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承接集中區快速發展的途徑探討
時間:2022-02-12 10:53:00
導語:產業承接集中區快速發展的途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加快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關鍵在于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先行快速發展。從分析皖江城市帶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基礎條件入手,結合實際,試提出一條加快推進產業承接集中區建設與發展的新型路徑:用先進的理念進行科學規劃,堅持推進產業承接集中區“一個核心和三根支柱”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生態產業承接集中區。
關鍵詞:產業承接;集中區;快速發展;路徑;生態
1導言
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編制完成并經國務院正式批準通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設便開始拉開帷幕。產業承接園區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國際國內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對于整個示范區的建設與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體。規劃建設的產業承接集中區是產業承接園區最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承接園區的核心發展區域。產業承接集中區的發展速度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承接園區的發展進程,以至影響到整個示范區的總體發展目標能否按期實現。目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已經出臺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實施方案,方案在加強開發園區建設中著重強調要編制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的建設總體規劃和起步區詳細規劃,并且于今年5月份在蕪(湖)馬(鞍山)巢(湖)和安(慶)池(州)銅(陵)兩處省直管產業承接集中區分別設立了省直建園區和市直建園區,但是當前關于加快這些園區建設與發展的具體模式和路徑還鮮有研究,沒有合適的、快速的發展路徑,勢必會造成示范區的建設進程受阻,因此探析產業承接示范區快速發展的路子已經是刻不容緩。
2產業承接集中區基礎條件分析
根據皖江城市帶的分布特征,充分發揮毗鄰長三角的區位優勢,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線資源,安徽省結合示范區規劃確立以沿長江一線蕪(湖)馬(鞍山)巢(湖)和安(慶)池(州)銅(陵)六市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集中區,并分別確定了蕪馬巢和安池銅兩處省級直管集中區。通過充分的調研工作,根據園區的產業承載能力、空間容量、拆遷成本、區位交通等因素,作為省直管集中區重點建設的8個園區在不久前也已經確定,蕪馬巢省直管集中區選址巢湖和縣作為省直建園區,市直建園區分別位于蕪湖三山區、馬鞍山當涂縣和巢湖無為縣;安池銅省直管集中區選址池州梅龍園區作為省直建園區,市直建園區分別位于安慶環石門湖區域、池州市和樅陽縣。
2.1基礎設施建設分析
包括蕪馬巢和安池銅兩處省級直管集中區在內的皖江城市帶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高速公路與國道省道干線公路網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擁有多條干線鐵路,高速鐵路也在快速發展,干線航道、運河航道和港口等水運設施建設相對完善,綜合交通發展水平處于安徽省內領先水平。截至2009年年底,皖江城市帶已建成通車高速公路1600公里,擁有合寧、蕪宣、沿江、318國道等多條高速公路,形成了“四縱三橫”高速公路骨架網,與長三角的接口有六個,另有在建高速公路約500公里;擁有京滬、沿江、宣杭以及銅九等多條干線鐵路;皖江城市帶航道總里程為4440公里,占全省航道總里程的68%,2008年,皖江城市帶各港口共完成港口吞吐量2.419億噸,占全省港口總吞吐量的92%。隨著快速客運鐵路、城際鐵路以及跨長江通道和疏港道路的建設,機場布局的建設與完善,產業承接集中區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將會更加完善,在對接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另外,兩處集中區在園區道路、給排水系統、污水處理、能源供應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都為集中區的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
2.2經濟基礎分析
目前,產業承接集中區六市綜合經濟實力在規劃的皖江城市帶九個市(簡稱“皖江九市”,不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下同)中處于領先地位,是安徽省經濟發展的“第一方陣”,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經濟基礎較好,但同時也要注意到,集中區內各個市的經濟實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地區發展之間存在著不協調的因素。(見下表)
注:①增速是按照可比價格,相對于上一年即2008年計算而得到;②常住人口短期內視作沒有變動。(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統計信息網整理計算得到。)
從經濟總量上來看,2009年,產業承接集中區六市GDP總量占皖江九市的比重超過50%,達到52.9%,占安徽省的比重也達到34.7%。其中,GDP總量超過500億的有蕪湖、馬鞍山、巢湖、安慶四市,覆蓋整個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大部分地區;從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來看,2009年,產業承接集中區六市GDP增速均保持在兩位數,其中,蕪湖、池州兩市達15%以上。六市GDP的平均增速為13.0%,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低于皖江九市3個百分點,這可能是由于受到作為安徽省會的合肥增速較快的影響;從人均GDP來看,皖江六市差別較大,人均GDP最高的馬鞍山市達到51776元,分別是是皖江六市、皖江九市和安徽省人均GDP的2.4倍、1.3倍、3.2倍,而最低的巢湖市僅為12880元,低于全省水平,分別為皖江六市和皖江九市的59.7%、31.6%,而皖江六市人均GDP達21560元,占皖江九市52.9%,是全省的1.3倍;從人均GDP的增速上來看,皖江六市之間也呈現出較大的梯度,這可能與作為基數的經濟規模大小有關,而皖江六市人均GDP增速保持在兩位數增長,基本與全省水平持平。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產業承接集中區綜合經濟實力相對比較雄厚,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在整個皖江城市帶處于發展前列,完全有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能力,而且已經具有尋求得到快速發展的經濟基礎。同時,必須注意到產業承接集中區內各市的經濟發展也存在一定的不協調因素,這可能也是在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能夠得到逐步消除的自然過程。
2.3比較優勢分析
2.3.1產業基礎優勢
蕪馬巢和安池銅兩處省直管集中區的產業體系較為完整,產業基礎良好,產業的綜合配套能力較強,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業基地、農產品基地。近年來,在能源、機械制造、建材、冶金、化工等優勢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汽車電子、集成電子、通信電子、生物醫藥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也等到了較快的發展。目前,集中區內已經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化工等產業集群,擁有馬鋼、奇瑞汽車、海螺水泥、安慶石化、銅陵有色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現代農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等產業綜合配套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在積極參與泛長三角的分工與合作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與長三角地區相互依存的產業發展共生圈。以2008年為例,皖江城市帶生產的產品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其中主要來自蕪馬巢和安池銅兩處集中區。可見,產業承接集中區在產業基礎及其綜合配套能力上具有較強的承接能力。
2.3.2生產要素優勢
產業承接集中區內集聚了整個皖江城市帶50%左右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具有突出的資源要素比較優勢。集中區岸線資源豐富,一級和二級岸線總長接近300公里,占總岸線的近四成,尤其是巢湖、安慶、池州等地分別擁有數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線,具備發展新型化工、石油化工業的環境資源,而這些也正是長三角地區急需轉移的產業。水資源豐富,年均水資源總量在400億立方米以上,人均超過2000立方米/年。礦產資源豐富,馬鞍山的鐵礦總儲量達16.35億噸,占安徽省鐵礦總儲量的57.32%,銅陵的銅、金、銀、硫鐵礦和石灰石儲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巢湖的礦藏品種也眾多,磁鐵礦、硫鐵礦等儲量也巨大。而且,集中區內農林和水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十分適宜產業集聚,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目前,集中區內常年在外務工人口較多,達百萬人次,擁有大量的熟練產業工人,勞動力平均成本只相當于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來自長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同時,集中區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平均年高校畢業生達到5萬人以上,能夠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2.3.3區位優勢
產業承接集中區的沿江六市,位于長三角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產業的最前沿地帶,處于中國水陸空交通立體網絡的節點,較為有利的位置和交通便于高梯度的產業快速高效地轉移到到這些地區。目前,沿江六市通往東部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這一區域距離長三角最遠的城市安慶,到上海也只有3個多小時,隨著寧安城際鐵路、800里皖江黃金水道治理、安慶機場擴容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改善皖江城市帶的交通條件,實現與長三角交通的網絡化對接,讓整個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的區位優勢將會進一步的凸顯。
3加快產業承接集中區建設與發展的新路徑
3.1用先進的理念科學規劃產業承接集中區
3.1.1統籌產業承接集中區建設與城鎮化
城鎮化率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主要規劃指標之一,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中明確要求,到2015年,皖江城市帶的城鎮化率要由2008年的46.4%提高到55%,并且要求逐步形成現代城鎮體系,實現產業與城鎮互動發展。實際上,城鎮化與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建設是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加快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建設的過程中,必然要使得第二、三產業不斷地向城鎮集聚,需要將大量的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不斷地向城鎮轉移,需要不斷地擴大集中區的地域范圍,從而會使得農村人口不斷地向城鎮轉移,城鎮數量增加,規模得到擴大,城鎮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產業承接集中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更加完善,生產力水平將會進一步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更加先進,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從而將會進一步吸引高梯度的產業、周圍的生產要素向集中區轉移和擴散,形成產業集群,產業將會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如此相互促進、聯動發展下去。因此,產業承接集中區要得到快速的發展,必須要注意到加快推進集中區城鎮化進程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要擯棄那種只重視產業發展不重視城鎮化進程的錯誤觀念,要按照“把產業園區建成新城鎮、新城區”的新理念來統籌產業承接集中區建設與城鎮化。
3.1.2科學規劃“兩區八園”
隨著蕪馬巢、安池銅兩處省直管集中區8個重點建設園區的落定,產業承接集中區將開始重點建設這“兩區八園”,它們將成為集中區內需要先行快速發展的區域,負有探索新型快速發展路徑的重要任務。“兩區八園”的建設應該按照規劃在先的科學原則,首先需要進行科學規劃,為園區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建議,各園區規劃應以承接產業轉移為導向,結合其所具備的基礎條件、產業發展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可以考慮將各個園區按產業承接功能進行分區,確立各區承接主導產業;再將每個園區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公共設施區四個功能區。各區之間合理分工、避免重復、相互促進、形成特色,從而促進產業向各園區分流集中,實現園區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功能集成。
3.2加快推進產業承接集中區“1+3”發展模式
所謂產業承接集中區“1+3”發展模式是指省直管集中區以區內的一個省直建園區為發展核心,加大投入,重點開發,先行快速發展;三個市直建園區為三根發展支柱,重點完善產業承接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省直建園區進行產業分工合作以及要素流動,相互協作,相互促進,通過省直建園區的快速發展輻射帶動市直建園區的加快發展,最終帶動整個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快速發展。這種模式將有限的資金和資源集中于某一條件較好的產業園區,使其能夠得到更快的發展,增強承接能力,能夠盡快地承接轉移產業,快速發展,形成產業集聚,進而逐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壯大綜合實力,再帶動整個集中區的快速發展。
目前,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各個園區基本都處于發展的初期,而每年的財政投入有限。因此,當前應該將資金向擁有更好承接產業優勢,有更快發展速度趨勢的園區傾斜。和縣園區、池州梅龍園區作為集中區的兩處省直建園區,現有產業基礎較好,有較大的產業承載能力、空間余量大、區位優越,由省市共建,且以省為主,省直管集中區負責人將負責省直建園區的規劃、建設等全部工作,因而應該重點投入,加快建設,快速發展起來,再逐步帶動其余產業園區加快發展。筆者建議各級主管部門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相互協調配合,加快推進“1+3”的發展模式,共同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
3.3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生態產業承接集中區
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一般是“生產要素——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過程,其主要特征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環、低效率”,這種模式在現行的產業發展過程暴露出種種弊端,它是以破壞環境和生態系統平衡為代價,其治理成本往往高于通過生產所取得的利潤,得不償失。產業承接集中區內各個園區的產業發展不能再按照這種模式,必須尋求創新,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生態產業園區。
生態產業要求按照“生產要素——產品——再生生產要素——再生產品”的過程來組織生產,生態產業園區內不同產業或企業之間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互動,形成多個產業或企業的生態產業鏈或生態網,物質和能量在其中逐級傳遞,形成循環,不向外界排除廢物。同時,不同園區也可以按照產業發展要求,加強生產要素在各園區產業之間的流動性,逐步形成生態產業系統。因此,產業承接集中要得到快速的發展,需要大力建設生態產業承接集中區,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道路。
4結語
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建設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在加快產業承接集中區發展的過程中,必將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有關部門要根據產業承接集中區的發展實際,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探索快速發展的合適路徑,從而謀求產業承接集中區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Z].2010-1-20.
[2]范恒山.乘產業轉移東風促皖江經濟騰飛——解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N].安徽日報,2010-3-11.
[3]安徽統計信息網[EB/OL]./news/more.asp?cataid=10009.
[4]劉仕欣.縣域生態工業園區發展路徑選擇[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2):106-107.
- 上一篇:領導在黨委換屆選舉上的發言稿
- 下一篇:市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