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西醫治療法論文
時間:2022-08-14 11:06:00
導語:慢性胃炎中西醫治療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方法將180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據中醫辨證分為6型,以中藥治療為主,配合西藥治療,觀察各證型間的療效結果。結果180例中,以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熱型及脾胃虛寒型多見,且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關。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熱型及脾胃虛寒型之療效優于胃陰兩虛型和氣滯血瘀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中藥為主配合西醫辨治慢性胃炎療效肯定。
關鍵詞: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辨證施治;中西醫結合療法
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病變,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為主,嗜中性粒細胞和嗜酸粒細胞有少量存在。病因以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主,也包括自身免疫,十二指腸液反流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病位可累及胃大彎,胃小彎,胃竇甚至全胃。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380例慢性胃炎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80例,對照組200例。現將兩組療效比較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380病例均來自2002年至2008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經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男178例,女202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21歲,平均47.5歲。病程2~31年,平均9.8年;淺表性胃炎186例,萎縮性胃炎46例,膽汁反流性胃炎80例,糜爛性胃炎68例,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132例,不典型增生16例。
1.2診斷標準參照200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中的診斷標準并結合臨床經驗而制定。
1.3試驗分組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治療。治療組180例:其中男82例,女98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23歲,平均47.6歲。病程2.5~30年,平均9.6年;淺表性胃炎92例,萎縮性胃炎21例,膽汁反流性胃炎35例,糜爛性胃炎32例,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64例,不典型增生6例。對照組200例:其中男96例,女104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21歲,平均47.3歲。病程2~31年,平均9.4年;淺表性胃炎94例,萎縮性胃炎25例,膽汁反流性胃炎45例,糜爛性胃炎36例,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68例,不典型增生1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純西藥治療,處方為:阿莫西林膠囊1.0g,口服2次/d,克拉霉素0.5g,口服2次/d,連用7天;奧美拉唑20mg,口服2次/d,療程2個月。胃鏡下見膽汁反流者,飯前30min口服嗎叮林10mg,3次/d,連用7天。治療組均根據其不同的證候特征,辨證施治,給予相適應的中藥湯劑內服。(1)肝胃不和型:表現為胃脘脹悶,連及兩脅,攻撐走竄,每因情緒不遂加重;噯氣頻繁,舌苔薄白,脈沉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以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香附、黨參、白術各15g,川芎、枳殼、陳皮、元胡、沉香各10g,麥芽20g,郁金15g,炙甘草8g。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分2次溫服。(2)肝胃郁熱型:表現為胃脘灼痛,痛勢急迫,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治宜清肝泄熱、和胃止痛。用化肝煎加減。藥用梔子、柴胡、黃芩、丹皮、白芍各15g,陳皮12g,蒲公英30g,連翹20g,金銀花15,虎杖15g,煅瓦楞子15g,煅牡蠣15g,浙貝12g,川楝子10g,黃連10g,吳茱萸3g,甘草5g。煎服法同前。(3)寒熱錯雜型:以胃脘部痞滿,嘈雜為主,干嘔或嘔吐,腸鳴不利,口渴喜熱飲,苔薄黃而膩,脈弦數等。治宜和胃降逆、開結除痞。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藥用:半夏10g,黃芩10g,黨參10g,黃連6g,太子參20g,甘草6g,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黃芪15g,太子參20g,藿香10g,蘇梗10g,生姜3片,大棗6枚。煎服法同前。(4)脾胃虛寒型:表現為胃脘綿綿隱痛,喜溫喜按,食少納呆,疲倦乏力,稍食油膩則胃脘脹滿,甚則腹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溫中健脾,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藥用:生黃芪20g,黨參15g,桂枝10g,白芍20g,大棗10枚,飴糖20g,生姜3片,白術12g,半夏15g,陳皮10g,砂仁10g。如法煎服。(5)瘀血停滯型:表現為胃脘刺痛,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或刀絞,痛處拒按,食后痛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脈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用膈下逐瘀湯和失笑散加減。藥用:丹參20g,五靈脂15g,生蒲黃10g,枳殼、川芎、桃仁各10g,紅花6g,元胡10g,白芍15g,香附5g,甘草8g,田七末10g,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分2次吞服田七末。(6)胃陰虧虛型:表現為胃脘隱痛,痞滿,嘈雜,饑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以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藥用:沙參、生地、石斛、佛手、白芍各15g,冰糖3g,太子參20g,甘草10g。每日1劑、如法煎服。
1.5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
二、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近期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復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復正常,膽汁反流消失;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恢復或減輕達2個級度以上(含2個級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膽汁反流明顯改善;有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胃鏡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炎癥有所減輕,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急、慢性炎癥減輕1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減輕,胃酸分泌功能和膽汁反流改善;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而未惡化者。
2.2治療結果180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中醫辨證分型、各型間的療效比較見表1~3。表1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熱型、脾胃虛寒型與瘀血停滯型、寒熱錯雜型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2示,慢性胃炎各中醫證型間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比較,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各證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比較
三、討論
慢性胃炎的發生與不良飲食習慣、膽汁反流等造成的理化因子刺激、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失衡、老化和遺傳因素等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其主要因素。因此選用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膠囊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使用阿莫西林膠囊前應詢問病人有無青霉素過敏史,首次應用一定要用青霉素做皮試,呈陽性者禁用,以免引起過敏反應。慢性胃炎屬于中醫的胃痛、吐酸、痞滿等范疇。慢性胃炎病程長,其病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久勞疲憊、思慮過度是導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云:“形體勞役則脾傷,病脾則倦怠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即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脾、胃一主受納,一主運化,二者更虛更實,相互配合,完成消化吸收過程,胃通降失和,往往引起脾失健運。公務員之家:
第二,“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饑飽失常,飲食不節,導致胃失和降。
第三,情志惱怒,緊張焦慮,導致肝氣疏泄失職,而脾虛則運化不運,胃實則通降不暢,反而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失職,氣機阻滯,胃失和降。日久失治而致脾胃虛損。在此基礎上,由于脾虛失運,出現氣滯、血瘀、熱毒等而表現為虛實夾雜證,而二者互為因果,使病情日漸加重,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而成虛虛實實之象,此即“因滯致虛,因虛夾邪”的病機演變規律。其病位主要在慢性胃炎各中醫證型間的療效慢性胃炎西醫各型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胃,與肝、脾密切相關。臨床表現以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熱型、脾胃虛寒型最多見。在治療上要注意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寒熱平調;同時要益氣扶正,顧護脾胃。用藥時須注意“胃宜通降則和,治胃調氣為先”,在肝胃郁熱型治療時忌過于苦寒,以免傷胃;健脾和胃不可太溫、太峻,以防助熱;養陰時宜加疏解之品,但不可過于溫燥,可選用佛手、香櫞等藥。中醫認為久病入絡、久病多瘀,凡病程長,經年不愈或胃鏡下見胃黏膜有瘀點、出血點者可據病情輕重加入適量活血化瘀之品:輕者可選用香附、紅花、延胡索等,重者可選用桃仁、五靈脂、生蒲黃、三七等。久病必虛,胃病日久必致體質虛弱,所以宜加黃芪、黨參益氣健脾;胃鏡下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者宜加蒲公英、連翹、金銀花、虎杖。另外,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蒲公英、連翹、金銀花、黃連、虎杖可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改善胃泌酸,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減輕胃黏膜局部炎癥;蒲黃有利于改善胃黏膜血運,促進修復;芨及能促進胃黏膜再生,修復糜爛出血;煅瓦楞子、煅牡蠣含有碳酸鈣,能中和胃酸,起到止痛作用。
- 上一篇:腎性貧血升血散治療效果論文
- 下一篇:憲法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