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傳統中醫學的思維
時間:2022-04-25 04:59:00
導語:深究傳統中醫學的思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中醫學思維的形成,源于幾千年來先哲們對生命的深刻體驗和感悟。它體現的整體、和諧、人性化、個性化、回歸自然、回歸本源的特征,更符合人類生命的本質規律。那么什么是傳統中醫學的思維呢?傳統中醫學思維就是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思想基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維方式,小而言之就是在傳統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診治疾病,大而言之可以用傳統中醫的思維加強自身的修養,處理復雜的社會和人際關系,所謂的“小醫治病,大醫治國”。傳統中醫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傳統哲學基礎之上,所以我們理解中醫問題是要從傳統哲學的角度出發的,而不是用西方醫學的思維模式。歸納傳統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我認為主要有四點,即整體的思維,個體化的思維,細致的思維,靈活的思維。
一、整體的思維
傳統中醫學以“天人合一”的哲學世界觀為基礎,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去把握整個世界,所謂“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傳統中醫學認為,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會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傳統中醫學追求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例如,望聞問切是中醫全面系統了解病情的手段,通過表面現象認識事物內部的本質,體現了整體的全面的哲學思想。中醫治病的思路就是從整體出發,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機制對抗疾病。中醫給予病人更多的時間和關注,它治病重在整個人體而不是人體的某個部分。因此,中醫學在討論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問題時,不僅著眼于人體自身,而且更注意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與現代的醫學模式相比較,傳統中醫學更早地從宏觀上勾畫了“生物-心理-社會”的生物醫學模式,并且給這一現代醫學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人一體觀。
二、個體化的思維
個體化思維是傳統中醫學的獨有特點,辨證論治是傳統中醫學的精髓,它決定了傳統中醫學是一門個體化的醫學。辯證的證其實包括了兩個含義:一是癥狀,一個是證型。就一個病人而言,很多癥狀可以歸納為一個證型,但不是一個證型能包含這個病人所有的癥狀。雖然相同的疾病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具體到人表現出來的癥狀卻是不盡相同。傳統中醫學追求的是疾病與個體體質綜合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化差異,所謂的“一人一方”。例如,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治療的病癥大致相同,后三個方子都是在四君子湯得基礎上加味而成。但針對濕聚的輕重程度不一樣,病人表現出的癥狀不完全相同,所以選方也有相應的差別。四君子湯最平和,脾虛就有濕,四君子湯用茯苓來健脾利濕。若濕邪較重,胃脘不適,舌苔厚,就非四君子湯所能奏效,就要在四君子湯得基礎上加上陳皮,即五味異功散。若濕邪進一步加重,胃脘脹,舌苔厚膩,痰多,就要在五味異功散的基礎上加半夏,為六君子湯才是藥證相符。若濕邪夾雜寒邪,胃脘脹痛,舌苔厚膩,痰多,嘔逆,瀉泄,這時非六君子湯所能及,而要用香砂六君子湯。可見,同一種病,同一個證型,病情輕重程度不一樣,所用的藥物也不一樣。病重藥輕達不到治療效果,病輕藥重則損傷正氣。中醫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中醫個體化思維的特征。中醫重視個體化差異,集中表達了中醫以人為本的思想。
三、細致的思維
傳統中醫學需要細致的思維,細致的思維貫穿在傳統中醫學的整個診療過程中。西醫以病為核心,中醫以證為核心,證是千變萬化的,從而決定了傳統中醫學思維方式的細致性。傳統中醫學考慮的問題面面俱到,它不僅要考慮病的方方面面,還要考慮患者的方方面面,所謂“西醫治病,中醫治人”。在具體的用藥上,傳統中醫學既要考慮藥物的性味與歸經、作用,又重視組方的原則和配伍的技巧。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盆腔炎這個病,西醫認為是炎癥,治療以消炎抗菌為主。中醫則根據患者以白帶多為主癥,治以健脾祛濕為主。又考慮到病程遷延,反復發作,每勞累或經期加重的特點,認為與人體氣虛有關,佐以補氣。再者,慢性盆腔炎一般認為炎癥宜清熱解毒,但就中醫來看,寒涼太過則易戕伐脾胃,“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中醫的這些考慮,思維方式非常貼近病情。如果中醫用簡單的思維診病療病,只能使中醫庸俗化,從而失去中醫真正的魅力。
四、靈活的思維
傳統中醫學有很多的理論,如何運用這些理論是非常靈活的。靈活的思維是中醫的靈魂。中醫學最活的地方就是組方和用藥。古人講“用藥如用兵”,“藥有個性之長,方有合群之妙”。有人據此說中醫沒有標準性,所以說中醫不科學。雖然中醫的理論確實不易掌握,但說中醫不科學者只是自己不懂罷了。以中醫內科學教材為例,《中醫內科學》對于每一個病從定義到病因、病機、臨床分型治療以及加減變化、預后調護都進行了相當詳細的論述,可以說無所不包。但不管你內科學書本背的如何滾過爛熟,一上臨床卻基本用不上,為什么呢?因為臨床上很多患者并不是按照書本上的那些證型發病的,有很多情況似乎這個證也符合,那個證也相似,到底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證。換句話說,來就診的病人年齡有大小,體質有強弱,臨床表現千差萬別,醫生則只能針對其病情動態變化,隨證加減。病人通過服藥,癥狀改善了,藥隨癥變,因此處方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中醫治病講究“三因制宜”,特別是因人制宜,這也是中醫學不易學好的原因所在。
當今是倡導中醫科學化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醫科學化是以科學的名義,在理論及意識形態上對傳統中醫學進行的一場“和平改造”。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醫工作者的思維方式,使中醫工作者的思維觀念日漸僵化,從而導致了致命的后果-中醫療效整體下降。離開傳統中醫思維方式的中醫科學化道路,使得中醫西化。西醫的觀念的滲透和影響,使許多中醫師在臨證之際,不知不覺的陷入了西醫的思維模式。繼承和發展傳統中醫學思維的特色與優勢,用中醫的思維診病,勢在必行。雖然真正的中醫思維方式不易把握,但也不是毫無規律可循。作為一個中醫院校的學生,要想培養良好的正確的中醫診病思維,這就得要求我們熟讀中醫經典和歷代的中醫名著,并且認真學習歷代醫家的醫案醫話。比如讀清代醫家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就能學到很多用藥經驗和真實的診治思路。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自身的臨證水平,為繼承和發展中醫作出積極地貢獻。
- 上一篇:透析健康的春季養生
- 下一篇:漫談新理念下的評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