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研究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9: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探索性研究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探索性研究的特點

篇1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249-02

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發酵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是一門操作技能很強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亞于其理論課程。該實驗課程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與紐帶,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樹立創新意識、提高獨立科研能力和素養的重要環節。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對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往往被動地、機械地按照教師的講解、演示、實驗注意事項等完成實驗[1]。這種方法只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有效發揮,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獨立性。

2.教學內容。微生物學實驗主要包含無菌技術、染色技術、純培養技術、顯微技術這四大技術[2]。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通常將這些實驗技術分散在相對獨立的實驗單元中,各單元之間缺乏方法和內容的有機結合,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融會貫通,以聯系性、全面性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實驗內容多采用驗證式模式[3],該模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事倍功半,導致學生到了工作崗位缺乏獨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將已學過的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能串聯起來去設計實驗方案和解決實際問題。

3.課程考核。由于實驗課學時比理論課學時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實驗課當作理論課的“附屬課”,沒有意識到實驗課程對于微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實驗課程的評分依據一般以學生課下完成的實驗報告為主,造成學生只看重實驗報告而輕視實驗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學實驗多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存在抄襲甚至篡改數據等現象,不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研品質。

二、項目研究目標

研究型高校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基于此,開發新的實驗教學模式、重組實驗教學內容、最大程度地發揮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中的作用將成為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項目在確保學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術和方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教師更多地發揮引導和服務的功能,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三、項目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采用模擬科研課題的方式,將分散獨立的實驗課程內容串聯成有著密切聯系的整體,通過針對解決某一科學問題而展開實踐和探索。

1.探索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首先由教師將一系列獨立單元實驗設計成圍繞為解決某一模擬課題而展開的系列關聯的實驗環節;然后學生遵循框架式實驗內容,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實驗對象,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術和方法,并學會對不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最后教師從總體上剖析模擬課題的目標與實驗內容設計的思路,學生在反觀已開展的實驗設計的基礎上探討其他可行方案,從整體/系統的角度看待模擬課題,對實驗課題如何入手、如何安排獲得基本認識。

2.綜合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教師圍繞某一專題通過課堂集中講述或提供實驗技術錄像的方式,分別闡述針對同一目的的不同技術方法,并設定不同的背景條件或者給予不同的實際樣本。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及輔助教學手段學習多種技術方法,對教師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況/樣品進行自主選擇適用方法并開展實踐,并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長和控制”為專題,對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養基質,不同的細胞濃度(極低、高濃度),圍繞生長測定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半自主設計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溫度、碳氮源等)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通過實驗獲得數據結果,初步掌握培養條件優化的方案。

3.設計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采用“學生自主實驗”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在開放式的教學平臺上,分組開展獨立課題研究,自主進行方案設計、內容安排、時間分配及相互配合完成整個過程,并獲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改進或后續研究規劃。例如:以“產特定目標產物的目的菌株的篩選”為研究課題,通過生境分析明確采樣地點,自行采樣,查找或自行設計快速檢出方法,進行富集和選擇培養,比較獲取相對優良的產生菌株,并進行初步鑒定和簡單的培養優化。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獲得一個真實的實驗研究過程的鍛煉。

4.改革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的內容不僅應包括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和基礎實驗技能的掌握,還應包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科學嚴謹的態度。因此實行實驗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評方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技能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很有必要[4]。教師要加強對實驗課程的管理和考核,要嚴格規范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除了在課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隨時指導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方法。對于一次實驗課能夠完成的基礎性實驗,指導教師應當場檢查學生的實驗完成情況和結果,發現問題當場指出,并評定課堂表現成績,并要求學生當堂提交實驗報告。教師將根據實驗課堂表現和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給出每個單元實驗的綜合成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實驗結果作假和抄襲實驗報告的現象發生。對于需要多次實驗才能完成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要求提供詳細的原始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報告作為實驗成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我們希望通過上述改革能夠很好地解決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志偉,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學開放性實驗的探索與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1):118-122.

[2]葉輝.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葉明,楊柳,王穎.工科院校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6):977-979.

[4]劉曉紅,曾馳,繆禮鴻.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4):8394-8396.

基金項目:江南大學2013年本科教學改革項目(JGB2013078)。

篇2

1.1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學校的《管理學原理》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主,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想法,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學習,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缺少創新,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個體差異,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不夠,缺乏創新教育,忽略了學生主體地位。

1.2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社會組織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不僅強調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且還看重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許多高校《管理學原理》的課堂教學仍然只重視理論教學,很少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這勢必造成學生只掌握了空洞的理論知識。大多數《管理學原理》教科書中的案例都是關于企業的案例,學生對企業基本上一無所知,對案例基本上憑感覺和想像進行理解,這要求高校必須重視實踐教學。

1.3課堂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對管理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紹許多《管理學原理》的課堂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上的已有知識,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備課時間大多花在案例的收集和理解上,較少有教師將管理學最前沿的研究課題和學者們的研究結論介紹給學生,導致課堂教學內容陳舊,學生接觸不到管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這方面省屬高校尤其為甚。

1.4教學方法單調,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許多《管理學原理》教師課堂教學以講授抽象的理論知識為主,缺乏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處于老師講、學生記、試前背、試后忘的惡性循環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管理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欲望的激發,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學效率。

1.5教師在教學中隱性知識傳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缺乏與學生的交流MiehaelPolanyi于1958年將隱性知識定義為,來源于個體對外部世界的判斷和感知,往往存在于經驗之中,在隱含性的未編碼的知識中包含著探求的規則,或者是啟示性的內容,在表述問題的時候包含著解決問題的思路。高校《管理學原理》每個任課教師都應該有《管理學原理》的教學方法、教學感悟、經驗技巧和獨到體會等隱性知識。然而由于競爭的原因,教師們很少進行交流,有些教師曾經在企事業單位工作過,往往具有對管理的感悟等隱性知識,但也很少交流。另外,由于許多《管理學原理》的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導致隱性知識的傳授存在著障礙。《管理學原理》教學中所存在的上述6個方面問題嚴重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認為將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相結合的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述問題。

2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理論回顧

1991年March在“組織學習的探索性和挖掘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兩類性質不同的組織學習行為,即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挖掘性學習是指組織在穩定環境中為了保持已有的競爭優勢,在原有技術軌跡上對原有技術和能力通過提煉、拓展、篩選、累積和加深,使之得到提高、拓展和富有效率;探索性學習是指組織在動蕩復雜的環境中為了生存和發展而拋開原有技術軌跡和范式,對新技術思想和新設計方案進行探索、嘗試、發現、承擔風險和試驗,從而使組織擺脫對原有技術和范式的路徑依賴。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過分重視挖掘性學習,可能會導致組織“陷入能力陷阱”和“核心剛性”以及組織競爭優勢的衰竭;但如果過分重視探索性學習,也可能導致組織涉及全新的技術和知識以及昂貴的試驗成本支出,從而增加組織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組織不能將這兩種學習方式割裂和對立起來實施單一的學習方式,而應將這兩種學習方式進行有效的平衡。

3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相結合理論對《管理學原理》課堂教學改革的借鑒及改革思路

3.1教師要搞好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相結合教師在講授《管理學原理》時,經常會遇到學生提出各種問題,例如,“為什么法約爾能夠提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這五項職能”、“在現代社會組織中人事職能越來越重要,為什么教科書中沒有專門講這方面知識”、“什么叫獨立董事”等等。對于這些知識,教師只有進行挖掘性學習,深入了解各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才能解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而有時,學生也會問“組織的內部結構模式將會朝什么方向演變”、“國際企業的管理重點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將來還會有什么更好的組織控制方式”等問題。對于這些知識,教師只有進行探索性學習,才能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要想站穩講臺,必須對已有的知識點進行挖掘性學習,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還應對各種知識點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和預測,進行探索性學習。總之,教師將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相結合是提高《管理學原理》課堂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3.2教師在進行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時必須結合學生專業《管理學原理》是高校每個經濟管理類專業都必須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但各個專業對《管理學原理》的教學要求會有差別,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不同專業進行不同的挖掘性學習,做到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來安排教學案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例如,對工商管理專業,教師挖掘性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企業經營和管理方面;對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挖掘性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與電子商務有關的知識點上;對市場營銷專業,教師挖掘性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市場營銷和管理學相結合的知識點上。

3.3教師挖掘性學習要準備好案例《管理學原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有案例配合講解,學生才能領悟得更加深刻,教師也講授得更加精彩。因此,教師在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挖掘性學習時,一定要注意案例的挖掘性學習。一般的《管理學原理》教科書上案例都比較少,專門的案例教材固然可取,但案例數量仍然不夠,且大多數案例時間較老,不能滿足課堂需求,因此,教師應該養成讀報紙的習慣,報紙上有大量的最新的案例。

3.4學生進行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時須結合專業特點除了教師要進行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相結合外,學生也要搞好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相結合。《管理學原理》是經濟管理類各個專業的基礎課,學生在進行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時一定要結合所學專業的特點進行。例如,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在進行挖掘性學習時,應多結合市場營銷的學科要求思考《管理學原理》的知識點,譬如市場營銷組織的管理、新產品研發的管理、新市場開拓的管理、新營銷渠道開發的管理、品牌的管理等等,在進行探索性學習時,應多思考上述問題的未來發展趨勢;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進行挖掘性學習時,應多結合會計學學科要求思考《管理學原理》的知識點,譬如組織的財務管理、成本管理、融資管理和投資管理等等,在進行探索性學習時,應多思考上述問題的未來發展趨勢,其他專業也是如此。

3.5學生進行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時須明確重點學生在學習《管理學原理》時應明確各個章節的知識重點,這些知識重點也是進行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時的知識重點。同時,學生還應根據自己所學專業特點找出本專業中應重點進行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知識點。例如,對于市場營銷專業來說,我國企業的競爭環境已由過去的國內競爭逐漸轉變為國際競爭,企業應從全球化角度重新審視營銷戰略管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知識成為組織的重要資源,組織在新產品研發和新營銷渠道的設計和開拓中必然會涉及到大量的知識管理,尤其是隱性知識的管理;電子商務的出現使得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交易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變了傳統的市場性質,顧客的消費行為發生了迅速變化并出現了新的變化趨勢,這些都對市場營銷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組織結構和營銷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得組織的營銷管理的重點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等等。

3.6教師對教學方式的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目前對于《管理學原理》的教學方法,歸納起來基本上包括:講授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課堂辯論、情景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管理游戲、親驗式教學法等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各自優勢和劣勢,教師要充分挖掘各種教學方法的精髓,把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能夠盡可能地表現出來,同時,還應探索各種教學方法可能的創新和變化之處,探索各種教學方法的融合方式,這就涉及到探索性學習。

4結束語

篇3

關鍵詞 高中教學 數學課堂 探索性問題 探究問題 開放性問題

一、對探索性問題的認識

探索性問題在高中數學教學的范圍內,所指的是根據題目所給定的條件,來探究其應該所得的結論并加以證明;或者是在題目給出結論的前提下,反向的探究它應該相應具備的一些條件。

這一類型的問題由于在題目條件上的限定,使得在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同時,由于對于同一結論所必須的條件并不是統一不變的,所以對于問題的解答還具備這著一定的開放性特點。關于探索性問題具體可分成如下幾類:

(一)存在判斷型:這一類型是指解答者需要在某些已經確定下來的條件下判斷某一個數學對象是不是存在的或者相關的某一個結論是不是滿足成立的條件。

(二)條件追溯型:這個類型的問題一般的存在形式都是針對于某一個結論的。一般情況下,是在條件未完整或者需要解答者對于某些條件的增加和刪除進行判斷。

(三)結論探索型:這種問題的一般存在的基本特點是條件明確,但是需要解答者來探究結論,或者題目中給出結論,需要解答者對其正確性進行判斷或證明。

對于上述幾種情況的解答,當然也存在著一些對應的解決方式。

通常情況下,對于第一類問題的解決采用假設需要判定的條件成立,然后根據現有的條件進行分析和推理,如果最后所得出的結論與題目中已給出的結論相符,那么證明這一假設的條件成立。如若相互矛盾,則證明條件不成立。

而對于第二種情況的解答,一般都是采取反證法的策略。先通過已知結論得出該結論成立的必要條件,然后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反證,從而一步步確立其他所需要的充分條件,最后得出結論。

至于最后一種情況,則相對比較復雜。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對題干已知的條件進行常規的推導,進而得出最后的結論的直接法;也可以通過對題干中已知的命題進行觀察總結和歸納從而總結出規律,在根據這一規律進行證明的觀察法;也可以采用根據題中給出的條件而為題干賦予特殊的值,從而根據這些已有的充分條件得出最后所需的結論,并加以相應的證明的賦值法;還可以應用根據相關的條件而假設某一結論成立,從而進行逆向的推導證明來的出已知條件的逆推法。

通過這些方法,都可以對數學領域內的探索性問題,進行很好的解答。從而對學習數學的的學生在成績上起到很大的幫助。

二、對探索性問題的應用

在探索性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也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只要應用得當,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同時還能激發起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熱情,是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變得更加的自信。

首先,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每個課時所需的不同的教學目標,來對整個課堂上所要應用的探索性問題進行一個設計個規劃。要在不脫離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融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來組織合理有效的探索性問題為主體的教學方案。其次,還要注意的是在探索性問題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要讓每個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探索性問題教學中的主體。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學習,才能更好的發揮探索性學習的作用。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要起到一個指明方向的作用就可以了。主體的學習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探索進行,只有當有些同學出現了嚴重的方向性錯誤時,再給予他正確的指導就好。要通過前文中提到的探索性問題的解決方法,來引導學生漸漸掌握這一類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培養學生在對于數學考試及實際應用上的問題的解答方面的良好感覺。

這樣可以使得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和幫助的能力得到提高,讓他們充分了解所要解答的題目的沒一個環節,也讓他們在相關問題的解答可以做到更全面的思考。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應用探索性問題及相關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是對有效提高學生數學成績很有幫助的。不僅如此,它還可以有效的解決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面臨的僅僅只注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點、無法與實際相結合、學習的內容嚴重脫離社會生活的問題。由此也可見,探索性問題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所以這也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對于數學教學的重點難點的把握更加的精準細致。

總之,將探索性問題及相關的學習方法應用與高中數學的教學中去,是未來教育的要求,是時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毛偉陽.高中數學探索性學習的教學問題研究[J].高中數理化,2008,(01).

[2]張利華.高中數學中探索性問題的類型及解題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12).

[3]王躍進.例談高中數學探究性學習問題提出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1,(10).

篇4

1.過度注重形式,缺乏內涵。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但是,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雖然主觀上希望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但是卻未能掌握與學生交流的方法,只是突出交流形式而忽視了內涵,未能創設有效的交流環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教師未能正確理解新課標的要求,依然固守傳統的教學理念,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單純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

2.生搬硬套,過度依賴討論。有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忽視課堂教學內容的難易之別。生搬硬套新的教學理念,無論教學內容的難易,也無論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討論,通通交由學生進行討論研究解決。本來很基礎的理論學習,在這種方式的教學之下,費時又費力,而且學生也未必能真正掌握這些基礎的理論。

3.盲目營造課堂氣氛。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生物課程突出“參與、合作、體驗、探究”,有的教師不管課堂教學內容是否需要學生合作,是否需要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為了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教師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學習。然而,這樣的小組學習通知只是一種形式,并不實質內容。在這種課堂上,參與的學生僅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沒有真正的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課堂教學的目標并未達到,因此這樣的分組討論式學習就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4.忽視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但這并不是排斥傳統的教學方法。由于中心基礎階段的特點,決定了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必須以講授法為基礎。新課標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但并不排斥傳統的講授法。一些教師對新課標的認識出現偏差,認為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應該“少講”作為原則。這樣就忽視了對學生的基礎教育,這種教學方法其實完全是與新課標背道而馳,學生的課堂接受效果很差。

二、針對高中生物問題教學誤區的策略

1.更新教師教學思想。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在課堂設計上,應該通過大量的課堂實驗,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幫助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準備。然而,一些教師在生物課堂上。把傳授知識和考試技巧當作課堂教學的全部,這種做法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形成生物學的科學思維。如果這些教師能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課前設計,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實驗,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2.強化學生能力培養。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改革的時候應該立足于此,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變傳統的“課堂講授――學生接受――課后作業”的教學模式,積極進行場景設計,使學生體會到生物課程的科學研究過程,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注重生物知識的系統化。

篇5

增強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結合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同時結合大學校園的具體環境特點,在生態學實驗中增加探索性的研究內容,由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切實可行的小實驗。自選實驗場所、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制實驗器具等方法的使用,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得到了有效提高,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強[3]。在“實驗四種群邏輯斯諦增長模型”的實驗報告中,要求學生在校園附近選擇一個植物種群,觀察該種群增長過程,擬合該種群增長方程。“實驗六生命表編制”的實驗報告中,要求學生根據水蚤或落地生根的數量變化編制生命表,由學生培養水蚤或落地生根,定期觀察,得到連續數據,完成生命表的編制。“實驗九淡水生物群落分析”的實驗報告中,要求學生設計一條河流或湖泊的淡水生物群落分析的實施方案。在實驗課中,學生積極完成實驗設計內容,增加了設計實驗的能力以及野外實驗的工作能力。

增加了學生實驗數據整理、科技論文寫作能力。(1)在生態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增加了文獻檢索方法的介紹。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文獻檢索的方法,學習校內圖書館數據庫的使用,使學生熟練掌握常用的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學生對數據庫的認識,提高了檢索文獻的能力。這樣,學生查閱了大量文獻,就可以對科研進展和實驗設計有所了解,可以很好地準備實驗和和設計實驗內容,自己設計部分實驗內容。(2)在實驗教學改革中,重視學生對統計分析軟件的應用。學生在分析實驗結果、整理實驗數據后,由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使學生掌握Excel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分析、相關分析及方差分析等,增加了學生的繪圖制表能力;使學生了解和熟悉SSPS統計軟件和DPS統計軟件的應用,完成統計結果的顯著性分析。(3)同時,在課外,鼓勵學生組成科技小組,完成查閱文獻、設計實驗,完成數據整理分析及論文寫作,由固定的指導老師定期檢查學生的論文撰寫情況,提高了學生從事科研研究的興趣,增強了學生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4)此外,教師提供著名院校相關的網址,引導學生學習最新的科研動態,鼓勵學生上網學習自學著名學者的科研專題,創造了班級內良好的科研氛圍,增強了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增加了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生態學教學改革可以包括應用設計性實驗教學法、探索性實驗教學法和導師制教學法三個不同階段。所謂設計性實驗教學法,是指學生根據一定的實驗目的和要求,運用有關知識和技能,對實驗的儀器用具、方法、步驟在頭腦中進行構思并付諸實施的實驗。設計性實驗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性實驗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形式。在探索性實驗中,實驗結束后提交總結報告,并由小組推薦一名學生進行答辯,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模擬了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了學生對探索未知事物的熱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師制教學法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只是培養個別學生學習教學計劃以外內容的一種手段[4]。在生態學實驗中,進行探索性實驗教學,增加了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激發了學生的能動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形成團隊進行研究的合作能力。

生態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的存在不足以及需要改進之處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實驗內容較少,應該增加實驗的深度和廣度。在生態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根據實踐教學的主要目標、任務及實習場地的條件等,在野外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與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綜合性的實習內容,并盡可能讓學生的野外實踐活動內容與教師的課題研究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善于鉆研、勇于創新的素質和能力[5]。目前實驗課主要參考付榮恕《生態學實驗教程》和楊持《生態學實驗與實習》兩本教材,但是本專業的生態學實驗課時比較少,實驗內容設計了14個實驗,可以在實驗課講義基礎上,豐富實驗內容,增加實驗的深度和廣度,結合生物科學專業特點編著實驗教學教材。

實驗基地較少,應該進一步重視實驗課的實驗基地的建設。按照生態學專題設置的需要多渠道開設校外實習基地,也可整合學校環教學資源,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實驗和實踐操作的平臺[6]。目前實驗課的野外內容主要在學校內以及附近的市內公園(杏林湖公園、雙擁公園等)進行,沒有大規模的野外生態學實驗基地。在生態學實驗教學改革中,提出增加資金投入進行基地建的建議,建設具有重要儀器設備、可以進行定點觀測的生態學基地。

篇6

一、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作好“探索”的準備

為適應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新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傳統的封閉性、定向性習題改成了探索性“問題”,這些探索性問題的條件、結論、思路等大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沒有標準的答案,往往還聯系廣泛的現實背景,這對教師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所以教師應花大氣力鉆研教材,對教材加以探索,要對教材涉及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相關資料。要弄清所給的問題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較恰當地預測有關探索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精神等達到怎樣的效果。總之,只有教師對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探索。

比如,在教學兩種移動電話怎樣選擇計費方式更省錢的問題時(人教七年級上80頁例2),教師不但要設計出本題的有關問題進行探索,還應當設計出:①你知道目前電信公司都有哪些收費服務?請你去調查一下。②你爸爸媽媽都使用哪種收費的服務?在當前有多種服務的情況下,請你幫助他們核算一下是不是最劃算的?③如果你的爸爸媽媽正準備買手機,請你給他們當個參謀,應該使用何種資費的服務更合算?這樣,學生在課外繼續探索身邊的實際問題,更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鞏固和發展課堂上探索的內容,使探索更具意義。

二、要為學生的探索創設有利的情境

為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這些情境包括時間、器材、組織、心理等各個方面。例如,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做好學具、教具、音像、課件等各方面的準備;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地組織安排,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機會;要為探索留有較寬裕的時間,新教材大大減少了練習和習題的數量,這正是給學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時間,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保證“探索”的優先地位,要增強學生探索的興趣,一方面,對教材中的內容,教師應努力搜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與之結合,增強探索內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據探索的內容,應合理運用做游戲、講故事、競賽與表演等方法,增強探索形式的趣味性。應精心設計問題,才能順利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一個好問題或者說一個精彩的問題應該有如下的某些特征:(1)有意義,或有實際意義,或對學習、理解、掌握、應用前后數學知識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投入進來;(3)易理解,問題是簡明的,問題情景是學生熟悉的;(4)時機的適當性;(5)難度的適中性。

三、應對學生的探索給予引導和幫助

首先,對學生的探索要進行正確地導向,教師應努力把學生引向有意義的探索,減少或避免無意義的探索,不宜信馬由韁,放任自流。對學生進行探索的問題,教師應適當提示探索的方向,并當在不宜繼續探索時相機予以提醒。

其次,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應科學合理地予以評價,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光要評結果,還要評過程,不光要評成績,還要評情感與精神等因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增強繼續探索的信心;也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第三,把引導探索和教師講授適當結合。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并無定式,應由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情況而決定。新課程教學重視探索,但并不排斥講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學生的探索與教師的講授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對那些約定性的、常規性的、公理性的知識,更應以講授為主。

在一個情景問題的基礎上盡量向不同的方向探索、發散,解決好一個問題就等于解決了一類問題,既充分讓學生進行探索,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通過社會實踐來開展探索性學習

在數學探索性學習中,社會實踐是重要的獲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了解并親身參與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可以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予以解決。

1.商品營銷策略問題

調查某種商品的銷量與它的利潤的關系并解決應如何使獲利最大的問題。

例如,對報亭買報情況調查,(進價、售價、賣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賠錢多少),統計一個月的銷售情況,問怎樣決策收益最大?

2.環保問題

其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處處留心皆數學,我們早晨起床刷牙用的牙膏,細心的人會發現,牙膏的包裝有大有小,其價格也不相同,你想過大小包裝與其價格之間的關系嗎?除了牙膏以外,還有商品都有大小包裝之分,如餅干、瓜子、食油等等。你在上課時,想過坐在什么位置才能最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問題嗎?你在坐公共汽車遇到堵車時,想到盡快消除堵車的方案與數學知識有關嗎?你開燈關燈時,想過燈的位置與照明度的問題嗎?你在開、關窗戶時,想過窗戶的面積與采光量的問題嗎?對于上述問題,有些你也許想過,有些你也許從未想過,這些問題都與數學有關。數學與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關,讓我們發現并研究這些數學問題吧!相信你會其樂無窮。

篇7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教學設計 創新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自立式學習,教師不再一味地灌輸和包辦;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身實驗獲得直接經驗;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探究式學習,要求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研究性學習必須實現從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跨越。研究性學習更加注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培養,深入了解本學科對于社會發展的實際意義和價值會有助于學生更加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建立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一、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1.研究性學習中的探索性實驗

(1)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實驗課的設計基本遵循三個步驟:已知的實驗方案―已知的實驗步驟―已知的實驗結論。學生實驗流于形式,這樣的教學設計幾乎沒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余地,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形成、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2)探索性實驗的實施。實驗的內容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由實驗小組做好學生實驗的調查與知識準備、抽簽選擇定性實驗、實驗探索、實驗再設計。

(3)探索性實驗的方法。在實驗調查、知識準備的基礎上,各組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從實驗設計開始教師就對學生給予重視,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由調查結果探索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實驗探索和實驗設計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從而將主體性教學模式體現出來。

在實驗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提出一些新穎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觀察。基本教學過程是:描述實驗中的物理現象,能提出哪些問題,能否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能否預測實驗過程的發展。在實驗再設計的過程中,實驗室對學生全天開放,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在探索同一實驗中設計出自己的實驗方法。例如:伏安法測電阻實驗的再設計中,學生提出了雙安法、雙伏法、電橋法測電阻的方案。

2.研究性學習中的開放性試題

(1)開放性試題的目的。開放性試題是相對于傳統的封閉性試題而言的。封閉性試題答案固定,練習針對性強,能定向鞏固和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然而,學科教學要訓練學生從概念、規律經假設演繹新知識。開放性試題是可以逐漸完善這一獨特教育階段過程的有效方式。

(2)開放性試題的結構,開放性試題按照學科特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情境開放性試題――學科問題的背景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且豐富。

條件開放性試題――其未知要素是假設條件不足或條件多余。

策略開放性試題――其未知的要素是推理,且問題解決方法不同。

結論開放性試題――其未知的要素是判斷,且一般情況結論不唯一。

例如,有一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額定電壓為6V,額定電流為0.1A,現用電動勢1.5V。內阻為1Ω的干電池向用電器供電,若每個電池允許輸出的電流不大于0.05A,問怎樣連接電池組?需要串聯多大的電阻?

在研究開放性試題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查閱資料,鞏固了基礎知識,拓寬和加深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更加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使創新意識和能力在“學習”中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二、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創新能力

1.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研究性學習中,探索性實驗和開放性試題教學,提供了許多富有挑戰性的要求及學生積極思考的任務,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有利于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建立完善的學科知識體系。

2.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優化學生認識結構,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

在研究性學習中,探索性實驗和開放性試題教學促進了認識結構的變化。學生利用各自的觀察和經驗整理自己的思路,獲取新的推理方法。這種認知結構的變化使學生的學習策略也得到了發展。

3.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中,探索性實驗和開放性試題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相當豐富,結論也不唯一。因此,它需要學生主體的發散性思維,在需求答案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正反方面進行試驗、思考、探索和推理,開拓思維技能,從中發現新的方法,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總之,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改善學生單純接收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使之多渠道地獲取知識。同時,為學生提供把知識綜合運用于實踐的機會,使創新能力在這種學習方式中不斷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王銀明.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關鍵詞自我調節學習,學習動力,學習策略。

分類號B849:C93

1問題提出

自我調節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1]。維果斯基學派[2]、操作主義學派[3]、現象學派[4]、社會認知學派[5]、意志理論學派[6]、建構主義學派[7]等都從不同角度對自我調節學習作過一些探討。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對自我調節學習問題的研究更加廣泛深入,尤其在自我調節學習的實質、心理機制[8],自我調節學習與學習成績的關系、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獲得等基本問題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關于自我調節學習的界定并不統一,對于自我調節學習的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也沒有做精細的區分,尚不清楚自我調節學習的內在結構,因此,有必要對自我調節學習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以前關于自我調節學習的研究均局限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是以在校學生為對象進行的研究。但在校學生的學習和員工有著明顯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在學習內容方面,學生的學習內容及進度要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照教科書的規定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需要統一考核。而企業組織中的員工則不受這些因素的制約,他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和發展目標,主動地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在學習形式上,學生的學習以班級授課制為主,企業中員工的學習則多種形式并存,以個體學習為主;在學習時間和環境方面,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有專門的學習場所和專職的教師指導,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供利用。而員工的主要任務是工作,通常情況下,要兼顧工作和學習,沒有固定的統一學習場所,學習資源匱乏,學習容易受到干擾。此外,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處于發展之中,企業中的員工則為成年人,其能力發展接近成熟。由此看來,不能把關于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研究結果直接推及企業員工,有必要對員工自我調節學習的特有規律進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問卷編制

通過文獻回顧與分析,將員工自我調節學習界定為:“員工能夠主動地激發與維持自己的學習動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精心選擇和運用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策略,以保證高效的學習。”研究初期,以河南省焦作市不同行業的企業員工為采訪對象,主要采用開放型訪談,沒有固定的問題,鼓勵受訪者用自己的語言談關于自我調節學習的看法,以了解其在自我調節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的看法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及方式。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慢慢轉向半開放型訪談,即結合前面開放型訪談中出現的重要問題,制訂出訪談提綱。具體的提問形式有兩種:一是開放式提問,二是封閉式提問。受訪者對于問題的回答既有口頭回答,也有書面回答。訪談問題有10個,例如:你了解自己的時間偏好嗎?

通過多次深入企業,采取多種形式的訪談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獲得了一些員工自我調節學習的經驗性信息。在此基礎上自編了《企業員工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問卷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包括項目包括M1~M8共8個項目,主要是學習動機調節方面的內容,采用5級記分;第二部分包括項目S1~S34共34個項目,主要是學習策略調節方面的內容,也采用五級記分。

2.2被試

本研究分兩次抽取被試。預測樣本是在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些企業抽取的208名員工,用來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正式樣本的研究對象是上海和河南省的企業員工,基本上代表了沿海和中原兩類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獲得有效樣本為603人。具體分布為:從性別構成上看:男311人,占51.6%,女292人,占48.4%;從年齡分布來看:20~30歲256人,占42.5%,31~40歲262人,占43.4%,41~50歲59人,占9.8%,51歲以上26人,占4.3%;從在本公司的工作年限來看,5年以下者188人,占31.1%,6~10年者180人,占29.9%,11年以上者235人,占39.0%;從學歷上來看,高中及以下者279人,占46.3%,大中專217人,占36.0%,本科及以上107人,占17.7%;從單位行業來看,生產性行業員工367人,占60.9%,服務性行業員工148人,占24.5%,信息技術行業員工88人,占14.6%;從單位性質來看,國有企業員工196人,占32.5%,合資企業員工301人,占49.9%,私營企業員工106人,占17.6%;從地域分布來看,河南465名員工,占77.1%,上海138名員工,占22.9%。

2.3 數據處理和分析

全部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和AMOS 4.0結構方程建模軟件進行處理。

3研究結果

3.1問卷的項目分析

本研究對預測樣本回收的問卷進行了項目分析,主要分析項目的通俗度和區分度(點二列相關和鑒別力D指數),根據分析結果,問卷中所包含的42個項目均達到理想的標準。在正式施測中,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剔除的項目有:S8,S15和M7。

3.2信度研究

采用?琢系數進行量表的信度分析,結果表明該問卷本身的內在信度達到了0.8928,標準化的信度系數達到0.8974。刪除相應項目后子問卷本身的變異數、平均值和Alpha值分布也都比較均勻,沒有出現突出變化,因此認為員工自我調節學習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測驗結果是穩定和可靠的。

3.3問卷的效度研究

自我調節學習問卷的效度分析是本研究的重點,它將揭示自我調節學習概念的結構特征。對預測樣本的208名被試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正式施測的603名被試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3.3.1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預測問卷項目進行一階探索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7037.506,顯著性水平p=0.000。抽樣合適性度量值KMO=0.894,說明這批數據是可以用來做因素分析的。在因素分析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出了特征值大于1的九個因素,特征值分別為8.563、2.848、2.220、1.860、1.420、1.329、1.232、1.162、1.077,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1.692%,如表1所示。

在此基礎上,又對所抽取的9個因素做了二階探索性因素分析,試圖提取更精簡的代表自我調節學習的因子。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1207.166,顯著性水平p=0.000,抽樣合適性度量值KMO=0.842,說明這批數據是可以用來做因素分析的。在因素分析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出了特征值大于1的兩個因素,其特征值分別為3.354和1.194,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0.531%,如表2所示。

3.3.2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素命名

一階探索性因素分析所抽取的九個因素,命名如下:F1自我監控,F2淺層加工,F3深層加工,F4時間管理,F5自我評價,F6動力調節,F7目標設置,F8習慣養成,F9環境管理。通過二階因素分析獲得了兩個因素。因素1:包括F1、F3、F2、F7、F5、F4、F9,內容主要以學習策略調節為主;因素2包括F6和F8,其內容以學習動力調節為主。

在自我調節學習的理論建構中,提出自我調節學習主要體現在動力和學習策略調節兩個方面。

3.3.3 驗證性因素分析

使用AMOS 4.0對正式施測的被試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的模型來自于二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模型的擬和度指標見表3。

擬合度是檢驗假設模型是否與原始數據吻合的重要指標。?字2/df的理論期望值是1,實際研究中,?字2/df接近2,即可認為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而在樣本數多的情況下,?字2/df在5左右即可接受。本研究擬合指標雖可接受,但不是很理想。擬合指數越接近1,表示理論假設的擬合程度越好,本研究中GFI、NFI、AGFI、NNFI、CFI和IFI均在0.80以上,說明總體上該模型擬合度較好。

4討論與分析

4.1關于自我調節學習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思考

通過文獻回顧可知,關于自我調節學習的研究多局限在教育領域,研究者以不同年齡的學生為對象,既有理論上的論述,也有實證性的研究。但管理心理學領域鮮有對個體自我調節學習的研究。員工與學生的生存環境和生活閱歷都極不相同,學習的態度、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本研究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心理層面剖析員工自我調節學習的結構與特征,為建立學習型組織提供積極可行的思路。但由于本領域研究文獻的欠缺,使自我調節學習概念的界定極富挑戰性。

雖然操作主義、意志論、社會認知等學派對于自我調節學習都有一些研究,但他們又受各自學術立場的制約,明顯地帶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社會認知學派代表齊默曼繼承并發展了班杜拉關于自我調節的理論,他提出了十多種學習策略,還描繪了自我調節學習的運行機制。本研究在借鑒齊默曼及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時,充分考慮了現代企業組織環境中員工的實際學習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自我調節學習觀點。并首次通過實證方法探討員工自我調節學習的概念結構,認為員工自我調節學習概念既包括員工學習過程的調節,也包括學習動力的調節,而且考慮到員工對自身學習風格的覺察和利用等因素。

4.2 員工自我調節學習的內容及結構

研究結果表明:在現代企業組織環境中,員工對于自身學習的調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學習動力的激發與維持。例如,采取各種獎懲措施,強化自己的學習動機等;二是對于學習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了解自己的認知風格,掌握學習策略的有關知識,才能選擇出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策略。對于認知的認知則屬于元認知的內容,通過元認知的活動,個體可以有效地設置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有效地監控學習過程,對學習結果及時做出反饋,并據此制訂出下一步的學習計劃。對于學習時間和環境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則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從其內容而言,通過因素分析獲得九個因素,與員工自我調節學習的實際情況基本上是吻合的。F6和F8考察了員工為了保持充足的學習動力所采取的調節措施,包括強化學習動機的各種獎懲措施,遭遇挫折時情緒的調整,在困難情況下意志的磨練等;F1、F2、F3、F4、F5、F7和F9考察了員工對于學習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情況。其中,既有認知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也有元認知策略的選擇和運用,還包括對于學習時間和環境的選擇與控制。

參考文獻

1 龐維國. 自主學習的測評方法. 心理科學,2003,26(5):882~884

2 Karol P. Mechanisms of self-regulation: A systems view.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3, 44: 23~52

3 Mace F C, Belfiore P J, Shea M C. Operant theory and research on self-regulation. In BJ Zimmerman & DH Schunk(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1989

4 McCombs B L. The role of self-system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6, 11: 314~332

5 Zimmerman B J, Kitsantas A. Developmental phases in self-regulation: shifting from process goals to outcome go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 89: 29~36

6 Corno L. The metacognitive component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6, 11: 333~346

篇9

[關鍵詞] 實驗 研究性學習 模式 實踐

一、關于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

1.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化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物質的性質等是在實驗中探索總結發現的。對實驗過程的探索性研究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過對化學實驗的研究性學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實驗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科學探究精神,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2.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含義

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為基礎,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過程、探索實驗問題的學習方法。其特點是:①通過自主操作,有利于培養使用儀器、藥品的基本技能;②通過對實驗設計的探索性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③通過對實驗過程的研究,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有利于培養嚴謹治學的態度,提高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構建

1.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化學實驗內容主要分為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和應用性實驗。由于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自主研究實驗過程,從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的處理中得出正確結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性倍加關注,因此,在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中應當以探究性實驗為主選取實驗課題。課題內容的選擇有兩個渠道:一是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為研究性實驗課題,既能拓展和延伸知識點,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二是選取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實驗課題,關注環保、衛生、生活、科技等。

2.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

根據化學實驗科學的特點、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為凸現實驗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協作性、探究性、開放性原則,結合筆者在實驗研究性學習指導過程中的實踐,構建了如下的實驗研究性學習模式:

三、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操作與實踐

1.選定課題

適合研究性學習的實驗具有研究結果的未知性和研究過程的探究性,它不是對實驗的簡單重復和驗證。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選擇和確定課題,盡量選擇背景材料充分、學生經過努力能夠獲得正確結論的課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課題選擇:

(1)擴展延伸化學知識的課題。如①研究化學反應途徑;②研究化學反應現象和本質;③研究化學反應最佳條件;④研究化學反應產物和成分;⑤研究化學反應快慢。

(2)聯系生活、生產實際的課題。如:①關注生命價值:純凈水的制取及檢驗;加碘鹽的成分分析。②關注環保:家鄉工業污染實驗報告;廢舊電池實驗報告。③關注社會價值:含磷洗衣粉對水質影響的實驗報告;測定土壤、水質酸堿性的實驗報告等。

2.設計方案

設計實驗方案一般可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分析問題背景,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和實驗方法;第二步:組織開題評審,征求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最后修定方案。整個設計過程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只進行協同指導,如提供背景資料,指導實驗方法,引導分析方向等。

3.過程研究與結論

實驗過程中應當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實驗操作的規范性;二是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數據記錄的準確性。化學規律往往隱藏于知識的較深層次,需要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去挖掘;實驗條件和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 差距,需要學生去跨越;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太明確,需要學生去嘗試探索。因此,在實驗研究性學習中,應當始終貫徹探索性原則,培養探索求真、嚴謹唯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的分析與處理,歸納總結得出科學結論,是實驗研究性學習成果形成的關鍵階段。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獨立探索,發現隱藏在實驗現象和數據間的規律,從而得出科學結論。這既能建構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又能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如學習SO2性質時,有一研究性學習小組提出課題:“SO2與Cl2的漂白性比較研究”。經過討論,研究小組確定了如下實驗方案:

④將上述各步實驗中的品紅溶液換成紫色石蕊試液,溶液的顏色又將如何變化?

學生通過多角度、深層次的過程研究,對SO2和Cl2的漂白作用原理得到了準確的理解,并能牢固地掌握。

4.交流與評價

組織學生把探索過程中獲得的知識體驗,特別是創新思維的體驗,通過小組、班級或年級進行交流,既能使參與課題研究的同學獲得成功感,也能使其他同學獲得一次難得的思維啟迪。每一次成果交流后都要進行反思、探索和延伸,使實驗研究性學習向縱深拓展,提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水平。

評價以自評和它評相結合:自評注重研究過程的感悟與體驗,學會在自我評價中自我改進,成為通過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的過程;他評重視評價的激勵作用,構筑激勵個性特長,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四、關于實驗研究性學習的思考

1.教材實驗是實驗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

教材實驗分為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許多實驗具有探索性和啟發性。其知識起點和思維的切入點都切合學生實際,研究時間短,收效快,有些實驗在課堂內通過教師引導就能進行一次研究性學習,這無疑會對學生學習興趣、思維能力的提高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2.教師自覺性是實驗研究性學習的關鍵

篇10

關鍵詞 計量經濟學 實驗教學模式 探索性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Econometrics Exploratory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l

――Take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iaoping

(College of Financ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16)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Econometrics experiment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aking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design method of the exploratory experiment teachingmodel.

Key wordseconometrics; experimental model; exploratory experiment

0 引言

計量經濟學的產生源于對經濟問題的定量研究,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計量經濟學從20世紀30年代初誕生以來,經過80多年的發展,無論在理論方法方面還是應用方面,都形成了浩瀚的內容體系,已經在經濟學科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謬爾森所評價的, “第二次大戰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于1980年后在我國高校中逐漸開設。1998年7月,被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現代數量分析方法論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必須掌握的分析工具,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學完該課程后,要求學生應掌握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的基本原理,具備對經濟問題和現象進行數量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夠建立和應用實用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隨著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其數學過程也越來越復雜,于是需要大量使用計算機應用軟件來完成復雜的計算和建模過程。《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是以通用的Eviews軟件為載體,為配合課堂教學專門設計的教學環節。設計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課堂講授內容的計算機軟件的實現,幫助學生理解、消化、評價課堂所學的內容。所有的經濟類專業培養目標都要求學生能夠具備對經濟問題和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設置《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環節是與經濟類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相符合的,是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青海大學財經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已經設置了綜合性實驗教學環節,但是系統地設計實驗教學體系,結合實驗教學進行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研究尚在起步階段,還需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且還應結合青藏高原區域問題的定量研究,建立區域模型數據庫,進行相關課題研究,提高教學質量,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實現應用性人才培養的目標。

1 加強《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的必要性

1.1 課程性質要求推廣實驗教學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學完該課程后,學生應掌握計量經濟學關于回歸相關分析統計學數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方法論的基本原理,具備對經濟問題和現象進行數量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本課程是數學統計學經濟學的結合,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方法論及其應用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要求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經濟建模分析的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現代計量經濟理論和方法在不斷發展,其數學過程也越來越復雜,于是需要大量使用計算機應用軟件來完成復雜的計算和建模過程。Eviews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計量經濟學軟件之一,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縮寫,直譯為計量經濟學觀察,俗稱計量經濟學軟件包。具有數據處理、作圖、統計分析、建模分析、預測和模擬等功能,在建模分析方面,包括單方程的線性和非線性模型,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分布滯后模型等多種估計方法。為了更好地完成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建模任務,需要配套開設實驗課進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經濟建模分析的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現代計量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只有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教學來實現。模型參數估計、檢驗等計算和大量樣本數據的處理只有在實驗室中才能完成。建立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在實際經濟問題分析中的應用,體現了本課程性質和教學特點。

1.2 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實驗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完成實驗。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了保證實驗課內容與理論課的進度相符,課程實驗項目按一定的時段開設。《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是以通用的Eviews軟件為載體,為配合課堂教學專門設計的教學環節。設計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課堂講授內容的計算機軟件的實現,幫助學生理解、消化、評價課堂所學的內容,增強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實踐證明,經過實驗課的上機訓練,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計量經濟分析的EViews 軟件操作,具有了用計量經濟軟件做實證性經濟分析的初步能力。學生認為上機實習的收獲較大,在對經濟問題進行定量分析方面的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有所增強。

2 計量經濟學探索性實驗教學模式設計

根據教育部對實驗類型的劃分,《計量經濟學》實驗可以分為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對研究對象有一定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認識或提出了某種假說,為了驗證這種認識或假說是否正確而進行的一種實驗。而設計性實驗(也稱探索性實驗或綜合性實驗)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或者學生自己關注的問題,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獨立自主地利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開展實驗。在《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中加強實驗教學改革,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達到熟練應用經濟計量方法研究實際經濟問題,解決課堂教學中計量經濟學方法和經濟實踐脫節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探索性實驗內容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經濟計量方法解決實際經濟問題。

計量經濟學探索性實驗教學模式實施如下:根據實驗內容,學生在進行探索性實驗時,要完成如下幾個實驗步驟:實驗題目設計、理論研究、文獻檢索、數據檢索、實證研究和經濟現象分析。

(1)理論研究。理論研究要求學生掌握所研究實際經濟問題的經濟理論和假設前提。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分析經濟關系,利用經驗數據檢驗經濟關系,進而進行模型的總體設定。

(2)文獻檢索。學生通過文獻檢索,了解前人在研究該實際經濟問題的方法和結論,利用“中國知網”等文獻數據庫,檢索相關學術文獻,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奠定基礎。文獻檢索,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實際經濟現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數據檢索。經濟學是問題導向型學科。好的經濟理論要揭示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反映實際經濟現象出現的機制。經濟現象是通過數據信息表現出來的。例如經濟增長是由GDP、人均國民收入等數據體現出來,通貨膨脹則是由CPI、PPI等指數體現出來。這個實驗內容中,學生通過使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地區統計年鑒以及其他類型數據庫,學會檢索研究中需要的經濟數據,熟練使用各種數據庫。

(4)實證研究。實證研究部分要求學生基于理論研究中的模型和假設,利用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經濟計量方法,通過對數據的實證建模和檢驗,找出經濟現象中隱含的規律。實證研究過程包括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數據的經濟計量建模、模型的統計檢驗以及模型的對比選擇等多個環節。通過實證研究,學生不但要掌握數據篩選、數據技術處理等基礎的方法,更要掌握模型建立、檢驗和選擇的經濟計量技術。數據準確加上模型正確,才能正確反映經濟發展規律,才能正確地對實際經濟現象進行分析。

(5)經濟現象分析。經濟現象分析是探索性實驗的最后環節。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了解經濟現象,分析經濟現象發生的機理,進而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論依據。例如研究通貨膨脹問題,就要通過模型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成本推動型、需求拉動型還是混合型。正確分析經濟現象的成因,才能找到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辦法,才能提出正確的政策建議。學生通過分析經濟現象,進一步提高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

《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的成果是形成實驗報告與論文,在實驗教學期間,要求學生有針對性的選定題目,建立模型并分析模型,鼓勵部分學生將所研究問題撰寫成學術論文公開發表。并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科研活動積累教學素材和案例,進行系統教學研究和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 結束語

《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類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在人才培養上更顯露出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根據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計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體現,是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現代經濟管理人才必須掌握的方法論基礎,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對于現實經濟問題的定量實證分析,《計量經濟學》作為方法論基礎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承擔《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教師結合多年的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經驗,提出一種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性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結合學生專業特長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經濟管理問題的能力,實現應用性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明廣.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J].統計與咨詢,2008(12).

[2]龐皓.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J].統計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