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限制因子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23 08:04:00

導語: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限制因子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限制因子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研究安徽生態經濟總體上是可持續發展的,而要在經濟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從目前層次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超越,必須注意辯識各類限制因子。文章辯識了幾類限制因子,已供有關部門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參考。

關鍵詞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限制因子安徽省

安徽作為華東六省市之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其氣候適宜、降雨充沛,地形多樣、土壤肥沃,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優質豐富,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省建設幾年以來,安徽省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在總體上是比較協調的。經研究分析,安徽生態經濟建設幾年來發展態勢良好,受個別年份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澇災害),呈現出輕微波動,但在總體上是可持續發展的。

根據《安徽省21世紀議程行動計劃》和《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及2010年遠景規劃》所確定的經濟發展目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600億元(按2000年價格計算),年均遞增8.5%左右;2010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在1995年基礎上實現翻兩番,年均增長11.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趕超全國平均水平,綜合省力跨入全國先進行列。經分析,要在經濟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更高層次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注意辯識各類限制因子。

1自然資源限制因子

安徽耕地資源數量有限,全省人均耕地面積呈現大幅度的下降趨勢,已由1990年的0.077hm2[1]下降到2003年的0.064hm2[2],低于中國最低人均耕地警戒線0.067hm2的水平[3]。加之工業"三廢"污染和農用化學物的濫用,耕地的質量也不容樂觀。

受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天然植被破壞嚴重,森林覆蓋率也低于一些省份,森林總量尚豐富,但人均擁有量僅相當于全國的一半,南多北少;安徽礦產資源蘊藏量豐富,但人均礦產資源偏低;全省水資源總量高,但由于人口密度大,耕地利用率高,平均每人和每畝耕地占有的徑流量反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水資源分布不平衡,與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相應。

伴隨安徽經濟的迅速發展,必須高度重視解決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日益尖銳的矛盾。

2環境限制因子

安徽總體環境質量比2000年有所好轉,但情形不容樂觀,表1和表2給出了幾項對比。目前主要的環境問題是地表水有機污染嚴重,且呈現蔓延趨勢;城市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薄弱,環境綜合整治有待進一步加強;結構性污染仍然嚴重,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是低水平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很大;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十分薄弱。局部地區生態破壞與農村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亟待加強;環保機構和能力與繁重的任務不相適應,部分市、縣還沒有成立環保機構;環境保護基礎工作和能力建設須進一步加強。

表1安徽省2003年與2000年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狀況對比

Table1TheComparisonofDischargeofWasteWaterandMainPollutionsinAnhuiin2003and2000

資料來源:2000年、2003年《安徽省環境狀況公報》。

表2安徽省2003年與2000年廢氣及污染物排放狀況對比

Table2TheComparisonofDischargeofWasteGasandPollutionsinAnhuiin2003and2000

資料來源:2000年、2003年《安徽省環境狀況公報》。

伴隨著安徽工業和人民生活的高速發展,工業廢氣、SO2和生活COD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將迅速增長。

與經濟和社會目標相適應,2005年和2010年安徽省的環境質量應比目前有較大改善:

(1)2005年環境質量目標

全省主要水域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長江干流水質保持Ⅲ類水質標準,淮河流域按水環境功能區達標,巢湖水體和主要支流水質明顯改善,高錳酸鹽指數達到和接近地表水Ⅲ類標準,水質惡化趨勢得到控制。

工業廢水處理率達到8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處理量的1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45%;主要有害廢物的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城市垃圾回收和綜合利用率達到40%以上。使我省主要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有所改善,機動車輛排放有害氣體總量基本保持在"九五"期末的水平。對污染負荷占65%以上的重點污染源實施在線監控。

(2)2010年環境質量目標

力爭全省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30%。城市要建立符合環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燒廠,使生活垃圾得到安全處置。初步實現全省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城鄉環境清潔、優美、安靜,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按2003年安徽省環保投入占GDP0.1462%的比例投資,要達到2005年和2010年的環境目標,有較大的資金缺口。為此,必須從現在起提高全省環保投入占GDP比例,加強環境治理力度。否則,將花費更大的財力、物力,甚至會導致經濟的衰退。

3經濟限制因子

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一個重要手段,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上的保證。經濟發達可以為科研單位提供充足的資金,用于科技的發展,為資源環境的合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持。經濟發展落后說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產方式落后對環境資源的粗放型依賴也就越大,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就越大,會進一步影響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與全國的其它省份相比,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財政收入都處于全國的下游水平,2004年安徽的GDP占全國的5.9%,如果按經濟密度算還會更低,財政收入占5.8%,綜合經濟實力不強制約了安徽各項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001~2003年,安徽GDP三年年均增長僅為8.91%,低于"九五"期間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二產占GDP比重也不高;萬元GDP能耗居高不下。全省每年因自然災害、地質災害、污染事故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比重已超過10%[4]。

第三產業存在諸多問題也制約了經濟發展。總量不足,比重過低;社會化程度較低,部分行業的市場準入限制多;部分行業缺乏自我發展活力,仍是"大而全"、"小而全",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等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慢;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競爭力弱,外商投資第三產業僅占總投資的2.3%[5]。城鎮化水平低、農村人口比重高,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要實現全面的持續發展,就要保證安徽經濟的高速發展,必須更加重視解決經濟發展的各項矛盾。

4社會限制因子

(1)義務教育還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高中階段教育的"瓶頸"制約尚未解除,高等教育仍要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還需加快發展,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2)公共衛生建設和應急機制還不夠完善,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還比較薄弱,農村衛生發展嚴重滯后,衛生人才缺乏,執法監督不力,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未切實解決。

(3)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基本衛生醫療和公共文體設施的條件十分落后和缺乏,形成了城鄉和區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格局。

(4)社會事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抑制了社會發展本身的活力和動力,非公共服務領域社會事業改革緩慢,文化、旅游等社會發展領域產業化進程不快,發展環境還需優化,創新手段缺乏。

(5)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安徽勞動力資源豐富。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口逐步進入勞動年齡,勞動力資源再次進入高峰期。現有三股壓力促進城鎮失業人數上升,城鎮就業壓力增大。一是隨著近幾年國企改革、改組、改造和經濟結構調整,大量下崗失業人員走向社會;二是近幾年擴招的大學生將陸續畢業,面臨就業;三是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走出農村、走向城市尋找工作機會。另一原因是,近年來就業彈性一直下降,就業彈性系數由"八五"期間的0.19下降到"九五"期間的0.14[5],新增就業崗位遠遠不夠滿足新增勞動力和下崗就業的需要。安徽省情決定著勞動供大于求的局面不會在短期內有根本的改變,結構調整與就業難的壓力將長期存在。

以上各項制約了社會發展,從而影響安徽的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影響著安徽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辯識,上述四類限制因子制約著安徽發展,極大地阻礙了全省生態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最終勢必影響安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應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安徽省統計局編.安徽統計年鑒-199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安徽省統計局編.安徽統計年鑒(1996~200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封新林,方一平.合肥市農用土地資源動態模型預測.鄉鎮經濟,2004,(12):18~19

[4]盛紹學.淺談氣象部門在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和應用服務中的作用

/web/qxxh/showwz.asp?lclass_id=18&id=15

[5]《安徽年鑒》編輯委員會編.安徽年鑒(1996~2004).合肥:安徽年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