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哲學分析
時間:2022-07-17 03:55:00
導語:愛因斯坦的哲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健詞:愛因斯坦人文精神科學道德科學美
論文摘要:愛因斯坦并不像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一直生活在榮耀與崇拜中。尤其是在他做出相對論等最重要科學創造成果的那些年代里,他一直遭受著疾病、貧困和家庭矛盾等多重困擾。如果沒有杰出的人文素質,他就不可能在這么多困難的考驗中點燃自己生命的火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杰出人文素質最突出地表現在:他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對人類和平與正義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科學道德和科學美的探求。
過去人們往往產生一種誤解,認為現代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有利于科學創新人才的成長,科學研究事業會受到社會的重視,科學家都是社會的“驕子”、“寵兒”。但是,筆者在對有關愛因斯坦的傳記資料進行較詳細的研究后卻發現:在提出和發展相對論的那些歲月里,愛因斯坦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并不理想。與許多經歷過困難與挫折的偉人一樣,愛因斯坦在其科學創造活動最重要的年代里,其實也是生活在“逆境”中。如果沒有堅定而崇高的人生理想,沒有為人做出奉獻的廣闊胸懷,沒有堅強樂觀的個性和對幸福人生的深刻理解與向往,愛因斯坦是難以戰勝重重困難,獨自完成他對宇宙之謎的孤獨探索的。這使我們認識到:杰出科學家的人文素質是推動他們一生走向科學高峰的重要動力。對于愛因斯坦來說,人文素質最突出地表現在他對人生意義的深刻理解,他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以及他對科學道德和科學美的探求中。
一、對人生意義的獨立思考
從少年時代起,愛因斯坦就從閱讀科學讀物中感受到宇宙之謎巨大而永恒的吸引力。他尊敬并欽佩這些科學著作的創作者,相信他們從科學探索中獲得了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幸福和安寧。這使他很早就選擇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在自己的科學自傳中說:“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而且,我不久就發現了這種追逐的殘酷,這在當年較之今天是更精心地用偽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飾著的。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注定要參與這種追逐。而且由于參于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愛因斯坦在《自述》一書中,批判性地指出:在資本主義市場競爭中,受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支配,許多人無休止地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的人生觀是違背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因而,、一個對人生意義持有深切理解的人是不會隨波逐流的,因為物質欲望的追求只會使人感到痛苦和失落。為了尋求精神世界牢固的支點,他堅定地選擇了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在向我們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圍里,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總是作為一個最高目標而有意無意地浮現在我的心目中。”
愛因斯坦從青年時代起就以積極的態度肯定人生的意義。1934年他出版了《我的世界觀》文集,其中談到“人類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他回答:“凡是認為他自己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無意義的人,他不僅是不幸得很,而且也難適應生活。”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取決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對人生意義的這種理解是很可貴的。他又說,人生的‘t善”的價值,在于“對人類和人類生活的提高有貢獻。”這樣的人,是應當受到尊敬與愛戴的。一個人為人民最好地服務,是讓他們去做某種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的工作。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他對人生觀、價值觀的這些論點表明,他從事科學探索的根本動力,是為人類的進步作貢獻,這包括為人類打開通向真理的大門,并使科學有助于提高人類的生活。
1930年,愛因斯坦專門以《我們信仰》為題在《論壇和世紀》雜志上發表文章,明確地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們領受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方向,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愛因斯坦的這種人生觀、價值觀,貫穿在他人生的各個階段,實踐于他的各種重要科學和社會活動中。在愛因斯坦科學探索最重要、最關鍵的那些年,正是這種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力量,支持他戰勝了各種困難。1895年,愛因斯坦經歷了第一次考大學失敗的打擊。第二年,他雖然通過補習考上了蘇黎世工業大學,但不久,他的父親破產了,家庭財產都用來償還債務。愛因斯坦在給妹妹的信中傾訴了他當時沉重的心情:“可憐的父母真不幸,多年來一刻也沒有幸福過,令我感到很沉重。”1900年,愛因斯坦大學畢業,通過考試取得了做教師的資格,并發表了一篇關于分子運動的很有創見的論文,但他卻連個大學助教的職務也沒能謀到。他多次向幾所大學的教授們寄去言辭懇切的求職信,但都如石沉大海。從1901年起,他靠在中學臨時代課謀生,并表示自己“放棄到大學謀職的野心”。但他依然保持著“進行科學研究的力量和愿望”,后來受聘為一所私立中學的教師,能有這樣的工作,他已經很樂觀了。這期間,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準備申報博士學位的論文,但這篇論文沒有被接受。1902年,他被聘為伯爾尼專利局的三級技術員,在試用期間,他父親就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了。
愛因斯坦1903年同米列娃結婚,第二年他們的長子出生,但他雇不起傭人,常常邊推著嬰兒車,邊做科學論文演算。就這樣,在1905年連續發表了他后來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關于光量子的論文及在物理學史上劃時代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等論文。
1915年,愛因斯坦到柏林任職,他的科學生涯正面臨嚴峻考驗。他的廣義相對論未得到更多的實驗證實,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這一理論。他又在思考著把這一原理推廣到宇宙的運動。他寫信給朋友說,自己幾乎要累垮了。1916年,他多次生病,仍然寫了10篇論文。1917年,愛因斯坦終于病倒了,又沒有人照顧,當時柏林因為戰爭而食品短缺,他連必要的營養也難以得到,只好靠從瑞士和德國南部的親戚那里寄點食品作補充。1917年,他又得了胃潰瘍,在床上躺了幾個月。接著,又得了黃疽病。他擔心自己再也不會康復了。由于在病中得術到應有的照顧,他又經歷了家庭婚變。隨后,他母親去世……。在這么多生活磨難中,愛因斯坦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不動搖,往往躺在病床上仍然堅持做研究、寫論文。
縱觀愛因斯坦的一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標、為人類進步作貢獻的精神動力、不斷開拓的精神境界,是他戰勝困難、獨立特行、冷對偏見、奮斗終生的內在力量,是他靈魂深處人文底蘊的表現。沒有這種素質和力量,要想實現如此艱巨的科學探索目標是不可想象的。從根本上說,科學研究結出碩果,既是科學精神的凝結,也是人文精神的展現。科學精神的理性力量,只有在人的精神得到自由和解放的條件下,才能煥發出來。人文精神使科學家以革命的目光重新審視一直被奉為絕對權威的經典力學。沒有這種自我解放,即使已經掌握了相對論力學的技巧和方法,也不可能領悟它的物質觀、運動觀和時空觀。洛倫茲、彭加勒等人之所以在科學革命創造的邊緣上止步,原因就在于此。
二、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堅持和平與正義的人道主義
作為猶太人,愛因斯坦很早就感到人類文明的隔閡和沖突,造成他的精神壓力和心靈創傷。他生活在基督教文化的社會氛圍中,在教堂做禮拜時總會感受到別人投來的冷眼,仿佛把他當作“異教徒”,使他蒙受宗教偏見和迷信的屈辱。他對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前所推行的軍國主義教育極為抵觸,為此,他們舉家遷往意大利,以避開德國學校中的緊張氣氛和嚴格的軍事訓練。
愛因斯坦一生中,曾多次作為著名人士在和平反戰的聲明上簽字,表達自己祈求人類和平的渴望。第一次是1914年,他在《致歐洲人宣言》上簽字。宣言號召所有歐洲文化人組成一個聯盟,防止一次大戰的悲劇再發生。但此后,歐洲還是屢次發生主張和平主義的科學家、教育家受到迫害甚至遭暗殺的事件,愛因斯坦常以朋友的身份發表聲明,表明自己主張和平、正義的立場。如1916年物理學家阿德勒被捕、阿龍去世,1922年他的好朋友拉特瑙被暗殺,1923年為營救被迫害的猶太文化人,他都發表文章和聲明大聲疾呼,呼吁人們為實現和平理想而覺醒。
《愛因斯坦傳》的作者、愛因斯坦晚年的忠誠朋友亞伯拉罕·派斯評論:“愛因斯坦的政治傾向,簡單地說,可以叫左派,這來自他的正義感,而不是因為他贊同某種方法或偏愛某種哲學。”他說過:“我尊重列寧,他為實現社會主義獻出了全部力量乃至生命……”1939年,為促使二次大戰早日結束,愛因斯坦曾就利用核能問題致信羅斯福,并受聘擔任美國海軍軍需部顧問。二戰后,他又極力倡導世界各國政府和平利用核能。1954年,美國右翼議員麥卡錫利用所謂“蘇聯間諜案”指控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的技術負責人奧本海默。一天晚上,著名記者奧爾索普就此事訪問愛因斯坦,告訴他,第二天美國各大報將要發表奧本海默被傳訊的消息,愛因斯坦聽到這個消息后突然放聲大笑,并嘲笑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奧本海默只要去華盛頓,告訴那些人大聲說“他們都是傻瓜”,然后回家就行了。第二天,即1954年4月14日一大早,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支持奧本海默的立場。1955年4月11日在他去世前,他發出的最后一封信是給英國哲學家羅素的,他同意簽署一份號召所有國家政府放棄核武器的宣言。在愛因斯坦于4月18日逝世后,7月9日,由羅素在倫敦以《羅素一愛因斯坦宣言》的形式發表。宣言的最后說:“作為人,我們要向人類呼吁:記住你們的人性而忘掉其余。要是你們能這樣做,展示在人類面前的是通向新樂園的道路;要是你們不能這樣做,那么擺在你們而前的就是普遍死亡的危險。”(《名人名言錄》第343-34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這封公開信征求著名科學家對于禁止使用核武器、尋求用和平辦法解決人類爭端等倡議的簽名。后來,布里奇曼、繆勒、鮑威爾、約里奧·居里、玻恩、鮑林等12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和英費爾德、羅特布拉特等著名科學家在宣言上簽了字。愛因斯坦曾希望量子論創始人之一尼爾斯·玻爾在宣言上簽字,但玻爾拒絕了。
愛因斯坦的“和平主義”主張是以正義為原則的,他并不泛泛地反對戰爭。1952年9月15日,日本《改造》雜志主編寄了一些二戰中日本人在廣島和長崎受到原子彈之害的照片,并向愛因斯坦詢問他看到這些照片后的感想,問他“盡管您完全明白原子彈的可怕破壞力,可為什么還要參加原子彈的制造?”愛因斯坦表示,當時德國人正準備制造原子彈,因而,他當時只能這么做,沒有其他選擇的余地,盡管他是一個“虔誠的和平主義者”。幾個月后,為《改造》雜志翻譯愛因斯坦復信的日本人藤原正瑛又寫信給愛因斯坦,對愛因斯坦聲明中的立場表示不滿,并提出:既然聲明自己是一個“絕對”和平主義者,怎么可能在1939年給羅斯福總統寫那樣的信?認為他的行為是一個猶太人有意無意的報復情緒。愛因斯坦明確答復:
“但是我給《改造》雜志的信中并沒有說我是一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而是說我是一個虔誠的和平主義者。雖然我是一個虔誠的和平主義者,但有些情況下我認為使用武力還是適當的—那就是碰到這樣一個敵人,他無條件地一心想要消滅我和我的民族。”《名人名言錄》第31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可見,在關于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上,愛因斯坦并不是泛和平主義者,而是以反對侵略、維護正義為原則的和平主義者。他支持二戰中的反法西斯戰爭,同他戰后的和平立場是一致的。雖然他贊揚了甘地的“非暴力主義”,但還是明確譴責了法西斯的侵略行徑。即使普通日本平民因為美國政府使用原子彈受到傷害,他也不會受到良心責備,因為他對此無能為力;正如二戰中日本人在中國和朝鮮犯下的罪行,一個普通日本人也無能為力,不負什么責任一樣。
在美國政府發動朝鮮戰爭的歲月里,愛因斯坦再一次明確表明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和良心。他認為美國二戰后的擴軍備戰是“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因為戰爭的戰場是朝鮮,而不是在阿拉斯加。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人們寧愿起來戰斗,不愿讓別人屠殺而不還手”。他也不贊成單方面裁軍,因為只有當人類有了超國家的控制武力的前提,和平才會有根本保證。
三、對科學道德和科學美的追求
人們比較容易看到科學給人類帶來的物質利益,而忽視了科學對人類精神和道德上的貢獻,于是,現代資本主義發達的科學技術卻給人類的文明和良知蒙上陰影。愛因斯坦1938年《給5千年后子孫的信》中描述:商品生產和分配完全是無組織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怖的陰影里,生怕失業和貧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國家里的人民不時相互殘殺。人們一想到未來,都感到提心吊膽,極端痛苦。在他看來,這是違背科學活動初衷的。因為一切科學、藝術活動都是文明進步的分支,它們都應該致力于使人類的生活和道德趨于高尚,把人們引向自由。因而,人類道德衰落的事實表明,文明人類的生活支柱失去了應有的堅固性。他呼吁科學家正視自己的社會責任,忠于人類優秀的道德傳統。科學不能為專制政治所操縱,科學應當服務于社會民主自由。科學事業應倡導人類平等及相互尊重,提倡自由探討,推崇智慧的創造。他認為猶太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有這些優良道德。
愛因斯坦也是科學美的熱情探求者。他堅信宇宙的和諧結構,宇宙物質的運動可以用一個統一的力學定律來描述,這是他建立宇宙學方程、探求統一場的哲學指導思想。對于宇宙和諧性的信仰,可以稱為“宇宙宗教感情”,實質上是用一種審美理想引導人去感受宇宙體系的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性。科學理論總是盡可能用簡潔的形式,表述宇宙物質與運動無限復雜多樣的統一性及其固有的規律和秩序。
愛因斯坦認為,創造性的科學技術手段和科學技術成果,也是一種藝術。他稱贊邁克爾遜是科學中的藝術家,因為他的干涉實驗極其優美,使用的方法十分精湛,像高超的藝術作品那樣富有創造力和令人驚嘆的魅力。這種科學審美意識也表現在愛因斯坦的科學成果中,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錢德拉塞克在(今日物理》上論述“美與科學中對美的探求”時,評價廣義相對論具有“比其他任何事物都多得多的無與倫比的美”。因為它形式簡潔、內涵深廣,具有“調和中的奇異”,即和諧中的創新與突破。如果說宇宙的和諧是最廣大的自然美,那么,揭示這種和諧秩序的理論體系的優美就是科學美。
在科學思維中,愛因斯坦強調“思維的自由創造”,重視創造性的直覺和想象,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他在從事科學思維中常用藝術活動推動思維的活躍性,如拉小提琴、彈鋼琴等。一個科學家如果能用審美情感和胸懷去感受大自然,并投人艱巨復雜的科學實踐,他必定是一個人格完善、全面發展的人,他的勞動才能更充分展示人的本質力量。因為只有當理性之劍與情感之火熔為一體時,人類探究自然的智慧沖擊才會更強大。只有當科學家的勞動傾注了人的全部熱愛與愉悅之情時,這種勞動對人才是高度自主、自覺的。它不再是一種謀生之道,不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不再是無奈的舉動,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是高尚人性的外化,是人生自然的過程。達到這樣的境界,可以說,科學即人生,創造即幸福。
愛因斯坦的一生,處處閃現出一個偉大人文主義者的光芒。他對人類正義與和平始終不懈地追求,并為此不畏懼任何專制和強權勢力,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他的高尚的人道主義,他對弱者的愛護與保護,他的普世主義平等、自由理想,都表現了追求人性解放的理念。他對藝術的熱愛、對科學美的探求,表現了他把科學勞動當作幸福享受的人生藝術。他善于從人文精神中獲取終生學習、探求和創造的精神動力,從不因年齡和健康原因造成創造力衰竭。所有這些,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創新與人才培養模式都有著深刻的啟迪。
- 上一篇:導游總結和要點
- 下一篇:全力落實法官業績目標獎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