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科術后膽漏成因及措施
時間:2022-06-19 04:09:00
導語:肝膽科術后膽漏成因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膽漏是肝膽外科手術發生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并發癥[1],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引發醫療糾紛的發生,為減少膽漏的發生,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肝膽外科手術后發生膽漏患者21例,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總結其治療對策,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肝膽外科手術后發生膽漏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20~71歲,平均56.6歲。所有患者均經B超、CT檢查確診,確診時間在術后3~6天,平均4.9天。膽漏的原因:膽囊切除術后發生膽漏5例,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后發生膽漏9例,肝癌患者進行肝葉切除術后發生膽漏5例,肝外傷手術后發生膽漏2例。
二、治療方法
21例患者先予以非手術治療,其中18例未拔除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仍使用引流管引流膽汁,禁食、同時給予營養支持、抗炎治療、預防感染;3例已經拔除引流管的患者在B超引導下重新穿刺并置管引流膽汁,初期采用負壓引流的方式,直至引流量明顯減少,再改為常壓引流。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引流的情況以及腹膜炎癥狀。其中1例拔除“T”管后發生膽漏[2],B超引導下重新穿刺并置管引流膽汁過程中腹膜炎癥狀加重,甚至出現黃疸,則進行手術治療。結果21例患者經過非手術或手術治療后,全部治愈,治愈率100%。討論膽漏多在起病后短期內出現,常急驟發生,不具備瘺管,只有膽汁漏出,常見于創傷性或手術后數日之內。膽管或膽囊因急性炎癥或其他病變所致穿孔或破裂發生膽汁漏出,初期亦屬膽漏。膽外漏持續日久即稱之為膽外瘺,但膽內漏卻很少演變成膽內瘺。形成膽漏的常見原因:①副肝管的損傷及遺漏:膽管副肝管存在解剖變異、局部粘連致解剖不清、在處理膽囊管時誤將開口較低的右側肝管切斷,而術中未及時發現;②T管放置的技巧,不同情況下置放T管時注意事項,T管材質、T管的修剪、粗細合適,掌握最直、最短原則,縫合時技巧以及拔T管時觀察與造影等;③患者體質及疾病因素。因外傷患者情況復雜,肝臟外傷時有膽道損傷術中未能發現,未作相應處理所致。國外報道最多的是腹腔鏡(LC)術后,其發生率為0~2.7%,較開腹膽囊切除(0.2%~0.5%)有所增加,其次為肝癌切除術后(3.1%~15.6%),肝外傷術后(10%~25%),膽腸吻合術后(0.4%~8%),以及肝移植病人。
三、針對上述膽漏形成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①熟悉局部解剖,手術野清晰,動作輕柔仔細。對于可疑組織或疑似副肝管應仔細解剖結扎,以免遺漏。在碰到棘手的膽道手術時,應請教上級醫師指導。一種非常簡單實用的術中判斷是否為膽漏的方法,就是在手術關腹前置一潔凈白紗墊于手術創面5~10分鐘后取出,觀察敷料是否黃染。②膽腸吻合時,吻合組織對合良好,縫合規范,吻合口大小合適,不留張力,充分保證膽管血運良好。③妥當固定T管,以免誤拔和滑脫。
治療方面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且非手術治療中關鍵是充分引流。原腹腔引流管繼續引流或換成雙套管引流;已拔T管者,置帶側孔導尿管于原竇道處引流[3,4],直接或超聲波引導下穿刺置管肝下膽汁瘀積處引流。對于膽漏較少,經上述處理均治愈。非手術治療費用省、恢復快,醫患糾紛相對少,已作為治療術后膽漏的首選方法。
總之,術前充分準備、術中仔細操作、術后完善處理以及可能引起膽漏各種因素有深刻的理解,提高警惕,強化責任心,才能從根本上預防膽漏的發生。
- 上一篇:區司法局干部素質提升實施方案
- 下一篇:區慢性疾病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