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體系不完善制約宏觀經濟論文

時間:2022-05-10 11:32:00

導語:收入分配體系不完善制約宏觀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收入分配體系不完善制約宏觀經濟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從收入法國民經濟核算看我國收入分配體系;收入分配體系與宏觀經濟內部均衡;收入分配體系與經濟外部均衡;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民經濟核算的收入法是從收入分配的角度、勞動者報酬反映了勞動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宏觀經濟內部均衡指的是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的狀態、食品供需失衡導致的短期物價結構性上漲是此輪物價上漲的直接原因、高投資率導致銀行信貸擴張、流動性過剩并對物價穩定造成壓力、長期被壓低的勞動力價格的回調要求使得勞動力成本有上升的壓力、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豐厚的資本回報使得企業熱衷于投資、外部均衡指的是國際收支平衡、改善收入分配體制,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本文從收入法國民經濟核算出發,指出我國收入分配體系存在的問題: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持續走低、資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續上升。隨后,本文分析了這一問題帶來的后果及其對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影響:國內消費與投資比例失調、外貿順差居高不下。最后,本文得出結論:收入分配體系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當前一系列宏觀經濟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論文關鍵詞:收入分配通貨膨脹貿易順差宏觀經濟

一、從收入法國民經濟核算看我國收入分配體系

國民經濟核算的收入法是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以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份額以及應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為出發點計算最終產出。按照這種核算方法,GDP的計算公式為: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IH+營業盈余。其中:勞動者報酬反映了勞動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生產稅凈額反映了政府在總產出中取走的部分,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之和反映了資本所得。收入法國民經濟核算反映初次分配中勞動者、政府、資本所有者對一定時期國民產出的占有狀況,對整個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基礎性作用,而收入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民經濟中的消費、投資、稅收行為。

圖1反映了1996年至2006年我國勞動者、政府、資本所有者在國民經濟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從圖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在此期間,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持續走低,而資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續上升。這一趨勢可以通過影響勞動者的消費行為、政府的稅收行為、企業的投資行為影響我國宏觀經濟。同時,我國資本回報率自1993年以來處于上升趨勢①,也影響了企業的投資行為。由圖1可知初次分配中生產稅凈額占GDP比重較小且穩定,因此本文只考慮勞動者報酬與資本所得占GDP的比重及其變化趨勢對我國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影響。

二、收入分配體系與宏觀經濟內部均衡

宏觀經濟內部均衡指的是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的狀態。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內部均衡最突出的問題是物價指數高企,經濟面臨很大的通脹壓力。國家統計局月度統計公報顯示:自2007年3月CPI漲幅超過3%以后便一路走高,2008年4月達到8.5%。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這一輪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引領的結構性上漲,如國家發改委曾在國新辦新聞會上表示“現在物價上漲是一種結構性的上漲,在結構性上漲的因素消失之后,國內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在平衡的基礎之上,可以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

本文認為,自2007年3月開始啟動的這一輪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引領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推動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拉動的新一輪物價整體上漲過程。食品供需失衡導致的短期物價結構性上漲是此輪物價上漲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層次原因則是失衡的收入分配體系造成的高投資率和低勞動報酬。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高投資率導致銀行信貸擴張、流動性過剩并對物價穩定造成壓力。如圖1所示,由于資本在收入分配中獲得了越來越大的份額,企業部門有了進行大規模投資的基礎。同時本文第一部指出我國資本回報率持續上升,使得以逐利為目標的企業有了投資激勵。因此出現了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代表的投資沖動。在中國目前的融資體系下,固定資產投資激增與信貸擴張有著密切聯系。而信貸擴張又導致流動性過剩,成為通貨膨脹的一個誘因。如圖2所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通脹率之間有著比較明顯的相關關系。

其次,長期被壓低的勞動力價格的回調要求使得勞動力成本有上升的壓力。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持續走低,2005年占GDP比重為41.4%,而同期美國這一數值為56.4%@。以第二產業為例,有研究報告指出③:較之于發達國家,我國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相當于英國的1/16,但雇員工資僅為其1/27;相當于美國的1/18,但工資水平為其12/1;相當于日本的1/15,但工資水平為其1/22。較之于新興國家,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相當于韓國的1廠7,而工資水平為其1/13。較之于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相當于馬來西亞的1/3,而工資水平為其1/4;勞動生產率大約是印度的3倍,而工資水平大約是其2倍多一些。因此從長期來看,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自身回調的力量、勞動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有增大的可能,勞動力成本也會逐漸上升。這幾年頻繁出現的“民工荒”,以及一再上調的最低工資標準,都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表現。勞動力成本上升,必然從供給方面對物價造成上升壓力。

因此,此次物價上漲過程既包括已經顯露的壓力——部分產品供需失衡,也有尚未充分顯露的使物價長期上漲的壓力——勞動力成本上升。所以,此輪.:勺價上漲過程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在物價穩定后仍在高位徘徊,而難以出現隨食品供給增加而使物價指數下降的情況。

除上文討論的通貨膨脹之外,國內許多宏觀經濟熱點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屢禁不止、重復建設等問題,也與分配體系中資本處于強勢、勞動處于弱勢有關。也就是說: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豐厚的資本回報使得企業熱衷于投資,沒有動力進行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本文結尾處的圖4描述了這些問題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

三、收入分配體系與經濟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指的是國際收支平衡。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面臨著外部失衡的問題:經常項目維持巨額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外匯儲備已經由2000年初的1561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初的15898億美元,八年增長了約1O倍。外部失衡的加劇,對經濟的內部均衡也產生了很大的壓力。最突出的表現為被動投放基礎貨幣導致國內流動性過剩。

關于我國宏觀經濟內部失衡的原因,有兩派主要觀點:首先,外資類金融機構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例如高盛高華在其研究報告中認為“匯率重估是保持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以促進經濟增長的最有效途徑”④。其次,國內一些研究機構和學者則從中國經濟自身的特點出發,如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平衡,認為匯率不是造成經濟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單單依靠人民幣升值無法解決巨額貿易順差問題。

本文認為,除去尚存爭議的人民幣匯率估值問題,收入分配體系中勞動報酬占GDP比重下降,資本回報占GDP比重上升,即“弱勞動、強資本”現象也是造成我國外貿順差不斷擴大,經濟外部失衡的一個原因。具體的分析思路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快于工資率增長速度,從而造成資本所得在產出中比重增大,企業部門利潤空間增大。人民幣升值會使出口企業的收益減少,但企業可以通過降低利潤來保持出口,所以會出現在人民幣升值(主要是對美元)的情況下貿易順差還在增長的現象。例如,2005年7月匯改時外匯儲備為7327億美元,而截止今年3月已增長至16821億美元。轉貼中國論文聯盟-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表述勞動生產率與工資率的變動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假定:①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且只有家戶與企業兩個部門;②生產要素有勞動和資本兩種;③產品的資本成本不變;④產品的售價與成本分別為P、C,社會總產品為Q,n為工資占總產出的比重。注意到完全競爭條件下P=C,則全社會工資總額為:

W=aCQ(1)

對(1)式兩邊取對數,得到:

LnW=Lna+LnC+LnQ(2)

對(21式兩邊微分,得到:

一:+

C。0

將(3)式改寫為:

C=W-Q(4)

其中e表示勞動成本變動率,表示工資率變動率,O表示勞動生產率變動率。由(4)式分析可得:時,即勞動生產率增速大于工資率增速時,產品的勞動成本會呈現出下降趨勢。由于假定資本成本不變,這一變化將會使得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增強,貿易盈余擴大,部分抵消本幣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影響。

下面以1992年為基期,1992年至2006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與工資率增長率數據為依據,計算各年勞動生產率指數與工資率指數,作圖3。由圖3可以觀察到: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指數高于工資率指數,且二者差值持續增大。考慮到制造業占我國外貿出口的比重很大,至2005年已達91.2%(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北京,2005年),勞動生產率與工資率之間的差距極大地增強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使得貿易順差即使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還是持續擴大,因為出口企業有相對大的利潤空間消化本幣升值對出口收益造成的影響。

四、結論

本文分析了我國收入分配體系中初次分配存在的問題,指出這一問題通過影響居民部門、企業部門的消費、投資行為,對我國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影響。本文的結論為:勞動報酬和資本回報的失衡,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巨額貿易順差等宏觀經濟內外部失衡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為扭轉宏觀經濟的內外失衡,本文認為可行的對策是:調整收入分配結構;an強人力資本投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第一,改善收入分配體制,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由本文的分析可知:勞動報酬的上升并不必然的降低利潤、削弱企業競爭力。因為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成本兩個因素。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即使在工資增長的情況下,企業部門也可以保證利潤不變甚至增長。而且,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可以促進國內消費,避免我國經濟過分依賴投資與出口所帶來的危害。

第二,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造成不同國家之間產出與國民收入懸殊的主要原因,較低的絕對工資水平往往伴隨著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本理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資本投資的貢獻率已經遠遠小于人力資本的貢獻率,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

第三,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盡管本文指出對外貿易巨額順差的深層次原因是資本與勞動報酬失衡,但這一問題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體制、文化問題,短期內難以完全解決。所以為應對我國國際收支失衡,需要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匯率由市場決定為目標。

作為本文邏輯體系的一個總結,圖4描述了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的諸多內外問題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問題與國民經濟初次分配的關系。作為一種可行的方法,圖4建立的框架可以用來觀察、解釋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