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國傳統經濟構架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抑制

時間:2022-01-09 05:38:00

導語:分析我國傳統經濟構架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抑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我國傳統經濟構架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抑制

摘要:中國傳統經濟結構在早期主要起了積極作用,但到中后期,由于其特有的復合性和對新經濟因素的包容性,使得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盡管出現很早,但終究難有作為,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后應該從傳統經濟制度中去尋找。

關鍵詞:傳統經濟結構;資本主義萌芽;封建官營工商業

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從封建母體中脫胎出來的,其孕育的初始形態被形象地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從萌芽到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經濟形態,不但需要一個較長的過渡時期,在西歐大約經歷了200年的時間(從14世紀到16世紀),而且需要許多的相關支持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度環境能給資本主義萌芽提供多大的發展空間,即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平等的產權關系,各種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以及建立在市場制度上的各種交易工具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允許產生和發展起來。相比于西歐,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經400年(從15世紀到19世紀)競始終沒有脫離萌芽狀態!其根源在于嚴酷的制度環境,制度化的傳統經濟結構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了強大的抑制作用。

一、中國傳統經濟結構的主體是地主制經濟,這主要是從生產關系方面說的。

在這一結構下,封建地主對占有的土地,采取使用童奴或者雇工的形式自己經營,形成地主自營經濟。封建地主又將更多的土地分租于一家一戶的農民耕種,收取地租,形成佃農經濟。此外,還有在小土地所有制基礎上從事獨立耕作的自耕農。自耕農經濟并不是游離于地主制經濟之外的獨立經濟體系,它依附于地主制經濟,并受其制約和影響。以地主制經濟為主的中國傳統經濟的特點是:1.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松弛,而且越到后來越是如此;2.土地可以自由買賣;3.耕織結合。因此在前資本主義時代,這種經濟是比西歐領主制經濟更有效率的一種制度。我國主流經濟史學者認為,傳統經濟按地產增值最大化的要求,將地租部分轉化為再生產性投資,促進了社會經濟總量的增長,其進步與合理性是明顯的,有的學者稱它為“一種優良的封建經濟制度”。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傳統經濟的有效性強化了它的穩定性,也增強了它的彈性和包容性。對資本主義萌芽來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保守的和惰性的力量,由于它的彈性和包容性允許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甚至有一定的發展,又由于它的穩定性和強大,資本主義萌芽很難成為普遍發展的生產關系而受到遏制、摧殘。

傳統經濟的彈性源于它本身的特點:耕織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可以緩和封建剝削的強度,同時允許商品經濟的一定程度的發展;發達的土地買賣關系,造成地產、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相互轉化,刺激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鞏固了封建土地關系。

農業與手工業結合是傳統經濟基本的生產結構,包括自耕農和佃農在內的農民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農工結合主要存在于農村家庭內部,在家庭內部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以維持一家的溫飽,這是一家一戶的小農追求的目標。為此他們要進行自給性生產,以直接取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特別是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但由于經營規模的局限,卻從來不能完全自給自足,又必須從事商品性生產,與手工業者和其他農民交換產品。如《孟子》所說,他們要“男有余粟,女有余布”,可以紛紛然與百工交易。除了實物交換,也需要價值交換,其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補償。他們的再生產實際上是一定程度上商品經濟的發展。此外,封建地主占有的剩余勞動主要是谷物地租,極少工業品和農業加工產品,其消費也依賴于市場,實物租變成貨幣租之后,就更是如此。如果再考慮到家庭手工業原料及區域性產品生產的地理條件限制,交換與市場的存在就更為必要。因此與西歐不同,中國的封建經濟并非是自然經濟的純粹形態,它以廣泛的商品性生產作為必要的補充,在此基礎上發展起高度的封建商業。封建商業的存在和發展,擴大了封建地主階級及其國家的剝削范圍及數量,更多地起到維護封建經濟秩序的作用。

農民商品生產的發展及土地要素變成商品可以自由買賣,使社會對商業資本的需求量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事貨幣融通的高利貸資本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因為商業利潤要高于地租,經商是有利可圖的,又因為社會的貨幣需求量增大,放債收息回報也更豐厚,地主的地產和地租遂大量轉化為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同時,擁有貨幣財富的商人羨慕“不憂水火,不憂盜賊”的土地財產,因而購買土地,于是從地主從事商品生產與商品流通,發展為地主、商人與高利貸者的三位一體。地租、商業利潤與利息的自由流動與互相轉化,既使他們可以把財富積累投入最有利的方向,保證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也使土地、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相互支撐,保證了他們的共同發展,到清代成為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結構和社會積累的主要方向。個別商業資本由明代的百萬兩(銀)級,增至千萬兩(銀)級,市場從內地擴大到邊疆地區,商品經濟被刺激獲得進一步發展,同時封建土地關系也得到進一步鞏固。這樣由傳統經濟結構的特點導出的商品經濟較高程度的發展及三位一體的封建剝削形態,給封建統治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經濟基礎,造就出一個不同于西歐的中央集權國家制度。正是這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利用其國家的經濟職能抑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普遍化發展。

二、中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經濟職能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從事水利、交通、國防等公共工程的建設和管理;第二,通過賦稅和各項經濟政策干預社會的再生產;第三,直接經營手工業和商業。

第一點直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第二、第三點相互關聯,在早期對社會進步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但越到后來,特別是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后就變成一種阻礙的因素。一般來說,商業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一個必備的條件,馬克思也說過:“商業對各種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產使用價值的生產組織,都或多或少地起著解體的作用”因此盡管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促進了地主經濟的繁榮,但作為地主制經濟補充的小商品生產和商業的發展在客觀上都是對自然經濟的否定,它的過度發展必然會危及租佃制地主經濟的基礎,動搖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根本,這是地主階級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地主階級的國家政權通過賦稅和各項經濟政策干預社會再生產,力圖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以求鞏固地主階級統治的根本。歷代王朝都以“重農抑商”作為其經濟政策的中心,力言獎勵農民耕織,同時用重征商稅、限制商人經營活動、貶低商人社會地位等手段抑制商業資本的發展,減少和弱化商業資本對小農經濟的瓦解作用。但商品經濟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和特定經濟結構運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不是封建國家的某種經濟政策所能任意抑制的,所謂“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③就是證明。在封建國家的統治需要與經濟發展規律的矛盾斗爭中,中央集權國家直接插手工商業的生產與經營,建立起龐大的官營工商業體系。

官營手工業早在領主制的周代就已經以與農奴制相對應的工奴制形式而存在,當時主要生產封建貴族的需用品和軍用品,是自然經濟的典型形態。到漢代,官營手工業出現了重要變化,生產活動不再限于非贏利性的日用工業品和軍用品的生產,而是逐漸擴展到贏利性的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的生產,如制鹽、冶鐵及其他礦業、貨幣鑄造、造船等,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生產組織也越來越嚴密。顯然,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壟斷重要工業品的生產,其目的一是增加財政收入,擴大集權國家的經濟力量;二是抑制民間商品生產的發展,鞏固租佃制的地主經濟。與此同時,封建國家的經濟活動也擴展到商業領域,國家設立了均輸、平準、常平倉等商業機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力量以及超經濟的政治力量建立起以京師為中心的全國性商業網,對一些重要商品實行專賣制度,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對流通和市場的控制,并獲得巨額贏利。

官營工商業從本質上說不是一種商品經濟,但它在某些方面具有商品經濟的外在特征,它是一種變態的自然經濟。官營工業的發展,限制了民間手工業特別是城市手工業的市場,阻斷了商業資本向產業的轉化;同時官營商業的發展也進一步加強了封建地主經濟對城鄉手工業的控制,抑制商業資本的獨立發展,削弱其對小農經濟的瓦解作用,使其不得不依附于地主經濟。

考慮到在封建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就工業方面的生產形態來說,最具有積極意義的是城市手工業和農村獨立手工業。它們的發展及向規模更大、分工和協作更為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的過渡標志了資本主義的曙光。但是由于官營工商業活動對城鄉獨立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限制,因此資本主義曙光即使出現也很微弱。

首先。官營工業對勞動力的控制,嚴重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獨立發展。唐代中葉以前,官營工業的勞動力除官奴婢和刑徒外,大量是為封建政權服徭役的更卒、匠人和丁夫等,他們基本上是無償勞動。這一時期官營工業對勞動力的使用主要采取勞役制的形式。唐代中葉到明代中葉,官營工業勞動力的性質從勞役制逐漸過渡到工役制,手工業者對封建政權的依附關系較前一時期有所削弱,但國家通過戶籍制度的建立,把手工業勞動力固定起來,使城鄉獨立手工業者成為官營手工業的勞動力后備軍。這種勞動力國家編戶制度妨礙了獨立手工業者經濟活動的正常開展。工匠服役地點一般都遠離鄉土,往返需要很長時間,當值一日,實際費時兩至三月,特別是官吏的苛擾和盤剝更使得名為雇募的官營工業工匠所得無幾,近乎無償勞作,這就使城鄉手工業者既無時間也無資金去獨立發展。當然。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官營手工業既從事經濟活動,而且規模較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其溢出效應刺激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這種發展的結果是成為官營手工業的對立物。起著不斷削弱、瓦解官營手工業的作用。但直到清代中期,官營工業仍控制著若干重要的工業部門。

其次,官營手工業在市場方面對民間手工業發展的限制也是很明顯的。中國自秦漢就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但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作為市場主體的還是地方小市場和區域市場,至于可以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較多機會的重要產品的全國性市場雖然早就存在。但基本上是為官營工商業所壟斷和獨占的,即使是封建統治階級所需的工業消費品(特別是奢侈品)的市場也由于官營手工業的自給性生產而大大縮小了。這樣,城鄉獨立手工業當然只能與農村家庭手工業去爭奪狹小的地方市場了。市場的擴大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前提,官營手工業的存在極大地限制了城鄉獨立手工業的市場。使其經營規模相對狹小,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都很緩慢,同時商業資本向產業的轉化也就更為困難了。

最后,官營商業通過對重要商品的壟斷性經營,不僅抑制了民間商業資本的發展,削弱了它對自然經濟的解體作用,而且也阻止了民間手工業對全國性市場的滲透和沖擊,進一步加強了封建政權對民間手工業的控制,保證了官營工業的支配地位。此外,官營商業控制和壟斷了國際貿易,抑制市場的對外擴展,這對于民間工商業發展的消極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公務員之家

三、歐洲資本主義最早出現在航運業、紡織業和采礦業中,主要因為這些生產部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全局性影響,易于開拓市場,同時也是生產力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部門。在中國,除了以上三個行業外。

陶瓷、造船等也是具有全國性意義、生產力水平較高的部門。但在明代中葉以前,由于官營手工業在工業生產方面居支配地位,上述各個部門較高的生產力水平主要不是體現在城鄉獨立手工業中,而是體現在官營手工業中。這是城鄉獨立手工業中極少出現規模較大的手工工場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國商品經濟尤其手工業的發展受到各種制度因素的制約,同時又不能取得體制外的增長,那么這種傳統結構及制度所能容納的生產力水平就有一個限度,資本主義終久不能脫離萌芽狀態也就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