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次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對策分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11:09:00
導語:東盟次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對策分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中國——東盟次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對策發展前景探討
[論文摘要]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10+1模式)這一經濟課題研究已經過了十多年的歷程,有必要對次區域合作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對次區域合作的十年的歷程進行回顧,對次區域合作的成就和阻力進行總結,對次區域合作的發展對策進行探討。其中主要是次區域合作的對策探討,分別為政府對策、企業對策、“橋頭堡”對策和次區域局部自由貿易區對策等。次區域合作的前景展望主要包括合作范圍、合作方式、應采取的合作對策等。
一、理論基礎
(一)規模經濟理論
所謂規模經濟,實際上就是機會成本遞減的情形。簡單地說,就是單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費的成本比由這種投入所帶來的產出量或收益少。規模經濟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外部規模經濟,另一種是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來源于產業或行業的規模大小。即當一國的某個產業或行業規模比較大時,相互在技術方面的影響和節約成本方法上的影響比較容易傳播和推廣,因而可以起到規模經濟的作用,其結果是在同樣單位要素投入的情況,得到更多的產出。內部規模經濟則產生于某個企業內部的生產規模的擴大。
在中國東盟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主要指的是外部規模經濟。加強區域合作尤其是是自由貿易區后,可以使產業或行業規模大大擴大,產生外部規模經濟。同時由于國際分工的細化和比較優勢的作用,也可使某國的某一強勢工業或某一企業大大擴大內部生產規模,產生內部規模經濟。
(二)區域相互依賴理論
這一原理的基本點是:(1)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2)這種相互依賴、日益擴展到世界一切國家、一切民族,擴展到各個方面,而不只是哪兩個國家、哪兩個民族的相互依賴,也不是在某一領域內的相互依賴,既包括物質的生產,也包括精神的生產;(3)這種依賴是相互的、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單方面的;(4)經濟上這種相互依賴的紐帶,把各個極不相同的民族聯結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濟體系,促進了某些民族隔閡和民族利益對立的消滅,有利于物質生產變成在科學的幫助下對自然力的統治,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相反,孤立的狀態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處于落后狀態的主要原因。
相互依賴的本質原因是:(1)生產力具有一種內在的擴張力;(2)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沖破分散、狹隘、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格局,在廣闊的空間內代之以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3)各國各地區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各自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形成各自的經濟社會特色;(4)在加速率的作用下,技術的空間推移規模大大擴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技術的更新期大大縮短;(5)資本的國際化。
(三)地域分工與貿易理論
地域分工與貿易理論經歷了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論等一系列的演變階段。
馬克思主義地域分工理論要如下幾個要點:(1)社會生產專業化以至商品生產各個階段的專業化,在空間上就表現為地區專門化,導致地域分工。地域分工是在廣闊的區域內,按商品分工實行生產的專門化。這種分工,把一定的生產部門固定在一定地區;(2)地域分工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3)地域分工的性質及其進步意義;(4)地域分工的作用取決于社會生產方式及其變革。
二、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必然性與阻力
(一)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必然性
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外部環境開放性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
1.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和多邊貿易談判的艱難推動了開放性區域合作的快速發展;
2.經濟發展多樣性和互補性,推動了開放性區域經濟合作的快速發展;
3.APEC的階段性成功,推動了開放性區域合作的快速發展;
4.社會文化上的親和或聯系以及地緣關系促使不同國家或地區結成區域市場。
(二)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阻力
1.目標定位的模糊。東盟合作首先是從政治層面上起步的,至今為止,仍主要停留在政治層面上,但“10+1”卻要求從經濟層面上展開合作。
2.社會制度等的差異。在東盟內部和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存在著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甚至對立。
3.主導力量的錯位。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必須有經濟上占優勢的強勢國家或聯盟來主導,但“10+1”模式框架下,因為主要停留在政治層面上,卻在相當程度上由東盟來主導,但東盟各國卻經濟上和中國有相當的差距。
4.政治關系的滯后。在中國東盟的合作中,政治關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經濟上的迫切要求合作卻遇到政治上的領土糾紛、“中國威脅論”等的阻撓。
5..美國、日本等的干擾。東盟的聯合和發展,影響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控制了以及日本在東亞的優勢地位,東盟和中國的合作更加會削弱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并會加劇與日本在資源爭奪、產業擴張方面的對立和競爭。
三、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由來
(一)區位優勢
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處于東南亞、南亞和中國大西南的結合部,面積2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2.5億,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農業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人文資源和旅游資源,區位優勢特別明顯,在資源和市場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充滿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深入一點看,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腹地涉及東南亞和南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大約擁有20億人口,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戰略物資補給地,有望成為21世紀世界和亞洲新興的巨大市場。
(二)亞洲開發銀行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亞洲開發銀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項目(GMS)自1992年起開始實施,提出交通、能源、電訊、環境、旅游、人力資源開發、貿易與投資和農業等8個重點合作領域。該合作機制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部長級會議,其二是司局級高官會議和各領域的論壇和工作組會議。
(三)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AMBDC)
1996年舉行了第一屆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部長級會議,正式啟動了東盟倡導的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機制,每年召開部長級會議和高官會。其目的是將東盟與湄公河流域地區經濟聯系起來,以老東盟成員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帶動新東盟成員的經濟發展,形成擴大的經濟增長圈。確定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貿易、農業、礦產資源開發、工業及中小企業發展、旅游、人力資源開發和科學技術等八大合作領域。
(四)湄公河委員會(MRC)
新湄公河委員會是在1957年成立的湄公河下游調查協調委員會的基礎上產生的。湄公河下游的泰、老、柬、越四國于1995年在泰國青萊簽署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續發展合作協定》,強調根據可持續發展思想,對整個湄公河的水和相關資源以及全流域的綜合開發制定計劃并實施管理。
四、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探討
(一)政府對策
1.建立瀾湄次區域經濟共同體,利用好有關國際協調機制,編制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發展規劃,研究和制定次區域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簡化貿易程序,減少非關稅壁壘,簡化簽證手續、貨幣兌換方式等。應把這一地區建成一個經濟共同體,一個自由貿易區,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經濟政策一體化。
2.加大投入,盡快改善和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徹底改善交通現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盡快建設我國進入東南亞、南亞陸上國際大通道,重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形成我國西南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加快疏浚瀾湄水上通道、建設泛亞鐵路等工程的步伐。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把重點放在旅游、環保、人力資源開發、貿易與投資等領域。公務員之家
3.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發展高科技。在發展邊境貿易、互市貿易以及易貨貿易中,非國有經濟發揮了輕便靈活的優勢,擴大了國家間的經濟聯系。新增長理論創始人羅默說“一些亞洲國家的增長主要得自于他們從工業經濟國家中得到相關的技術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用于國內經濟,以提高生產率”。
4.更新觀念,進行區域創新,加強生態環保,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應跳出梯度轉移和資源的約束,以創新要素積聚為核心的區域創新理論來指導區域經濟的發展。培育區域網絡,建立區域創新系統,積聚品牌企業,發展“產學研”三螺旋模式,重視環境保護和保護生物多樣化,建立自然保護網絡,保護珍惜物種,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5.開展跨境“科技示范區”、“自由貿易區”試點,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促進貿易和投資。在政治上,消除次區域國家間歷史和現實的矛盾,消除對抗和沖突。建立經濟特區以促進邊境貿易應該是瀾湄次區域經貿合作的一種有效形式。
6.建立次區域信息網絡,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應大力建設區域信息網絡與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可首先集中于旅游和物流。
(二)企業對策以基礎設施建設的TOT項目方式為例
1.TOT項目方式簡介
TOT(Transfer/移交Operation/經營Transfer/移交)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興起的一種最新的項目方式,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領域中正被廣泛的應用。中國企業以TOT項目方式把大湄公河次區域緬甸、老撾、泰國、越南、柬埔寨五國(項目的擁有者)已經投產運營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在一定期限內(特許經營期),以這些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現金流量為標的一次性從緬、老、泰、越、柬五國獲得其經營權,特許經營期滿后,再把這些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無償移交回緬、老、泰、越、柬五國政府。
2.中國企業以TOT項目方式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
中國企業通過TOT項目方式應用,可直接參與解決大湄公河次區域公共基礎設施發展速度慢、管理落后、技術滯后、資金短缺等的問題;可以為其引進資金;可以為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改善大湄公河次區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經營管理水平,幫助中國企業可持續的在該區域占據領導地位;巧妙地回避了緬、老、泰、越、柬五國政府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控制權,易于滿足緬、老、泰、越、柬五國特殊的經濟及法律環境的要求,易推廣使用;有利于盤活緬、老、泰、越、柬五國現有公共基礎設施的存量資產,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公共基礎設施資產的保值增值,有利于緬、老、泰、越、柬五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高速發展;可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中國的勞務輸出和技術貿易發展;可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培養“中國導向”人才;可為中國實現“以經濟合作帶動政治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建立和發展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橋頭堡”對策以云南為例
云南擁有多樣性資源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在中東自貿區的進程中,云南可以與東盟國家開展廣泛的合作。
1.建立貿易通道和邊境貿易區。可利用中國與東盟國家良好的經濟互補性,以瀾湄次區域合作開發區、昆明曼德勒發展走廊、昆明河內發展走廊等“一區兩走廊”為依托,溝通中越邊境水運通道和口岸通道,為雙方創造貿易與投資便利化的條件。
2.建立金融中心。1998年12月東盟首腦會議通過決議:決定從1999年1月起,外國投資者可在投資范圍、資本貨物進口、出口配額、經營稅收、審批程序等方面,在不同東盟國家中所有行業向區域外投資者開放,并給予新的投資優惠。
3.建立信息平臺。在昆明和河口、磨憨、瑞麗三個主要邊境口岸城市分別建立技術先進、信息全面、內外相通、能夠便捷交流的信息樞紐,推進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4.產業合作開發。利用云南和東盟良好的經濟互補性,實施云南與周邊國家的跨區域、跨國界合作,提高雙方經濟層次和產業水平,促進貿易的良性發展。積極引導國內資金、技術、人才、管理通過云南參與東盟國家開發,加大基礎產業發展力度,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5.開發生物、邊境旅游資源。加強云南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加快退耕還林還草和污染治理步伐,為中東自貿區建設提供生態屏障。充分利用云南和周邊國家的旅游資源,推出邊疆風情、原始森林、獨具民族文化的旅游精品路線,共同構建世界級“中國大西南與中南半島”黃金旅游圈。
6.開發水電能源。云南邊境經濟區具有地質地理條件好,水庫淹沒區人口少、耕地少、電站建設投資少、效益高的特點。因此,應積極爭取國家、國際的投資規模,實施水電能源綜合開發。
7.在昆明構建國際公共事務辦事機構及商貿交易中心。
(四)次區域局部自由貿易區對策以中國河口越南老街自由貿易區為例
1.建立次區域局部自由貿易區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河口老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的指導思想,總的來說,就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指針、擴大對外開放,把河口老街自由貿易區是建立與西南六省區市七方經濟合作機制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河口老街自由貿易區促進中國西部和西南地區的發展。
2.建立戰略
河口老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要實施四大戰略:
(1)大經貿戰略。即邊境貿易和大經貿、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一起上,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領域的出口規模。
(2)走出去戰略。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對越南及東盟國家的投資,以擴大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
(3)發展特色經濟戰略。河口老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樹立新的發展觀,改變過去有什么資源就開發什么產品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變為發展本區域內有比較優勢、有特色的產業及產品。
(4)“內外合作”戰略。通過河口老街自由貿易區把大西南聯合起來,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及東盟合作開發。
五、結束語
中國東盟次區域合作是在中國東盟區域合作成為必然而又在現階段無法迅速實現的情勢下,由各方努力而所作的先行試點,同時也是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東盟次區域合作中,現時期政府要經濟扮演“鋪路者”和“先行者”的角色,開展對話、磋商協調、編制規劃、放寬政策、加大投入、示范拉動、更新觀念、信息共享等;企業也應積極介入到次區域合作中去,尤其是抓住前期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的契機,以TOT或BOT項目方式參與并占領次區域合作中的經濟領域制高點;在地緣上有得天獨厚優勢的西南省份更要立足西南,面向東南亞和南亞,將“西部大開發”和“走出去”戰略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傳統意義上的領域和非傳統領域的合作;局部自由貿易區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試點和必經階段,各方應慎重把握機會,更新觀念,制定寬松的政策環境,積極爭取局部自由貿易區的成功和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林其屏,《開放性區域經濟合作一種新的世界經濟合作模式》,《亞太經濟》,2004-3,P2-5
[2]葉輔靖,《關于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研究的綜述》,
[3]葛順奇,李宏,《東亞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產業發展與政府行為》,《國際經濟合作》,2004-9,P36-39
- 上一篇:縣五五普法工作匯報
- 下一篇:基于區域經濟角度的電信業發展芻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