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流失的現狀與建議詮釋
時間:2022-05-09 11:42:00
導語:智能流失的現狀與建議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智能,這里是指以高科技為代表、能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人的智力資源。它包括兩大部分:顯性智能——以科技成果為標志的智力資源;隱性智能——蘊藏在人才載體大腦中的智力資源。智能流失,就是指科技成果的流失和人才的流失。傳統的人才流失研究實際上只關注隱性智能,即智能載體人才本身,這顯然不能準確、全面的反映一個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狀況。文章試圖利用“顯性——隱性智能”這一新范式分析武漢市智能流失現狀、成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智能武漢智能流失
一、武漢市智能流失現狀
1、目前我國沒有科技成果流失情況權威統計制度,但可以通過二個方面考察
(1)科技產出狀況
《2005年武漢市專利申請情況統計分析報告》顯示,武漢市專利申請量2004年為4136件,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六位,2005年武漢市專利申請量6233件,比2004年的第六位下降一位。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444件,占申請總量的23.1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4.40%),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七位,比2004年下降兩位(見表1)。另據中國社科院《中國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技術創新》的評估,湖北工業自主創新力僅居全國第19位,創新支撐能力僅居第28位。顯然,無論是專利申請量、還是自主創新能力,其現狀與武漢市科技人才擁有量很不匹配。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武漢的科技實力綜合排名第三,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全市擁有包括部屬、省屬普通高校59所(數據截至2005年5月24日),科研機構800多個。在人才資源上,截至2005年底,武漢地區人才總量約為107萬人,擁有兩院院士50名。按照常理,一個擁有如此豐富“智能”資源的地區,其科技產出在全國應該是具有對應地位,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智能外流了。
(2)科技成果流失現狀
武漢市科協副主席劉晨暉教授說過:“我省的科技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現實甚至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以電子工業為例,武漢市的電子工業產值原來居全國第6位,現在卻降至第二十幾位。電子工業這個最能顯示技術進步的行業,如果不引進新技術成果,我們將有被淘汰的危險。”據有關專家調查,武大、華中科大、武理工大三所高校的科技成果80%以上流向沿海地區。如著名的胃藥“麗珠得樂”就是珠海市麗珠制藥廠1990年以40萬元價格從湖北省醫藥工業研究所購買的一種名為“迪樂”的胃藥專利;武漢大學教授、兩院院士李德仁的兩項技術成果——三維數碼城市技術和空間信息與移動通訊集成技術因缺乏10萬元的啟動資金,被深圳市科技局以500萬元啟動資金引入深圳,最終異地開花結果。
2、科技人員流失
有人用“行云的武漢,流水的三鎮”來形容武漢近些年的人才流失狀況。相關統計顯示,1998年以來,湖北高校畢業生及社會在職人員流向江浙的至少有20萬人,流向珠三角的甚至可能超過30萬。僅武漢大學提供的數據就顯示,1999年以來,該校畢業生約有60%流向珠三角和長三角。人才流失已使武漢的經濟發展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留不住人才,自然就難以快速發展經濟,而經濟發展不了,就業條件和待遇不夠優厚,反過來又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
二、引發武漢市智能流失的因素分析
1、科技資源開發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過程,可以使科技成果價值和使用價值得以實現,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要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模式至少應體現以下三點:一是政府、社會、企業都實實在在重視科技工作,尤其是政府加大對科技的投入;二是企業對科技成果的內在需求和要求增加;三是科技成果能夠迅速地轉化為生產技術優勢和現實生產力。從武漢市的情況看,由于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多階段性和長期性、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導致以穩健為原則的銀行不愿貸款;普通投資者又不敢承擔高風險;而以公共產品投資為己任的政府資金又相對拮據,對商業性的科技成果“轉化”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及中介工作效率較低
根據武漢市科技局網站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2005年,武漢市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42家,孵化場地8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931家,累計畢業企業420家。而同年蘇州各類科技孵化器只有23家,孵化面積68.6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414家,而累計畢業企業就已經達到400多家。由此可見,武漢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工作效率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科技資源應用激勵機制不健全
武漢是我國第三大科學教育基地,然而現行的人事、科技體制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人員和科技活動往往圍繞著省級以上“縱向課題”、“評獎”而不是市場來進行,重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類計劃項目,而對企事業單位的委托研究項目較為輕視。高校或科研單位在核算工作量或科研編制、職稱評審、提取科研管理費等方面政策性(人為)地降低企事業單位委托研究項目及其經費的含金量。因此,高校科技人員比較關心論文能否發表、能否通過鑒定、能否獲獎,至于技術成果能否轉化,則比較淡漠。
4、諸多因素“驅趕”人才
導致人才外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體到武漢有以下幾點:
(1)工資待遇因素
從2005年全國全年各城市人均收入調查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來看,武漢的人均工資(見表2)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上海、江浙一帶相比都有明顯差距。因此,從事同樣的工作,個人自然會尋求收益的最大化。再加上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頻頻以高薪、優厚的福利待遇來武漢攬才,從而為人才的外流創造了條件。
(2)政府人才管理制度與措施相對滯后
在經濟發達地區,政府有關部門主動上門為企業提供人才服務,如組團到外省招聘、對到本地區求職的外地高校畢業生報銷路費等等。如浙江建德市財政出資,由人事部門牽頭建設“人才公寓”,以優惠價格賣給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人才公寓”甚至成立了專門的人才公寓租賃服務中心,不僅免去租房者找房東奔西走的勞頓,甚至符合租賃條件的租戶每人每月還將獲得200元的補貼。
(3)民營經濟發展落后影響了武漢的人才吸納能力
民營企業一直是吸納人才的重要主體,據統計,截至2005年,上海有民營企業32萬戶,深圳有15.2萬戶,蘇州也有8萬多戶。這些民營企業吸納了大量中高級人才,而武漢市擁有私營企業僅7.13萬戶。武漢在民間資本利用不充分,加上國有企業實力有限,削弱了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容納力。
三、政策建議
1、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融資渠道
從武漢市科技成果外流情況看,資金瓶頸是主因。從國外科技風險投資的情況看,對一項成果的資金投入,起步階段是10%,創業階段是40-50%,后期是40-50%。可以說,沒有資金就沒有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產出。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采取政策傾斜、資金扶持、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等措施,為科技成果研發及轉化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2、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智能資源開發提供優質的中介服務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提供市場信息、扶持科技成果鑒定及產權交易等中介服務市場方面有所作為,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平臺,開辟暢通的渠道。政府的人事部門可以借鑒其他省市人才工作的成功經驗,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坐機關”的工作方式,主動深入企業,了解企業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需求庫,為人才流動提供指導。對于引進人才,則與用人單位相配合,做好相關的服務工作,如協助解決居住、戶口調動、子女入學以及配偶工作等問題。
3、加快武漢經濟圈的建設,增強武漢的人才吸納能力
武漢的交通發達,可以利用暢通的交通網絡,加強與周邊縣市地區的聯絡,利用自身優勢發展主導產業,同時以利益為紐帶,鼓勵資源共享,實現跨區域合作,與其他城市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互動發展。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增強武漢對人才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武漢知識產權局:2005年武漢市專利申請情況統計分析報告
[2]中國社會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04中國工業發展報告:
中國工業技術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3]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4]漢網:http:///gb/content/2006-12/12/content_713572.htm.
[5]武漢科技熱線網:http:///xinxi/xinxi.asp?nou=27&nof=2.
[6]湖北決策咨詢網:http:///2005/8-26/08554986362-2.html,“新型工業化與湖北科技發展戰略”.
[7]連玉明:中國城市年度報告2005[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8]國家統計局綜合司:2005年各主要城市人均工資一覽表,國家統計局網站,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