。后勤保障能力、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各局后勤保障部為基點、以點帶面、區域聯動、優質高效的服務保障格局。

救助管理體制方面:實行救助船只動態待命,24小時連續值守制度。實行這一制度后一改體制改革前救助船舶采用靜態、被動方式值班待命,分布不合理,救助船舶救助出動時間長、航行距離長,經常錯過救助的有效時間、喪失救助最佳機會的情況。現有的動態待命管理體制使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達到快速響應的最終目的。而現有的24小時值班制度,將基地、船舶、飛機和值班待命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專用救助船以基地為依托,以動態待命點為前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三者之間地聯動效應,變遠距離待命為近距離待命,變靜態待命為動態待命,變靜態待命為動態待命,變被動待命為主動出擊,體現出“動態、快速、專用”的特點。

四、救助事業尚存在的不足

中國救助體制改制三年來在救助事業上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還是存在著亟需改進的不足之處。

救助訓練與實際救助情況存在差距,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救助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因訓練不到位而造成的失誤,這與訓練和實際救助在氣候等因素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根據制定的訓練大綱結合救助實際,進一步扎實開展訓練工作,在開展海上救助基礎訓練的同時加強與實戰接近的海上救助演習與演練,盡快摸索出一套比較符合實際的新方法。

船舶數量不足、設備老化、性能較差、維修費用逐年增加,給海上居高不下的救助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對快速反應、救助任務的順利完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準軍事化建設有待進一步深化,作風紀律的加強迫在眉睫。要真正形成作風頑強、紀律嚴明、運轉高效、奮發有為的新局面需要在管理體制方面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考核激勵機制推進緩慢。各個救助局推行工作考核制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和預期目的還有較大差距,崗位和工作業績還尚未完全和薪酬掛鉤、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激勵機制,救助人員的收入和實際付出不相符合。局屬各單位的工作考核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加快推進。

各個救助局下屬的救助基地人員配置老化程度嚴重,人員配備不夠合理,應對改制后對專業救助船舶和救助飛行隊待命的后勤保障,進行50海里以內的沿岸快速救助反應,對轄區的內河、內水進行緊急搶險打撈的功能要求的完成存在難度。

五、結束語

我們是海運大國,對外貿易中百分之九十四的貨運量都是依靠海運來完成。進入21世紀,進出口貨運量和油運量逐年急劇增加,每年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舶航行于我國海域,加上海上開采業、海上養殖業和海上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對海上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有一支可靠的救助隊伍。我們的海上救助實力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國際形象,特別是作為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的國際形象。因此加強我國海上救助力量的發展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參考文獻

[1]宋家慧,朱玉珠.國家專業海上救助隊伍的建設.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4.6.

[2]孔凡邨,阮巍.我國海上搜救管理體系探析.水運管理.2004.7.

[3]周寅寶.談海上救助.航海技術.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