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方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09:56:00

導語:傷寒方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傷寒方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研究論文

【摘要】《傷寒論》為一部以治療外感疾病為主的專著,但其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許多方藥同樣可用于內傷疾病。高血壓病為現代西醫病名,可歸入中醫內傷雜病的范疇。目前,中醫界不少人一見高血壓病不辨證即對號入座認為“肝陽上亢”,套用清肝、平肝法,已落入“中藥西用”的窠臼,療效有限。筆者采用辨病和辨證結合的方法,用傷寒方五苓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承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吳茱萸湯等配合降壓藥治療高血壓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五苓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承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吳茱萸湯;原發性高血壓

發性高原血壓是指目前尚未闡明其原因的高血壓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醫學無高血壓病病名,而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的記載。“眩暈”、“頭痛”等病癥的描述與高血壓病的一般臨床癥狀相近。對高血壓病患者發生心、腦、腎并發癥進行中醫診斷時,則可分別歸于“心悸”、“胸痹”、“中風”、“水腫”等病證中進行辨病辨證治療。筆者在臨床中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掌握傷寒方所治病證的病機,運用傷寒方結合西藥治療高血壓病,取得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1五苓散

五苓散首見于《傷寒論·太陽病篇》,由豬苓、茯苓、澤瀉、桂枝及白術組成。五苓散作為“太陽膀胱蓄水證”的主方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能。

水飲、濕邪蘊結于下焦,本可就近從小便而去,但膀胱氣化不行,水無去路,反逆而上行,則吐涎沫而頭眩,腹脹滿或水腫身重,小便不利,水動于下,則臍下悸動沖逆。飲在下焦,當從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使水氣下行。方中重用澤瀉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達膀胱,利水滲濕;茯苓、豬苓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增強利水蠲飲之功;加白術健脾氣而運化水濕,桂枝宣通陽氣,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氣化。澤瀉、白術有降壓作用,澤瀉、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壓等作用。筆者臨床用本方加減治療具有頭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質淡胖有齒痕等特點的高血壓。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見于《傷寒論·少陽病篇》,本方由小柴胡湯加減變化而成,本方有寒溫并用,攻補兼施,和解攝納,育陰潛陽,柔以制剛,因勢利導之功。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原為太陽病誤下,邪氣彌漫三陽,形成表里俱病,虛實互見,寒熱夾雜所致復雜證候而設。胸滿而煩是少陽樞機不利、膽火內郁之象,膽火上炎、更兼胃熱上蒸,心神不寧,則有譫語驚惕之變。邪入少陽經、郁于三焦,決瀆功能失調,故小便不利。外邪挾痰濕留于肌表,故一身俱重,不可轉側。因病在少陽,故治以小柴胡湯,以和解樞機,扶正祛邪為主,加桂枝通陽和表;大黃瀉熱清里;龍骨、牡蠣、鉛丹重鎮理怯而安神明;茯苓寧心安神。使錯雜之邪氣得以從內外而解。現代醫家多用代赭石、生鐵落等重墜藥物代替鉛丹,即可減少毒副作用,又可起到重鎮安神之功。

根據本方所治病證膽熱痰擾,肝氣怫郁的病機,抓住胸滿煩驚、一身困重的病證特點,將本方應用于高血壓病,隨證加減治之。近年研究表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高血壓患者兼有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癥狀療效顯著。

3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始見于《傷寒論·陽明病篇》,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四味藥組成。為治療陽明腑實證的主方,具有峻下熱結,通腑逐邪、承順胃氣、推陳致新之功。

高血壓腦出血中醫學中稱為“中風”,其急性期常由臟腑功能失調,中焦氣機紊亂,痰熱互結,消灼津液,而出現便干便秘;腑氣不通,濁邪上犯,蒙蔽清竅則可見神志昏迷。此即為“痰熱腑實,風痰上擾”之證,癥見便干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滑,臨床上常用通腑法治療,選方多以諸承氣湯加減。

前人以“燥、實、痞、滿”四癥兼見,舌苔黃燥,脈象洪實者為應用指征,筆者體會,只要腑氣不通,大便秘結,且確有熱結、痰濁、瘀血等閉阻于內者,都可以攻下,不必一定要四癥兼全。大承氣湯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泄其熱,下其燥結,祛其腸胃積滯,使邪熱無所依,氣血條達,逆轉病勢,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陰的效用,使中風諸癥緩解。應用大承氣湯方要中病即止

4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見于《傷寒論·少陰病篇》,由麻黃、附子、細辛三味藥組成。為少陰病兼表證而設,治“太少兩感”證,功效卓著,功能助陽解表。

麻黃附子細辛湯,藥雖三味,但組方嚴謹。用麻黃開肺氣、發汗解表;附子補命門火、溫陽散寒;細辛溫里散寒,助麻黃解表散寒,又助附子溫陽,振奮陽氣,共奏溫陽散寒功效。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為治少陰病兼太陽病而設,故辨證要以少陰病提綱為辨證要點。《傷寒論》281條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脈微而細,即心腎陽虛,失于推動溫煦之力,不足以鼓動血行,充盈經脈。但欲寐,是由于陰盛陽虛,以致精神衰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少陰病以心腎里寒虛證為主癥,故畏寒肢冷、但欲寐、脈沉微為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辨證使用要點。里寒是使用本方的關鍵,表寒是次要的。使用時,不論患者是否有發熱,但見畏寒、肢冷、脈沉就可大膽使用。麻黃在此方中可發散表邪,亦可疏通血脈。《日華子本草》云:“麻黃可通九竅,調血脈。”因此不能認為麻黃只有寒證才使用。筆者臨床使用多年,體會本方不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內傷病。

高血壓病癥見頭痛或眩暈、惡寒、欲寐、脈微細、舌體胖大或淡暗、苔白滑者不少。均為陰寒內盛,水不化氣,血脈不和,影響了人體氣機正常的升降功能所致。本方溫陽散寒,促進氣化,起到了“疏其氣血,令其調達,以致和平”的作用。可加川芎、葛根,諸藥相配有散寒解表,溫通血脈,緩急止痛之效。

5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源于《傷寒論·厥陰病篇》,方由吳茱萸、黨參、生姜、大棗所組成。具暖肝溫胃、散寒益氣降逆之功效。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一見于陽明篇之“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一見于少陰篇之“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一見于厥陰篇之“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上述三條經文雖涉及陽明、少陰、厥陰三篇,分見于三處,雖每一條都有各自的特點,其病機是一致的,以六經來分,都屬于厥陰病,而不是陽明和少陰病。吳茱萸湯實際上為厥陰肝經主方,主要針對厥陰肝經虛寒病變而設,肝經寒邪循經脈上沖巔頂則頭痛。由于肝木與脾胃的關系密切,其為病常相互影響,肝寒內盛,最易侵脾犯胃,侵脾則利,犯胃則嘔,肝寒為本,胃(脾)寒為標,治療上肝胃(脾)同治,在溫肝的同時,兼顧脾胃,治肝為主,治胃為輔,故均施以吳茱萸湯。吳茱萸苦辛而熱,氣燥入肝,故其祛肝寒,泄胃濁之功效最速,再加生姜、旋復花、代赭石以增平肝鎮逆之效,用大棗、黨參補中虛,安胃氣,并能緩吳茱萸之辛熱。藥味雖簡,但標本兼治,功專效宏,故取效迅捷。筆者根據仲景制方宗旨,緊扣“虛”“寒”“逆”的病機特點用于治療高血壓病收到滿意療效。

6小結

醫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辨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證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證候歸納出證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臟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我們在不斷學習和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傷寒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內傷雜病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和有效方劑。

高血壓病為西醫病名,其病證屬中醫內傷雜病范疇,目前,中醫界多從”肝”論治,清肝瀉火、平肝潛陽等乃常用治法,不少人一見高血壓病不辨證即對號入座套用清肝、平肝法則療效有限。而據報道和筆者臨床發現治療高血壓有效的傷寒方有許多。今從傷寒論太陽、陽明、少陽、厥陰、少陰病篇中各選一個方分析,旨在開拓思路、用以說明同病(高血壓)何以異治以及辨證論治是臨床取得療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