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時期大陸與港臺經貿合作
時間:2022-06-18 09:41:00
導語:金融危機時期大陸與港臺經貿合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8年以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非常深刻地影響到了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各國間的貿易往來。作為不同經濟體之間的一種貿易往來,中國大陸與港臺經貿往來雖然具有某種特殊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只是基于華人經濟圈的強力發展趨勢,其所受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有所不同罷了。
一、大陸與港臺經貿往來的歷史回顧與現實發展
(一)大陸與香港經貿往來歷史
1.回歸前后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前,不僅直接接受英國的管轄,而且在經濟上也更加隸屬于西方體系,按照西方的管理方式運作;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香港與內地經貿關系迅速發展,但從總體上看,兩地的經貿往來仍然是一種單向合作,香港是內地引資的一個窗口,是內地對外開放的橋梁[1]。香港在回歸之后,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下,其經濟發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正是內地的強力支持,才使香港平穩地度過了難關,由此兩地關系也逐漸增強。隨后中國大陸加入了世貿組織,經濟的開放性更加全面深入,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愈發緊密,內地作為香港最大貿易伙伴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強。
2.CEPA協議的簽訂2003年9月,《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亦即CEPA正式簽訂,使內地與香港雙方的經貿合作進入了深化階段,這為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流入了強勁的新血液,香港作為國際性大都會的競爭力也進一步增強了[2]。
(二)大陸與臺灣經貿往來歷史
1.恢復時期:1979~1986由于歷史的原因,兩岸的經貿往來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首次提出了兩岸“三通”的主張。與此同時,大陸加快了經濟改革開放的步伐,提供了兩岸經貿活動的契機。大陸有關部門也開始發起對臺貿易活動,如邀請臺商參加廣交會,并于1980年派出大型采購團赴臺采購,兩岸經貿往來進入恢復階段。
2.快速發展時期:1987~19921987年前后,隨著臺灣對大陸投資與貿易的解禁,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臺商赴大陸投資的途徑也逐漸明了,兩岸經貿活動開始活躍起來。特別是1980年代中后期,臺灣進入新一輪經濟轉型時期,傳統的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大量向大陸轉移,大陸則出臺一系列政策予以臺商較大的優惠與便利,鼓勵臺商對大陸投資,兩岸經濟關系由此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3.深化發展時期:1992年至今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大陸迎來第二次改革開放的高潮。大陸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臺灣方面也進一步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速度,對大陸的經貿政策也有了一定的調整和松動。兩岸經濟關系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步入深化發展階段[3]。
(一)同香港經貿合作的狀況
1.內地與香港的關系對內地而言,香港是內地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而對香港來說,自1985年起,內地就成為香港的最大貿易伙伴。與內地密不可分的經貿關系對香港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香港對內地的外貿依存度,特別是進口依存度非常高,大大超過了內地對香港的進口依存度。
2.近年取得的進展2008年底,中央政府在金融、基建、旅游、服務業、內地港資企業等7個方面采取14條措施支持香港抵御金融危機,這對危機中的香港經濟有十分明顯的拉動作用。
3.CEPA帶來的效益2010上半年,受惠于CEPA,香港對內地的出口全面增長。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內地從香港進口的CEPA項目下貨物達到3.81億美元,同比增長36.26%,關稅優惠1.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38%。另外有數據顯示,香港自2004年CEPA正式實施以來,至2010年6月30日,內地累計進口香港CEPA項下受惠貨物30.64億美元,關稅優惠達18.10億元人民幣[4]。
(二)臺海兩岸經貿合作的現狀
1.近年來的重大進展2008年底兩岸基本實現“三通”后,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已經給臺灣經濟產生實際好處。2009年4月兩岸又簽訂了《空運補充協定》,7月空中直航航線由一條增加到三條,8月底定期航班正式開航,取代包機直航為主的地位,而兩岸每周飛航的班次增加到270班[5]。近兩年來,臺灣當局也逐步放寬了對臺商投資大陸的限制措施,包括總金額與單項金額、審批手續等方面的規定。而2009年6月底,臺灣當局公告開放100項陸資投資項目,這標志著兩岸交流正式由單向的、間接的進入了雙向的、直接的時代,到2009年年底開放項目增加到了192項。
2.ECFA協議2010年6月29日,兩岸兩會領導人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CooperationFrameworkAgreement,簡稱ECFA)。根據ECFA貨物貿易早期收獲產品清單,大陸將對539項原產于臺灣的產品實施降稅,包括農產品、電子產品、機械產品等10類,金額超過了120億美元。此外根據早期收獲產品清單,臺海兩岸共計有800多個8位稅號項下的產品將在兩年內分三步實現零關稅[6]。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大陸與港臺經貿合作所面臨的問題
(一)金融危機導致市場縮小
1.金融危機對香港的影響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香港影響巨大,經濟增長顯著減慢,第一季7.3%,第二季4.2%,第三季1.7%,第四季則出現了2.5%的負增長,致使2008年香港全年增長率僅為2.5%。在這種背景下,香港一大批公司紛紛裁員減薪,消費力大為下降,零售業、餐飲業、美容業等開始不景氣,并陸續出現企業倒閉現象[7]。而2009年的香港經濟陷入衰退,是相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最嚴重的一次。香港資本和資產市場曾經在危機初期劇烈震蕩,恒生指數一度從2007年10月30日的歷史最高位下跌2/3,樓市出現恐慌性下跌,作為經濟重要支柱的對外出口及相關行業成為本次衰退的重災區。隨著外部環境的逐漸穩定,香港特區政府一系列發展經濟措施逐漸收效,香港經濟從2009年二三季度開始好轉。香港經濟之所以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出現好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
2.金融危機對臺灣的影響臺灣是個海島省份,其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就是對外貿易,出口占臺灣GDP總額的七成多,臺灣經濟發展對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及蔓延,使臺灣經濟嚴重受挫,陷入深度衰退的浪潮中。2008年下半年開始,臺灣的外部市場大幅萎縮,出口大幅衰退。隨著2009年至2010年我國實施一系列擴大內需措施,為企業擴大內銷和打開國內市場提供了政策支持,也為臺資企業擴大了大陸市場空間,帶動進口需求的增長,拉動臺灣經濟復蘇。
(二)臺灣內部的政治問題
臺灣內部復雜的政治環境是影響經濟發展的直接原因。在肯定兩岸經貿關系取得巨大進展的同時,要看到一些固有的矛盾與問題,并且外部干擾因素的增強,也為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增加了一些變數,其將影響兩岸貿易的互利雙贏[8]。
(三)兩岸進一步合作對香港地位的影響
在新的政治經濟形勢下,兩岸實現“大三通”后,作為傳統中介的香港不可避免會受到一定影響,經香港的貨流及人流將被分流,但香港作為兩岸經貿合作的中介地位不會因此而消失,展望未來,香港作為兩岸三地金融中介大有可為[9]。
(四)大陸利益的保護問題
在兩岸的合作問題上,大陸給予臺灣很多優惠政策,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便利,但是并沒有實現雙方平等貿易的原則,大陸利益往往得不到保護。
(五)受大陸制約問題
在大陸積極開展與香港、臺灣的經貿合作,緩和、改善大陸與港臺的關系氣氛的當下,無論是臺灣還是香港當局,以及當地民眾也在考慮對大陸的高貿易依存度,最為擔心當地經濟是否將長期受到大陸的制約。
四、大陸與港臺經貿合作的發展趨勢與相關建議
(一)發展趨勢
1.大陸同香港經貿合作趨勢大陸和香港的經濟合作存在加強的趨勢,現在的香港不只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橋梁,也是外資進入大陸的重要窗口。關注香港經濟成為及時把握國際經濟形勢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CEPA安排的不斷深入,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大陸與香港的進出口貿易、相互投資以及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同時,從大陸和香港地區金融服務業的跨境合并收購交易量迅速遞升表明,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業的整合已經是大勢所趨。
2.大陸同臺灣經貿合作走向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服務業和以高附加值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將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過去單純運用大陸廉價生產要素的經濟模式將發生轉變。未來臺灣發展,需要調整經濟戰略,以消費及新興產業為面向,臺資企業將深度融入大陸經濟發展。后危機時代兩岸經貿合作的新內容: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將會同時兼顧市場和工廠;雙向投資正在刷新經貿合作的新模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促使更多的臺商投資大陸;大陸將繼續對臺灣的大宗采購和增加赴臺游的規模,刺激臺灣經濟的回升。
(二)進一步促進大陸和港臺經貿合作的建議
1.發揮優勢,攜手立足國際市場在全球化背景中,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興產業不斷興起,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大陸和港臺的密切合作將加速產業結構改革。大陸、香港、臺灣在資源結構各具優勢,大陸地大物博、人力資源豐富,香港金融業成熟、發達,臺灣科研基礎好,大陸和港臺資源上可以取長補短,加強學術人才交流、科學技術交流,上升到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對產品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的合作,使得共同開發的產品能獨占世界市場。
2.求同存異,淡化兩岸意識形態的差異大陸與臺灣有著不同的歷史境遇、文化氛圍、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再加上經濟發展水平確實存在著較大程度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訴求是非常正常和客觀的。但是,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陸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了,與臺灣之間的差距已經明顯縮小。因此,兩岸都應當充分認識到同根同源的優勢,求同存異,加強兩岸產業合作,以經濟貿易的往來來淡化意識形態的差異,最終通過經濟聯系兼顧雙方利益。
3.設立制度,體現貿易的雙向共贏原則與產業的內部梯度轉移相對應,大陸與港臺之間的經貿往來還可以包括對市場的內部性制度設定。目前,大陸銷往香港的農產品、畜產品保障了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之需,ECFA也解決了臺灣南部農民的水果銷售問題。應當有一種更加深層、更加廣泛同時也更加雙向的貿易制度設定,真正著眼長遠利益體現貿易的雙向共贏原則。
4.順應潮流,強化相互之間的關系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特點,但是非常“矛盾”的是,在全球化的同時,區域化也呈現出一種大勢所趨的特點。試看當今世界,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歐盟和北美貿易區都在很大程度上“主宰”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潮流,與此相對應,“金磚五國”的聯合也呈現出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同屬于華人經濟圈的大陸與港臺之間,也必須形成某種形式某種角度的“經濟合作體”,以便一方面與其他的經濟共同體相競爭,另一方面也以區域化來對應全球化,最終保證華人經濟圈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份額。
5.長期合作,獲得最大收益在參與全球化的同時,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建設自己的區域經濟體結構,用以作為自己經濟發展的腹地,或是必要的避難所。全球化給大陸、香港、臺灣帶來挑戰,也提供了契機。香港、臺灣只有與大陸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經貿合作關系,與世界經濟整合在一起,才能獲得最大收益,確保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而大陸積極響應,加強同香港、臺灣的合作才可以在國際舞臺上更具競爭力。隨著各種政策措施的日益完善。大陸與港臺貿易合作將向更深層、更廣泛、更多元的方向發展。
總之,克服各種挑戰后,大陸與港臺經貿關系將會取得更加引人注目的成就,不僅會大大增加經貿的金額,更會在經濟合作機制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促進大陸與港臺經貿關系發生質的大飛躍。
- 上一篇:綠色金融創新與實踐
- 下一篇:區政辦全年婦女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