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中的理解問題探析

時間:2022-04-01 06:20:00

導語:交流中的理解問題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交流中的理解問題探析

摘要:跨文化語言交流是跨文化相遇中講外語的人與講母語的人或同為講外語的人之間進行的交談。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現的理解問題包括聽不懂和誤解兩種,這些情況的產生可以歸因于語言、會話原則及文化等方面。從談話雙方著手對理解問題的產生進行了分析,介紹了雙方解決理解問題采取的策略,提出了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是多層面的動態選擇,談話雙方要在語言信息的表達和理解過程中作適當地選擇才能避免理解問題的出現。

關鍵詞:跨文化;相遇;交談;理解問題

跨文化語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encounter)中有著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所進行的交談,談話的雙方所使用的語言對于一方來說是母語,而對于另一方來說卻是外語,也可能對于雙方來說,這種語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語。本文只討論一方是母語講話人,另一方是外語講話人的情況。雙方對于交談所使用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談中經常會出現理解問題。談話是雙方面的,理解達成與否取決于雙方。本文試圖闡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問題,從談話雙方出發對于理解問題的產生進行分析,說明雙方為解決交談中的理解問題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語言理解是涉及多層面的動態選擇。

一、交談中的理解問題

跨文化相遇指語言、文化背景各異的人不期而遇,在這種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談的內容具有不可預見性,尤其對于講外語的談話者來說,他們無法預見會談中可能碰到的詞匯、語法等內容。因此,理解問題或多或少會出現在這種不可預見的跨文化的交談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說話雙方完全理解,交流與溝通順利進行的情況不能被稱之為問題,在此討論的理解問題是指聽話人在理解說話人的話語時表現出來的聽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誤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況。

聽不懂是聽話人能聽懂的話語有限或者完全聽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話題轉換(topicswitch)導致聽話人不知所措。

當說話者之間出現部分或完全的、暫時或長久的理解錯覺時,誤解就這樣產生了。誤解是母語講話人和外語使用者對同一語言單位賦予了不同的意思。聽話人對于所聽內容得出了他覺得言之成理的一種意思,但事實上卻不是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意義。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現聽不懂或誤解的理解問題時,雙方的交流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當談話一方或雙方均發現交流中存在理解問題時,一方或雙方可能針對問題進行解決,交流可能被繼續進行了。有時,也可能由于無法解決理解問題,比如講外語的說話人完全無法理解母語講話人的話,交流被迫中斷了。還有一種可能的情形是對話雙方均沒有意識到交流中出現的誤解,交流的思路沒有被中斷而是繼續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講法語的智利人Berta詢問窗簾的清洗問題,而母語是法語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價格。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誤解的存在,交流繼續進行了。

區分聽不懂和誤解這兩種情況并非易事。聽不懂與誤解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尤其是誤解,它通常是講外語的說話人對于自己聽不懂的內容作了假想、主觀臆測。

二、理解問題的產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現的理解問題可以歸因于語言、會話原則以及文化的差異。

首先,理解問題可能出現在語言層面,例如詞匯層面。如果沒有詞匯基礎,語言交流必然受阻,當然會出現理解問題。彼此語言不通、完全無法進行交流的情況沒有討論的意義。在此討論的情況是交談整體來說可以進行,只是因個別詞匯造成的語言理解問題。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蘭應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時,對話一直十分順利,但是當店主告訴他“必須先接受體檢”(moetnoggekeurdworden)時,Mahmut不知道“gekeurd”(檢查)這個單詞的意思,交流被暫時中斷。當作為母語講話人的店主給出“檢查就是你要看醫生,看內科醫生”的釋義之后,交流又繼續進行了。

除了完全聽不懂詞匯帶來的理解問題之外,還有因為誤聽詞匯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導致的誤解。誤聽是誤解的一種情況。這類問題的共同點是聽話人對于一個或數個語音要素認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試時把德語zuerst(第一件事)聽成zuessen(吃飯)了。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測的。當聽話人認為理解的內容是談話內容的延續,比說話人實際表達的話語還要連貫時就有可能出現誤聽,聽話人可能會按照自己認為母語講話人會沿著的談話思路作答。誤聽的產生常常是有其誘因的,比如,當母語講話人的話語中有與前面話語有關聯的要素(指稱的、時間的或空間的等等)時,聽話人可能會對所聽到的話語產生誤聽。這些要素會給講外語的聽話人帶來理解方面的錯覺,由于不是完全能聽懂,所以就憑借自己聽到的只言片語聯想、發揮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語講話人語速太快、講話含混或發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講外語的聽話人誤聽的情況。

語言的其他層面也會帶來外語聽話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問題。內嵌句子等比較復雜的語法結構,省略的話語諸如使用代詞、口語中的縮略式、弱讀的元音等都會造成外語聽話人一定的理解困難。

其次,語言交流背后隱藏著的比較模糊的會話原則也能帶來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問題。語用學家發現人們在交談時遵循一定的會話原則,如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和禮貌原則(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禮貌原則、人的面子問題所帶來的理解問題具有普遍性。會話時的禮貌原則實質上就是談話雙方對于面子(face)問題的關注。面子是我們在公眾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這種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負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們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歡。人具有社會性,需要他人的認同,面子就體現了人對他人的需要。負面子指我們獨立行使行為的權利,我們的行為不受到他人的脅迫等等。禮貌是人們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眾形象的需要的意識。正禮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個社會群體中有被接受、重視和喜愛的自我形象。負禮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維護不受他人強加的意志影響,擁有作為一個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禮貌原則是我們在與他人進行談話時表現出來的對他人面子的關注,從禮貌的角度出發不威脅他人的面子,不讓他人丟面子。同時,對于談話的另一方來說,他也要關注我們的面子,即也要給我們面子,不讓我們丟面子。

面子問題充分體現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問題中,說話雙方有時為了保全對方的面子,為了表現有禮貌而選擇終止談話。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國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擱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聽不懂木材店老板問她的有關尺寸的專業問題。由于不愿意在公眾面前承認自己沒有聽懂,她試圖保住面子,沒聽懂卻仍答非所問地說著自己想把這些擱板安裝到墻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與店主的問話內容不一致,Berta的停頓和遲疑將自己的理解問題暴露無遺。店主看到她尷尬地猶豫和沉默,為顧及她的面子,沒有再問什么。Berta很尷尬,擔心再次出現聽不懂的丟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復自己的問題,也不想再問任何問題了。他們的交談不了了之。

第三,從講外語的談話人角度來看,還要考慮作為非母語使用者,他的母語文化背景對于跨文化相遇的影響,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與負責住房問題的官員用荷蘭語進行交談時,很長一段時間保持沉默,表現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覺得必須對自己不認識的政府官員講自己的私生活,如一個房間里有幾個孩子睡覺,對自己來說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員不知道哪里出現了問題,交流受到了阻礙。由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問題是最難解決的。這位官員如果認為Fatima的外語語言能力是她無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誤會不會很深。但是,如果他從Fatima前面的交流認定她有足夠的外語語言能力回答他的問題,而她卻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會認為這種行為比語言問題嚴重得多,誤會將會比較深。

從跨文化語言交流中產生理解問題的上述三個方面看,語言層面的問題是比較容易解決的,會話原則和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問題則比較難解決。下面討論談話雙方在解決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問題時通常采用的策略。

在跨文化語言交流中出現理解問題,談話雙方均負有一定的責任。事實上,出現理解問題時,談話雙方都不會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他們都會采取一定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外語談話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種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語語言能力足以識別自己的理解問題,而且還不怕丟面子,他會采取積極有效的、能夠表明自己理解問題的策略,如問“……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語談話對象尋求幫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語語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顧及自己的面子,可能會出現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況,聽不懂店主的問題,雖然知道理解問題已經出現卻選擇答非所問、掩飾問題的應答策略。③避開。談話雙方都會盡可能避開會使交流中斷的語言問題,外語使用者在遇到此類理解問題時尤其經常運用這個策略。④不管外語語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觀望、等著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問題,且聽下文,期盼自己的問題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決。另外,講外語的說話人有時選擇不表明問題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應,是因為他想讓母語講話人決定是否要進行協商以及采取何種策略。他也可能會因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語進行交流時存在的劣勢,因而選擇觀望。①、②是兩種極端的情況,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視情況而定,第③和④種策略有時會有一定積極的效果。

母語談話人在跨文化語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種。①積極且有針對性地解決外語講話人的理解問題。在理解問題出現時,首先要肩負起解決問題的重任,放棄最初使用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選擇更能與講外語的談話人語言能力相配的語言,通過給出同義詞或反義詞的釋義使交流繼續。②觀望。這個策略對語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講外語的談話人都是有效的。③放棄。母語談話人使用①、②種策略之后,仍然無法解決理解問題時,只得選擇放棄。母語講話人解決交談中的理解問題時采用的策略是被動的,是視外語講話人的情況而確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層面的動態選擇

在跨文化相遇中,雖然談話雙方進行的是語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傳遞的卻不僅僅是語言的信息,還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認為:從理論上講,形成語言理解的每一個層面都可能造成理解問題。話語(utterance)本身以及說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與聽話人期待的語境是否一致等層面綜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決定理解。語言理解的實現是多種要素的一個合力。由于語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語言交流中會出現理解問題,然而,由非常簡單的原因造成的理解問題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數情況下,聽不懂和誤解等理解問題的背后常常有來自多個層面的多個原因。由于談話雙方在語言與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外語講話人與母語講話人之間的理解問題十分復雜。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語使用者與外語使用者對于談話中所涉及的語言和文化等各個層面信息的表達和理解的動態選擇。在要不要選擇的問題上,他們沒有選擇的自由,他們擁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決定是繼續使用這種語言進行交流還是保持沉默、中斷或終止交談。語言交流的雙方要對“話語的產出和理解作出選擇”,這里的選擇涉及話語的各個層面,例如,選擇語言形式、詞匯、短語和語法等等。在出現理解問題時,談話雙方要對語言理解策略進行動態的選擇,或直接提出問題,或觀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達成更是一種文化的選擇。如果不了解談話對象的語言文化的禁忌,談及對方禁忌的內容必然引起尷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對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開談話的禁區,或者即便出現了尷尬,覺得不快的一方也能體諒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兩種文化對這一事物的詮釋不同而已。

跨文化語言交流理解的達成還取決于談話雙方心智的正確選擇。任何談話都是在談話雙方依據自己的心理狀態、意向和社會地位對話語的表達和理解進行選擇的基礎上進行的。然而,跨文化語言交流的雙方在顧及文化差異的同時,更要顧及政治、經濟等方面帶來的社會地位差異,選擇恰當的語言、語氣,以便達成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綜上所述,跨文化語言交流中的動態選擇不僅存在于語言理解形成的每個層面上,還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語言以外的其他層面上。所有層面的選擇,始終都是動態的。跨文化語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斷進行著的多層面的動態選擇,只有談話雙方在各層面上所作的選擇都是適當的才能規避理解問題,達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五、結語

語言交流中的理解問題不僅存在于跨文化的交談中,在同一種語言文化背景下,講同一種語言的人之間的語言交流中也會出現誤聽、聽不懂(比如某詞匯是個新出現的時髦詞匯)等理解問題。筆者就在與母語是英語的講話人接觸時發現,他們之間的談話也經常出現一些理解問題。無論是英國人之間還是美國人之間的談話,盡管談話使用的是他們的母語——英語,但理解問題不僅依然存在,甚至他們之間理解問題出現的頻率似乎要遠遠高于中國人之間的談話,在日常的交談中他們經常用“Sorry”來要求對方澄清談話中的理解問題。理解問題是所有語言文化背景下的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時都不可避免的現象。然而,研究跨文化語言交流中的理解問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跨文化語言交流中的理解問題實質上就是二語習得方面的問題。學習非母語的語言,沒有母語般語言學習條件,習得這門語言的情況在學以致用的跨文化相遇的交談中得到檢驗。筆者在語言教學工作中發現,外語學習者在邊學習邊使用外語時普遍會遇到這樣的理解問題,有些人在與母語講話人進行的跨文化交談中聽不懂母語講話人的話語,而另外一些人是講著一口非常流利的外語,但是一句在自己看來非常通順的話語,母語聽話人卻聽不懂。這些理解問題困擾著二語學習者和使用者,但是,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當今世界處于全球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趨向文化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要以不同程度的外語進行跨文化語言交流,這使得對二語語言理解問題的研究具有普遍意義,值得引起二語教學工作者的重視以及二語使用者如口譯員等的關注。