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女子內衣的結構及審美觀點

時間:2022-03-30 08:25:00

導語:探索古代女子內衣的結構及審美觀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古代女子內衣的結構及審美觀點

摘要:女性內衣因產生的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而各具不同形態,其成因是在人體的基礎上分別進行解構和重構。受內衣造型的影響,女性服裝呈現截然不同的兩種審美形態。一方面以道德美為最高準則,另一方面以人體美為最終審美原則。女性內衣產生的具體形態以及其中蘊藏的哲學、美學思想至今也影響著服飾的發展。

關鍵詞:女性內衣;道德秩序;形式美;自然美;古代

一、內衣綜述

女性內衣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為與女性身體最親密的服裝,它約束著女性的身體借以達到所需要的輪廓形態。通過內衣表現出來的形象有時是端莊典雅的,有時是性感迷人的。應該說內衣的產生是服飾發展到成熟階段之后的產物,只有在各種服飾制度、服飾形制均已完備的條件下,服裝才會由外層向內層進而更細致的功能分化,才會有內衣與外衣的明確區別。而在其分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由于處于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使中西方的女性內衣的造型呈現兩種互補的形式,即分別在以人體為基礎的前提下,對其造型結構進行著解構與重構,也就是一個借助對這種服飾的解讀與表述賦予身體以新的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按照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審美理念重新塑造人體,通過對身體形成的狀態顯示服飾構成技術并強調身體與其社會習性之間的關系。

所謂解構就是將服裝原有的結構進行分解,使解構后的服裝削弱其結構形態,而加重服飾中文化審美的含量,使個人歸屬于社會;重構就是打破服裝舊的結構的基礎上對內衣重新分割組合成新的服裝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重點強調的是人的自然體態美,突出的是社會中追求人性美的行為,正是由于這種解構與重構使內衣產生以后所表現出來的具體形制及背后蘊藏著的功能性、審美性都有著各自不同的鮮明特征。

二、中西方古代內衣特征

(一)中國古代女性內衣特征

中國古代內衣出現較早,最初被稱之為祀。女性內衣在漢代稱“心衣”,在兩晉稱“裲襠”,在唐朝稱“內中和褻衣”,在宋代叫“抹胸”,明清則分別被稱為“闌裙”和“肚兜”。盡管各個朝代的稱呼不同,但其形制基本相同,都是前面護胸后背裸露,內衣的基本形態呈平面狀,穿著后的形態是把立體的人體最大限度的通過內衣的掩飾成平面狀態,它超越了人體自然尺度的局限,使中國傳統服裝從內到外的形制可以加寬加大。除了唐代流行百年以袒領為主的“盛裝”外,在中國漫長的等級社會中,女性服裝始終是以嚴謹保守的造型出現的。而胸部則是遮蓋的重點,當這種解構式內衣圍系在人體上的時候,不但不能起到突出乳房的作用,相反卻使乳房直接受到來自正前方的壓力,使胸部形成比自然人體的胸部曲線還要平緩的外部身體線條,也就是通過外力使胸部曲線呈現扁平,人為地減弱女性的天然生理特征,將身體塑造成為沒有起伏的平面。這種人為的服裝造型不但使女性失去了自己的性特征,而且也影響著女性身體的發育。這種由體到面的質的轉換,是通過對人體、對服飾結構的解構來完成的。胸衣這種對正常豐盈胸部的曲解,使得人體和服裝的關系上,服裝呈顯性狀態,而人體則隱藏在服裝的層面之下,身體與空間的關系被削弱。服裝所突出的不是人體的自然形態,而是顯現出比體形更為寬大的平面形態。

(二)西方古代女性內衣特征

西方的內衣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出現,被稱之為胸帶,其形制接近于現代的文胸。而最早的緊身胸衣是16世紀被稱作是“巴斯克式”(Barque)的形式,造型是根據身體線條裁制的,整體呈現倒三角形,從肩至腰非常緊身,材料用木頭和鐵條來制作,后來使用鯨骨、鋼絲、藤條等來設計制作復雜的緊身衣,雖然在以后的世紀中名稱百變,但這種穿衣形式一直沿用至今。這種女性胸衣以人體為依據,通過對服裝結構的分解重新組合,運用各種省道的變化來體現胸腰曲線,特別是胸衣,較多的利用公主線來夸張胸部的豐滿,女性在這里不僅完全利用了自己的自然條件,還使用“人工”,以立體的圓雕式的造型實現了服裝對人體的修正和超越,形成了具有束身美體作用的胸衣形態,借助由下向上的外力的作用,塑造被貴族所推崇的身體S型曲線,毫不掩飾的突出乳房成了緊身胸衣的重要功能體現,通過內部胸衣作為基本支撐物來確定服裝外部造型的成立,由此帶給我們立體的帶有突顯的、張揚意味的服裝立體輪廓,使西方女性服裝中的性別觀念加強,同時也體現了利用有關“自然”身體觀念和文明觀念之間的沖突。具有曲線美的人體在這里呈現出顯性的狀態,人體與空間關系緊密,而具有立體造型的內衣正是這種緊密狀態的基礎。而內衣的種類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多,出現了吊襪帶、緊身衣、裙撐等,綜合歸納這些分散的服飾要素,成了西方女性服裝獨特的審美含義,可見西方人對內衣的重視是由來已久的,他們以胸衣的形態作為服裝造型基礎,在這一點上中西方的服飾顯示出了一致性。

從東西方內衣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制走向來看,同樣是借助外力的作用,但由于力量作用于人體的方向不同,形成一方面是努力束縛身體胸部的曲線,使女性的胸部扁平,影響了乳房的正常發育,使胸腔內臟發育和功能都受到影響,肺的通氣功能減弱,非常容易引起肺病;而另一方面都是努力夸張女性的胸部曲線,使力量由下而上作用于人體上半身,由于人們過度追求胸部的豐滿和腰身瘦小,使得女性過度收緊胸部以下的身體,緊束的壓力使腹腔內各臟器發生變形,還嚴重影響女性的發育和生育,成為禁錮女性身體的枷鎖,東西方內衣的造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互補的形式存在于社會之中,同樣對女性身體產生了危害。

三、審美的社會功能對內衣的影響

中西方古代女性內衣還是有著各自不同的審美體現。中國儒家談論美首重道德,在自然美的追求上,以主觀的道德觀及其對象化的表現形態為美。儒家道德在社會生活中體現為“禮”,“禮之用,和為貴”,“禮”的功能、作用是服飾制度的思想根源,即以中庸、中和為準則處理社會、人生中的服飾等級關系;而對待形式美則注重個人內在的氣質與服飾的密切關系,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審美是基于情與禮的統一,更重視的是審美的社會功能。

西方文化的發源地是希臘,在形式美上,古希臘時期開始,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從數理的角度,認為美可以用數學量化的方式來表現,它存在于秩序、對稱所產生的和諧之中。文藝復興時期仍然延續了這種對美的觀念,認為“美是良好的比例”,“美重視各部分的和諧一致、秩序”;在對待自然美的問題上,則把人體的自然形態美尊為最高的審美態度,因此女性身體的大小和形狀,手勢、姿勢和舉止以及對身體表面的修飾構成了西方女性服裝美的源泉。

儒家代表孔子的美學思想主要講“仁”,而不談欲,這里的“仁”是一種人格和情感自我的覺醒。服裝的審美風格是圍繞社會等級和倫理秩序而創造產生出來的,人的自然形態弱化于等級地位的重要型。在人格美領域內,儒家一方面肯定個體人格的獨立性,強調個體全面發展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又認為,個體的發展和人格的獨立只有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時,才真正具有審美價值。由此可見,儒家追尋的是和諧的美,服裝更多的是一個人和群體借以使自己和周圍的文化在視覺上合拍的手段,女性服裝更是這種手段倫理與審美的合一。儒家強調社會禮儀化、等級化,在人性上提倡“中庸”,表現在服飾上就是要適度統一,對服飾美的欣賞傾向于精神性,要姿態合宜而不強調性感,反對個性的突出,更不允許女性在服裝上有過多的逾越。在服飾的形式美方面則體現的是孔子“文質彬彬”的審美思想,這種審美不是具象是寫意的、靜態的,它不是靠表露人體的具體形態的服飾來體現的,而是通過服裝外在的含蓄形態來體現。

西方審美在追求自然美時重視的是人體自然形態的美。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研究出了著名的“黃金分割律”。后續的論者將“黃金比值”與“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的概念相互結合,將它視為是研究“人體形體美的規律或標準”之論述的基礎。而在研究女性人體的形態時,他們發現“圓形的美”,尤其是女性的乳房,有著互為呼應的關系。因此女性那豐滿圓潤的乳房成了女性美的具象,表現在服裝上為結構上的刻意夸張、過分強調女性的性特征,通過對女性服裝結構的重新組合,形成具有立體形態的胸衣,從而塑造出具有曲線美、動態美的服裝外輪廓造型。古希臘藝術的代表是建筑與雕塑,兩者都是以比例、節奏、秩序、平衡為美的最高的審美標準和原則。而在古希臘人的思想中,藝術和技藝是同一個概念。

由此可見,中西方的服裝中都體現著“和諧”的審美理念,中國服裝體現的是人與社會的和諧。中國古代的內衣,體現的是一種社會審美,側重的是審美主體的心理體驗;西方服裝體現的是人體著裝后自身形態各部位之間比例的唯美和諧,其立體形態的內衣,體現的是一種直白的人工美,通過強調服裝對女性人體的重構形式,使服裝更多體現的是對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屬性。在內衣與外衣的界限逐漸模糊的今天,中西方的內衣造型已經走向統一。新材料新技術的進步使內衣成為流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內衣外穿已成為新的時尚,使女性內衣又具有了新的審美主張和表現形式。由于它自身所擁有的多元性,使我們期待著女性內衣新的藝術不斷推新。

參考文獻:

[1]趙曉玲.服飾文化縱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44-67.

[2]張朝陽.中外服裝史[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8:196-228.

[3]葉立誠.服飾美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85-132.

[4]吳瓊.西方美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