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升級論文
時間:2022-01-10 09:18:00
導語:產業結構升級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比較優勢戰略”使中國主動滑向國際分工的低端
1、“比較優勢戰略”理論的實質
“比較優勢戰略”理論簡單地從人均資本的視角出發,將產業的基本類型劃分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兩種,并認為落后的中國只能從事前者。其實,以知識技術含量的密集度為標志,產業還可以劃分為低知識技術含量產業和高知識技術含量產業。而將兩種劃分結合起來,對于正確選擇產業結構有重要意義。一般而言,高知識技術含量產業大部分是資本密集型的,而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屬于低知識技術含量類型。盡管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也有少量可能具有較高知識技術含量,但在知識技術落后的中國,能自然發展起來、具有“自生能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必然是低知識技術含量型。因此,“比較優勢戰略”學派鼓吹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實質就是鼓吹發展低知識技術含量的產業。
2、“比較優勢戰略”下中國產業結構低級化的過程
(1)起點。在奉行“比較優勢戰略”之前,新中國實施的是“趕超戰略”,在國家保護和扶持的條件下,只用了短短的20多年就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部門,實現了中國的初步工業化。在這個過程中,也塑造了整體不算先進,但已具有一定水平和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知識技術力。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的是,其他國家基本上不存在高知識技術含量的產業,知識技術力幾乎未曾積累,將全部資源用于發展低知識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就不存在什么損失。但中國已經在眾多的高知識技術含量的產業中投入了大量資本,還培養了一支龐大的專業科技人才隊伍,一旦放棄,巨額的存量資本和所有的高級人力資源基本上將損失殆盡,知識技術力趨于毀滅。
(2)政策導向。在國際垂直生產分工鏈條中,產業所屬的位次是由其知識技術含量的密集度所決定的。高知識技術含量意味著高的生產率,就能獲得高附加值,從而位于國際分工的高端;反之亦然。因此,推行“比較優勢戰略”,在已經建立起眾多高知識技術含量產業的基礎上轉而將其放棄,卻發展純粹的低知識技術含量的產業,不僅使以前巨額資本積累化為烏有,而且在國際分工中主動放棄了高端產業或產業的高端,滑向低端產業或產業的低端。
(3)結果。一方面,實施自由貿易的“比較優勢戰略”后,資源都流向低級產業使得高端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后續資金面臨枯竭。沒有了后端的國家扶持,又在外國企業的沖擊下難以獲得前端的市場哺育,高端產業很快就一敗涂地,有的低端掙扎或改行、有的破產倒閉、有的被外資收購。另一方面,中國大量承接國際產業的遷移,大力發展以“兩高一資”為特征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并成長為“世界裝配車間”。與之配套的資本密集型產業也幾乎完全依賴國外的技術裝備來運轉,而本身缺乏知識技術含量。產業的逆向變遷導致國家知識技術力迅速下降,產業結構趨于低級化。據報道,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日、德的5%左右,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
二、知識技術力的缺失使資本積累難以轉化為產業升級
1、產業結構升級的衡量
常常有人把產品結構的變化當作產業結構升級,認為從生產衣服、鞋子到生產彩電、空調,再到生產汽車、電腦和手機,這就是產業結構升級。然而,隨著產品內分工的發展,低技術產品生產鏈中有高技術的生產環節,而高技術產品生產鏈中有低技術的生產環節。在產品全球化生產的時代,判斷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級別高低的尺度不再是產品,而是工作,是從業者的工作中知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高低。盡管我國生產的產品結構有了很大改變,但各個產業所做的工作依然是低知識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品的先進性不是源于在我國的工作,而是源于進口的高技術的設備、材料和零部件,源于在國外的生產流程,產品的主要價值也沒有歸屬于我國,而是歸屬于全球產業鏈中的外國企業。所以,在國內工作低級化的狀態下,我國的產業結構很難談得上升級。
2、“比較優勢戰略”下產業結構難以升級的原因
在“比較優勢戰略”的指導下,中國以犧牲高端產業為代價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確實積累了一些貨幣資本,但很快陷入市場需求狹窄、外資企業競爭、生產高度過剩、市場定價權喪失和資源環境惡化的困境。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更給其致命的沖擊,長期辛苦換來的以外匯儲備為主要形式的貨幣資本積累也發生大幅縮水。隨著企業生存和經濟增長的日益艱難,產業結構升級成為舉國上下迫切的呼聲。然而放棄高端產業容易,想重新占領卻很難。因為進入高知識技術含量產業,光有貨幣資本是遠遠不夠的,要有打破迷信的勇氣和自主發展的決心與信心,要能取得必要的設備、儀器和關鍵物資,要有專業的研發人才、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內行的管理隊伍,還要有對高技術國貨的需求。然而“比較優勢戰略”的長期統治使得市場自發地突破這些障礙困難重重。
(1)思想觀念問題。“比較優勢戰略”讓中國自覺地接受了國際垂直分工低端的定位。多年來,高科技被涂上了神秘的光環,中國人做不好也沒必要做的說法甚囂塵上,比如按比較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以市場換技術、自主研發不如購買外國現成技術等等。在這種思想的禁錮下,仿佛中國人就應該低人一等,自主發展高知識技術含量產業好像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從而嚴重束縛了人們的行為。
(2)技術裝備問題。很多高知識技術含量產業需要某些關鍵性的技術、裝備和物資,但國內一時難以提供,想要快速上馬的話只有從國外進口。然而,盡管我國高度對外開放,但發達國家卻在多方面違反自由貿易原則封鎖中國,特別是高科技領域,對華出口管制極其嚴格。比如美國就寧可保持對華大量貿易逆差,也不允許美國企業賣給中國敏感性管制物品。發達國家自己有錢不賺,使得中國有錢也買不到技術裝備,從而也就阻撓了中國建立與之競爭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這充分說明,知識技術差距才是國家間經濟差距的根源,發達國家的核心利益是維持并盡可能地擴大這種差距。
(3)高級和專業性人力資源問題。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人是第一最寶貴的資源,只要有合適的人,什么物都能創造出來,也就不怕封鎖,產業的前途歸根到底取決于人力資源條件。由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貨幣資本,中國目前發展高知識技術含量產業,最大的障礙是缺乏相關的高級和專業性人力資源,包括技術隊伍、管理團隊和熟練技工等。一般而言,學校教育是培養高級和專業性人力資源的基礎,但光有學校教育還遠遠不夠,因為其培養的只是人才的毛胚。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術的積累必須依托產業的發展。高級和專業性人力資源只有在具體的高級產業實踐中才能真正養成,國家的知識技術力也是隨著其高級產業的壯大而成長的,兩者是相生相長的關系。自20世紀末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擴張迅速,大學畢業生成倍增長。但由于多年來“比較優勢戰略”的沖擊,民族高知識技術含量產業逐漸沒落,大量發展的都是低知識技術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使得大學生失去服務對象,出現了嚴重的就業難問題。各類畢業生和轉業者在低知識技術含量產業中從事著學非所用的簡單工作,不僅不能成長為高級產業所需要的高級和專業性人才,而且原有的知識與技術也逐漸消退,久而久之,國家整體的人力資源質量趨于下降。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幼稚企業根本無法同成熟的外國企業抗衡,自由競爭的結果只能是壯烈犧牲或退避三舍。
(4)市場需求問題。因為提升人力資源、縮小知識技術力上的差距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國產的高知識技術產品要縮小與外國同類產品在質量與成本方面的差距也需要一個過程。而要完成這個過程,企業需要巨大而持續的投入,由于“比較優勢戰略”反對保護和扶持,高技術國貨的生存和發展只能寄希望于市場份額。但消費者的本性是求新求好求廉,國貨既然落后于洋貨,購買洋貨就成為一種自然的選擇。即使在國貨與洋貨相當,甚至國貨還略優于洋貨的情況下,不少消費者也對國貨有一種本能的不信任感和偏見,使得國貨的市場遲遲不能打開,品牌也難以建立。這樣,后進的中國企業就得不到足夠的資源以完成知識技術力的成長和產品的成長。同時,中國的競爭性企業普遍本小利薄,承受不了巨大而持續的投入,從而高度功利化,總是拒絕不能立竿見影得到市場回報的投資,不愿從事自主研發,因此也就難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三、結語
“比較優勢戰略”損害了國家的知識技術力,資本積累表現為單純的貨幣積累,這種純貨幣性的資本積累只能繼續用于已經高度過剩而危機四伏的低級產業,或者用于投機制造經濟泡沫,卻難以轉化為健康的產業升級。中國當初退出高端產業的結果換來的不是更快資本積累下的更快產業升級,不是退一步后的進二步,而是遭遇國際金融洗劫和永遠地被鎖定在了全球產業鏈的低端。毫無疑問,只有立即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回到國家保護和自主創新的路線上來,致力于知識技術力的培育與成長,中國經濟才能重獲蓬勃生機。
【參考文獻】
[1]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鐘慶:刷盤子,還是讀書?——反思中日強國之路[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4]林毅夫、孫希芳: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J].國際經濟評論,2003(6).
[5]林毅夫:推行比較優勢戰略[J].中國市場,1999(10).
【摘要】“比較優勢戰略”的推行損害了國家的知識技術力,使中國主動滑向國際分工的底端,產業結構趨于低級化。盡管片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也積累了一些貨幣資本,但由于知識技術力的缺失,這種單純的貨幣資本積累難以轉化為產業升級,中國企業被鎖定在了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因而中國應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致力于知識技術力量的培育與成長。
【關鍵詞】比較優勢戰略產業結構升級知識技術力
- 上一篇: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論文
- 下一篇:餐飲業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