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解構主義建筑藝術意境
時間:2022-05-17 04:54:00
導語:深究解構主義建筑藝術意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韻生動”解構主義建筑藝術之境解構主義風格,是最放誕不羈、我行我素,敢于突破傳統禁忌的設計風格;就如中國的草書一般,很難理解,其藝術意境,如同中國書法之意境,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象內之境(形體造型)、境中之意(心物相契)、境內之道(體驗虛無)。
1、象內之境
解構主義建筑的藝術意境之象內之境,指利用解構建筑中的形體造型所造之境。通過賦予形體造型“意”,寄托主觀情思予客觀物象,是由氣韻生動的形體以最賦予動態、不平衡的美學意味的“游離”運行所形成,這是一種變化豐富、莫測端倪的形體集合,造型正側逆衄、起轉違和難以穿盡的意境意味。如蓋里設計的維特拉家具博物館,是形象與情趣的契合,造型莫測端倪、正側逆衄,猶如一個“風中雕塑”。其形象正所謂:“鱗羽參差”,“偃仰向背”,“分鋒各讓,合勢交侵”,“發跡多端,觸變成態”,造成了“雖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的動態形象。意境就是在這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動態形象中產生,是形象與情趣的契合,是景和情的統一。意境美寓于形式美中,形式美是意境生成的基石,具有靈感神思的解構建筑創造,是生命通過形式組合運動的一種“審美歷險”,這是解構建筑的生命之所在,也是意境審美創作的關鍵。
2、境中之意
境中之意,表征為審美創造主體和審美欣賞主體的情感表現性,與客體對象現實之景與作品形象的融合。在客體對象的主題引導下讓審美欣賞主體與創造主體產生思想感情的共鳴,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解構建筑的意境與書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也是由“象”、“象外之象”、“韻外之致”渾融整合而成,建筑與主體物我同一、情景交融,在主體心理上引起共鳴。解構主義建筑空間充滿了“人”的氣息,是一種“人性”的空間,成為人的“自我”的“對象化”,這個“自我”即是純精神的,又是身體的。所以說,人與建筑情感交流的過程,就是人的情感與建筑空間心理不斷碰撞解構的過程,從而達到境中之意的境界。建筑藝術的境中之意,建筑的形體造型稟有了創作主體的情性風貌,使建筑不僅僅是形體的運動、場所的熏陶,而表征為抒情寫意與物象靈神暗合,即“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如建筑師里伯斯金德設計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它還是一個名字和空屋子的時候,就已經吸引了全世界幾十萬人的眼球,當時就有不少人在留言薄中寫道:就讓它留空吧。境中之意,就是產生于這種“情景交融”、“心物相契”的審美意象,經由審美體驗的升華而達到的意境。解構主義建筑具有豐富的情感表現,奇麗瑰美,春意盎然,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能培養欣賞者精微高妙的審美情趣。
3、境內之道
境內之道,是藝術精神的最高體現,集中代表了人的宇宙意識,即“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表現主體的精神美,并不是建筑意識美學的最后目的,它的最后目的是達到“虛”、“無”境界,即造就一個留有余地“活”的空間。建筑空間藝術也只有在被主體“體驗”后,才真正感知其存在,使這種具有“物質”意義的藝術變得虛無,達到一種“無”的哲學高度。境內之道,是意境的最高一層,宇宙大化流行,以道體光輝———“氣”———作為天、地、人“三才”的共同性,以宇宙之氣“通三才”(天、地、人)而兩之(氣貫陰陽)。如此,“境”就不僅成為天、地、人的本體,而且成為藝術的本體,使意境在“天人合一”之中臻至妙境。解構主義建筑的妙境在于傳達出形體背后的道體光輝,使主體能體驗到隱藏在“虛”“無”背后深層次的意義。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構主義建筑意境的象內之境、境中之意、境內之道三者的統一性,便無法理解解構主義建筑藝術無“筆墨”處卻是縹渺無礙的化工境界,就無法從其建筑空間生氣流行的空白處,感到鳶飛魚躍的風神。
“意境”來源于美學,是中國美學的核心范疇,建筑藝術是否具有意境在于它所呈現出的藝術形象、情趣、氛圍及其能否啟發觀賞及體驗者的審美思維,進而促發他們的藝術情感和審美情感產生及升華,直至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對意境的追求,是東方藝術精神的鮮•明特點。依本人看來,不管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對建筑師來說,在建筑作品中營造意境是永恒不變的追求。在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我、人與宇宙的四重關系中完整地把握意境,營造意境。
- 上一篇:煤礦安全經驗交流指導方案
- 下一篇:區縣打假工作方案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