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發展視角下的當代中國現狀
時間:2022-02-15 11:30:00
導語:探求發展視角下的當代中國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首先全面闡述了發展的內涵,通過該含義說明了中國在物質財富、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得與失,進而對此做出了簡要評析,并探討了如何應對。
關鍵詞:發展物質人文生態
一、發展的內涵
發展簡單說就是一個社會之中社會成員各種需求滿足程度的普遍提高。它的完整含義可以概括為:社會成員的各種需求(物質需求、人文需求、生態需求)滿足程度改進的總和,各主體利益(私人利益、群體利益、人類整體利益)的共同提高及其關系的協調。一個國家的發展內容包括多個方面,但主要由物質、人文、生態三個層次構成。
(一)物質領域內容
短期經濟景氣,即通過經濟增長促使社會成員獲得就業收入的機會并使之獲取物質財富,體現為GDP的增長、就業率提高、居民收入增長等。長期經濟發展潛力,即通過技術、教育、企業的發展來形成支撐其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國家經濟安全,即通過經濟或政治手段使本國在可預見時期內的經濟得到保障,包括國民賴以生存的國土及穩定生活環境的保障、未來經濟增長中的各種資源和技術發展的保障、未來發展中風險的預防和制約等。
(二)人文領域內容
人文發展及社會穩定,即通過社會發展和社會福利政策等來促使國民在健康、休閑、文化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通過有效的國內政治制度等來形成和諧的社會關系,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社會矛盾進而維護社會穩定。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即逐步地建立并完善與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發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它能反映國民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的平等,有利于縮小國民經濟利益的差別和較好地體現公平與效率。各民族強有力的融合和文化傳承,即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盛帶來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的依存感而帶來的凝聚力。
(三)生態領域內容
抑制自然環境質量的惡化,即在生產活動、消費活動中限制環境污染,對有重要生態價值的自然功能區進行有效地保護,對已經有所破壞的則予以恢復,著力限制自然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風險性。國家發展還應為人類整體、后代人、地球生態做出貢獻,推行顧及地球生態和后代人利益的制度和行為準則。
而從“私人”、“群體”、“人類整體”三個利益層面的關系來看,作為一個社會的“發展”,必然要求三個層面的利益同時得以改進,任何一個層面利益的改進都不應該損害其他層面的利益。這三個層面的利益應是相互照應、相互促進的,如果為了追求某一層面利益而損害到其他層面的利益,這就必然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
二、中國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而且由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發展包括制度完善等方面也是成績斐然。但具體到發展含義所涉及的各個層面,則既有堅實的一面,也有薄弱的一面。具體來說有:
(一)物質財富方面
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體現在物質財富的增長,如生產和投資的總規模、社會總收入和總消費等方面。以此來看,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發展,并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在2009年成為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并有望在2010年底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9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萬億元(約合4.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7%;財政收入6.85萬億元,增長11.7%;糧食產量53082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實現連續6年增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實際增長9.8%和8.5%。
中國2009年外匯儲備余額突破兩萬億美元,達到2.4萬億美元,領先全球各先進國家。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2073億美元,其中出口12017億美元、進口10056億美元,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而且在進口方面僅次于美國、德國,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在國家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一攬子宏觀經濟政策的推動下,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消費大國。2005年以來,中國的消費品零售總額名列世界第三位。預計到2010年末,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突破10萬億元。
僅就物質財富的發展來看,中國的發展成就是巨大的,應給予充分肯定。但就人文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發展來說卻略顯薄弱。
(二)社會發展方面
改革開放30余年來,隨著國家的全面發展和整體進步,中國在人文社會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在社會發展方面最突出、最具綜合性的問題是城鄉差距與東西部區域發展差距,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城鄉差距首先體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方面,30余年來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長期維持在2.5:1左右的程度,這是一極大的差距。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在近年又有持續拉大的勢頭,2007年就已達到了3.2:1的水平,已經遠遠超出了合理的城鄉差距水平。正如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回答“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問題時所說,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是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8%,確實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稍快一些,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確確實實在繼續擴大。如果考慮到城鄉教育、醫療保障、最低收入及失業養老社會保障等社會福利的差別,則城鄉的差距會更大一些。
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走的是一條非均衡發展路徑,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區域發展差距不斷強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從人均GDP數據來看,各省級區域的發展差距極為懸殊。如上海在2009年人均GDP達到73124萬元,而貴州省僅為7264元,兩者對比,相差懸殊。東部地區整體的人均GDP為西部的兩倍多。
(三)生態環境方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破壞生態環境的因素也在不斷增加:中國煤炭消費量每年約占世界煤炭總消耗量的26.6%,為全球第一煤炭消費大國。2007年中國煤炭需求總量超過25億噸。煤炭的過度消耗已給生態環境造成一系列問題。中國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大國,僅次于美國,約占世界排放總量的13%,美國為23%。中國是世界原油消耗與進口第二大國,根據海關總署的初步數據統計,2009年原油進口量達到2.038億噸,每天大約410萬桶,凈購買量達到1.987億噸。中國已成為電力第二大消費大國。家用電器是耗能大戶,僅家用空調一項每年耗電量就達400億度以上。2009年中國汽車累計產銷突破1300萬輛,同比增長創歷年最高,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汽車消費的普及化帶來了能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巨大排放、土地資源的大量占用。同時在其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按當前的投入產出水平推算,以目前每年25萬億元GDP的基數估計,年均9%的增長率對全國的生態環境的影響大致為:每年煤炭消耗約為25億噸;每年石油消耗約為3.5億噸;每年廢水產生量為3500億噸,而未加處理的為2000億噸;每年廢氣排放量為100億立方米,而未加處理的是50億立方米;每年廢棄物的排放量為15億噸,而未加處理的為12億噸;每年造成的水污染損失相當于15000億元;每年造成的土地資源損耗相當于10000億元。
三、綜合評價
(一)從“發展內容”的角度分析
30余年來,中國在物質財富方面的發展突飛猛進(表現為GDP、投資、居民收入等的快速增長),但當前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因土地、水、糧食等生存資源短缺而造成的貧困依然存在。影響物質財富“中長期發展”的技術、教育等因素發展依然滯后。就物質財富的“長遠發展”方面,尤其是對于影響國家未來經濟安全如水、能源、耕地等各種資源的保障、未來發展中的風險預防等仍顯薄弱。相關部門雖有所關注,但收效甚微。
近年來中國在短期目標下的人文發展及社會穩定,精神需求如教育、健康、休閑、藝術等方面提高很快。而且政府把最大限度地化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作為重要工作目標,短期成效較為顯著。但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滯后于經濟發展,使得國民間收入差距、社會地位差別、政治權利差別不僅沒有縮小而且在擴大,某些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既不體現公平又不體現效率的制度依然存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國民的民族自豪感、中華民族的依存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也顯著增強。但在文化的傳承方面卻任重道遠,如由短期的經濟利益需求而導致的全民在教育、娛樂、消費等方面都在有意無意地追逐西方文化。
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如生產生活中產出的廢棄物是不斷增加和累積的,尤其是不加甄別地引進外資使得發達國家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進入國內,更是惡化了這一態勢。由環境污染、自然災害頻發所造成的貧困人口每年都大量產生。總的來說,生態環境質量在持續下降,被保護與應保護的自然生態區比率偏低,對生態功能區的開發遠超過可承受的程度,也即環境質量總體下降、局部改善。另外我國對于全球和全人類有重要影響的自然生態區尚缺乏主動的作為。
(二)從關乎發展的各種利益關系角度分析
近年來,在資源和環境方面普遍存在“公有地悲劇”,主要表現為地方政府及地方稅收依賴的企業為了短期的經濟增長,不惜掠奪性地開采自然資源、不計環境代價地排放污染物和不顧及“外部性影響”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生態環境與治理方面普遍存在“搭便車”現象,如對環保治理不主動、不積極,等待中央處理。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制度上缺乏有效的調節懲罰機制和地方政府領導不正確的政績觀,如主要關注經濟的繁榮和GDP的增長等。
近階段,中國社會成員和地區間的財富差距問題不斷加劇。政府盡管在縮小貧富差距、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保障的程度、手段、范圍等方面還不是盡善盡美。尤其是對農村貧困或富余人口、城鎮失業人口的基本生活和醫療保障的力度還較小,在制度上也缺乏對弱勢群體權益的有效保障。筆者認為,在制定有關福利保障制度時必須遵守“羅爾斯公正原則”,即應著重改善社會最低群體的福利。在減小地區差距方面,中央政府也在努力作為,如制定并積極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等。尤為關鍵的是在處理區際關系時必須遵守帕累托改進原則—即各個地區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應給其他地區的發展造成損害,若有損害應當給予補償。
毋庸諱言,中國在這一發展階段,對地球資源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公有地悲劇”的態度,如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貢獻于世界經濟增長一樣,中國的高速增長也對地球環境質量變化有一定影響。
四、結論
筆者認為,上述對中國當前“發展”評析中所提到的問題,也是政府應著力解決并且必須解決好的。具體主要有:解決好貧困弱勢群體(貧困和農村地區、貧困和失業人口)的物質滿足與社會保障需求,縮小社會各階層的貧富和區域發展水平的差距,建立和完善體現公平與效率的制度;減輕全民的生存生活壓力,有效地解決好地方政府不計后果的GDP增長、企業不擇手段的獲利和個人不顧及生命安全的謀生行為;有效地解決水資源、能源、糧食、土地等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保障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謹慎地對待和處理好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由此可能成為世界污染中心的問題,進一步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和有效地治理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水體污染和解決好農耕地喪失等問題;積極地參與有關地球生態和人類整體利益的國際活動。這些問題的妥善處理對于建設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洪銀興.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曉西.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5)
3.王國平.共和國歷史上的發展觀演變及其啟迪.理論前沿,2007(14)
4.郭熙保.論發展觀的演變.學術月刊,2001(9)
5.劉石成.發展經濟學發展觀的理論評析及演變趨勢.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5(5)
- 上一篇:傳統文學批評對網絡文學的挑戰透析
- 下一篇:社保局就業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