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淺思
時間:2022-05-04 11:33:00
導語:中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淺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部崛起”是實踐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動力量。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現狀特征和主要障礙,提出了中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思考。
關鍵詞:區域創新體系中部戰略思考
一、中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現狀與特征
1.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逐步確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大企業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作用突出據統計,中部地區科技活動人員的70%服務于企業;在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中,企業支出占70%以上,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逐步確立。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中部區域創新體系的特色之一就是大中型企業的作用突出,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據統計,中部地區企業科技活動人員和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中有40%左右來自于大中型企業,而東部地區僅為30%。與大型企業的主導作用相比,中部地區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則明顯滯后。以民營企業為例,2004年,中部六省的民營科技企業總數為23808家,占全國總數的16.8%,總收入為5475.7億元,占全年國的11.4%,而東部地區的民營科技企業數和總收入占到全國的60%以上的分額。
與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地位相比,中部地區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在創新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一是中部地區科研機構和高校對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承載作用較東部地區更明顯、更突出。中部地區高等院校活動人員和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占地區的比重為10%左右,高于東部地區5.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龍頭地位更明顯、更突出。以武漢東湖高新區為例,區內現有企業中50%以上與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大多是原校辦企業轉化而來的,這一比例大大高于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江蘇、浙江等省高校校辦企業所占的比重。
2.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國有及國有控股機構,非公有制部門創新活力不足中部地區的制造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科技活動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的比重達30%,高出東部地區近11個百分點;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的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占地區科技活動經籌集額的比重為27%,高出東部地區10個百分點。與國有經濟“一枝獨秀”相比,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在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卻相對偏低。中部地區制造業企業中,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中科技活動人員僅占地區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3%,遠遠低于東部地區的10%的比重;港澳臺和外資機構的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所占比重為6%,遠遠低于東部地區的17%。更為引人注目的是,目前世界許多跨國公司在我國建立的研發中心已達到100多家,累計投入的研發金額約30億美元。這些研發中心主要選擇京、滬、粵三地,而中部地區則基本沒有跨國公司設立研發機構,即使是科技實力較強的湖北省目前也只有寥寥幾家。
3.科技資源和科技活動呈“點狀分布”,區域分布和結構不平衡在中部六省,科技資源密集分布于大中城市,武漢、長沙、合肥等中心城市是區域創新的源頭。其中,武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三,擁有雄厚的創新資源,聚集了該省科技人員和科技投入等創新資源的50%以上;合肥在2004年10月被確定為中國第一個科技創新試點城市;長沙也擁有眾多的部委屬高校和科研機構;鄭州、南昌、太原等地聚集了本省絕大部分科技資源。而在更加廣闊的地區創新資源明顯匱乏,區域創新活動也不均衡,科技資源和科技活動在空間上呈現出“點狀分布”的格局。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京一天津環渤海等區域創新資源比較均衡且在發展模式上更強調域內大中小城市的聯體發展的空間布局相比,有較大的差異。
4,科技活動的功能結構中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領域的比重較高,但科技產出呈現“一高一低”的基本特征從科技活動的功能上看,中部地區的科技人力資源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領域的分布比值為1:3.12:2,87,科技經費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領域的比重為1:2.86:5,21,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地區保持一致。但從科技產出的結構看,中部地區的科技論文、獲獎成果等純科研型產出相對較高,而商業化應用成果產出低。《全國科技進步監測報告2OO5)顯示,一方面,中部地區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科技產出在科技論文、獲國家級科技獎勵兩方面的優勢明顯。另一方面,湖北百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為29項,低于全國36項/百萬人的平均水平,居全國第7位;授權量僅為沿海平均水平的35.71%,為北京的8,08%,上海的13,46%,遼寧的51,06%。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高新技術各領域發明專利授權數中,除一個領域外,中部各省平均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兩方面形成的反差顯示,中部地區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仍有相當差距。
二、中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障礙分析
1.創新主體功能錯位,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在區域創新體系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決策者、投資者、應用者、擴散者和受益者。由于現代企業制度及市場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還有待時日,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進程還不盡協同等原因,再加上產學研區域創新網絡中各個主體的相互聯系不夠緊密,使得中部地區的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2.市場機制對創新資源配置的力度不足,技術市場發育滯后技術市場是調節科研開發供求關系的重要手段和聚集資本人才等基本生產要素的重要平臺,是實現科技成果轉移的重要渠道,而中部地區的技術市場規模小,表明市場對創新供求的調控力度弱,科技與經濟結合不夠緊密,成果轉化率低,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效果不明顯。
3.科技投入長期不足是制約中部地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瓶頸”改革開放以來,東南沿海地區利用政策優勢和開放的先機,飛速發展,實現了資金、人才的有效積累,形成了企業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良性機制。面對東部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先發優勢和西部地區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惠政策,中部省份無論是企業自身的投入能力,還是財政投入、外資引進都存在不足。
4.創新基礎設施薄弱,公共平臺建設滯后以湖北省為例,目前全省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總體上分布不均,重要的科技資源如文獻、數據、儀器等都集中在大專院校,企業擁有的科技資源相對較少,并且在企業中,中小企業的科技資源占有量更少,基礎條件建設嚴重滯后。許多科技人員難以了解和掌握國際科技發展最新動態,也難以分享公共基礎條件的資源。
三、中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思考
1.堅持比較優勢導向與創新優勢導向相結合,努力開創中部“雙向突破”的發展新路徑,是構建中部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前提按傳統經濟發展理論,現階段中部地區應遵從國際國內產業分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盡快實現“工業化”,并力爭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異。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部地區將自己定位于“資源供應地”,定位于產業價值鏈的末端,那么這一地區實際上無法實現對發達地區的追趕,更談不上超越。同時,過度突出“采掘”和資源開發,無異又給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與環境帶來致命傷害。因此,“比較優勢導向”的發展戰略從長遠看對中部地區發展不利。
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為即將到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為中部地區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中部地區以省會城市為重點的大中城市工業基礎較好,擁有一批骨干企業和技術設施,具有承接國際轉移的基礎。為此,堅持“比較優勢”導向和“創新優勢”導向相結合,突破現有發展路徑,實現“上下互動、雙向突破”是現實可行的。
“上下互動、雙向突破”的模式一是要采取主動跟進的“學習一跨越型”模式,實現“由下進上”。要突破區域、省域經濟的小圈圈,將中部產業發展置于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循環,在世界制造業“產業鏈”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縮小自身差距。堅持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加工組裝、資源加工類產業和以資本技術密集為特征產業的“兩個并舉”,按照從代加工(OEM)到代設計(ODM)再到自創名牌(OBM)的發展路徑,通過消化吸收和“干中學”、“用中學”,實現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提升,通過與國外跨國公司的合作,打通國際市場的渠道,逐步實現對領先者的追趕。二是實施“知識戰略”,實現“由上制下”。當前制造業中存在的“微笑曲線”和“溫特爾模式”是實施知識戰略的理論依據。中部地區具備實施知識戰略的基礎。實施知識戰略,要將發展的視角從產品制造轉向技術服務;由硬件產品轉向軟件產品和系統;從價格轉向標準技術,發揮研究開發優勢,通過介入知識要素比較密集的前端(研發)和末端(服務)分工,來統領產品的加工與組裝,以軟帶硬,不斷增強科技的勢能,增加經濟流量。
2.培育和完善以技術產權市場為樞紐的創新要素市場體系,建立促進創新資源良性互動的市場機制,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作為區域內創新組織與創新資源集合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在其形成和運轉的過程中,存在市場和政府兩類要素的驅動。比較市場和政府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市場的力量更基礎,更根本。因此,培育和完善創新要素市場,尤其是技術市場,建立促進要素集成互動的市場機制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
3.堅持“兩個結合”,培育中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發展的雙重驅動力國內外成功實踐證明: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單純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依靠外力驅動發展已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的成功經驗。因此,建設中部區域創新體系,要堅持“內源動力”與“外源動力”均衡協調發展的原則,既要培育區域自身創新的實力與潛力,同時,要突出“以外促內”,“以輸入帶動輸出”,將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培育區域的吸納應用能力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
4.突出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服務導向,重點建立面向主導產業的產業創新體系,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產業創新體系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產業創新能力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重要目標。建設產業創新體系,就是要突出特色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建設支撐產業發展的研究開發系統,服務支撐系統和產業應用系統。建設產業創新體系,關鍵是要突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階段特色,按照產業演進理論,將提升優勢產業的競爭力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同時著眼“未來”,努力培育支撐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前瞻性”產業。突出即期,兼顧未來,兩者結合,將決定區域產業當前和未來的競爭力。
5.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將以企業為核心、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主線從區域創新體系的定位來看,對多數中部省份而言,以促進技術的商業化開發與應用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核心。突出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必須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并對創新有明顯需求的大中型企業。對多數單個中小企業而言,由于缺乏足夠的實力來營建R&D機構和承擔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這些企業一般通過轉向社會網絡(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借助外界研發力量推進創新。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區域創新體系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主線。
6.依托區域中心(城市圈、城市帶)及產業基地(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等),培育和促進特色產業集群,是構建區域產業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效模式當前,產業聚集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產業聚集的主要表現和主要特征是產業分工的專業化,產業發展的集群化,企業生產的專注化和規模化,企業合作的市場交易化與協同化。產業聚集有利于產業內的分工協作,有利于形成本地市場,吸引客戶和定單,有利于發展配套產業與產品,有利于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的集中。因此,以中部區域中心城市及特色產業基地(高新區、開發區)為依托,實施基于特色產業集群的區域集成創新戰略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模式。
實施基于特色產業集群的區域集成創新戰略的基本設想是,堅持“區位優先,分步推進”,按照產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確定中部省份創新體系建設的的核心區和密集區,加快“破圍墻”步伐,以核心區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內核,以培育特色產業供應鏈(如湖北鄂東鋼鐵工業、鄂西北地區的襄——十汽車工業走廊、荊——宜——荊三角帶的化學工業和醫藥產業等)為目標,統籌規劃區域性重點發展產業,構建提升區域創新支持能力、城鄉配套能力,從而使區域、城鄉的協調發展統籌到區域大局中來。加強各種開發區、工業小區和產業帶的建設,弓l導企業集聚和產業分工,力爭形成中心城市準確定位,主導產業相對聚集,以產業鏈為紐帶,特色產業聚集基地點線結合,“專業經濟”、“塊塊經濟”百花齊放的局面。
以產業集群為導向,建設重點區域的創新體系,重點要放在營造創新文化、創新基礎設施環境,培育技術商業化機制,從而形成適宜產業聚集的生態鏈,促進產業聚集發展的產業鏈,推進技術一企業一資本互動的創新鏈。要突出抓好三個層面的建設,即創新層建設(主要由重點創新機構如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大學科技園和創業中心等創新基地組成)、核心層建設(由產業聚集地組成)和輻射層建設(包括聚集區周邊地帶,是創新體系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