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質深談

時間:2022-04-14 04:21:00

導語:美的本質深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的本質深談

內容提要:美作為人類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種屬性,本質上是一種關系屬性,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客觀存在。這種存在,與人類意念正方向指向有關。人類既是美形成條件中兩種客觀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審美的主體。美在主體之外,不是主客觀的統一。將美界定為關系屬性,可最終揭開美的本質和審美現象的謎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構成關系,可闡釋美及美的觀念的形成及其變化與異同。

關鍵詞:關系屬性意念正方向指向高度和合一身而二任

目前,美學界對美的本質尚無一致的結論。因此,關于美的本質的探討,依然還有必要。

探討美的本質,先要明確什么是事物的本質。就客觀性來說,本質是事物之所以成為自身的獨有的規定性(或曰特有屬性的集合);就人的認識來說,本質是對這種獨有的規定性的正確反映。這種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義表述。根據邏輯學的原則,定義應符合“被定義項=種差+鄰近的屬”這一公式。其中的“種差’,即是在“屬”中顯示獨有的規定性的最經濟的表達形式。尋求美的本質,質言之,也就是要尋求美之所以成為美的質的獨有的規定性。美,作為一種存在,其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是獨有的,所以,我們所尋求出的美的本質,也應該是唯一的。

有學者認為,美的本質不可能有終極結論,因為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永無窮盡的。本文不同意這種觀點。誠然,人對物質的有無窮層次的事物,認識永難窮盡,永無終極。但是,人對“鎖定”的事物對象的某一層面、某一性質,對事物間的非物質性存在,如成分結構、長短輕重等等,認識是可形成終極結論的。美,作為可找到固定層面(參見后表)的一種事物的屬性,具有自身穩定的質的規定性,當人們排除其詞性級次變動不居的干擾把它置于本原的事物屬性的角度進行觀照時,其本質是能被最終揭示的。

本文認為,美在本質上是事物的一種關系屬性。下面,分四個部分來探討。

一首先,我們對美的本質進行初步的推導。

美是怎樣形成的呢?不難想見,善惡美丑的形成,無一不和人類的價值取向有關。善惡,主要形成于心理動機與倫理道德有關的對象:吻合人類倫理道德正價值取向的,謂之善;違逆人類倫理道德正價值取向的,謂之惡。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性與情感喜惡有關的對象:吻合人類情感喜好正價值取向的,謂之美;違逆人類情感喜好正價值取向的,謂之丑。可見,善惡美丑都是對象因與人類的價值取向有關而形成的屬性(邏輯學上亦稱屬性概念),即關系屬性。美,本質上就是事物的一種關系屬性。

關系屬性,是筆者新提出的概念。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關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質”,更不是關系雙方的“中介物”,而是與內部屬性相區別相對舉的概念。本文認為,事物常見的直接屬性(第一層面屬性),有兩大類:一類是事物不與他事物相關即能獨自具備的屬性,如金質、圓狀等等,可稱之為內部屬性;一類是事物與他事物相關形成的屬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稱之為關系屬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舉的丑、惡、善等等一樣,是事物的一種關系屬性。

顯然,美不可能是“美的對象”本身,也不可能是內部屬性。如果美是內部屬性,就無法解釋內部屬性沒有改變的同一事物,有時是美的對象,有時卻不是美的對象。由此可以推斷,美只能是事物與另外的存在相關而形成的關系屬性。

美會是事物與何種存在相關形成的關系屬性呢?如前所述,這種存在就是我們人類。我們人類,也是不以人的感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以往,有許多學者認定美與人類存在有關,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體的關系,而沒有意識到美的形成需要兩種“客觀存在”。狄德羅雖提出了“美的關系”說,但論及人與美的關系時,強調的就只是喚醒的察知關系。①其實,客觀的美如同兩個物體形成的“大”、“合”一樣,其存在不依賴于主體人的察知。

我們人類的存在,具有多種屬性,不可能每種屬性均與美的形成有關。我們可以發現,也可以體會到:凡是公認的美的事物,總是有相應的特性(多為內部屬性)是非常契合人們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們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們的指向性,二者高度和合,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與人有關,實質上是與人類的意念指向有關。

本文特提出意念指向性一詞。蘇格拉底談美,認為:“美不能離開目的性,即不能離開事物對現實人愿望達到的目的形式。”②康德也說:“美是對象合目的性的形式。”③他們的觀點,可以說都感悟到了涉及到了意念指向對美的構成的作用。本文之所以提出意念指向性而不稱作目的性,是因為意念愿望在美的構成中是呈方向性的,常無確切的目的限度;再者,許多意念指向出自本能,不宜強指為有求望的理性目的。所以,意念愿望,應以含義寬泛的指向性來表明其特性。不難明白,追求有利于生存幸福的對象,朝佳景想望,尋求奇異新穎,對于人類來說,是必然的意愿指向。也就是說,意愿的指向性是人類這一存在固有的無可否定的一種屬性。指向性的指向多種多樣,與之對應,形成美的對象也多種多樣。但是,無論什么美的對象,總是人們意愿中正面肯定的事物。為了避免歧義,在此,我們有必要把與美的形成有關的人們對事物在正面肯定的前提下所希冀艷羨的意向,定名為意念正方向的指向。

有了上述探討分析,我們可給美的本質下一個定義: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該事物的一定特性與社會人們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極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關系屬性。

二有了美的本質的定義,我們可立足于關系屬性的分析和審美分析,來進一步領悟美的本質。

美學史上,也曾有比德、同構、審美對象生成、美是關系等等提法。但是,這些提法中尚無一種可以恰當地指稱美的本質。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美是一種關系屬性是唯一切合實際的解釋。關系屬性的形成與被反映的研究,或許能為人們觀照世界開啟一道新的窗口。為了能直觀形象地看清美的本質,在此,本文特附一圖一表。

在《“美”的客觀形成示意圖》中,兩種“存在”的相應特性,不能視為彼此有意識的迎合,而應視為自在的呈現狀態(審美時則可在大腦中相向迎合)。在兩種“存在”間,美只從屬于可作審美對象的一方(包括被審美的人體或心靈),美并不對等地存在于關系雙方。社會人類一方雖必然也有相應的關系屬性,但這種關系屬性并不是與對方對等的客觀存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