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學視域下生態文明哲學思考
時間:2022-09-04 11:08:20
導語:人學視域下生態文明哲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將生態文明拆分來看,生態是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聯系,是按照自然規律發展的;而文明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是人類文化創造的積極成果。生態本身無所謂文不文明,只有當它與文明相結合之后才具有人學意義。從這個角度看生態問題就是人類問題,所以從人學的角度進行審視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人學;生態文明;工業文明;利己主義;人類中心主義
生態文明建設主體是人,從人學角度研究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反思生態困境、構建生態文明理論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從反思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困境出發,尋找建構生態文明理論的人學依據,最終將生態文明理論進行人學意義上的創新實踐。
1對工業文明的生態反思
1.1工業文明背景下生態觀的人學依據。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人與自然并不分開談及,更無所謂與人分開的自然概念。工業文明出現之后,人與自然相分離,人類變成與自然相對的理性存在物,人類中心主義成為工業文明以來最核心思想。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在這個宇宙中人類才是至尊榮耀的,擁有絕對目的主體和絕對理性主體兩個身份,而自然界只是滿足人類物質需要、具備有用性的一種客觀實在[1]。這種界定彰顯出人類中心主義以滿足人類利益為中心任務,內在包含利己主義與整體主義兩種誤區,下面逐一說明。1.2利己主義生態人學觀。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尖銳、人與自然關系不斷緊張,人類中心主義并不像過去那樣對自然進行強力控制,而是變成“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即反對絕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個體化利益和絕對化利益,以人類整體利益為中心評價行為正當與否并主張對自然進行適度合理開發。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轉變,因為它改變了以往對待自然狂妄態度。但不得不承認弱式人類中心主義還是沒有改變以利己主義為核心規定人進而規定自然界的價值觀。除此之外,以利己主義規定人的人類中心主義還面臨兩個困境:第一,以利己主義為核心價值觀是否能真正保護自然環境?不論是強式人類中心主義還是弱式人類中心主義,核心都是以利益為中心并對自然加以控制。其實我們并不糾結于是否以人類為中心,而是糾結于“利益”作為衡量道德善惡的標準。如果利益二字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雖然存在人類理性力量調和,但這種以利益作為追逐對象的人類只能是利己主義、具有生物性質的人[2]。如此一來,不論一個人有多么高尚,離開了利益也就失去了保護自然的動機,自然界也就無法逃脫淪為人類利益附屬品的命運。第二,以利己主義為核心價值觀是否真正帶來人類社會行為進步?事實證明,世俗、奢侈的利己主義價值觀滋生出奢侈消費的種子。奢侈,就像是非法情愛嫡出的孩子,隨著他的出世,資本主義也隨之產生[3]。工業文明帶來消費社會,而利己主義形成奢侈生活方式向各個社會階層蔓延。這種奢侈消費伴隨奢侈需要,導致人們對自然資源更大規模進行索取。利己主義看似滿足人類需求,成為人類發展更高級表征,實際卻為人類釀造更大災難,這并不是一種進步,而是一種倒退。1.3整體主義生態人學觀。人類中心主義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看似有理,實際卻大大超出具體利益,具有欺騙性。這種欺騙性體現在,真實可觸碰的利益都是具體的,而抽象、超越局部利益的人類整體利益并不存在。想讓人類活動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消除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對立,只有消滅生產、生活資料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制度,但這在今天并不現實[4]。現實中存在很多具有差異性和相互抗爭性的不同利益主體,他們更愿意從實實在在的特殊利益與短期利益而不是抽象整體利益出發來處理環境問題。正如馬克思所說,少數人靠多數人的勞動滿足自身需要,這些少數人得到發展權;而那些多數人,他們卻要為迫切需要的東西進行斗爭,實質上,多數人發展可能性被耽擱了,能真正受益、壟斷發展的只是少數人[5]。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環境問題上相互推諉、呼喊著“全人類利益高于一切”口號掩蓋弱勢群體的聲音、隱藏資源分配不公事實,人類整體主義所代表的正是這部分人的利益。必須明確,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資源為代價獲得本國發展是極不道德的,他們對自身錯誤并不自知,反而更加蠻橫責難發展中國家減緩甚至停滯經濟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整體主義就成為發達國家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理論依據,歷史也已證明這一點。所以整體主義并不能真正立足人類整體改善生態環境。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構的人學維度
西方迎來文藝復興浪潮后,上帝已經不是唯一、至上主體了。人類發現人類自身本就具有強大力量,人代替上帝成為主體、成為宇宙最高統治者,是一種唯一、至上、實體存在物[6]。這體現出西方哲學是人本主義哲學,而人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偏頗為以人的利益為本,所以這種哲學是很難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理論后盾的。在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生態人學觀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提供現實路徑。第一,從人與人維度出發,馬克思主義生態人學觀認為生態問題究其本質是人與社會關系異化,其表征為人與人自身關系異化。不能簡單將生態問題歸因于科技發展、消費觀變化、人類中心主義理論困境等膚淺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生產力提高,資本主義制度出現帶來私有制生產關系將人自身、人與社會關系異化,最終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生態問題由此產生[7]。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追求剩余價值成為最高目的,任何影響利潤的行為,他都會果斷放棄。由此可見,生態危機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方式,想解決生態危機就應變革生產方式,即以生產資料公有的共產主義取代生產資料私有的資本主義。第二,從人與自然維度出發,馬克思主義生態人學觀認為人與自然是辯證關系,他批判人類中心主義存在的利己主義人學蘊含,批判片面夸大人類主體作用。認為利己主義以利益為本,將人類物化,是無法帶領人類保護自然的。只有揚棄利己主義這種動物式生存模式,對人類存在意義進行重新規定,才能在環境發展中促進人類全面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人學觀批判完全將人類與自然等同的生態中心主義。首先他批判漠視人類主體性思想,畢竟沒有人愿意把人類與病毒存在價值等同起來。其次他批判漠視人類實踐價值。馬克思指出,當人類開始勞動、開始生產所需生活資料時,人類和動物就已經不一樣了[5],否定實踐也就是否定人性,由此看來生態中心主義是缺乏合理性的。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生態人學觀認識到生態問題本質是人類異化問題。既不片面夸大人類主體作用,也不絕對否定人類主體價值。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受制于自然環境。在生態理論與人學理論之間找到一種微妙平衡和謹慎張力,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積極理論引導。
3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認為,人的存在、活動,人類社會和歷史都要以自然界為前提和基礎。自然界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條件,人類和自然不但相互聯系、作用,還相互生成、建構。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全人類發展的歷史必然。3.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存在合理性。工業文明發展至今,人類面臨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文明之所以面臨被質疑的境地,除了它是利己主義生長劑之外,還因為它把人類社會與自然關系完全割裂開來。具體表現為三方面:第一,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和人口大爆炸現狀使人類對自然有更大需求,自然界現有資源已無法滿足人類要求;第二,科學技術發展使人類干預自然、謀求所需自然資源能力得到發展,如大量合成新材料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生態環境;第三,當我們獲得大量可利用資源時,同時也制造大量垃圾。這些工業剩余物絕大多數并沒有經過生態處理,而是直接排入生態系統,這樣實際使環境污染更為嚴重[8]。這三種表現證明,在工業文明背景下,自然成為人類附屬品,工業文明將自然推到人類對立面的位置上,是伴隨反自然性質的。但這并不是否定工業文明積極作用,每一次人類文明的進步都加深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只是工業文明帶給人類一種錯覺,這種錯覺使人類越來越相信自然是可以被控制的,自信使人類沖昏頭腦并加大控制自然的力度,可事態越是朝這方向發展,人與自然間矛盾就越來越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工業文明具有利己主義、反自然性特征,長期在人類主宰的搖籃中固步自封,結果只能是自然環境被破壞、人性和人類道德的退化。只有發展生態文明才能恢復人與自然整體性關系、恢復人性完整。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人類自覺性構建。既然生態問題根本上是解決人類問題,那么建設生態文明最重要條件就是完善人性。而完善人性,最重要是完善人類自覺性、完善人類對生態的一種自覺。這種自覺體現在對過往人類行為的反思、實現人類自我革新、形成對人與自然關系新認知從而形成人類自覺性。這種自然自覺性現在兩個層面上:3.2.1人類層面。生態哲學,它存在目的就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拉回正軌,把人類從妄想征服自然的彼岸世界拉回到現實世界來,把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納入自然存在論的領導中,重塑自然權威[6]。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如此,我們不能把自然理解成為人類服務的對象物,而應把自然作為獨立、完整的整體,人類在自然界中產生發展,首先作為自然人存在,而后才能在社會中聯結成為社會人。所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人類應首先明確自身自然存在屬性,進而形成一種自覺,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覺性。一方面,人類與動物不同,人類能動進行實踐,具有主體獨立性,是自然與社會雙重存在。人類能在實踐過程中改造自然,同時也應具有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自覺性。人所具有的主體性,不是肆無忌憚向自然索取滿足主體欲望,而是在人與自然相對均衡穩定的情況下實現主體性滿足。另一方面,自然先于人類存在,理應獲得人類尊重。人類從自然中產生,自然為人類提供生存發展條件、提供社會財富和使用價值,這樣人類對自然的價值就有了真實體驗,也能重新確立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的價值要求,并逐漸內化為主觀選擇,指導人們形成保護環境的自覺行為。3.2.2社會層面。生態倫理學認為,倫理的社會功能不僅局限于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還要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交往[6]。也就是說,生態不僅是實現自然生態,還包括實現社會生態。社會層面我們還需斟酌兩方面問題:第一,利益問題。前面我們已經提及,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中心主義備受推崇,但這存在一個問題,人類中心主義是否把“人類”放在中心位置?如果它將人類作為出發點,那怎么還會出現環境惡化?這說明人類中心主義并未真正考慮人類問題。實質上,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利益。如今環保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比如美團外賣設置“環保單”,再如支付寶設置“螞蟻森林”為綠色林地做貢獻等。但為什么環境問題還是沒得到顯著改善?因為各利益主體之間差距實在太過懸殊。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本國利益,把污染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而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不得不出賣廉價勞動力并接受發達國家污染產業,這就造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局面。不僅如此,很多發達國家還在生態問題上推卸責任,比如特朗普就曾表述美國也是發展中國家,只是發展比較快而已;再如日本宣布退出捕鯨委員會,2019年7月起計劃重啟商業捕鯨項目。這些都是發達國家擴張本國利益的真實寫照。不解決利益問題,人類無法獲得長足發展。所以我們必須立足全人類利益,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人類與自然矛盾的和解。第二,代際公正問題。不同時代人類和同時代人類一樣相互之間有種種義務和責任[9],羅爾斯正義論理論為代際公正提供啟示。當代人和后代人都需要發展,如何既滿足當代人發展而又不損害后代人發展的能力成為人類絞盡腦汁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只顧著當代人發展,留給后代人一個殘破的生態環境,那么后代人又怎么獲得更好發展呢?這是不公平的。幸而更多人意識到代際公正問題并提出新發展模式,例如支付寶螞蟻森林新推出“生態脫貧模式”,以“豹喜牽繡”為例,既讓人們重新認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了解它們的棲息地和順,又把金錢豹形象以繡品的形式出售,同時出售當地其它特產。大部分收益還是用于建立生態基金,解決人類與其它物種發展沖突問題。這種模式是一舉三得,既保障當代人利益訴求,又解決生態矛盾,更為后代人提供一個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讓他們也能得到發展。試想如果這種模式被全國推廣、全球推廣,對生態發展而言是強大推動力,為后代人留下豐富多彩的世界再也不是夢想,代際矛盾并非不可解決。
4結語
工業文明使人類社會進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物質主義模式,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緊張,使人們對工業文明產生生態思考,生態文明也逐漸步入大眾視野。生態本來是在自然視域下各類食物現象間的關系,是按照自然法則運轉的,但當生態進入到文明視域下,就不單指自然界內在運行關系了,而是進一步演化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既然生態問題與人的問題息息相關并最終會影響人自身的生存發展,那么想要建設生態文明就必須對人自身做審視,增強生態自覺。這種自覺不僅要在人自身方面體現,也要在人與人聯結的社會中體現。我們不但要認清人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也要解決人類社會中關于利益沖突和代際沖突兩個問題。只有真正解決了上述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才能真正有全民踐行的一天。
參考文獻:
[1]寇東亮.可持續發展觀的人學底蘊[J].河南社會科學,1999(2):18-20.
[2]李勇強,孫道進.生態倫理證成的困境及其現實路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29(7):73-77.
[3]桑巴特,維爾納.奢侈與資本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徐紅新.論人類中心主義的虛幻性[J].社會科學論壇,2000(6):23-25.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劉福森.新生態哲學論綱[J].江海學刊,2009(6):12-18.
[7]董強.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邏輯構架[J].理論視野,2015(6):75-77.
[8]徐春.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24(2):37-45.
[9]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作者:欒亞麗 劉軼凡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 上一篇:哲學主義到文化主義心理學發展思考
- 下一篇:國學素養培養古代文學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