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王維心態對其詩歌風格的影響

時間:2022-07-14 08:39:00

導語:試論王維心態對其詩歌風格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王維心態對其詩歌風格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王維心態詩歌風格語文教學

論文摘要:本文從王維前后期心態的不同論析心態對其詩歌風格影響。詩人前期樂觀向上、積極仕進極富盛唐之氣,其詩歌豪邁、壯逸;后期他參禪入佛,詩風也更加靜逸、恬淡、平和。

王維(公元701一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蒲州人。父親早逝,母親篤信佛教,對王維影響很大。王維聰穎多才,21歲中進士,為大樂丞,因屬下伶人擅舞黃獅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后得張九齡賞識,擢為右拾遺,后升至吏部郎中、給事中等,又受張罷相牽連被派往邊地慰軍,并留滯節度使幕為判官;安史之亂中陷賊并被迫做偽官,兩京收復時因此獲罪下獄,因其曾寫反亂思主之詩《凝碧池》及平叛功高的其弟王縉請消己官以贖兄罪之力保,被赦罪降官,責授太子中允,后累遷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一生中最大的那次變故,成為他人生的分水嶺,形成了他前后迥異的心態特征。這兩種不同的心態特征又作用于其詩歌創作,使之在題材擇取、風格境界等方面呈現出差異。人們往往根據其心態變化所引發的題材、風格變異,將其詩歌創作以40歲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本文重點著重分析其兩種心態下詩歌的不同風格。

盛唐開元時期,由于國力強盛,整個社會意識呈現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與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壯、慷慨激昂、積極進取、朝氣蓬勃的盛唐氣象,這種奮進的社會意識除了歸因于唐帝國繁盛的物質基礎外,還在于其深厚而富饒的文化、美學土壤。遠溯先秦兩漢悠久而優秀的文化積淀,近承魏晉南北朝充實自由的審美心靈滋養。遠古文明的積淀,華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會心理意識的互匯交融,培育成更為恢宏的盛唐氣質。這樣,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社會意識以至遠古記憶特別是那種欣欣向榮的時代情緒,必然會滲透在每一位藝術家、詩人的內心。作為開元詩壇的領軍人物,王維自然會受到整個時代風貌、社會意識的審美心靈啟迪,進而形成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心態。這種心態影響到他的詩歌風格,在他的詩中,那種昂揚的精神風貌與壯闊的襟懷抱負在邊塞詩里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感受到“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老將行》)的壯懷激烈,“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與邊塞相關的前期送別詩也同樣極富盛唐氣。王維有送別詩70余首,占其現存全部詩作的五分之一。其送別的對象主要是兩種人:一是同鄉,一是同僚。送別事由多是友朋赴邊、遷謫、落第和歸隱之類,其詩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祝愿的常規和常境,借機發表對時事的看法,開明政治的向往,表現出積極入世的建功理想。他的送別詩一般都能別開生面,境界奇高,表現出踔厲奇發、壯亢激昂的風格特征。

我們也能在王維早期的山水田園詩里感受到盛唐時代人們自信樂觀的氣概、浩然開闊的胸懷,這種氣概與胸懷投射到詩人筆下的風景物貌,掩抑不住一股強烈的壯逸之氣。如:

《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積水窮天涯。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

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舊鄉國,淼漫連云霞。詩中,詩人看山,是黛色蔥郁,氣勢宏大,仿若一個綠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間,崔嵬崢嶸;看水,是波光連天,浩浩瀚瀚,一望無際,又或像一條劈開山峽的巨龍,一瀉千里,如此廓大氣勢,令人心胸開闊。

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后政治的黑暗使王維對政治感到厭倦,對仕途感到失望;而佛學道教中看空一切的思想和超然出世的態度又使詩人雖身在魏闕而心存山野,這兩種原因形成一股合力,使詩人中年以后走上追求寧靜生活的解脫之路,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但王維從未掛冠而去,直到去世都在做官,他只是長期生活在山莊、別墅而已,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一方面他不必像陶淵明那樣躬耕田畝,為衣食擔憂;一方面他飽嘗官場滋味而投身山水,不像孟浩然等詩人那樣有求仕之心,時時流露出怨悵不平之氣。他無憂、無愁、無怨,心境平和,恬淡超脫。他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他可以無牽無掛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他盡情地融入山水,體悟山水,沒有孤獨寂寞,沒有憂思惆悵,只有一片空靈的寂靜,使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因此,他的心境和詩風都能達到一種恬淡的境界,形成靜逸之美。另外,王維釋道并修,佛家虛空境界的追求和對老莊虛靜的體驗形成他喜好表現自然靜態美的審美趣味,特別是隱居輞川以后,王維篤志學佛,終日以禪誦為事,廣泛結交各派僧侶,對佛學義理兼收并蓄,融會貫通,佛學素養深厚,看空一切,忘懷世情。遠離長安黑暗的官場,自甘寂寞,產生一種超功利的審美態度,進入審美的心境。

王維詩存300余首,最能代表他后期創作風格的是在寧靜超逸、平和淡遠心態作用下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山居秋瞑》展現秋山雨后的清新氣象,《青溪》、《過香積寺》、《藍田山石門精舍》等寫深山溪澗或寺院幽清的景象,而《皇甫岳云溪雜題》5首、《輛川集》20首則是描寫隱居幽勝的組詩,大多寫得精致美妙,膾炙人口,猶如精美的繪畫小幅。描繪田園風景的詩作有《贈裴十迪》、《春中田園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等10多首,勾畫了農村平凡而美麗的日常風光。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詩作,在描繪自然美景和田園風情的同時,都流露出詩人閑逸寧靜的情趣和心態,透出佛學禪理的旨趣。表面上看,其思想心態是消沉頹唐的,但從其深層意蘊和后期創作總體傾向看,王維的“萬事不關心”只是對現實仕宦的不關心,對山水田園之美他不僅“關心”,而且迷醉;他的“寂為樂,閑有余”是擺脫世俗利祿煩惱后的另種層次的生命感悟和生存方式,精神并不沉淪;“傷心”而銷向空門,是對世俗險惡的失望和尋求心理慰藉的一個方式,這一方式引導他從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和陶醉真善美的山水田園。從當時的現實狀況看,玄宗沉靦聲色,昏庸無道,賢者被貶疏,奸位卻當權,政治黑暗,權貴驕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等日益滋長并漸趨激化。而在這種情形下又不能決然離去的王維,要么與之斗爭,要么同流合污,要么亦官亦隱、身官心隱。王維最后選擇的是后者,走了一條既適合自己又無害他人的淡漠仕宦、寄情山水、研悟禪佛之徑。由于現實和心態的變化此期王維淡漠的對象只是仕宦功名,而對山水田園則情趣盎然,且漸深漸濃。這種心態決定了王維后期詩歌的風格,使他獨領山水田園詩的風騷。

總之,王維前后期詩歌風格的變化,源于其不同的心態特征,而心態特征的形成及變化,又均由其時代、經歷等客觀存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