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方式的途徑透析

時間:2022-07-14 05:46:00

導語:轉變經濟方式的途徑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轉變經濟方式的途徑透析

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的轉變。眾所周知,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經濟發展的具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走向和內容。不容否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需求拉動,依靠第二產業帶動,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維持。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而面對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產業規模擴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可以說,從經濟增長方式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轉變充分反映了中國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探索過程,因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恢復性發展、創業性發展、模仿性發展、曲折性發展、快速發展和又好又快發展這樣一個長期、艱難和順序的發展過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為發展付出了沉重代價和成本。大家知道中國的經濟增長表現出了明顯的“三高一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即經濟長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這些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消耗而實現的,正是由于“三高”才導致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低效率。所以,在當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就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選擇。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一定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應該說,這些要求為探索途徑的轉變提供了可操作性理論指導。

第一,通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完善產業之間的合理配置,以實現相互之間的良性互動。當前必須著力提高投資效益,努力穩定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托,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促進經濟增長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推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積極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穩固。要著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與城鎮化結合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發展,在經濟增長和推進就業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主要包括: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形成多區域增長極的共同協調發展;通過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推進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的結構優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參與經濟全球化下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推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構優化。

進入21世紀以來,知識經濟已成為一個不同于工業經濟的獨立經濟形態,并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結構諸多變化中最具根本性和基礎性的變化,它的發展方式已經完全不同于二元經濟的發展方式。具體表現在:一是勞動力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并不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培訓,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產業工人還是農民轉向新經濟部門都需要經過教育和培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來,人力資本和教育投資都需要給予重新認識,這正是需要大力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所在。二是資本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資本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待工業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再流向農業,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由于面臨著工業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雙重任務,這就需要資本在兩個部門間實施合理配置,即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互動。三是市場實現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的發展依賴于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擴張,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由于知識經濟部門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知識,它的應用將主要取決于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需求,這就需要在知識經濟部門與傳統經濟部門之間構建起共生共榮的相互關系。

第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中心環節。自主創新主要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是著重對自然界的研究并獲得新發現,具有基礎性特點,主要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主體;技術創新則是著重將基礎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技術服務人類,強調成果的應用性,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有效銜接就在于兩個創新主體的有機結合。也就是說,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主動向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帶有產業化的科研方向,以獲取原創性成果,實現原始創新。作為知識創新主體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主動參與技術創新過程,用知識創新成果解決其技術創新的難題,主動將知識創新成果在企業轉化。

當前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下,必須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不斷提高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要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以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應該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就目前情況而言,自主創新應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跨越式創新。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整體技術水平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技術創新只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研發,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技術。二是集群式創新。這主要是指通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同一類型企業的集體創新和技術外溢,從而突破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瓶頸制約。三是協作整合式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在跨越式創新的條件下,單靠企業自身的創新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在政府的協調指導下,實現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協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