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齊白石印風特點及其藝術影響

時間:2022-04-07 04:15:00

導語:深究齊白石印風特點及其藝術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齊白石印風特點及其藝術影響

齊白石作為現代篆刻大家,其篆刻風格特點已多有論述,現就個人看法補充如下。

一、刀法方面

論及齊氏刀法特點,前人多概括為:單刀側鋒直入。個人以為齊氏刀法的本質特點在于:第一個以個人風格的形式以向線下刀的毛面來表現線條的質感。

齊白石之前,篆刻的主流仍是印崇秦漢。尤其追慕漢鑄印風格?;蛴凶纺皆≈ふ?,而以沖刀為主要創作手段者;或有追慕歷史原因賦予漢鑄印渾厚特點,而以切刀為主要創作手段,直向曲中求。但無論沖刀,切刀,主要都以被刀面的線條即光面為線條的主要展示面。雖有發現光面的表現力的不足,修補此不足的主要方式為做印。從文彭至吳昌碩皆如此。少有跳出此思維局限的。

明清以來,雖也有個別篆刻家的個別作品有采用向線下刀,以線條的毛面作為主要表現面的,但多為偶爾為之。缺乏深度技巧,風格的處理和提煉。

二、觀念方面

事實上齊白石已放棄了當時篆刻的主流:以漢印,尤其是漢鑄印為崇的主流意識。更強調了印章的表現意識。

齊白石之前,明清以來。篆刻界自從明清篆刻復興以來,就一直張揚一面大旗:印崇秦漢。即以秦漢古印風格特點,為航標來引導篆刻藝術風格的建立。

漢印古雅,渾厚。此是大目標。即使是吳昌碩的石鼓文入印,亦沒背離此取向方向。

而事實上,自從明清篆刻復興以來,漢印風格之外,一直存在和延續的另一篆刻風格則是:圓朱文。

圓朱文雖然跳出了以漢印風格為導向的追崇軌跡。但仍未跳出溫文雅致的風格取向。這一風格取向定位于篆刻復興者的文人身份及印配書畫的需要。

但篆刻發展至齊白石,齊氏事實上背離了這兩大取向。特別凸突顯了篆刻的表現意識。風格取向上放棄了儒雅為宗的漢印風格和圓朱文風格,猛烈強悍,激越痛快,氣勢宏大。極具視覺沖擊力。齊氏對篆刻的意義猶如徐渭對文人寫意畫的意義。

也正是基于此表現意義。齊氏在刀法,篆法,章法等方面都對篆刻實施了改造。

刀法方面除了以上所說的以向線下刀的毛面來表現線條的質感以外,更以單刀側沖的形式,造成線條的一面毛,一面光來強化對比,造成突出的視覺沖擊力。這頗類似與白石的某些國畫:大寫意的花鳥與工筆的蟲草并置一同一畫。以兼取極工與極寫的對比強化視覺沖擊力。

篆法上:較明顯地依藝術需要而自我作古,部分文字背離了古篆字。遵從藝術第一原則還是文字第一原則一直是篆刻難以取舍的矛盾。白石更多取向于藝術第一。

章法上:舍棄了儒雅均衡的排布取向,反而強化疏密對比,粗細對比??傊?,一切為視覺感染力服務,一切為表現服務。

由此可見,白石堪稱寫意印風第一人。于漢印風格與圓朱文風格之外,真正開創了寫意風格。

但具體到白石的作品中仍有不少局限性。

刀法上:單刀直入形成的一面光一面毛的線條,于視覺沖擊力雖強,但變化不易。雖然白石有以正側兼用來改變光毛面的對比效果,以復刀形式改變線條粗細對比,但總體而言,白石的刀法以整個印譜而言,變化不大,不夠豐富。

日本某些篆刻即有重復此誤區的情況。依舊是單刀側沖,然后在毛面中線再補一刀,以此形成的線條雖然富于視覺沖擊力,但乏變化,久看,看多仍易引起視覺疲勞。

再者,以毛面表現線條,雖有其獨特一面,但線條質量受石質影響很大。同樣走刀,表現在純青田,芙蓉,或較易膩刀的杜陵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若趕上石質易呈鱗片狀剝離,線條極易淪落為破碎,零亂。

此類弊端于當前寫意印風作品中,尤其是朱文印中不乏見。

同樣線條,在白文中表現或許較好,但尤其是較細的朱文中容易產生疲軟的感覺。對此情況,白石采取的破解之道是,適當加粗豎線及增加橫向線條的密度。

或許也正因此,當意印創作者雖有保留適度的向線下刀所形成的毛面線條的表達方式。但主體上已放棄單刀直入的刀法。個別包留單刀直入刀法的如陳國斌等,也在盡力豐富線條形態,避免淪落單一。

單刀直入的刀法刻橫豎線條較合適,做圓,或弧線不好把握。

篆法上:當意印創作者基本上遵從藝術第一原則,一定程度上放寬了對文字本身的要求。強化了表現力。同時在草篆的寫法上多有錘煉提升,借以豐富篆法的表現形式。

章法上:借助于草篆對字形的變化,引入古璽的布局,使印面更加豐富。而白石用于印章的篆字外形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只有極少數于下部或上部取斜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