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學課程質量完善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04 06:09:00

導語:審計學課程質量完善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計學課程質量完善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編寫一本好教材;培養一位好教師;探索一種好的教學方法;運用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形成一種好的教學氛圍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新與管用、全與實用、立體化、審計學教學內容涉及到會計、財務、經濟法、稅法、管理學、運籌學、概率論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相關知識、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先導是觀念更新,重點是學科專業,關鍵則是課程、采用覆蓋豐富信息量的多媒體教學是形勢所逼,大勢所趨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審計學課程建設教學質量

論文摘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先導是觀念更新,重點是學科專業,關鍵則是課程。課程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材的編寫與選用、師資的培養、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教學氛周的形成。審計學課程建設即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圍繞編寫一本好教材,培養一位好教師,探索一種好的教學方法,運用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形成一種好的教學氛圍來進行。

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牢固確立“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的辦學定位;堅持開放合作,走校企、校地、校際和中外合作的辦學道路,突出地方特色,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創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機制,構建開放式、多元化、科學化、規范化的教學管理體系,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出優基礎、高素質、強能力、重應用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先導是觀念更新,重點是學科專業,關鍵則是課程。課程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材的編寫與選用師資的培養、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教學氛圍的形成。審計學課程建設即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圍繞上述幾個方面,著力解決目前所存在的“五個缺乏”問題,即:缺乏一本好教材,缺乏一位好教師,缺乏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缺乏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和缺乏一個好的教學氛圍,努力將這“五個缺乏”變成“五個優勢”,加強“五個一工程”的建設,即:編寫一本好教材,培養一位好教師,探索一種好的教學方法,運用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形成一種好的教學氛圍。

一、編寫一本好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奠定了一門學科知識量的多少和信息質量的寓低。不同高校,由于其辦學思路和發展定位不同,因而現在教學特色上也有所差異。因此,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定位要求編寫適合教學需要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新與管用。也就是說教材編寫要密切關注該門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及時替換原有教材的陳舊內容。審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與市場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任何經濟現象的發生和經濟政策的調整,都可以成為新編教材的內容。比如,前幾年由國家審計署刮起的一陣陣審計風暴,國資委對股權分置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財政部頒布的會計準則審計準則,則應及時將其補充到教材中去;又如,法國興業銀行舞弊案、華爾街金融風暴等都可以及時納入教材內容。新的教學內容,可以讓教師的表達更生動、更富激情,也可以讓學生貼近實際、工作后上手快。避免教學“歷史”,一舉兩得。

(二)全與實用。審計學教學內容涉及到會計、財務、經濟法、稅法、管理學、運籌學、概率論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相關知識,因此,注重教材內容的全面性,防止各學科之間知識銜接紐帶的斷裂,就顯得十分必要。同時,審計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它是人們通過學習相關的知識以后,作為專職的機構或人員依法或受托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以及對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完整性進行經濟監督、鑒證和評價的一項活動,用以明確或解除經濟責任關系。因此,審計學教學必須連接社會,解決實際問題。而審計教材的編寫,也就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可操作性,以解決社會經濟實際問題。

(三)立體化。審計學教材的內容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和實務的可操作性,這必然要求涉及的面要盡可能廣,但大量的案例、相關的背景資料和學生的練習,很難在同一本教材中全部囊括進來。因此,我們這里所說的編寫一本好的教材是一種習慣說法,實際上它是立體化的,既指內容上配套的教、輔材料,也指形式上各具特色的紙質、磁介質材料。

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緊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組織審計學課程教師和企事業單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專門人才共同編寫教材;結合校企合作,與合作伙伴聯合編寫與教學改革配套的教材和實踐教學指導書。教材和指導書要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學科體系和職業資質證書標準,吸收行業企業新技術、新方法,增強與人才培養目標的適應性,體現模塊化、活頁式和直觀性。

二、培養一位好教師

教師,是教學中的當然主角。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學生的眼球。“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當然職責。一個好的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一座燈塔,可以照亮其整個人生的旅程;是一面旗幟,可以鼓舞其奮斗一生。

作為一位好的教師,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高、深、謙。“高”指教師要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與敬業精神,熱愛教育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為人師表;“深”指教師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豐富的、能令人震撼、讓學生折服的人格魅力。審計教學主要揭露的是經濟領域的黑暗面,因此,教師的法律政策水平、正直的品格、堅韌不拔的精神、威武不屈的勇氣,永遠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謙”是指教師要能放下架子,走向學生,常與學生交流,注意傾聽學生的傾訴,與學生交朋友。教與學之間的和諧,應該包括師生間融洽的關系,和教學相長的氛圍。教師不會永遠正確。一個教師要面對的是幾個、幾十個甚至是幾百個學生,在信息公開透明的經濟社會里,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獲取更多更新甚至是更深奧的知識,而這些完全有可能是教師所未了解到的或尚未掌握的。因此,了解學生心理,虛心向學生學習,也是一位好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

(二)博、能、新。“博”是指教師的專業學識淵博,見多識廣。由于審計教學涉及的知識學科多,門類全,就更要求教師所對教授的東西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能”是指教師要多才多藝,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能揮灑自如地所說如所想,同時也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強,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推動知識的發展,同時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僅有科研能力而沒有較好的教學能力的教師,只適合于搞研究,不宜走上講臺:僅有較強表達能力,沒有相當的科研能力作后盾,則容易使教學照本宣科,知識面停留于教材本身。此外,教師還必須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為此,必須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實踐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鍛煉的制度,重視引進和培養既有教師職務、又有實踐背景的教師。“新”是指教師要按照國務委員劉延東的要求:開拓創新,做教育改革發展的推動者,增強創新意識,把握教育規律,勇于探索,敢為人先。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堅持啟發式教學,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探索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對學生施加影響、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培養學生各種技能、發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質和素養的具體的手段。判定一種教學方法的好壞,其最主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是否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應該符合以下要素:

(一)新穎。一種別出一格的新穎的教學方法,往往可以把一個十分簡單的理論或事項演繹成有滋有味的?西,這就往往可以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在審計教學中運用大量的案例法、反思法,相比傳統教學,可以起到平時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系統。每種教學方法本身都有其特定的規律。作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往往也要通過幾個步驟或幾條途徑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比如案例法的運用,常常要通過搜集資料、鑒定資料、整合資料,而后設問,再進行討論,最后進行總結等幾道程序。如果沒有系統的過程,就會使案例教學流于形式,索然無味。

(三)形象。教學的方法必須形象生動,靈活多樣,才能獲得學生的歡迎和好評。試想學生全天候高度集中地學習,學科多、知識雜、時間緊、壓力大。如果沒有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再重要的理論,再簡單的知識,都有可能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是否受學生歡迎喜愛,就是評價教學方法好壞的最好尺度。

四、運用一種好的教學手段

粉筆板書式的教學,曾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客觀地說,粉筆板書教學,一方面可以完整揭示教師的心理過程和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洞悉相關知識的邏輯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過去信息相對閉塞,學習生活節奏相對較慢的歷史條件下,粉筆板書教學無可挑剔。但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并相互作用和影響,使得社會經濟信息豐富多彩,學習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突然間讓人覺得所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原有知識越來越不夠用。因此,高等院校中的教學課程越來越多,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教材也越來越厚,可是課堂教學時間并沒有增加或增加不多。這樣,原有的板書教學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就太少了。因此,采用覆蓋豐富信息量的多媒體教學是形勢所逼,大勢所趨。同樣,在審計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就必須將審計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搬上課堂,將大量的現實社會的真實典型案例搬上課堂。而原有的板書教學顯然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應該退居“二線”。我們需要運用多媒體教學來解決審計教學中內容多、信息量大而時間緊這一矛盾。此外,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有限性,我們還必須建設高質量的教學平臺,開發審計學網絡課件,充分發揮網絡在審計教學中的作用。

五、形成一種好的教學氛圍

一種好的教學氛圍,一方面可以促進師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學功能的發揮達到極致,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而要形成一種好的教學氛圍,則依賴于各個高等院校的校園文化的形成。就審計的教學來看,良好的課堂氛圍形成,則直接依賴于教師和學生這兩位“主角”的協調與發展。

(一)以學生為中心。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始終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客體。這種指導思想下的教學,幾乎是不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滿堂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大行其道,結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成了“考試的巨人”和“行動的矮子”,教育不能為社會實踐培養人才。因此,現代教育必須轉換觀念,重整思路,把學生當作是主角,教學要緊緊圍繞著如何讓學生盡快地接受知識的同時,大力推動學生的智能發展——也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培育學生探索與創新精神。而啟發式和互動式的案例教學,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就是最好途經之一。

(二)以爭當好教師為榮。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角地位毋庸置疑,而爭做一位好教師更為必要。要成為一位好教師,除了教師個人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和知識結構外,各高校也要為教師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和學術自由的空間,以及提供一個蓋大樓、育大師、養大氣的良好氛圍。提倡公平競爭,建立課程負責人制度,實行主講教師制,采取差別課酬和科研傾斜政策,都是促進爭當好教師和以成為好教師為榮良好氛圍形成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