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像文化產業拓展對策探析

時間:2022-05-09 10:56:00

導語:韓劇像文化產業拓展對策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韓劇像文化產業拓展對策探析

摘要:文化產業己經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作為韓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韓國電視劇能在短短幾年間風靡亞洲,無疑是文化產業策略成功的典范。究其原因,韓劇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成功的適應亞洲區域市場的產業化運作。韓國的文化產業政策、獨特的制作體制、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結合的東方區域文化特色、完善的營銷策略,四輪驅動,有力地促進了韓劇產業的發展。本文從文化產業角度,剖析整個韓劇產業,研究、總結韓劇產業的成功之處、成功的原因,并對韓劇產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以期為中國電視劇產業的發展提供啟示性思考。

關鍵詞:韓??;產業化;策略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電視劇產業發展是方興未艾,與我國相臨的韓國在發展電視劇產業中卻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自從1993年我國首次引進并播放了韓劇《嫉妒》后,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中,韓劇在我國成功登陸并快速擴張,迅速風靡我國電視劇市場,形成了一股強勢的“韓流”。[1]

韓國大量的資金投入,保證了韓劇的高質量制作水準。在當今電視“內容為王”的時代,韓劇憑借高品質高質量迅速打開了海外市場?!皳n國文化觀光部統計,2002年韓國向臺灣出口了5200部節目,占韓國電視劇出口總數的33%;向中國大陸出口了2600部節目,占韓國電視劇出口總數的17%;向香港出口了1300部節目,占韓國電視劇出口總數的10%;三者相加總金額為1275萬美元,占韓國電視劇出口總數的60%。韓劇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僅停留在電視劇出口的“一次性收益”上。通過媒介潛移默化的影響,得到了二次甚至多次收益,逐步形成了以電視劇為龍頭帶動旅游、文化產業的一系列“商業鏈條”。[2]如隨著韓國影視劇在我國的熱播,韓式餐飲、服飾、美容也涌入我國,獲得巨大的經濟回報;貿易、投資隨之迅猛增長;也使韓國文化、韓國價值觀念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不斷提升。對韓國電視劇產業化策略進行研究、學習、借鑒,對中國電視劇產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韓劇產業成功的原因

探討、分析韓劇在中國內地風靡的原因,我們能夠發現有以下因素共同促成了韓劇產業的成功。

(一)韓劇產業的文化內涵

1.傳統的儒家文化

韓劇受到歡迎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傳統文化魅力,作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對韓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韓國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社會上普遍推祟的倫理道德準則基本上是源于儒家思想的。以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為背景,其中不僅有對家庭角色的傳統定位,而且還加入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在錯綜展開的劇情中通過表現細致入微的家庭生活,來營造厚重濃郁的東方文化氛圍,烘托出家庭生活特有的感染力,并借以倡導真善美的價值觀。

比如在韓國人的家庭生活中,男子、父親仍居于中心地位,婚姻也仍以父母之命為主;兒媳婦要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格守婦道;嚴格遵守為父母守孝三年的制度,長子在三年喪期內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必須到父母靈前焚香泣哀,在每年的忌日、生日、春節和中秋,還要到墳前隆重祭奠,以示追念。往往那些看似索然寡味的繁冗禮節,那些客套程式的迎入送出與寒暄應付,在所有韓劇中都不厭其煩地加以表現,使電視劇在故事敘述中滲透了濃厚的人情味兒,并將整個韓國社會重禮崇信的優秀傳統和文化個性表露無遺,不自覺就引起整個儒文化圈的觀眾共鳴。[3]劇中的主角很苦悶彷徨,思考的生活哲理、生存價值,都具有純粹的東方式的寬容大度和倫理道德思想。而對于中國觀眾來說,這些似曾相似的人與事也曾經在中國的大家庭中出現過,這一下就使得中國觀眾,尤其是中國老年觀眾有了一種熟悉和親切的感覺。同時也讓人們對一度被視為陳舊過時的傳統倫理人情進行重新的審視,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的認證。藝術源于生活,韓劇以生活本來的面目,拉近了劇中人物和受眾之間的距離。

2.特質的民族本土文化

韓劇重視民族風情的再現,以及對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使觀眾能真切地領略到真正的韓國本土民族文化。而這種韓劇中所傳遞的帶有韓國獨特民族烙印的人情世態、風俗時尚和文化蘊含,與我們是有差別的。[3]比如韓國的“泡菜文化”、“韓服文化”、假面舞、摔跤、拳擊、韓紙藝術、宮廷御膳、禮儀、傳統醫藥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是韓劇能吸引中國觀眾、亞州觀眾、甚至世界觀眾的關鍵原因。

如歷史劇《明成皇后》就展現出了“韓服文化”。劇中,韓服充滿了民族感情。它以簡潔的設計、曲線和直線的調和為特點,顯示出韓國人溫和多情的心理特征。韓國國王、王后和大臣穿著絢麗多彩的韓服,既莊嚴又典雅,與服裝匹配的飾物和發型使人物熠熠生輝,人物內在的精神與外在的裝飾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而對于韓國的“飲食文化”,則時刻出現在韓劇中。如在家庭劇中,韓國的泡菜、拌飯、魚子醬等韓國料理等經常出現。

(二)韓劇產業的商業化操作和衍生開發

韓劇在制作上精心研究歷史,充分將民情民風和特殊人文背景融入劇情,精心設計音樂、人物形象、服裝服飾和場景,經由電視劇的包裝與推廣,音樂播出后大多會成為流行經典,拍攝基地成旅游熱地,主人公身著的服裝、飾品成為時尚的代名詞,韓劇是精心的商業操作。

韓劇沒有滿足于出口的收益,而是逐步形成了以電視劇為龍頭帶動旅游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產業鏈,在實現經濟利益的同時打出自己的品牌。[4]以《大長今》為例,該劇的熱播,使得一切相關的商品和服務都炙手可熱。其小說有兩個版本,電視漫畫同步發行,文字版漫畫也很暢銷。與其相關的旅游手冊和《大長今海苔》、《大長今泡菜》等食譜也廣受好評。不僅在韓國,甚至在中國掀起韓國的“食風”、“衣風”、“醫風”、“學風”、“游風”。其中“游風”最為強勁。負責拍攝該劇的MBC電視臺將位于漢城近郊的拍攝現場保留包裝成占地約2000平方米的“大長今公園”,成為來韓旅游的景點之一。而且令人嘆服的是,世界各國旅行社都專門開辟了“大長今”精品路線游。這樣,產業鏈條上的不同文化產品被有機串聯,運轉自如,使鏈條上的每個產品都有升值的可能。

(三)韓劇產業生產團隊專業化模式和以播出平臺為中心的產業結構模式

1.韓劇產業生產團隊專業化模式

影視生產方面,分工協作機制合理規范,相對成熟。一部影視片的制作,由專業的演員公司、化妝公司、燈光公司、拍攝公司、有實力的編劇和導演等等關聯公司和人員參與,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各自的行規下很敬業地工作??梢哉f文化產業方面的人才培養和儲備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離開這些專業化的公司和人才是生產不出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的。[5]

韓劇受到普遍歡迎在于它對大眾心理的良好把握。家庭劇秉承“儒家”倫理道德觀,走平淡、細膩中見真情的溫和型路線,營造出濃厚的、美滿和諧的家庭氛圍;歷史古裝劇則抓住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尋根”心態和“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以及對真、善、美追求的共通性;偶像劇以輕松、活潑的風格為現代青年編制出一個個理想的愛情美夢。不管是哪一種類型,都使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在觀賞中獲得了愉悅。韓劇邊寫邊演的特色決定了編劇們寫作的速度,而以觀眾喜好為寫作方向則決定了編劇們生活化的寫作風格。

韓劇明星在表演水平、敬業精神上都有突出的表現。他們的發型、服飾、化妝都是緊密切合劇本,他們能夠將表演生活化、藝術化。他們用外形吸引觀眾,用演技緊抓觀眾。而歷史劇和家庭劇中實力派明星則以不溫不火、不露痕跡的表演賦予所扮演的角色自然、真實鮮明的性格。韓劇演員的敬業表現在對表演的一絲不茍。服飾、動作、表情神態都努力做到自然和生動,讓觀眾賞心悅目。

韓劇制作可以說唯美,使觀賞過程成為一種愉悅的視覺、聽覺的體驗。配合劇情節奏的音樂和畫面。增加了劇情的張力和引力。

2.以播出平臺為中心的產業結構模式

韓國電視劇的制作播放業基本上由韓國廣播公司(KBS)、文化廣播公司(MBC)、漢城廣播公司(SBS)、教育放送(EBS)四家無線電視臺來操作,它們幾乎聯合壟斷了電視收視市場和廣告市場,制播合一,并且各自垂直整合節目制作、流通和播出環節,各臺之間很少進行橫向的節目交流。[6]

最近幾年,韓國電視劇的制作開始逐漸實行制播分離。但大多數電視劇仍由電視臺獨立制作播出,一部分由電視臺分別設立資金,委托專門的制作公司來完成制作。涉及到電視劇制作權問題的時候,一般由制作單位和播出單位,各以一半的分成來控制電視劇的制作權。即使電視劇是由外包制作單位制作的,制作當中的80%的制作費用也由電視臺承擔,電視臺仍享有控制權。電視臺在電視節目內容上具有優越的領先地位,可以以穩定的財政進行多種多樣的創意性實踐,可以實現大規模制作、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及資深作家和專業人員、導演的培養和投資。[6]

(四)政府主導型的產業管理模式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政府將文化當成重要產業由政府主導并全力支持。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1999年設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總目標,即用5年時間,使韓國文化產品的產值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份額增加5倍,從1%提升為5%。1999年2月起,韓國政府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等。[6]設立韓國放送(廣播電視)影像產業振興院(2001),電影發展基金等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政策并有效地指導和支援韓國影視產業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積極推動影視文化產業化和影視文化產品的出口,提高文化關聯企業的海內外發展競爭能力等等。[5]

韓國政府加大了中央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預算。文化事業財政預算2000年首次突破國家總預算的1%,投資60億韓元在釜山、光州、大田;2001年又上調了9.1%,進入“1兆韓元時代”,投資100億韓元在大邱、春川、富川、清州、金州;2002年通過國家預算撥款、投資組合、專項基金龔蓉資文化產業事業費5,000億韓元,為文化創作和基礎設施建設、營銷和出口、人才培養,各投入1,700億、1,870億、1,430億韓元[7],在木浦、慶州和濟州,分別建立了“文化產業支援中心”,形成中央與地方的文化產業管理運行機制,加強相互之間的協作、技術交流、信息溝通等,推動文化產業在全國均衡發展;2003年投入則達1.1673兆韓元。[3]

影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府新政策的扶植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大量的資金投入,保證了韓劇高質量的制作水準。

二、韓劇產業的缺陷

韓劇產業的發展并非如它所展示的畫面那樣完美,雖然在現實中韓劇風依然刮著,我們但它潛在的缺陷已經在時間的檢驗中逐漸暴露出來。

(一)韓劇產業政策的“閉關鎖國”

韓國政府過于保護本國的韓劇產業,對其他國家影視劇盲目采取限制、拒絕進口的方式,使韓國國民只能選擇韓劇。如我國的《還珠格格》被引進韓國時,大受歡迎,但是韓國政府不顧觀眾情緒,為了阻止中國文化元素占韓國文化的上風,竟然立即下令禁播《還珠格格》。韓國產業政策偏重于韓劇的出口,而限制對其他國家影視劇的進口,是忽視國際上的文化交流的行為,勢必不利于韓劇產業更深層次、更大規模的發展。

(二)韓劇產業的無序竟爭

韓國根據《廣播法》的規定,沒有設立專門的審查機構或者審查環節,各大電視臺對播出的電視劇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和控制權。在這種相對寬松的政策規定與大環境下,韓國各影視企業為了滿足觀眾喜好、為了爭創收視率,經常變動劇本,使情節冗長,這種無序竟爭讓觀眾越來越缺乏足夠的耐心來欣賞。不利于韓劇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韓劇產業的生產模式化、缺少創新機制

韓劇的敘事模式、拍攝手法和畫面構圖都是比較規范的,中規中矩、做得也比較精致。但是并沒有太多的創意和創新。像《藍色生死戀》、《愛上女主播》、《泡沫愛情》等都是以悲劇結尾,而且悲劇無一例外的都是車禍或者絕癥。而像《巴黎戀人》、《我的女孩》、《我叫金三順》、《宮》等韓劇又都是“灰姑娘變公主”的模式。當然這些電視劇肯定是有所不同的,但他們劇情的發展一定會很相似。

這些年,韓劇生死戀模式和野蠻女友模式都取得了成功,韓劇以人美、景美、音樂美的華麗包裝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好感。然而,韓劇以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就像是包裝精美的玩具,太多、太模式化、必定會給人帶來“審美疲勞”。

三、韓劇產業化策略對我國電視劇產業的啟示

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借鑒,是為了提高國產電視劇的拍攝、制作水平,增強在國際文化市場的競爭能力,更好的進我國電視劇產業的發展。綜觀韓劇風行東亞并逐漸走紅世界文化市場的現象,根據韓劇的成功和缺陷總結出韓劇產業成功的經驗,從中我們可以受到些許啟示。

(一)政策、資金上大力扶持文化產業

首先,政策支持是電視劇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基本保障。韓國政府2001年成立了文化產業振興院,每年撥款5000萬美元資助文化產業,并相繼完善了《影像振興基本法》、《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在電視劇的海外營銷上,政府更是不遺余力。比如成立影音分支公司,將韓文譯為外語,并對翻譯和制作費用幾乎給予全額補助;出資購買優秀歷史劇版權向海外推廣。我國要借鑒韓國政府在政策上加強對電視劇產業的扶持。[5]

其次,韓國在文化產業領域的獎勵和基金支持值得一提。針對影像、游戲動畫和音樂等重點文化產業,設有總統獎、文化觀光部獎、文化產業獎等。

我國各級財政要視財力安排一定的???,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制定相應的使用和管理辦法,采取貼息、補貼、獎勵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各級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和措施,在財政投資、稅收、土地、工商管理和價格以及資產管理和經營等方面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應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進行投資經營,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非國有經濟參與文化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國家認可的各種文化企業和博物館、藝術館、藝術團體等。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各種文化產業發展園區,政府要予以積極支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創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除了由政府固定投入外,還要吸引那些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個人、企業,甚至國外的資本投資入股,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8]

(二)密切制播關系,建立共贏市場

從韓劇的產業化流程看,以播出平臺為中心的產業結構模式是其突出的特色,采取制播合一與委托制作相結合的形式,優點是產業價值鏈直接實現了線性貫通,避免了制作過程的無效資源耗費。[6]

在我國,電視劇較早實現了制作與播出分離。但在具體操作中將制作與播出機械地分開,走入了“制作是制作,播出是播出”的誤區,制作單位往往只根據自己對市場的分析預測投資生產電視劇,電視臺也只是按照市場規律直接購買電視劇的相應版權,雙方只在市場交易中發生關系。這種模式很容易導致電視劇制作脫離播出市場,浪費有限的資金和資源,不利于電視劇產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代表公眾的電視臺還擔負著利用市場之手引導電視劇產業健康發展的職責,如果在制作環節中脫節,很容易造成引導的“缺席”和滯后。[6]

其實,電視劇的制作方、播出方分別作為供給方和需求方在電視劇產業鏈條上互為市場,信息的及時交流和溝通不僅必要而且必需。如果雙方在電視劇的策劃、投資、制作中保持不間斷的聯絡和溝通,以必要的程序提供相互保障,減少生產和制作的盲目性,杜絕無效率競爭,肯定會有效地提高電視劇的藝術水準和制作質量,實現多方的共贏,那么,我們期待中的健康、繁榮的電視劇市場將會成為現實。[6]

(三)人才培養上要有力支撐文化產業

韓國決定自2000—2005年共投入2000多億韓元,培養復合型人才,推動產學研結合,成立“CT產業人才培養委員會”,負責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協調,文化產業振興院建立文化產業專門人才數據庫。同時,加強與國外的人才交流與合作。選派人員出國研修,加快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文化產業專業人才,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為了鼓勵優秀的人才投身游戲業,韓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甚至到游戲公司任職或在游戲比賽中得獎均可免服兵役等。政府還成立專門的游戲學校用于培養各類游戲人才,平均每年還撥出1.7億美元輔助游戲廠商進行研發。重視文化教育、重視知識和人才是促成現代化的關鍵性因素,是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謀求發展的最根本措施。[9]

從韓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實踐可以看出,科學合理的電視劇人才培養機制,能夠為文化產業發展培養專業人才,保證文化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因此,必須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懂文化、經營和管理的產業專門人才。

首先要積極對文化事業單位進行改革,改進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運用機制,打破行業和國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產品的生產規律,實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動、交流和合作。最后應該借鑒韓國學校、短期培訓、網絡和其他媒體、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式,培養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設立政府獎勵基金,獎勵那些對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4]

(四)產業鏈延伸,多樣化盈利

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工作中,要把發展文化產業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結合,與相關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旅游發展相結合,與各種國家、傳統文化相結合。大力發展民辦文化產業,除了國家明令禁止社會力量進入的文化領域,其他文化領域都要打破所有制限制,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

電視劇可以二次、三次甚至多次開發和售賣,從而不斷拉長產業鏈,實現價值增值。這種“可延展性”,是電視劇產業作為文化產業有機組成部分與物質產品生產的最大區別。電視劇產業鏈延展主要包括:音像制品、圖書、形象(品牌)授權業務、主題公園等。[8]

可見,成功的影視作品蘊含著巨大的增值力,它不再是單純的文化商品,它在產業鏈條的一次次延伸和同其他產業的一次次結合中像滾雪球般不斷累積自己的附加價值,它的觸角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10]國產電視劇要借鑒韓劇的成功實踐,積極開發電視劇的附屬產品,增加電視劇的盈利方式。

(五)重視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產業

這些年,以韓國電影電視劇為代表的韓流文化能在我國大行其道,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中韓文化的同源性。用韓國媒體的話說,他們是“以中國文化打敗中國人”、“以中國文化開拓中國市場”。從風行于內地多個電視頻道的“韓國劇”中,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會在淚水璉璉的同時,發現老祖宗的儒教倫理穿越了時空隧道在我們的東鄰繼承和保存尚好,在文化上認同的剎那,進而產生了心靈的震撼與反省。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韓國,突然發現了這個鄰國比現代中國更像傳統的中國,這里的人“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11]

韓國在韓劇中無時無刻不充滿本土、傳統文化。如跆拳道是一種防身的武術,起源于韓國,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現在成為世界上廣受歡迎的一種搏擊運動。有些韓國電視劇,根據劇情的需要,恰當地安排了貽拳道表演,既刻畫了人物,又滿足了觀眾的需求。泡菜與清酒文化自然而然地滲透在韓劇之中。韓劇還適當地表現了韓國本土文化的元素。溫暖的小吃館、街頭排檔,繁華的鬧市,古老的小街,表現了韓國人簡單而現代的生活方式,展示了獨特的“泡菜文化”。我國缺乏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播與保護。

我國應該學習韓國,應該更加重視本國傳統和本土文化、精神的保護和發展。如將“中醫”、“戲曲”、“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孫子兵法”等等思想文化納入電視劇中。應該努力提升國產電視劇大的文化底蘊,要充分彰顯中國風。

(六)重視電視劇的引進、學習和創新

對韓劇產業的發展應該辯證的分析。針對韓劇產業政策的“閉關鎖國”、韓劇產業的無序竟爭、韓劇產業的生產模式化、缺少創新機制等缺點,我們也要吸取教訓。我國應該繼續發揚我國積極引進外國優秀電視劇的作風,在加強我國電視劇產業有秩序發展的同時,主動學習其他國家的電視劇,爭取在拍攝手法、拍攝技術、表演專業、富有文化內涵等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只有在不斷的引進、學習和創新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讓我國的電視劇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正因為韓劇制播已形成了有特色的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的商業化運作體制,才保證了其在產、供、銷的市場出路上走得如此穩健。韓劇產業是帶領韓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突圍的排頭兵,其整個文化產業的活躍和它激活了韓國整體經濟的成就才是真正讓人驚嘆的。[3]韓劇創造出來的潮流,讓我們看到了韓劇是以全國之力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將人最基本的品德、儒家思想、本土傳統文化等完美結合起來的。未來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而我國電視劇產業化程度還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產業鏈的運作、單個環節都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我們應該學習韓劇,將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的傳統文化貫穿于我國的電視劇中,突出我國的特質,讓中國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度。我們堅信,只要能夠轉變思想、抓住機遇、找出問題各個擊破,我國電視劇產業的發展會更完善,讓“漢風”吹入日本,吹入韓國,風行全世界的日子,一定不會太遠。

參考文獻:

[1]蘇威.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探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4.

[2]杜冰.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J].國際資料信息,2005(10):27.

[3]洪梅.韓劇產業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17-24.

[4]張雋.探析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及啟示[J].文化研究,2009(7):43-45.

[5]李大武.“韓流”的成因及其發展趨勢—兼談韓國影視文化產業[J].影視之窗,2007(8):159-160.

[6]張忠.韓劇的產業化特點及其啟示[J].當代電視,2005(10):64-65

[7]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78.

[8]王鑫.文化經濟一體化杯倪下電視劇產業化發浪策略研究[D].東北:東北師范大學,2006:15-17.

[9]張永文,李谷蘭.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和探析[J].北京觀察,2006(9):54-55

[10]王莉,薛朝暉.<大長今>在中國熱播原因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6,27(4):25-26.

[11]張智華.文化產業政策與韓國電視劇的發展[J].中國電視,2007(8):69-72.

[12]徐鵬.“韓流”不寒——多角度解讀韓國電視劇成功的原因[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6(1):103-106.

[13]馮冬,宋潔.韓國電視劇產業成功原因及啟示[J].電影評介,2007(18):89.

[14]金銀河.韓國文化產業在中國市場傳播的研究——以韓劇《大長今》為分析對象[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24-28.

[15]齊珂.韓劇的誘惑---試析韓劇熱播現象[J].中國電視,2006(8):22.

[16]湯夢簫.韓國偶像劇的“灰姑娘"情結[J].理論與創作,2005(6):20.

[17]許建.試析韓劇獲得市場成功的原因[J].中國電視,2004(l):73-76.

[18]鐘琤.再看“韓劇”—一“韓劇”流行原因的思考[J].環球視窗,2005(9):77-79.

[19]鄭宏.韓劇熱的文化思考[J].東南傳播,2006(8):66-67.

[20]王作巖.淺談韓劇的明星影響力[J].記者搖籃,2005(7).

[21]馬婧婧.韓劇六宗罪[J].信息網絡,2008(2).

[22]任天華.“韓流”颯颯,切莫等閑看冷暖—韓劇在中國“走紅”帶來的思考[J].理論與創作,2005(4).

[23]劉亞峰.韓劇啟示錄一一兼論對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走向世界的借鑒意義[J].中國電視,2004(9).

[24]李友平.迎合與泛情一一解密韓劇風行世界的敘事策略[J].電影,2006(3).

[25]宋魁.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特點及其啟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1).

[26]韓振乾.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讀《韓國文化政策》[J].中國圖書評論,2006(12).

[27]劉燕南.韓國文化產業發展值得借鑒[J].新聞與寫作,2006(12).

[28]趙麗芳,柴葆青.韓國文化產業爆炸式增長背后的產業振興政策[J].新聞界,2006(3).

[29]黃一璜.韓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述評[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

[30]王維利.韓國文化產業政策分析及當前主要問題[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11).

[31]柳士發.實施創意世紀計劃開展創意中國行動,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6[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2]楊眉.韓國文化產業為何這么火[J].中國經濟周刊,2008(7).

[33]Kim,Samuel.Korea’sGlobaliz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34]Livingstone,S.MakingSenseofTelevision:ThePsychologyofAudienceInterpretation.2ndEd.London:Routledge.1998.

[35]Durow,H.Genre.London:Methuen.1982.Mattelart,A.AdvertingInternational:ThePrivatizationofPublicspace.NewYork:Routeledge.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