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精神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7 06:30:00

導語:愛因斯坦精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因斯坦精神研究論文

摘要: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人科學家和最偉大的人。他的自由的心靈、獨立的人格、廣博的胸襟、人道的情懷、神圣的責任、理性的氣質、批判的態度、攻堅的毅力、寬容的心地、臻美的追求、高潔的人品構成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愛因斯坦精神”。這種精神具有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至今依然發出無窮無盡的光和熱。

關鍵詞: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精神哲人科學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人,是千百年難得一遇的歷史人物。他不僅創造了劃時代的科學理論和新穎深邃的哲學及社會政治思想,而且也以自己的切實行動為世人樹立了為人處事的光輝的范例。這一切,凝聚成一種博大而豐厚的精神——一種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精神——我姑且命名其為“愛因斯坦精神”(Einstein’sspirit)。

愛因斯坦精神包括那些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內涵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由的心靈

愛因斯坦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他的心靈是最自由的心靈。他的“狂熱的自由思想”肇始于他中止宗教信仰、選擇獻身科學的少年時代,后來他深諳、躬行、光大了斯賓諾莎的自由之道,把自由看得比任何東西都珍貴。他多次引用別人對海涅的評論:“他為上帝效勞,這個上帝比所有奧林比亞諸神都偉大。我指的是自由上帝?!弊鳛橐粋€自由思想者,他像海涅一樣終生為自由上帝效勞。

在愛因斯坦看來,自由既是一種外在的社會條件(一個人不會因為他發表了關于知識的一般的和特殊的問題的意見和主張而遭受危險或者嚴重的損害),也是內在的心理狀態(在思想上不受權威、社會偏見以及一般違背哲理的常規和習慣的束縛)。前者是所謂的“外在的自由”,是思想進步的保障;后者是所謂的“內心的自由”,是思想進步的根據。尤其是內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難得賦予人們的一種禮物,也是值得個人追求的一個目標。愛因斯坦認清了自由的個人意義和社會意義:“只有不斷地、自覺地爭取外在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精神上的發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造。”

愛因斯坦深知,自由是起源于古希臘、發祥于意大利的歐洲精神遺產和核心價值,是用純潔而偉大的殉道者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無價之寶,它甚至比生命還要寶貴——“個人自由給我們帶來了知識和發明的每一個進展,要是沒有個人自由,每一個有自尊心的人都會覺得生命不值得活下去?!闭驗槿绱耍瑦垡蛩固篂闋幦『秃葱l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而不遺余力。他指出,任何限制和禁止出版、言論、集會和教學自由的國家,不能算作是文明國家,而只不過是一個具有政治劣根性的麻痹的臣民之國家,獨立的個人屬于這樣的國家是不足取的。([3],p.274)在1933年陰云密布的日子里,他及時揭露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國家通過鎮壓和奴役,破壞人的自由和尊嚴。在1950年代麥卡錫主義橫行時期,愛因斯坦抨擊當時侵犯知識分子自由的無聊小動作是精神不安癥,并帶頭與之抗爭。為了同侵犯自由的邪惡勢力做斗爭,愛因斯坦強調必須增強個人的道德感和責任感,針鋒相對地與之抗爭,并認為知識分子對此負有更大的責任。

2.獨立的人格

愛因斯坦人格的最大特點,是他的卓爾不群和特立獨行的獨立性,這是以心靈自由為底蘊的絕對獨立性。他戲稱他自己是一個“離經叛道的怪人”,一個“執拗頑固而且不合規范的人”——這正是他的獨立人格的惟妙惟肖的寫照。他在給一位批評家的賀詞中所說的話正好可以用來刻畫他自己:“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在不屈從時代風尚的推動力量的情況下去感覺和判斷,……”他甚至認為,“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2],p.143)。

愛因斯坦的獨立人格,充分地體現在他始終如一地追求他心目中的真善美理想和目標上。他說:“一旦我設立一個目標,它們就很難離開我。”無論在科學工作中,還是在社會、政治、道德領域,乃至在他的個人生活中,他從不趨時趕潮、隨波逐流,更不會同流合污、沆瀣一氣。他像一頭執拗的騾子,馱著沉重的負荷,艱難地爬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堅決反對人為樹立的權威和個人崇拜。他認為,權威并不是真理的裁判官,進入人們頭腦里的權威還是真理的最大敵人,盲目崇拜權威是智商低下的表現。他表明,個人崇拜總是沒有道理的,尤其對他本人的崇拜,他更感到離奇且無法容忍。

孤獨是人格的老師。孤獨是愛因斯坦的獨立人格的顯著體現,也是他的科學研究、政治取向乃至道德和感情的需要。孤獨使他超然物外,超脫世俗,也超越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圈子,以致達到高度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從而獲得一個冷靜而客觀的視角和立足點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這是沒有一絲一毫利己主義的離群索居。愛因斯坦善于從孤獨中獲取智慧和汲取力量,難怪他稱孤獨“這種解脫方式實在是真正的文化賦予人們的無價珍寶”。孤獨使他能夠避開干擾,別出心裁,獨辟蹊徑,潛心研究他感興趣的問題,提出標新立異的科學思想。孤獨使他能夠在兩次世界大戰危機四伏、撲朔迷離的歲月里獨立不羈,獨具慧眼,始終堅持獨立的判斷和正確的方向,而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和怯懦畏縮。愛因斯坦也從他所珍愛的孤獨中找到了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這是一種特別深邃的情理交融的境界。孤獨使他在人欲橫流的社會和麻木不仁的人海中獨善其身,獨行其道,保持了知識分子的科學良心和社會良知。他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千萬記住,所有那些品質高尚的人都是孤獨的——而且必然如此——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享受自身環境中那種一塵不染的純潔?!?/p>

3.廣博的胸襟

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世界公民。他奉行的是開放的世界主義或國際主義,他反對的是作為其對立面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愛因斯坦一生的言論和行動表明,他時時站在全世界和全人類的立場觀察和處理問題,處處從人的長遠利益、根本福祉和終極價值著想,憧憬建立一個和平、公正、平等的國際秩序和自由、民主、幸福的理想社會。他從來沒有把自己和一個特定國家或民族的私利聯系起來。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人,不管他是哪國人,人的價值具有獨立于政治和國界的有效性,人道比國家的公民身份更重要。他出生在德國,在少年和成年時兩次擁有德國國籍。但是,他旗幟鮮明地揭露德國軍國主義的戰爭陰謀和侵略行經,譴責德國人的民族狂熱病和德國知識分子為虎作倀的罪惡,鞭笞德國人人性的劣根性。他是猶太人,但是也以開放、慷慨、尊敬的方式對待阿拉伯民族,并呼吁以色列要理性和自我克制,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他對遠在萬里的中國人民也懷有深厚的情誼:他在“九一八事變”后強烈譴責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他還對“七君子”發出過正義發聲援。

作為一位眼光遠大、胸襟開闊的科學家和世界公民,愛因斯坦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嫉惡如仇。他把民族主義稱之為“歐洲歷史上邪惡的遺傳病”([3],p.151)、“我們時代最致命的疾病”([2],p.152)。他還說:“民族主義是一種幼稚病,它是人類的麻疹?!币軌蛴兄诟纳迫祟惖拿\,就必須“克服民族利己主義和階級利己主義”([6],p.80)在愛因斯坦看來,國家至上的概念正是煽起戰爭的強烈因素,很少有人能夠逃脫這種新式偶像的煽動力量。國家主義是對軍國主義和侵略的理想主義詮釋,它被一個漂亮的字眼“愛國主義”偽裝起來,這個偶像產生了不幸的和極其有害的影響。([3],p.209)愛因斯坦的態度很明確:“國家是為人而建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薄皣覒撌俏覀兊那趧諉T,我們不應該是國家的奴隸?!保╗3],p.207)

4.人道的情懷

愛因斯坦始終是以人道為本考慮社會政治問題的,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愛因斯坦視人道主義為歐洲的理想和歐洲精神的支柱,他奉行的人道主義是科學的人道主義和倫理的人道主義——前者更多地出自古希臘精神導致的創造源泉,后者出自猶太教《圣經》所規定的人道方面的原則——的綜合物。按照他的觀點:“歐洲的人道主義理想事實上似乎不可改變地與觀點的自由表達,與某種程度上的個人意志,與不考慮純粹的功利而面向客觀性的努力,以及與鼓勵在心智和情趣領域里的差異密切相關的這些要求和理想構成了歐洲精神的本性。”

在愛因斯坦的心目中,人道原則無異于康德的“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誠如他本人所說,他“越來越把人道和博愛置于一切之上”([9],p.78)。面對人道原則在德國和西歐正在蒙受損失和毀壞,他大聲疾呼:“正是人道,應該得到首要的考慮。”(3),p.71)。他還經常勸導人們以憂樂與共的心情去理解同胞,給同胞以真誠的愛和同情。在看待國家和個人的關系上,充分顯露出愛因斯坦的人道情懷:“在人生豐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覺得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有創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是人格?!保╗2],p.44)與這種人道原則相伴隨,愛因斯坦也十分重視爭取和捍衛人權。

5.神圣的責任

愛因斯坦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以愛憎分明的正義感和胸懷天下的道德心為底蘊的,因而顯得那么磊落軼蕩、歷久彌堅。在社會政治問題上,他總是主持正義和公道,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毫不顧及反動勢力的迫害和同路人的誤解。在這方面,他的自我意識之強和自覺性之高令人驚訝。他不同意科學家對政治問題或對人類事務應該保持緘默,認為這種克制將導致把領導權不加抵抗地拱手交給那些愚昧無知的人或不負責任的人,這樣做是缺乏責任心的表現。在1930年代,他無情揭露德國法西斯的戰爭陰謀。在1950年代,他勇敢地與迫害知識分子的美國反動勢力做斗爭,旗幟鮮明地發表聲明:“如果我重新是個年青人,并且要決定怎樣去謀生,那么我決不想做什么科學家、學者或教師。為了希望求得在目前環境下還可得到的那一點獨立性,我寧愿做一個管子工,或者做一個沿街叫賣的小販?!保╗2],p.325)愛因斯坦在心理是這樣想的:“我對社會上那些我認為是非常惡劣的和不幸的情況公開發表了意見,對它們沉默就會使我覺得是在犯同謀罪?!保╗2],p.521)

面對科學的異化和技術的濫用,愛因斯坦也主動而自覺地承擔起作為一個公民和科學家的神圣的社會責任。他一向認為,沒有良心的科學是靈魂的毀滅,沒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是道德淪喪和人類的悲哀。他強烈譴責不負責任和玩世不恭的科學家,呼吁科學家要以諾貝爾為榜樣,以自己的良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為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根本福祉著想。他諄諄告誡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要保證我們科學思維的結果可以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當你們沉思你們的圖表和方程式時,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愛因斯坦是一位理性主義者。他在思想上總是理性地思考,他在實踐中總是理性地行事——理性是他處理科學、哲學、社會和倫理問題的主旋律,乃至成為他的精神氣質。在科學領域,他充分肯定了理性的巨大功用,即理性體現在理論的邏輯結構的完整性以及探索性的演繹法和邏輯簡單性原則上,并在理性與經驗之間保持了恰當的張力。在哲學領域,理性滲透在他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上。他渴望建立一個公正理性的世界秩序和社會關系。他的社會政治觀點和倫理思想,都建筑在縝密的理性思考和細致的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因此,他能夠從蛛絲馬跡中看穿事情的來龍去脈,能夠在一團亂麻中理出事物的前因后果,能夠審時度勢改變自己的策略和方法,也能夠以理性平衡激情,始終理智地面對一切。這種理性能力既體現他的科學理論的創造上,也體現在他面對的變換不定的國際形勢和錯綜復雜的社會事件當機立斷、自如應對上。愛因斯坦說得好:“理性用它那個永遠完成不了任務來衡量,當然是微弱的。它比起人類的愚蠢和激情來,的確是微弱的,我們必須承認,這種愚蠢和激情不論在大小事情上都幾乎完全控制著我們的命題。然而,理解力的產品要比喧嚷紛擾的世代經久,它能經歷好多世紀而繼續發出光和熱?!保╗4],p.401)

7.批判的態度

由于早年受到休謨和馬赫的堅不可摧的懷疑和批判態度的影響,愛因斯坦深諳“批判是科學的生命”的真諦,他在科學工作中經常以批判為先導,給自己開辟前進的道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機械自然觀和力學先驗論的教條頑固統治的時期,他敢于反潮流,把批判的矛頭對準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概念,為創立相對論掃清了思想障礙。愛因斯坦也像馬赫一樣,甚至對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持批判態度。他批判性地洞察到,科學的技術化導致“雙刃刀”效應,科學專門化造成兩種文化的分裂和人的精神的扭曲。他批判性地揭示出,被異化的科學在經濟、政治、安全、倫理等方面引發諸多惡果和危機。對此,他一方面呼吁科學家增強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以藝術家的旨趣和普通公民的身份重塑科學和科學家的形象,力圖在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架設橋梁。不用說,愛因斯坦對社會現實總是持清醒的批判態度的。例如,他告誡人們不要患政治健忘癥,警惕西方國家戰前對德國的縱容和戰后對德國的重新武裝。他對他曾經擁護的蘇維埃政權踐踏個人權利和自由、意識形態的宗教化和教條化也提出過尖銳的批評。

愛因斯坦的批判態度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是與懷疑態度相伴隨的,并且建立在堅實的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因此,他的批判總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同時,這種批判態度往往貫穿著歷史感和歷史意識,在傳統與革新之間保持了必要的張力。例如,他在批判牛頓的經典力學之后,緊接著這樣寫道:“牛頓啊,請原諒我;你所發現的道路,在你那個時代,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所能發現的唯一道路。你所創造的概念,甚至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今天的物理學思想,雖然我們現在知道,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種聯系,那就必須用另外一些離直接經驗領域較遠的概念來代替這些概念?!保╗4],pp.14~15)

8.攻堅的毅力

愛因斯坦在工作中具有知難而進、避輕就重、一鼓作氣、堅忍不拔的秉性和毅力。他一生追求而不是占有真理。他專找厚木板打孔,他瞧不起那些專挑薄木板打許多孔的人。他從16歲想到追光悖論時起,為狹義相對論苦斗了10年。狹義相對論建成后,一切舊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又沒有出現新的矛盾,但是為了把相對性的信念貫徹到底,他又向廣義相對論發起沖擊,奮斗了10年終于大功告成。此后,為了給相對論和量子論謀求一個統一的基礎,他花了40年追求他心目中的統一場論,直至生命的盡頭。

也許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的偉大終歸不是一個智力問題,它是一個品質問題。過分看重名望,只揀容易取得成果的細節問題處理,等于出賣理論物理學的靈魂。他告訴他的助手和朋友:“你必須找到一個中心問題,然后你必須用盡一切辦法追求它,無論困難是什么。尤其是,你必須永遠不容許自己被任何其他問題引誘,不管困難如何?!睈垡蛩固怪阅軌蚴冀K如一、心無旁騖,也在于他把物理學視為一種神圣的事業,決不可以用它來換飯吃。他說:“如果一個人不必靠科學研究來維持生計,那么科學研究才是絕妙的工作。一個人用來維持生計的工作應該是他確信自己有能力從事的工作。只有在我們不對其他人負有責任的時候,我們才可能在科學事業中找到樂趣?!保╗9],pp.57~58)

9.寬容的心地

愛因斯坦的心地是寬容的,他無論在大事小事上都能以寬容之心待人接物。他所謂的寬容并不是消極的容忍和放任,而是積極的關心和尊重,歡迎差異和異議,而且設身處地地為將心比心。愛因斯坦給寬容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寬容就是對于那些習慣、信仰、趣味與自己相異的人的品質、觀點和行動做恰如其分的評價。這種寬容不意味著對他人的行動和情感漠不關心。這種寬容還應該包括諒解和移情?!彼€特別強調,最重要的寬容就是國家與社會對個人的寬容——絕不能讓國家變成主體,個人卻淪為惟命是從的工具,那么所有好的價值就全部喪失了。([9],p.78)他還提出,外在的自由除了需要一定的政治條件和經濟條件作保障外,也要求在全體人民中有寬容精神([2],p.168)。

10.臻美的追求

愛因斯坦是科學家,更是科學的藝術家。他的科學工作有一種藝術的秩序,他的科學方法的最鮮活之處在于臻美取向和審美判斷,他的科學理論確實是真正的藝術品。臻美的追求不僅是他從事科學探索的動機和動力之源,也是他得心應手、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即準美學方法(包括邏輯簡單性原則和形象思維)。準美學方法貫穿在他的科學工作的全過程——發現問題、選擇目標、發明原理、評價理論——之中,往往起著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的作用。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美的理論不一定在物理上為真,但是真的理論必須是美的;不美的理論肯定是不完善的、暫時的、過渡性的,它將被美的理論所取代。他說得好:“在科學領域,時代的創造性的沖動有力地迸發出來,在這里,對美的感覺和熱愛找到了比門外漢所能想像的更多的表現機會?!保╗2],p.373)

11.高潔的人品

愛因斯坦的人品是高尚純潔的,凡是與他接觸過的人,無一不受到他的人品魅力的巨大感染,油然產生“見賢思齊”強烈欲望。他淡泊名利,視之如浮云敝屣;他簡樸平實,沒有絲毫虛榮和炫耀之心;他謙虛謹慎,一直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個碎屑;他待人平等,一視同仁,不管他們是總統、皇后、社會名流還是青年學生、平民百姓乃至傭人、偏執癥患者;他樂于助人,處處為他人著想,即使在幫助別人時也使對方沒有一點屈尊或恩賜的感覺。他雖然大名鼎鼎,頭上有無數的光環,但是他依舊像普通人一樣思想和生活。他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要想成為羊群中的一個純潔無暇的分子,必須首先是一只羊?!保╗2],p.314)

愛因斯坦認為,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從自我解放出來,生命的意義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和為人類服務,而不是看他索取什么。他覺得追求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這些庸俗目標是可鄙的,而把真善美視為生活的理想。因此,他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簡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發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過多勞動而難以忍受?!保╗2],p.42)即使在病危時,他認為用人工方法延長生命毫無意義,堅決拒絕一切不必要的治療措施。他死后不想耗費世人的一點東西:不舉行殯葬儀式,不擺花圈花卉,不奏哀樂,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秘密存放,故居不作為紀念館開放。他對人類貢獻如此之多,他對社會要求如此之少,難怪人們稱愛因斯坦是“上帝的使者,人類的仆人”。

愛因斯坦精神具有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它在愛因斯坦逝世半個世紀之后依然發出光和熱,照亮了人類的前程,溫暖著人們的心扉。可以肯定,愛因斯坦精神只要有一小部分在人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整個世界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趙中立、許良英編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03頁。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版,第180頁。

O.內森、H.諾登編:《巨人箴言錄:愛因斯坦論和平》(上),李醒民譯,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316~317頁。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許良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1版,第45頁

A.Einstein,IdeasandOpinions,NewYork:CrownPublishing,Inc.,1982,p.33.

A.Einstein,TheWorldISeeIt,TranslatedbyA.Harris,NewYork:PhilosophicalLibrary,1949,p.36.

E.G.Straas,Memoir,Einstein:ACentenaryVolume,EditedbyA.P.French,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9,pp.31~32.

H.M.薩斯:愛因斯坦論“真正的文化”以及幾何學在物理體系中的地位,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1980年第3期,第47~49頁。

H.杜卡絲、D.霍夫曼編:《愛因斯坦論人生》,高志凱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00頁。

W.Cahn,Einstein,APictorialBiography,NewYork:TheCitadePress,1955,p.104.

A.Einstein,OutofMyLatterYears,NewYork:PhilosophicalLibrary,1950,p.181.

SomeStrangenessintheProportion,EditedbyH.Woolf,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Inc.,1980,p.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